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力資源評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了七十多年——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始,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一片降幡出石頭」吳主孫晧投降,三國歸晉止。

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位主帥個體之間的競爭,也是經濟的比拼,更是人才的競爭。

人才是立國之本,也是興邦之本。

中國歷史上,人才輩出的時期往往出現在政局動盪、國家分裂的時候——國亂思良將,只有在最危急、最困難的時候,才是統治集團最需要人才、最重視人才的時候。

政局動盪、時事維艱,給真正的有識、有為之士提供了施展拳腳的廣闊舞台。

在分裂狀態下,不但統治者有甄別和任用人才的權力,各類人才也有評判發展空間、選擇為誰服務為誰賣命的權力。

三國時期就是一個人才雙向流動,甚至是多向流動的時期,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物競天擇,強者生存。

魏蜀吳三國的人才群體各有特點:

1、蜀漢的人才隊伍是團伙型的——一幫護一幫

劉備的人才群體主要分為四個集團:一是草根集團。

以關、張、趙為代表,他們從起事之初、從最困難的時候開始,就追隨劉備。

二是荊州集團。

以諸葛亮、龐統為代表,他們是劉備寄於荊州劉表籬下之時搜羅的人才。

三是巴蜀集團。

以法正、李嚴、孟達為代表,是劉備入主益州之後,巴蜀地區土生土長的「地頭蛇」。

四是西涼集團。

以馬超、馬岱兄弟為代表,他們是被曹操打敗之後投靠過來的,成員不多,勢力不強。

蜀漢人才隊伍這種團伙型、幫派型的結構,最大的弊病就是整個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從生。

比如說,關羽圍攻樊城、襄陽的關鍵時刻,「連呼超過封、達,令發兵自助」,但是孟達、劉封「不承羽命」,對關羽見死不救;之後,孟達、劉封又因忿爭不和走上決裂,孟達乾脆率部叛逃魏國;再後來,諸葛亮又以「易世之後終難制御」為藉口,強烈要求劉備殺了劉封。

蜀漢集團內部各自為戰、政令不一、黨同伐異、內耗不和的問題比較突出。

第一,草根集團的強勢與衰敗。

四個集團之中,劉備對草根集團的感情最深——「備少與河東關羽、涿郡張飛相友善」,「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著名的夷陵之戰爆發的原因,除了劉備想一戰收復荊州廣大地盤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帥諸軍伐吳」為關羽報仇。

趙雲早期為公孫瓚效力,「劉備見而奇之,深加接納,雲遂從備至平原,為備主騎兵」,再加上之後有「身抱弱子」與「保護甘夫人」的功勞,趙雲與劉備的感情基礎也非常厚實。

所以,劉備在益州立住腳跟之後,草根集團成員均獲重用:「拜羽董督荊州事」,「以飛領巴西太守」,趙雲「為中護軍」,一東一西一中肩負重任,均是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

草根集團的優越感很強,比如簡雍,倚仗其「少與先主有舊,隨從周旋」,「諸葛亮已下則獨擅一榻,項枕臥語,無所為屈」——非常放肆。

在關羽身上則體現得更為直接和明顯:聽說馬超來降,因其「舊非故人」,馬上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知羽護前」,立即回信奉承關羽一番,關羽「省書大悅」,還「以示賓客」,大肆炫耀——「舊非故人」和「護前」這幾個字很有意思,它把西涼集團與草根集團、荊州集團的界限劃得一清二楚。

類似的情況還有:「羽聞黃忠位與己並,怒曰:『大大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草根集團的強勢與霸道表露無遺。

黃忠也是一員宿將,「勇毅冠三軍」,有定軍山斬夏侯淵的大功,「五虎將」排名尚在趙雲之前,受排擠的原因,只是與關羽不屬同一個政治圈子罷了。

隨著關羽、張飛被殺,草根集團立刻盛極而衰,特別是在劉備死了之後,只有趙雲等少數幾個人舉步維艱地繼續著草根集團的落日餘輝。

諸葛亮用人不當失街亭、斬馬謖時,這位被劉備譽為「子龍一身都為膽」的猛將趙雲,卻莫名其妙地被貶了。

《三國志》中記載的是「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資治通鑑》和《雲別傳》中均載:亮問鄧芝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趙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這說明諸葛亮本人其實敗得很難看,而趙雲是很體面地撤退的。

