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三戒」決定宋朝重文輕武,趙匡胤為何要坑後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宋朝建立之前,中原大地尚處在五代十國紛亂的戰火下,民不聊生,整個中原的經濟可以說是百業凋敝。

正所謂天下之勢,分久必合。

可在當時的情況下誰也沒有想到,究竟會是誰來平息天下的紛亂,這個獨掌乾坤的人究竟會是誰?

這一日,後周的一個大將帶領本部人馬途徑陳橋驛駐紮。

連日的行軍終於暫時休息下來,當夜除了少量值守的士兵外,其餘的人從大將軍本人到士兵,都喝的酩酊大醉。

天亮了,太陽已經很高了,迷迷糊糊的大將才走出帳門,他一出門就被早已準備好的部下為他披上了黃袍。

大家已經很明白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驛兵變,被黃袍加身的正是後周的大將趙匡胤,也就是大宋朝的開國之君。

上面的表述都是依據史書的記載而來,當然不排除記錄者的粉飾。

趙匡胤的這次兵變是沒有流血的,這比起歷史上的許多朝代更迭都要好,雖然在他看來他是「被迫」的當皇帝。

並且後世為他的幾番推辭加以了表彰,讚揚他品德高尚。

一場沒有流血的政變比起「堯幽囚、舜野死」要好的多,而且他還厚待了後周皇室子孫。

宋朝自趙匡胤始為武將開國,照理說應該會注重兵馬武力,可為什麼留給歷史的印象是「重文輕武」呢?一個武將開國這樣反常確實出人意料。

在登基帝位後趙匡胤來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在這之後他還立下了神秘的「勒石三戒」。

「勒石三戒」是刻在石碑上的三條戒律,可是這在當時天下唯一知道這個戒律的只有皇上。

趙匡胤建國後修建太廟,在太廟中留了一間密室,密室中間立了一塊石碑,這是趙匡胤親自從外面運入太廟的,石碑上用黃色的布幔遮蓋,並且規定石碑上的字只能由皇帝在祭祀太廟和登基的時候看,看的時候引皇帝進來的太監還要求是文盲,從而保守秘密。

趙匡胤的這一規定一直被後世子孫所遵循,直到金軍攻破汴梁城打開太廟,才將「勒石三戒」的秘密揭開。

這個石碑上刻著三條文字,意思大致如下:一、不殺後周柴氏子孫,即使柴氏造反也只能秘密處決;二、不許殺士大夫,尤其是不能殺諫臣;三、子孫若不遵守前兩天遭天誅地滅。

「勒石三戒」的秘密公開後人們不禁為趙匡胤的心胸和品德點讚,趙匡胤固然是在皇帝排行榜中留了個好名,可是把他的子孫和宋朝給坑慘了。

這三戒只能由歷代的皇帝看,而且要求必須遵守,這就為後來的皇帝劃定了執政方針和底線,簡單的來說就是要求皇帝不惹事,安心享受富貴。

從朝堂上來說,不殺大臣,導致奸臣當道,容易出現黨派之爭,皇權和中央決定的執行力降低,雖然大臣不知情,但是長久之後必然摸著路子。

越來越大膽,皇帝的決策能力下降。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三戒也有其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帝國的獨裁制時代,這樣的政策得到實施無疑是對人治的最高認可。

這三戒的實施也從根本的制度上確保了宋朝成為中國文明和經濟的高峰時期。

可是從國家治理上看來,筆者認為,這三戒對宋朝的滅亡有著重要的關係,文化和經濟得到了發展,但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卻變得軟弱無作為,面對外族的入侵,百年來養成的「不惹事」的習性使得這個富裕的帝國缺少陽剛之氣,缺乏熱血的將士。

外族的馬蹄輕易的就踏破了這個文弱的國家,神秘的「勒石三戒」最終也被入侵的馬蹄踐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碧海青天夜夜心:善待官民 厚待兄弟後人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趙匡胤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當這老大。擁立者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要求眾將士,回京後不得妄殺亂搶,眾人表示聽命。...

日曆|同為少年天子,他卻沒有康熙那般幸運

整理:糖人今天是公曆2月3日。公元960年的今天,中原又一次改朝換代,趙匡胤建立北宋。這事還產生了一個典故:陳橋兵變,或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今天就介紹一下這件事的直接受害人——...

從大宋王朝三條國訓,看宋太祖趙匡胤的為人!

宋太祖趙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