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是趙普與趙光義虛構製造出來的騙局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金匱之盟:是趙普與趙光義虛構製造出來的騙局嗎?
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在"燭影斧聲"中死去的種種存疑,所以在大宋臣民的眼中,趙光義的上台是頗不光彩的。
為了證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趙光義必須尋求一個繼統合法的法律依據,才能取得天下臣民的信任。
因此在趙光義即位不久,就出現了「金匱之盟」的說法。
「金匱之盟」是指杜太后臨終時,要求兒子趙匡胤傳位給兄弟趙光義的一份藏於金匱中的遺囑。
大致內容如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即趙匡胤稱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在彌留之際,忽然傳趙匡胤、趙普進宮,杜太后問趙匡胤:「我兒知不知道,為何能得天下?」趙匡胤十分悲傷,討好似地回答母親:"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與太后積功積德的結果。
"杜太后聽後不爽,說:「不是這樣!你能當天子,是因為周室國君年幼,群心不附的原因。
倘若周室有長君,你能當上皇帝嗎?」繼而又說:「你與光義都是我的兒子,將來你應當傳位給你的弟弟光義,這才是確保社稷的根本啊!"趙匡胤聽罷,俯首承命,回答:「一定照您的吩咐辦。
」杜太后不放心,又指著宰相趙普說:「你把它記下來,不能違背我的話。
」由是,趙普當場記下了太后遺囑,並在末尾署名「臣普記」三字,趙匡胤將遺囑藏於金匱中,並交由細心謹慎的宮人掌管。
這就是趙光義即位的合法依據。
這個故事到司馬光寫《涑水紀聞》的時候,又稍有不同了,說杜太后要求趙匡胤「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耳」。
「二弟」是指大弟趙光義,小弟趙光美(趙光義即位後,光美改名廷美),太后要求趙匡胤死後將皇位依次傳給兩個弟弟,只有這樣做,趙匡胤的兒子才能「獲安」。
在《宋史.趙廷美傳》里則說:「初,昭憲太后(即杜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趙匡胤之子)。
」清人的《宋史紀事本末》則說得更具體,說杜太后命趙匡胤:「汝百歲後,當傳位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
」
而在這一年,趙匡胤三十五歲,趙光義二十三歲,趙光美十四歲,趙德昭(趙匡胤的兒子)十多歲。
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甚廣,無外乎是要證明趙光義繼統的合法性;但也經常用來讚頌趙匡胤沒有私心。
還有人指出,宋太祖趙匡胤在世時,早就有心傳位給弟弟趙光義。
《玉壺清話》卷七記載:「開寶初,太宗居晉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說:『晉王天日資表,恐物情附之,為京尹,多肆意,下戧吏仆,縱法以結豪俊,陛下當圖之。
』上怒曰:『朕與晉弟雍睦起國,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離我手足耶?』亟令誅之。
」李燾的《資治通鑑長編》也有這樣的記載:「光義有疾病,殆不知人,上亟往問,親為灼艾」,「間謂近臣曰:『晉王龍行虎步,且生時有異,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
但有一種觀點認為,"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偽造出來純屬虛構的騙局。
清代古文學家惲敬對盟約內容首先提出疑問,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提出疑問。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張蔭麟曾作《宋太宗繼統考實》,認為「金匱之盟」是趙普偽造的。
其理由大致如下:建隆二年杜太后病重時,宋太祖只有三十五歲,趙光義二十三歲,而太祖長子趙德昭也已經十多歲了;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沒有短壽駕崩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二十年,那時,趙德昭已三十多歲,不可能存在幼主之說。
杜太后猜測趙匡胤早死,幼子繼位,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轍,是沒有依據的。
如果確如杜太后所預料,他的兒子趙匡胤會中年崩逝,杜太后所憑的經驗或靈感,也未免太有超前的洞察力了。
但是,趙匡胤活了五十多歲,也並沒有早逝,更沒有面臨幼子主政的局面。
如果真有遺詔,趙匡胤臨終前就應該命人打開金匱;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后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但為什麼要等到趙匡胤死後六年,才由趙普出來披露?既然公布遺詔,趙光義就應該把遺詔的全文都公布出來,而不是只公布一個大概的內容,而且內容還不完全一致。
更何況,趙匡胤並未按照杜太后的「金匱之盟」辦事,親自將皇位傳給他的弟弟趙光義。
按大孝子趙匡胤一貫的行事作風,不應該是這樣的。
還有一種觀點也質疑"金匱之盟"存在的合理性。
認為盟約是趙普和趙光義互相利用而偽造的。
他們分析了趙匡胤,趙光義和趙普三者之間的關係認為:第一,趙匡胤與趙普的關係,趙匡胤創業之初與趙普君臣關係極好,趙普由建國初期樞密副使升至乾德二年的宰相。
但後來趙匡胤對趙普逐漸厭惡,嫌隙也開始逐漸形成。
