《三國演義》最大的冤案——魏延腦後有反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是一部智慧之書,作為智慧化身的諸葛孔明當然也最易得人欽敬。
可是我在讀此書時,卻常常對孔明生出一絲不愜意來。
孔明其實也犯過不少錯誤,有的還相當嚴重,如「失街亭」一節,但這並不妨,反而使我們看到這位「多智而近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語)的謀略家「平民化」的一面。
那麼在我看來,最令人不平、也最令人不解的情節就是「魏延事件」了。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是個配角,且是個不太緊要的配角。
但若不計較「戲份」的多少,只就人論人的話,魏延品格其實不差,功績也遠大於過失。
他的全部悲劇在於腦後長了一塊「莫須有」的「反骨」,以至於孔明從一開始就戴上了有色眼鏡來看他。
且看孔明與魏延初見的場景:
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
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斬之以絕禍根。
」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
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魏延喏喏連聲而退。
(五十三回)
這真是令人吃驚的一幕!如果說魏延在四十一回出場時號召群眾殺蔡瑁張允、迎接劉備入襄陽的功績孔明不知道的話,這次魏延殺韓玄、救黃忠、獻長沙,對於正在擴張勢力的劉備政權來講,可謂雪中送炭,居功至偉。
對此,孔明是應該心中有數的。
正因如此,他要殺魏延的理由就顯得十分的莫名其妙。
試問劉備手下,「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土而獻其地」者還少麼?別人不說,剛剛射死「舊主」金旋、獻了武陵郡並被任命為太守的鞏志便是個新鮮的好例子。
那麼看來,孔明要殺魏延的真正理由乃是魏延腦後的那塊「反骨」了。
對此,毛宗崗也看得很清楚,他在「是不義也」後面有按語云:「自是正論,然意卻不重在此。
」可見對「不忠不義」的殺人藉口,這位處處維護劉姓正統的老先生也是不大以為然的。
其實,從孔明一貫以智商玩弄屬下的作法來看(諸如對關羽、張飛、黃忠等經常使用激將法之類,我不相信這幾位明白真相後心里會舒坦),殺魏延並非他的本心。
他很清楚魏延的利用價值和功勞,不過欲藉此威嚇、令魏延俯首帖耳而已。
這樣的權術和心機細想起來其實是有點令人害怕的。
我們可以聯想一下關羽與曹操約「三事」而後降的場景。
對於「但知玄德消息,雖遠必往」的「第三事」,曹操的反應是:
操搖首曰:「然則吾養雲長何用?此事卻難從。
」(張)遼曰:「豈不聞豫讓『眾人』、『國士』之論乎?劉玄德待雲長,不過恩厚耳。
丞相更施厚恩以結其心,何憂雲長之不服也?」操曰:「文遠之言甚當,吾願從此三事。
」(二十五回)
從這段對話分析,張遼並非一勇之夫,他是很懂一些「人才學」的。
曹操能及時聽取正確意見,也見出領袖的寬闊襟懷和泱泱大度。
曹操「世之奸雄」,智商也被公認不及孔明,但在這件事上,他卻相信只要誠摯待人,縱然像關雲長這樣也長了「反骨」者,也不是不能改變、為我所用的。
當然,曹操贈袍、贈金、贈馬贈美女,都沒能真正結雲長之心,可在我看來,其心術、胸襟恐怕要勝過諸葛孔明的。
回過頭來分析一下魏延的「反骨」。
且說經過孔明的一番駕馭,我們看到,魏延在追隨劉備的征程中確實是做到了「盡忠報主」的。
他不但未生什麼「異心」,且能一直勇往無前,第六十二回「攻雒城黃魏爭功」一節即是明證。
至於此後隨軍征戰多方,屢立奇功,也不必細數。
正因這些,他才成為劉備政權中獨當一面的名將,在七十三回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受封為漢中太守,地位僅在關羽等五虎大將之下。
那麼魏延的「反骨」又是怎樣由隱藏狀態逐步暴露出來的呢?
最初的萌芽顯現在第九十二回孔明一伐中原之際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
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
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
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魏延的這條建議,既具備知己知彼的宏觀判斷(論定魏軍統帥夏侯楙「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又具備切實可行的操作步驟,很符合軍事學的作戰原則,因而稱得上關係恢復大業成功與否的關鍵一步棋。
毛宗崗於此後加批語云:「此亦韓信暗渡陳倉之計,惜孔明之不用也。
」據我所見,這是毛宗崗惟一一次對孔明的智慧提出異議,且遺憾之情,溢於言表,也可從反面見出魏延此計的價值。
第九十五回中,孔明的最強對手、同樣富有智慧和經驗的軍事家司馬懿也有這樣的判斷:「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
若吾用兵,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早得多時矣。
」這又一次為魏延計謀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註腳。
應該說,無論是作為頂頭上司的孔明還是後世讀者,至此都應該對魏延有了一層新的認識。
原來魏延也不是只懂得掄刀弄槍的,以其勇力,加其頭腦,這原本是可大用的棟樑之材。
可是孔明怎樣呢?