諸葛亮象徵性地「自貶三等」,繼續「行丞相事」(相當於沒貶)後不久,隨便找個藉口就官復原職了,而趙雲卻在兩年之後帶著永遠的遺憾與世長辭。

第二,巴蜀集團的得志與後勁。

巴蜀集團的代表人物法正,其實是一個「無行」、「不以德素稱」的人,兩次奉劉璋之命出使劉備之後,就「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完全是一副賣主求榮的小人嘴臉。

而小人常常有得志的時候:劉備取益州之後,法正從一個「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的軍議校尉,一躍成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身價飈升,權傾一時。

進兵漢中等重要戰鬥,法正片刻不離劉備左右。

法正去世,「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

諡曰翼侯」,「先主時,惟法正見諡」——關、張、馬、黃、龐去世時,劉備都沒有給諡號,可見其對法正厚愛之深。

為了收買人心,劉備對巴蜀集團各色人等,不分良莠好惡大加獎賞,許靖、董和、黃權、劉巴、李嚴、吳懿等均獲重用,益州各類人才「備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竟勁,益州之民,是以大和」。

巴蜀集團迅速崛起,荊州集團日漸冷落,諸葛亮「知先主雅愛信正」,也只能避其鋒芒,韜晦隱忍了。

劉備伐吳失敗後,諸葛亮曾有過一聲長嘆:「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使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很有自知之明,他深知劉備對法正的信任度遠勝於自己。

巴蜀集團與其他集團的矛盾比較複雜,因而幾個重要人物下場都不好:孟達本是蜀漢比較能打的一名青年將領,曾單獨率軍「北攻房陵,殺房陵太守蒯祺」,但是,他與劉備義子劉封的關係不好,「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

《資治通鑑》上記載的是「封侵陵之,達率部曲四千餘家來降」——因內部紛爭而流失人才、自損兵將,甚為可惜!

巴蜀集團另一個重量級人物李嚴,劉璋本來是派他「拒先主於綿竹」的,但他卻「率眾降先主」。

劉備對他也非常信任,「拜尚書令」,「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

《資治通鑑》記載,劉備剛去世,「丞相亮奉喪還成都,以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

這就很有意思了!與諸葛亮同為顧命大臣,同受託孤重任的李嚴,卻被安排鎮守永安!——永安在劉備為之改名前,是巫山附近、吳蜀邊界一個叫魚復的小縣城。

這也不能不讓人懷疑,是不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對巴蜀集團成員的排擠與壓制?使之遠離蜀漢政治中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幾年之後李嚴(後改名李平)以各種錯誤和理由被諸葛亮口誅筆伐,廢為平民,也在情理之中。

蜀漢立國以後,能掌控的地方只有益州及其附近的少數地區,其他三個集團的成員因自然規律離世之後,後續人才也只能在巴蜀產生了,所以蜀漢後期政治舞台上活躍的基本上都是巴蜀人。

蜀人認可的「四相」:諸葛亮、蔣琬、費瑋、董允,前兩位是荊州集團的,後兩位就只能是巴蜀集團的了——此時後主劉禪上朝,可以用四川方言作官話了!

第三,荊州集團的隱忍與反擊。

劉備和諸葛亮是史稱楷模的一對仁君賢相,「三顧茅廬」、隆中對、《出師表》等故事千古傳唱。

在他們新野相識的「蜜月期」,劉備「與亮情好日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他們的「魚水之歡」甚至引起草根集團的不滿——「關羽、張飛等不悅」。

但是,赤壁之戰結束後,從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一直到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這十多年間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一語帶過。

這十多年對於蜀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期,取益州、定漢川、失荊州、敗夷陵,等等諸多大事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蜀漢諸多重要歷史事件之中竟沒有「千古賢相」諸葛亮的身影,豈非咄咄怪事?!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劉備與諸葛亮之間曾發生過嚴重分歧,甚至是重大矛盾?劉備利用草根集團和巴蜀集團壓制著荊州集團,把諸葛亮邊緣化了?

