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三國平衡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19年,其實是三國力量重新分化的關鍵一年,當時,劉備率領大軍在關中與曹操大軍殊死奮戰,就在此時,關羽以不足三萬的兵力悍然發動了震驚華夏的襄樊戰役,關羽發動這一戰役,對曹操打擊相當大,在早期和中期可以說取得相當大的成功,水淹樊城,逼降曹操五子良將之一于禁,曹操另一大將龐德奮戰到底也終被關羽俘虜,最終拒不投降而被殺,曹仁也是身陷包圍,隨時可能被攻破,隨後再度前來救援的徐晃也沒有足夠的力量解除曹仁的包圍。

關羽此舉可謂是驚動了曹魏政權的朝野,曹操看到漢獻帝的都城在許,距離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區是近在咫尺,十分害怕,打算遷都,一時間關羽可謂震驚華夏。

如果不是司馬懿及時阻止,三國的歷史可能要在這裡重新書寫。

當時實力最強大的曹魏政權,為何被關羽率領的區區不足3萬大軍發動的襄樊戰役就能夠威脅整個曹魏政權呢?其實,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之所以震驚華夏,根本原因還是此時的曹操實在已無力對抗了,到了極度虛弱,無兵可用的程度。

大家知道,曹操最輝煌的時期是平定北方軍閥,南下荊州,率領號稱是83萬大軍(實際上只有16萬大軍外加劉表新降水軍8萬左右)及幾乎是全體謀臣武將南征孫權之時,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曹操到了他實力的最頂峰,這次南征那也是用盡其精銳,在曹操看來,南征孫權那是必勝之戰,是志在必得,也是統一中國的最關鍵之戰。

可惜的是,曹操在赤壁一戰,元氣大傷,歷史上雖然沒有記載其到底失去了多少軍隊,但傳統的觀點認為至少是損失一大半兵力,雖然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損失的多是原劉表水軍,但即使按照一半計算,那赤壁之戰後,曹操主力也就只有十萬左右的軍隊了,而曹操統治的北方其實還並不安定,西北還有馬超、韓遂、張魯等軍閥,北方還有鮮卑、匈奴在侍機而動,還需要大量的軍隊對付這些方面,所以,曹操能夠機動的軍隊也就只有赤壁之戰後剩下的約十萬大軍,雖然經歷十年左右的補充,充實了一些軍隊,但是,連年戰爭不斷,東吳經常在邊界騷擾,孫權發動合肥戰役,張遼雖然只用7000人馬嚇退了孫權,其實是孫權不明真相,否則,孫權如果執意打下去,再加上派上周瑜、呂蒙等大將,那曹操就危險了,雖然張遼因此而傳奇,那同時說明曹操此時已經捉襟見肘,無兵可用,後來在征服馬超、韓遂、張魯等軍閥勢力時,又消耗了部分兵力。

而到了公元217年,剛剛征服劉璋的劉備又發動了漢中戰役,這一戰役對於曹操的打擊應該是雪上加霜,這一戰役耗時2年,雙方投入的軍隊到底有多少,歷史沒有記載,尤其是《三國志》含混不說,因為《三國志》是以曹魏政權為主線,對於曹操不利的事情要麼是隻字不提,要麼是簡略得不能再簡略,事實上這場戰役消耗的兵力不會少於赤壁之戰,從劉備將駐守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全部叫去,只剩下關羽鎮守荊州來看,那劉備可以說用盡了幾乎能夠調動的全部軍隊和全體智慧,而曹操出去了多少軍隊,也不清楚,但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將領夏侯淵陣亡,可見戰鬥之慘烈,從諸葛亮後來所說雙方投入幾十萬大軍,而司馬懿也說當年曹操進入漢中,那是大敗來看,曹操經歷漢中戰役之後,國內形勢已不容樂觀,可以說全國可用的機動軍隊已經很少了,只能是各大將領領著自己的部隊各據據點而死守。

所以說,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只是空架子,是表面上的龐然大物,實際上經受不起外力的打擊了。