譬如,趙普曾保薦某人,雖然趙匡胤撕碎了他的奏章,但趙普卻糊好之後,第二天仍舊呈上,迫使趙匡胤接受。
雖然一般認為這體現了趙普的宰相風度和趙匡胤的善於納諫,但趙匡胤的不滿也再所難免。
另外,趙普常提趙匡胤微賤時的小事,不免也會讓已做了皇帝的趙匡胤覺得有損尊嚴。
此外,趙普收受吳越進貢的瓜子金,陷害有隙官員等事件,也會令趙匡胤警覺到趙普的權柄太重。
所以,趙匡胤晚期,趙普被罷相,已不再被重用,直至宋太祖駕崩時也沒有再召見他。
第二,趙光義和趙普的關係。
趙光義和趙普原本都是陳橋兵變的重要策劃者,在宋王朝建立之初,兩人都得寵。
但是在建隆二年六月,杜太后去世後,趙光義處境就相當不妙了。
七月,趙匡胤解除趙光義禁軍職務,只命他擔任開封尹,權力大大減小。
這時趙普卻一再升官,到乾德二年已升至宰相,遠遠高過趙光義。
隨著時間推移,趙普漸漸專權朝政,趙光義則力圖把以開封為中心的東京府經營成獨立的小區域。
兩人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漸漸展開了明爭暗鬥,衝突時有發生。
後來,由於趙普的專權遭到趙匡胤猜忌,而開始失勢,趙光義乘機利用"權謀之士"盧多遜攻倒趙普。
趙普以他從政多年的經驗,以及他對趙氏家族的了解,深知要使他的命運出現轉機,主要要為新皇帝趙光義獻上一份厚禮,而且這份厚禮物要足以使他動心。
於是,趙普獻上了經過他精心打扮的"金匱之盟"的厚禮。
正是因為趙普偽造了這份厚禮,「上(太宗)於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並發金匱得誓書,遂大感悟,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
』辛亥,以普為司徒兼侍中。
」趙普終於憑這份厚禮,重新回到了大宋的權力中樞。
由此可以推斷:「金匱之盟」是趙普導演的一出雙簧戲,他和趙光義一唱一和,閃亮登場,用偽證替趙光義的即位正名,並以此達到二人雙贏的目的。
從以後的結果看,這一目的似乎達到了。
當然,這齣戲的背後,還隱藏著更大的陰謀,那就是,趙光義要借趙普之手,除掉皇位的直接威脅者,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
所謂「金匱之盟」,其實是利益當事人共同編造出來的彌天大謊。
如果真有「金匱之盟」,為什麼這麼關鍵的東西誰也沒見過?為什麼趙普要在趙光義即位六年後才上奏?那個「謹密宮人」是什麼人?為什麼所有史書都避而不談?
根據情理推測,此事的真相應該是:杜太后從後周倒台吸取了教訓,為大宋江山考慮,可能說過類似的話,但並沒形成所謂「金匱之盟」之類的文字。
正因為如此,趙光義才會在侄子趙德昭還沒有成為太子之前,迫不及待地將哥哥趙匡胤害死,自己奪取皇位。
而為了保住到手的皇位,他又必須儘快把哥哥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害死,甚至把弟弟趙光美也害死。
北宋的皇帝,趙匡胤這一支只有他一人做了十七年,而趙光義那一支,直至南宋孝宗之前,都是那一支在代代相傳,名正言順地享受著本不名正言順的帝王待遇。
(全文完)
或許這就是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的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開創了宋朝,有了中國歷史上文化經濟燦爛的兩百多年,但是在宋初發生的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等案件卻始終未有最終的結果,這讓很多人為太祖趙匡胤鳴不平,翻查各種史料查找趙光義弒君奪位的證據,但...
趙匡胤為什麼傳位於兄弟趙光義,而不是兒子趙德昭?
趙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任命他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柴榮死後,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不久,趙匡胤領...
趙普的金匱之盟真的能夠讓宋太宗的皇位合法化嗎?
公元976年年僅五十歲的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他的弟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宋太宗即位的時候由於太祖趙匡胤已經有兩個成年兒子了,於是後世便對趙光義的皇位多有異議,甚至有了斧聲燭影等駭人聽聞的說...
皇帝:朕應該傳位給兒子還是兄弟?宰相只說四個字,皇帝龍顏大悅
導語: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當上皇帝,通過幾年的統一戰爭,結束了從唐朝末年開始的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使中國重新回到了大一統的局面。在這期間,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宰相趙普全都出力不小。
「金匱之盟」真的存在嗎,宋太宗趙光義得來的皇位名正言順嗎?
開寶九年(986年)10月20日,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在夜間死去了,終年五十歲。宋太祖在位十七年,在這期間,他通過戰爭消滅了大多數割據政權,基本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北宋統一的...
書上學不到的歷史冷知識:宋太祖果真坦蕩無私,金匱之盟是真是假
咱們書接上回,接著帶大家刨刨根,今天要刨的是杜太后與宋太祖趙匡胤之間,是否真的訂下了金匱之盟,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認為趙光義乃合法繼位,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