《資治通鑑》在這十多年的歷史裡,除了記載諸葛亮「與張飛、趙雲將兵溯流克巴東」外,還記錄了他剛入川時(公元214年)的三件事,第一是對法正「擅殺毀傷己者數人」的容忍,第二是「佐備治蜀,頗尚嚴峻,人多怨嘆者」之後,其與法正的一番辯論,第三件是諸葛亮為「眾事不治,時又沉醉」的蔣琬求情。

對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第一件事是以法正為代表的巴蜀集團取益州有功,炙手可熱,烈火烹油,荊州集團避其鋒芒,使巴蜀集團「少行其意」。

第二件事,能否理解為荊州集團對巴蜀集團的反擊?「威之以法」、「限之以爵」——打擊為主,拉攏為輔。

第三件事,可看作是諸葛亮對荊州集團後續人才的保護。

而這件事的處理結果是「備雅敬亮,乃不加罪,倉卒但免官而已」——劉備對荊州集團有時也不得不作出適當的妥協與讓步。

劉備死後,諸葛亮走上了蜀漢政治前台,於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凡是曾被劉備重用的人物,都相繼落魄失意;諸多被劉備貶抑的人物,卻相繼走上了重要領導崗位!——這不能不讓諸多高度評價劉備、諸葛亮這對「最佳拍檔」的人士大跌眼鏡!

先被劉備重用,爾後落魄失意的人物,除了前文所述趙雲、李嚴之外,最具代表性的當數魏延。

魏延這位「叛臣賊子」其實很值得同情,甚至值得有人為他平反。

他應該算作草根集團的傳承人——「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所謂「部曲」,就是劉備的私人軍隊,而且是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軍隊。

劉備對魏延十分重用,「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不拘一格提拔任用,重用度有時甚至超過了張飛!魏延其實可稱為蜀漢最有勇有謀的一員戰將,尤其是他隨諸葛亮第一次出征北伐,提出以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的作戰計劃,可行性很強,勝面也比較大。

但是,「亮以為此危計,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最終因為指揮謀略和用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北伐不成、兵敗街亭——孰不知三十五年之後,鄧艾父子「以萬人入江油之危險」,鑿山通道七百餘里,直抵成都城下,一舉滅蜀,其奇襲策略與魏延如出一轍。

史料還記載了魏延與荊州集團成員、襄陽人楊儀的嚴重不和、互相傾軋,諸葛亮的態度是「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兩種可能性:一是諸葛亮無能。

自己統領導的北伐軍中,最重要的謀臣和最重要的武將勢如水火,卻無力調和,豈非無能?二是諸葛亮利用楊儀抗衡和牽制魏延。

而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我認為第二種可能性大一些。

諸葛亮死後,魏延大言「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事邪」?堅持繼續北伐,不同意撤軍,而且他還「欲殺儀等,冀時論以己代諸葛輔政」,但他沒想到諸葛亮臨死前還算計了他一把:「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最終魏延被夷三族,腦袋砍下來之後,「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可憐!可悲!可嘆!

在劉備死後交上好運、「鹹魚翻身」的,大都是荊州集團成員,尤其是蔣琬和馬謖這兩位荊州集團的後起之秀。

蔣琬前文已述,因為失職而引得「先主大怒,將加罪戮」,此時「一生行事唯謹慎」的諸葛亮挺身而出、捨身相護。

劉備死後,蔣琬飛黃騰達,數年之內就被諸葛亮內定為接班人,並「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繼諸葛亮死後,蔣琬如願成為第二位蜀相。

馬謖其實早就被劉備看死了:「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但是,諸葛亮早年與襄陽籍馬良兄弟交好,尤其對馬謖情若父子(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因而違背劉備的遺願重用馬謖:「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

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

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其後果是「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之後上演了一幕揮淚斬馬謖的千古悲劇——我們除了懷疑諸葛亮的識人慧眼之外,對他的政治胸襟、「山頭主義」是否也可以質疑呢?

