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難道真的就那麼昏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看過三國的朋友應該都會誤解劉禪很昏庸無能,但是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我認為正史才值得相信。
它地狹民少,國力單薄,與魏、吳雖稱鼎足而三,但自劉禪即位後,實際上是在危局下支撐。
而蜀漢在劉禪治下,國祚延續達四十年之久,幾乎與其敵國曹魏共存亡。
四十年中,蜀漢人材得其所用,政權基本穩定,而且對魏始終以攻為守,戰略上處於主動。
這是基本史實,不應否認。
而人們所以認為劉禪「昏庸」,則主要是出於如下看法:
第一,劉禪在政治上毫無主見,無所作為,其四十年在位,完全仰仗諸葛亮等輔臣;
第二,劉禪在其執政後期寵信佞臣黃皓,導致政治腐敗,這是蜀漢亡國的根本原因。
2.
劉禪一朝,確實人材濟濟。
位至丞相、尚書令、大將軍的重臣,先後有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
諸葛亮自不待說,是三國時代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史稱「識治之良材,管、簫之亞匹。
」蔣琬、費禕、董允也因其賢良,時人將他們與諸葛亮並稱為「四相」、「四英」。
姜維則「敏於軍事」,是諸葛亮死後蜀漢伐魏的主帥。
此外,還有一大批獨當一面的能臣良將,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王平)在北境,咸著名跡」。
所以,後世有「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的評論。
無可否認,逆境中的蜀漢政權,能保其四十年基業,很大程度上確實得力於這些輔臣。
人們可能會認為,劉禪對諸葛亮,根本談不上用不用的問題,只能是無條件地言聽計從。
這種看法是膚淺的。
誠然,以當時諸葛亮的威望,劉禪的年齡(劉禪即位時十七歲),加上劉備臨終時的正式「託孤」,諸葛亮確實可以當仁不讓地主持大政。
事實也正是這樣。
但是,在封建時代,君臣關係從來難處。
當臣下明顯地強於君主時,「震主」往往成為君主最大的心病。
而當時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客觀上就處於「震主」的狀況。
這種狀況,劉備早就預見到了。
所以他臨終向諸葛亮「託孤」時,竟說出了「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樣的話,意思顯然還是放心不下。
至於劉禪,更是當事者。
在諸葛亮為其主政的十二年間,他已經逐漸成年,不可能對他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毫無考慮。
如果他真是「昏庸」,那就會對諸葛亮不理解、不信任。
而一旦他對諸葛亮有了「震主」的感覺,那就很容易生疑忌、聽讒言,演出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悲劇。
但劉禪並沒有那樣,而是對諸葛亮始終如一地信任和尊重。
這本身就說明他在用人上確有主見,而且所見極是。
蜀漢之主動伐魏,是諸葛亮的既定國策。
這一國策對蜀漢,無論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是上策。
首先,由於蜀漢是邊陲小國,而魏是中原大國,所以在孰為正統的問題上,蜀漢實居於劣勢。
而為了爭取政治上的優勢,蜀漢就需要不斷強調自己是漢王朝的延續,是正統,理當統一天下,即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諸葛亮的四大接班人:兩人病逝,兩人不得善終!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諸葛亮非常受歡迎的歷史人物。對於諸葛亮的一生,前期躬耕隱居,在遇到劉備後,可謂如魚得水。在劉備集團中,諸葛亮的地位逐漸上升。特別是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
諸葛亮死後 這四人撐起蜀漢30年國運 堪稱中流砥柱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熱播電視劇《虎嘯龍吟》終於迎來悲劇性的一幕: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因常年勞累,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令無數人唏噓不已。諸葛亮死...
蜀漢四相除了諸葛亮以外,還有哪另外三個人?
一說蜀漢丞相,大家想到就是諸葛亮,但是還有蜀漢四相這一說法,蜀漢四相就是:諸葛亮、蔣琬、董允、費褘。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
此三人與諸葛齊名,輔佐後主劉禪,被後人合稱蜀漢四相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後,蜀漢政權內部人心惶惶。蔣琬此時已身居高位,深知不能自亂陣腳,於是故意言談舉止跟平常一樣,於是眾望漸服。三國志記載: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
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本該是豁達大氣的千古明君
「扶不起的劉阿斗」,「傻孩子劉阿斗」其實是個巨大的歷史誤會。真實歷史中的蜀漢皇帝劉禪,在位四十一年,實際執政三十年,個人智力表現正常,治下國家安定,百姓樂業。此外更具備充分的自知之明,施政風格...
狐言論史之二:劉禪並非傻瓜,若早死數年,必成史書中一代明君。
《三國志》作者陳壽是蜀漢舊臣,評價故君「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蜀漢舊臣李密認為劉禪「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恰如齊桓公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