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
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我一直很驚訝孔明這種與他的智商很不匹配的反應。
請注意,他先是「笑」,這一笑中明顯含著一種輕薄的譏嘲;其次是擔心「中原有好人物」。
但他應該知道,中原最好的人物司馬懿剛剛中了他的反間計被罷官。
以五千兵馬冒一個不太大的風險是值得的;最後,他斬釘截鐵地道:「決不可用。
」這樣的武斷和驕橫實在是太令人損傷自尊心而難以接受了。
可魏延尚沒有氣哼哼地拂袖而去,而是苦口婆心地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服孔明:「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可得中原?」他的執拗顯然激怒了孔明,因為我們可以從孔明的回答中玩味出一種很不耐煩的口氣:「吾從隴西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事情到了這一步就沒什麼可談的了,結果自然是孔明「遂不用魏延之計」,而魏延只好「怏怏不悅」地退下去了。
從感情上,我也願意看到孔明以堂堂正正之師不冒風險地大獲全勝,可是現實恰恰與魏延的估計吻合。
魏軍集結優勢兵力,在大路迎敵,孔明面對智商遠低於自己的夏侯楙和曹真,並沒能撼動魏軍的根本,果真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對峙,一直要等到孟達準備「反水」才看到勝利的希望,而且很快因為「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失街亭」導致首次北伐全盤失敗,錯過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我很尊敬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絕頂智慧和冒險精神,同時又情不自禁地為他惋惜:如果把這些智慧和冒險精神用在魏延的計策上該有多好!
其實到了這一步,孔明與魏延的關係仍然是可以修補的。
倘若孔明向魏延認個錯,承認自己決策上的保守,哪怕是以很輕描淡寫的方式,我覺得也能大大減少魏延的不滿。
但是可惜,我們沒有看到這一幕。
於是,到了三出祁山之際,魏延的作戰積極性受到了很大挫折,不再那麼踴躍爭先了。
試看九十九回的這一段:
是夜,孔明喚眾將商議曰:「今魏兵來追,必然死戰。
汝等須以一當十,吾以伏兵截其後。
非智勇之將,不可當此任。
」言畢,以目視魏延,延低頭不語。
毛宗崗分析魏延此刻的心理道:「魏延此時不肯當先,只因不聽其子午谷之計,心中不悅,非復前之魏延矣。
」不用說,此事令雙方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越來越深了。
所以在四出祁山、當孔明下令陳式、魏延諸軍不得冒進時,因為有陳式這個「知音」,魏延索性將久埋心中的牢騷一吐為快:「丞相若聽吾言,徑出子午谷,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今執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即令進兵,今又教休進,何其號令不明!」(一百回)
當聽到鄧芝轉述魏延的無禮言語,「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憐其勇而用之。
久後必生患害。
』」我感覺,諸葛亮真正對魏延動殺機乃是在這一笑之中的。
既不能(不願?)安撫魏延的不平,自己死後又無人能夠禁制住這位位高權重的前將軍、征西大將軍、南鄭侯,魏延之死已經註定了。
再以後,孔明預設錦囊、遺命馬岱斬了魏延之種種,可以不必細說了。
站在劉備政權和諸葛亮的角度,魏延謀反,自是死有餘辜,應該拍手稱快的。
然而換個角度替魏延來想想,他的死其實是頗為冤枉、也令人生出一點同情的。
生時懷才不遇,死時糊里糊塗,這位「大將軍」的一生就這樣悲劇性地毀在了孔明的智商之上,想想也真可嘆。
我們的歷史(包括正史、野史及歷史小說)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即歸眾善於正面人物,歸眾惡於反面人物。
於是,在後代對諸葛亮「古今完人」的審美追求中,魏延像一隻生活在巨大雕像陰影中的螞蟻,生或者死都顯得那麼渺小,誰樂意管他冤枉還是不冤枉呢?然而,魏延的不滿、牢騷、錯誤難道不是以孔明的權術、成見和偏執為前提的麼?居於上的大人物的錯誤皆可以原諒,居於下的小人物的反抗便十惡不赦。
從這個視角看來,我們的歷史原來是一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一邊倒的歷史啊!這可能就是我們重提魏延這段公案的最大收穫。
說明:本文來源於2004年2月《文史知識》,原名《魏延何嘗有反骨》,作者馬大勇。
探索三國里同為「面如重棗」的小關羽如何變成了一身反骨!
都說他一身反骨,卻無人知他是小關羽-魏延說到三國的魏延,想必大家都能想到他在諸葛亮死後試圖謀反的行為,《三國演義》中將他描寫成了天生反骨,因此諸葛亮始終對他頗多制約,他也沒違反諸葛亮的猜測,丞相...
諸葛亮為何不聽魏延之計「出子午谷直取長安」?
《軍師聯盟2虎嘯龍吟》中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決無疑是本劇一大重頭戲。二人都善謀略,但諸葛亮相較於司馬懿,心思更為謹慎。也正因其「從不弄險」,劇中魏延「出子午谷取長安」的建言果斷被否。
讀《三國演義》,卻想不通魏延為什麼要謀反
「反骨」在百度百科中解釋為具有叛逆性精異端、不忠不義之人。其實所謂的「反骨」是每個人都有的,它指的是我們頭上的枕骨,東北話說,那就是「後腦杓」的那塊硬骨。在《三國演義》中,魏延被諸葛亮觀其腦後...
魏延提出一項奇謀,為何不被諸葛亮採納?是嫉妒他嗎?
公元219年,劉備奪取了漢中,從後人的上帝視角來看,這個時刻成為蜀漢最鼎盛的時刻,隆中對實行的戰略條件已經完成了(跨有荊益二州)。同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返回成都時,在漢中太守的人選上,出人意料...
別再責怪諸葛亮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成不了
文/龍門夜雨,福建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干,取路出
三國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將領。他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為創立和鞏固蜀漢政權屢立戰功,被封為漢中太守、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南鄭侯。諸葛亮病逝後,魏延因與長史楊儀不睦,相互攻伐,被誣為謀反,為馬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