2、東吳的人才隊伍是梯隊型的——一茬接一茬

東吳人才群體最大的特點就是結構層次比較分明,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以張昭、周瑜為代表的開國功臣。

這一梯隊的成員大都是追隨孫堅、孫策父子開創東吳基業的有功之臣。

開國功臣大都披荊斬棘、攻城略地、九死一生、功勳卓著,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三有」——有能力、有功勞、有脾氣,很不好對付。

比如說,文臣中地位最高的張昭,孫策對他都「待之以師友之禮」。

張昭的特點是「容貌以矜嚴,有威風」,「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

完全是一副國之柱石、高山仰止的作派,所以孫權經常說:「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

」舉邦憚之。

既使是對比較溫和的顧雍,孫權也很顧忌,每次宴會時,孫權總是說「顧公在坐,使人不樂」。

對於這些功勳元老,孫權的策略是充分尊重、極力拉攏,「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率」。

19歲的孫權即位之初,之所以能夠順利主政,周瑜功不可沒。

時年26歲的周瑜不但打仗非常勇猛(史載他與曹仁作戰時,「瑜親跨馬掠陣,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帶著重傷「案行軍營,激揚吏士」),而且對孫氏兄弟非常忠心。

《江表傳》記載,「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

」後權稱尊號,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對孫權也給予了莫大的支持,並立下汗馬功勞——可惜周瑜這樣又能打,又忠心的股肱之臣英年早逝,赤壁之戰後兩年,36歲就病死了。

孫權穩住政局之後,對張昭等勛舊又打又拉,軟硬兼施,除了溫和的一面之外,也有強硬的一面。

比如說,赤壁之戰後百官朝會時,孫權曾當眾羞辱張昭,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

」昭大慚,伏地流汗。

當然,張昭也不是好惹的,把他逼急了也會激烈反擊。

在對遼東公孫淵的外交政策問題上,孫權與張昭政見不和,發生了激烈爭執,孫權怒不可遏,拔刀相向。

張昭也還以顏色,「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

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

」後來實踐證明孫權的遼東政策錯誤後,「權數慰謝昭,昭固不起,權因出過其門呼昭,昭辭疾篤。

權燒其門,欲以恐之,昭更閉戶。

權使人滅火,住門良久。

昭諸子共扶昭起,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

昭不得己,然後朝會」。

——在這場鬧劇中,君臣打了個平手。

第二梯隊——以魯肅、呂蒙、陸遜為代表的衛國能臣。

這一人才梯隊,先後為東吳政權取得了赤壁之戰、襲取荊州、夷陵之戰、征戰皖城等一系列重要戰鬥的勝利。

這一梯隊的快速崛起,得益於孫權在執政之初就非常重視發現和培養新人。

周瑜向他推薦了魯肅,「權既見肅,與語,悅之。

賓退,獨引肅合榻對飲」,一番長談之後,立即加以重用。

這觸犯到了功臣集團的既得利益,立即引起了以張昭為首的功臣集團不滿和反擊——「張昭毀肅年少粗疏」,但是,孫權也不是軟蛋,「權益貴重之,賞賜儲待,富擬其舊。

」功臣集團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看著孫權「摻沙子」,用這些青年才俊把一個個老臣逐步擠出東吳政治舞台。

呂蒙和陸遜堪稱孫權發現並一手培養出來的人才典範。

《三國志》和《資治通鑑》均載,孫權執政還不到半年,就在開始打青年將領的主意,「權料諸小將兵少而用薄者,併合之。

別部司馬汝南呂蒙,軍容鮮整,士卒練習。

權大悅,增其兵,寵任之。

」呂蒙不負重望,既有膽識,打仗又勇猛,一路升遷非常快。

但是,孫權對呂蒙的期望不僅僅如此而已,他還經常要求呂蒙加強學習,「宜學問以自開益」,呂蒙找藉口:「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

」孫權教育他:「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

」並列舉自己、劉秀和曹操勤於學習的例子開導呂蒙。

「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終於成就了一位能文能武的歷史名將。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就是魯肅對呂蒙成長進步之快的驚嘆。

可惜呂蒙也不長壽,白衣渡江,襲取荊州之後就病逝了,年僅42歲。

孫權「哀痛甚,為之降損」。

陸遜是孫權晚年一位重要將領,是繼孫邵、顧雍之後的東吳丞相,位高權重。

孫權晚年是比較專制而多疑的,但對陸遜卻青眼有加,非常信任,這除了陸遜品德好、能力強之外,恐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陸遜是孫權的侄女媳——「權以兄策女配遜」。

陸遜被破格提拔為夷陵之戰的統帥,大敗劉備之後,先後擊曹休、輔太子、攻襄陽、平鄱陽,功勳卓著。

但是,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陸遜沒有把准孫權的脈,多次上書力保太子孫和,觸怒了孫權。

