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諸葛亮哥哥學思維,再看三國都是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諸葛亮基本就是中國古典的最典型的人格體現,幾乎所有的美德他都具備,他的一生有種種的遺憾,但也堪稱接近完美了。

今天開始我們進入到思維的深層結構,這節課先來了解一下邏輯思維。

經典就是這樣,看多少遍總還會有新發現,百看百模樣,千品千滋味啊!

諸葛亮是思維能力超強的高手,他不用於軍事也一樣,在西蜀治理國政同樣井井有條。

我們在《三國演義》的小說里充分看到的是軍事上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略,雖然小說里有演義的成分,但是,諸葛亮在歷史上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謀略家。

不僅如此,臥龍先生的書法繪畫音樂文學各方面的造詣都非常高,還會加工製作工具,發明家也是當之無愧的。

他真是退可當陶淵明的榜樣,進可成管仲樂毅之功。

他基本上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典範了。

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的時候,他27歲,我們想想我們27歲的時候都在幹什麼?對比一下就知道差距了,當然他是典範嘛,一直被模仿很難被超越。

他一出山就是一鳴驚人,石破天驚的節奏。

太耀眼了,誰都不能視而不見,想假裝不知道都不行。

孔明先生沒出山就對當時的時局走向瞭然於胸了,他是怎麼知道三分天下的呢?當時,曹操號稱擁兵百萬,孫權躲在江東偏安一隅,劉備更是沒人沒地,東奔西躲,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啊,三結義的兄弟也是東離西散,不知道何處安身。

諸葛亮怎麼就敢三分天下,還給劉備留一份呢?

我們先看下面一段故事,卻說,諸葛亮火燒博望、新野之後,劉備軍團狼狽撤退到江夏,曹操發兵準備統一大業了。

江東孫權急忙派魯肅前往江夏假稱為劉表弔喪,實則為了探聽虛實,以備東吳做出決策。

與此同時,劉備和諸葛亮也在談論這件事,諸葛亮定的戰略就是聯孫抗曹,關羽最後敗走麥城,還是敗在沒有執行這一條戰略上,看看戰略方向的重要性!

玄德曰:「江東人物極多,必有遠謀,安肯相容耶?」擔心自己沒實力,人家孫權憑什麼帶我玩,和我結盟。

孔明笑曰:「今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安得不使人來探聽虛實?」不必擔心,有我在,只要來人,我就有辦法辦成這事,而且肯定要來人,等著就好。

小說寫得好,先鋪墊孫權派魯肅,再交代劉備和孔明的想法,然後為了增加戲劇性,又推一把:正說間,人報江東孫權差魯肅來弔喪,船已傍岸。

孔明笑曰:「大事濟矣!」其實已經做出了判斷了對吧,為了再確認一下,遂問劉琦曰:「往日孫策亡時,襄陽曾遣人去弔喪否?」琦曰:「江東與我家有殺父之仇,安得通慶弔之禮!」孔明曰:「然則魯肅之來,非為弔喪,乃來探聽軍情也。

」確定了這個結論。

之後就是孫劉聯合赤壁之戰了。

從圖庫選擇圖片

我們來分析諸葛亮的結論是怎麼來的,「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兵臨城下了,雖然看似在追殺劉備,但是誰能相信曹操會止步江邊呢?孫權家族在江東那也是幾代經營,怎麼可能掉以輕心,要是劉琦之流,哪怕是想到也是沒法抵擋的,所以,諸葛亮的戰略是聯孫抗曹,並且算定江東要派人來,這就是一個推理過程,「江東必會派人來探聽虛實」,而我諸葛亮就是要抓住這個機會促成孫劉聯合,為三分天下走好第一步。

等通報魯肅求見之後,更加確認了這個結論。

之後的大小戰役,等等,都在隆中對的大格局下,孫劉聯合的戰略部署下,分析對手的各種具體情況下展開,大家可以沒事翻翻看,全是推理的好例子。

尤其是,他對對手和己方的人和物的全面了解,做到了知己知彼,了如指掌,這就是說,掌握信息的全面性。

這是對兵書的深刻理解,掌握原則,並與實際結合。

再看隆中對是怎麼來的,他分析的很清楚,當時的天下大勢還沒到統一的時候,這是個結論,他是通過種種前提得出的,他綜合評定當時各大勢力集團,還沒有能統一全國的。

不能統一的後果又是什麼,必然呈現割裂狀態,當時最可能的是曹操占據北方,孫權占據南方,那劉備為什麼還有機會?

南北方要想平衡,必須有平衡的實力,就跟我們之前說的談判一樣,結果是實力的展現,那麼,曹操、孫權的實力均衡嗎?不均衡,孫權弱,但是還有益州的劉璋,西涼的馬騰等等,也就是說,曹操想統一也很難,正因為如此才有劉備的機會。

諸葛亮對大勢的判斷是還沒到統一的時候,所以劉備有機會出現在這個還不平衡的體系里,要達成相對平衡的狀態就要有大致的實力均衡。

這就是博弈論的均衡解。

那還有沒有可能出現更多方呢?曹劉煮酒論英雄一段基本都排除了,曹操大都不屑一顧。

益州劉季玉,就是劉璋當時擁有西蜀,地理位置較偏,為什麼不能成為一方勢力呢?諸葛亮分析這個人不行,後面也看到,確實不會經營。

劉備要取而代之。

基於這樣的判斷,其實是說還會有第三方力量的出現,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結論,並不是特指這個第三方勢力就一定是劉備,只是說劉備有機會。

諸葛亮當然也明白劉備的心思,所以接著又提出了一個觀點,從另一個理論演繹出來,天時地利人和,這是孟子的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曹操挾天子占了天時,孫權據長江之險,占了地利,那你劉備只好來個得道者多助,占個人和了,就這樣三國的藍圖在茅廬中劃定了。

這些結論都是經過長期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法得到的,可見諸葛亮的思維能力之強,也是之後多少大大小小的事得以順利完成的前提。

那麼,隱藏在這些思維深層的最主要的是什麼呢?邏輯思維。

什麼是邏輯思維,是保證人的思維一致性和關聯性的思維結構。

我們說一個人的邏輯性差是什麼意思?前後不一致,不連貫。

而表現出來就是東一句西一句,讓人摸不著頭腦,意思不清晰,說了一大堆話,別人還是不知所云。

而臥龍先生的所有判斷,終其一生都是鮮明一致的,這就是使用邏輯思維的最好的榜樣,是我們學習的標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

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是空想?

「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

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

三分天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