這個時候,關羽又發動了襄樊戰役,雖然只有區區3萬人馬,那在過去,對於曹操來說那是絲毫不懼,但現在已非同往年,經過赤壁之戰的慘敗,又經歷征服馬超、韓遂之戰,征服張魯之戰,尤其又在漢中戰役中慘敗,現在的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那對曹操來說已經不堪重負了,何況,當時的季節又是雨季,關羽占據天時、地利、人和,雖然曹操派于禁、龐德支援曹仁,但率領的軍隊有限,雖然號稱有七軍,但數量為多少想都想像得出來,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否則,不可能還沒有到達曹仁的據點就被關羽殲滅。

曹操再派徐晃支援,那率領的軍隊可想而知也不會很多,要不然,關羽區區3萬大軍哪來這麼多力量去抵抗,所以,關羽率領3萬大軍發動襄樊戰役能夠威震華夏,那是因為此時的曹操實在太虛弱,已無力對抗關羽這3萬大軍了,如果此時,劉備再派上哪怕幾千人的隊伍來增援,那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都會迅速成功,因為這個時候雙方都在拚命堅持,任何一方只需要加一根稻草都會改變局面,這也是劉備後來要義子劉封自裁的根本原因,雖然劉封人馬不多,但如果能夠支援,對於當時的關羽來說已經足夠,可惜的是,劉封沒有增援,導致了曹操有了喘息的機會來改變命運。

因為曹操要遷都時,司馬懿獻上一計,利用孫權與劉備關於荊州的矛盾,發現孫劉聯盟並非鐵板一塊,還有空子可鑽,於是,曹操假意朝廷之名,將整個南荊州劃給孫權,雖然對於曹操來說沒有任何損失,反正南荊州又不在他手中,如果孫權正計,那就會解自己燃眉之急。

但正是這一畫餅,讓孫權有了要荊州的底氣,因為當時三方都表面上在漢朝的統治之下,利用關羽擅自運用孫權軍糧的名義(實際上也是雙方的軍糧,只是沒有經過孫權允許),在後面發動了對關羽的進攻,本來一根稻草就能改變雙方局面的襄樊戰役,關羽哪能經得起前後夾擊,更何況,手下將領麋芳、傅士仁不但供應軍糧不及時,還反水投降了孫權,所以,在關羽勝利在望的時候,就這樣迅速的失去了優勢,敗下陣來,最終是全軍覆沒,自己包括兒子關平也被呂蒙俘殺,並且失去了整個南荊州。

所以,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之所以能夠震驚華夏,令曹操惶惶要遷都,根本原因是此時的曹操已只有空架子,已無兵可用,但最終讓曹操保住虛弱顏面的是利用了孫權和曹操之間的矛盾,孫權也擔心強大起來的劉備對自己不利,於是,發動了江陵戰役,關羽最終在曹操和孫權的前後夾擊下功虧一簣,留下了歷史的遺憾,最終沒有實現諸葛亮偉大的謀略隆中對策。

而劉備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又不冷靜,悍然東征,發動了夷陵戰役,率領幾乎是全國能夠調動的兵力全侵東吳,沒有想到又被陸遜一把大火消滅得乾乾淨淨,這樣,劉備又打回了原形,孫權方面實力同樣大受損失,三國力量再度平衡,以至於誰也無力統一天下。

如果說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之戰,那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就是三國的平衡之戰,三國從此進入相對穩定的漫長時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與東吳反目的真相,關羽最終成了犧牲品

三國時期在華夏大地上發生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戰役,而這其中最有名也是影響力最深遠的就要數樊城之戰了,估計很多人都不了解這一戰役吧,就是此次戰役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慢慢的走向了衰敗,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細數三國轉折點那場關鍵的戰役

可能很多人都對三國感興趣,但卻很少讀正史,那麼到底劉備是如何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攻之下建立起政權,並且呈現三足鼎立之勢呢,究竟是哪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救了他,到底劉備有沒有真才實學?

關羽出兵襄樊:是為了響應隆中對戰略?

【導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關羽率領劉備留守荊州的軍隊,進攻魏國駐守樊城的曹仁,襄樊之戰打響。戰役開始進展順利,藉助秋天的大雨,漢水泛濫,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關羽擒獲了于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