孫權對陸遜的親信、同黨給予了無情打擊,「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徒。

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就是對陸遜本人也毫不客氣,「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

七年之後,孫權帶著對陸遜的深深愧疚與世長辭——孫權臨死前一年對陸抗說:「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

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

第三梯隊——以諸葛恪、孫峻、孫琳為代表的末路權臣。

孫權死後,10歲的太子孫亮繼位,東吳人才凋零,且嚴重失和。

孫權屍骨未寒,最高決策層的內部殺戮就開始了。

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五位顧命大臣中,「孫弘素與諸葛恪不平,懼為恪所治,秘不發喪,欲矯詔誅恪」,沒想到,自己的屠刀剛舉起來,就被諸葛恪砍下了腦袋。

諸葛恪輔政僅一年四個月,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很得人心的,「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事崇恩澤,眾莫不悅。

恪每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狀」。

第一次和魏軍作戰打了個大勝仗,因此就盲目樂觀,以為魏軍不堪一擊,「於是違眾出軍,大發州郡二十萬眾」,結果大敗而歸,「由此眾庶失望,而怨黷興矣」。

政敵孫峻抓住這一時機,在朝會時伏擊殺害了諸葛恪。

諸葛恪死後,孫峻、孫琳相繼輔政。

「二孫」治國無方,害人有術:孫峻先後殺死吳侯孫英,將軍孫儀、張怡、林恂等。

兩年之後,孫峻因作惡多端「夢為諸葛恪所擊,恐懼發病死」。

孫琳上台之後,兇殘比孫峻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不但絞殺了丞相滕胤三族,連孫峻的弟弟、自己的同族兄弟孫慮也殺,最後連吳主孫亮也被他廢掉了。

孫琳「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內部爭鬥所向無敵,對魏軍作戰卻吃了敗仗,「喪敗士眾,自戮名將,莫不怨之」。

繼任吳主孫休以曲求伸,讓孫琳在「一門五侯」、「權傾人主」的權力顛峰時期將其斬殺——真可謂「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頭相看已化灰」!

從此之後,東吳堪稱人才的人物唯有陸抗。

孫晧執政時,陸抗以鎮軍大將軍的身份替搖搖欲墜的東吳政權把持著西大門。

陸抗的功績是攻占西陵,誅殺叛將步闡,留下了三篇勸諫孫晧的奏疏,然後就是與晉軍將領羊祜一起,在戰場上演繹了一段互送美酒良藥,互不侵犯、和平共處的千古佳話。

陸抗死後,東吳再無能人。

孫晧在把王蕃的腦袋砍掉並扔下山崖,「作虎跳狼爭咋齧之」的同時,也把江東近百年的基業扔進了歷史的萬丈深淵。

3、曹魏的人才隊伍是模塊型的——一群連一群

魏國的人才隊伍最強大,尤其是在曹操掌門時期,人才濟濟、功能完善,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優於東吳和蜀漢。

其人才方陣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首腦型——能參善謀的人才群體。

其代表性人物,先有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賈詡,後有陳群、司馬懿、蔣濟等。

尤其是荀氏叔侄和郭嘉、程昱、賈詡,是隨曹操東征西討、開疆拓土的重要謀臣,為後來曹魏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其中,居功至偉的當數荀彧。

荀彧是追隨曹操最早的謀臣之一,在平定兗州、攻取徐州、迎帝遷都、官渡之戰、盡剿袁氏等事件中,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其準確判斷時局的前瞻性、應對突發事變的靈活性令人欽佩不已,真不愧為「王佐之才」。

讀《三國志》中這些魏國謀臣的傳記,有兩條規律:其一,智囊團的活躍程度,體現了團隊的興旺程度。

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魏國這些謀臣的奇思妙想在官渡之戰前非常多,赤壁之戰及其之後,基本上就沒出現過他們的錦囊妙計。

而這正好也符合曹操的一生活動軌跡:赤壁之戰前,曹操是走上坡路的。

劉表死後,曹操兵不血刃占領荊州,這一時期基本屬於曹操一生的顛峰狀態。

赤壁之敗、丟失荊州後,曹操的思想漸趨保守,其功業也從峰值狀態回落。

其二,領導者的價值取向,決定了部屬的努力方向。

官渡之戰決戰的建安六年(公元200年),《資治通鑑》記錄了6次「紹不聽」或「紹不從」,以及3次「操從之」。

袁紹不採納智囊團的意見建議,在一次又一次的「不聽」、「不從」中,品嘗著一枚又一枚的苦果。

曹操也是如此,官渡之戰中,當他虛心納諫的時候,智囊團成員就各顯其能、奇計百出,勝利之神就一步步地向他邁進;赤壁之戰中,當他驕傲自滿、目空一切,聽不進意見的時候,智囊團成員就三緘其口,勝利之神就一步步離他遠去。

二是爪牙型——能征善戰的人才群體。

其代表人物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徐晃、張郃、許褚,以及後期的曹氏宗族等。

這些戰將除了為魏國攻城略地、百戰餘生、戰功赫赫的共性特點外,也有些個體的趣事值得關註:

一曰:不同類未必不合力。

曹操不但招攬人才的手段是一流的,其駕馭人才、搭班子、配幹部的能力也很強。

李典是曹操的嫡系,從起兵之日就追隨其鞍前馬後;而張遼是從呂布手下投降的,他們不但出身不同,性格也不同,「李典素與遼不睦」,但曹操能夠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把他們組合好。

《三國志》和《資治通鑑》記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派張遼、李典、樂進、薛悌屯合肥,並交給他們一個署函,要求敵人來了之後再打開。

不久,孫權率十萬人圍合肥,他們打開署函,見上面寫道:「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曹操這一決策非常符合四人的性格和能力:護軍薛悌不懂軍事,「勿得與戰」;樂進向來膽小謹慎,讓他守城;張遼久經沙場,智勇雙全,李典不但打仗勇猛,而且能夠顧全大局,讓他們出戰比較合適。

事情的發展與曹操的判斷非常吻合,張遼首先提出了先發制人的建議,樂進等「皆疑」、「莫進」,李典立即表態:「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對張遼給予了全力支持。

最後,他們以八百人衝擊孫權十萬人,竟讓孫權敗得十分狼狽(戰後,孫權說:「大慚,謹已刻心,非但書紳也。

」)。

後人對曹操這種組合人才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合肥之守,縣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魏武推選方員,參以同異,為之密教,節宣其用;事至而應,若合符契,妙矣夫!」

二曰:長相識未必長忠貞。

曹操一生收降納叛無數,許多謀臣猛將都是降伏之後為曹操所用的。

這些降將當中,雖然也有少部分難以收服、駕馭,比如關羽降曹後再歸劉備、沮授幾番想逃向袁紹被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等,但大部分降將都能為曹操所用,甚至比有些世交故舊還可靠。

張邈、陳宮很早就與曹操相識相親,危急時刻曹操告訴他的家人「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張邈字孟卓)」,其親如此。

但是,在曹操征陶謙的時候,這兩位「至交」卻在背後狠狠地捅了曹操一刀——串聯呂布占領了曹操的老巢兗州。

最經典的當數于禁和龐德之比較了:大將于禁效力於曹操也是比較早的,曾在曹操麾下討呂布、滅袁紹,東征西討,以其治軍嚴整、奉公行法而深得曹操賞識。

但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與關羽作戰時,「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在危急關頭,于禁竟然投降了!「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曹操深感詫異、深受打擊,「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三曰:高純度未必高能量。

經過曹丕和曹睿兩代人執政之後,曾與曹操一起開疆拓土的那班老將,也相繼追隨他去地府報到了。

魏國的軍政大權在後期都控制在曹氏宗族子弟手中,曹休、曹真、曹爽先後成為魏國的主力干將——司馬懿雖有平孟達、征遼東之功,但在文、明二帝時期,對他還是防範甚嚴的,雖然官越當越大,但是實權越來越小,在曹爽主政時期,雖被尊為太傅但基本被架空了,只得稱病在家,等待時機。

這樣做雖然可以防止大權旁落,保證「槍桿子」始終掌握在曹姓手中,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弊端——近親繁殖、能力弱化,一代不如一代。

尤其是曹爽,無德無能、無功無績而位極人臣——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治國無方,但是斂財有術,求田問地、縱酒作樂、珍玩無數、妻妾盈庭。

司馬懿抓住他們一次外出遊獵的時機,輕而易舉、兵不血刃就從曹操這些無能後輩手中把大好河山收入囊中。

三是腹心型——能守善治的人才群體。

三國之中,魏國控制的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

地廣人多就需要有強有力的郡守治理——上馬能禦敵,下馬能治民,同時還要對曹氏政權絕對忠誠可靠,所以說,在亂世之中合格郡守的要求還是很高的。

曹操在這方面教訓深刻:張邈、陳宮一舉起反叛的大旗,曹操苦心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兗州就「郡縣皆應」,幸虧荀彧、程昱拚死相保,才勉強留住了鄄城、范、東阿三個縣。

郡守中鍾繇堪稱翹楚,平定關中,功勞最大,其次有袁渙、王朗、國淵、蘇則、杜畿、倉慈等。

曹操、劉備、孫權用人之比較:

1、發現人才的眼力——曹操最高,劉備最弱。

曹操用人靠眼睛,他是個實用主義者,發現和甄別人才的辦法是實踐,只要能為他開疆拓土、守城治民的人,不問出身來路,均予重用。

劉備用人靠耳朵,諸葛亮是徐庶推薦的,龐統是司馬徽推薦的,而且劉備在初期對龐統是不賞識的:「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後來經過魯肅、諸葛亮說情,「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

——在短時間內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從萬丈深淵剎那間上升到九宵雲外,要麼是眼睛有問題,不識人,要麼是耳朵有問題,耳跟子軟,要麼兩者都有問題。

2、培養人才的力度——孫權最強,劉備最弱。

孫權先後培養了呂蒙、蔣欽、陸遜等一批堪稱國之棟樑的後起之秀。

夷陵之戰後,有史學家評價:「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識才,但更重要的是之前的育才。

相比而言,蜀漢人才最為凋零,後繼乏人,以致於「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笑話一直流傳至今。

3、駕馭人才的能力——孫權最強,劉備最弱。

孫權對張昭又拉又打,對陸遜的既信任放權,又嚴格控制,所有文臣武將,均被其玩於股掌之中。

孫權御人術的一個例證:「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並不伏也,……因會諸將,大為酣樂,權自行酒到(周)泰前,命泰解衣,權手自指其創痕,問以所起。

泰輒記昔戰鬥處以對,畢,使復服,歡燕極夜。

其明日,遣使者授以御蓋。

於是盛等乃伏。

」而劉備由於前文所述執行力不強,對人才的掌控力度自然也較弱:諸葛亮力保蔣琬,劉備也無可奈和;法正力薦許靖,劉備即使看不上,也不得已而重用之;諸葛亮堅持殺劉封,劉備也只能流著淚把自己的義子殺了。

4、包容人才的胸懷——曹操最強。

曹操的文臣武將中,有許多是從敵方陣營里分化瓦解甚至是武力降服來的,對此曹操大都能一視同仁、唯才是用。

5、愛護人才的溫情——孫權最強。

朱然生病,「權晝為減膳,夜為不寐,中使醫藥口食之物,相望於道。

然每遣使表疾病消息,權輒召見,口自問訊,入賜酒食,出送布帛。

自創業功臣疾病,權意之所鍾,呂蒙、凌統最重,然其次矣」。

史學家孫盛評價: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凌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

我有刀一把,藏於波濤下。

唇舞花兩朵,孤帆闖天涯。

【海評面】ID:kevinkiddyhpm

關注微信公眾號海評面(長按複製ID),更多精彩踏浪而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風雲事件8——失荊州

荊州之重,在於它的地理位置、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優勢,那是三國必爭戰略要地,荊州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那更不必說,有它才有隆中對,沒有,從此蜀漢無力回天。換而言之,荊州也像燙手的山芋,換誰,都不...

揭秘:歷史上關羽失掉荊州幾大主要原因

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又趁機襲擊荊州,導致荊州淪陷,這不能不說是關羽的一大失誤,是足以致命的失誤。荊州十分重要,它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占據天...

三國 關羽之死難道是蜀漢內鬥的犧牲品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

關羽死亡之謎:諸葛亮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

關羽死亡之謎:諸葛亮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

戴在諸葛亮身上的那些光環何時才能褪去

有不少國人都喜歡人云亦云,也喜歡接力造神,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關雲長是接力造神運動的最大受益者。有關《三國演義》給諸葛亮在計謀方面偽造的戰例有: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智算華容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