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曹操不願篡漢一樣,司馬懿也不願篡魏,兩個被冤忠臣命運的交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一句詩,出於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最後一段。

作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這篇《短歌行》的創作時期並沒有形成定論。

《短歌行》分兩首,第二首創作於赤壁之戰之後,當時曹操已至垂暮,統一天下的雄心幾無實現的可能,於是以周文王自居,寫下了「周西伯昌,懷此聖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之句。

這一句與曹操的「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相對應——這個戎馬一生的亂世梟雄,終於走下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神壇,將王侯相將的故事安心地傳給後人。

《短歌行》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中將第一首《短歌行》的創作時間設定為赤壁之戰之前,大抵與建安十三年(208年)的戰略局勢與曹操的個人心境相應。

正如後世蘇軾所寫的那樣,當時的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也只有此時的曹操,會以周公自居,將「天下歸心」的豪情如此淡然地娓娓道來。

只是天不遂人願,九州最終走向了三足鼎立之局,於是曹操的周公之夢,也便淡褪成周文王之夢了。

大王當受!大王當受!

最終,曹魏的大纛在曹丕手中冉冉升起,曹操的稱帝之路最終以父子「接力」的形式完成。

相比於曹操誅殺伏皇后、董貴人的決絕,曹丕顯得相對溫婉,漢獻帝最終以山陽公的身份在亂世之末得以安享晚年。

而那個「吾為周文王矣」的曹操雖然沒有稱帝,卻得到了一個遠比其子曹丕——也就是曹魏真正的開國君主更為響亮的諡號:魏武帝。

八,項規定之後,的確是沒有幾何了……

然而,僅僅四十六年後,曹氏的稱帝「接力」就被司馬氏的稱帝「接力」取代了,只不過曹氏稱帝用了父子兩代,而司馬氏的稱帝之中則歷經祖孫三代。

想來也是天道不爽,曹操對漢獻帝所做的一切,在不出三代人的短暫歲月里變本加厲地返回到了曹氏,而這一場「報應」的肇始者,正是晉宣帝司馬懿。

《三國殺》中的司馬懿(以及趙雲)

《三國演義》中謂魏廷有「反骨」本為文學演繹,但史書中的司馬懿卻的確有著「狼顧之相」。

《晉書·帝紀第一》中載「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又因「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以至於徑直對曹丕說出了「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之語。

這一番評價出於執政者曹操之口,司馬懿之處境不可謂不危,不過因為曹丕對司馬懿頗為信任,「每相全佑,故免」——當然,尚需與曹植爭太子位的曹丕也的確需要一個如司馬懿這般深通謀略的幕僚,正如楊修等人之於曹植一樣。

《軍師聯盟》里的吳秀波,可以說是很狼顧了

劉備平定益州之初,司馬懿獻策進兵漢中,被曹操以「人苦無足」的說辭拒絕。

或許是此時的曹操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釃酒臨江的曹操,更或許只是司馬懿不為曹操所喜,以此敷衍罷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曹丕對司馬懿極為倚重,而司馬懿也「每與大謀,輒有奇策」,這些奇策最終在曹丕位登九五的戰鬥了起了了巨大作用。

曹丕早逝,臨終時將司馬懿立為輔政大臣,兩人君臣之義,也算有始有終了。

曹操怎麼會是能說出「人苦不足」的人呢

這一段與劉備「白帝城託孤」頗有相似,但與司馬懿相似不是白帝城裡的諸葛亮,而是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蜀漢的託孤大臣,很快遭受到了後者的強力壓制,最終因故被貶為庶民。

而在曹丕去世後的最初幾年,司馬懿的處境或許更為惡劣:與司馬懿同時被立了輔政大臣的曹真與曹休等曹氏一脈,而新即位的魏明帝曹睿年紀尚輕,立國未久的曹魏帝國,很快便步入了曹真大樹獨攬的時代。

劉備託孤

這一段時期司馬懿可謂戰功卓著:擒斬孟達、平定遼東、阻擊諸葛亮與孫吳北伐……然而依然被曹爽等人解除了兵權並逐出了權力中樞。

朝黨之上,曹爽之飛揚跋扈比之漢末董卓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時間「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而司馬懿則一度被迫害到要裝成「尸居餘氣,形神已離」的重病模樣才能求得一絲生機。

毫無疑問,司馬懿這個三國後期謀略最為高絕的人,已經被逼到了退無可退的程度。

是是是,你厲害……

困獸猶鬥,更何況是司馬懿這樣的狼顧梟雄。

面對曹爽的咄咄逼人與眼高手低,司馬懿終於下了殺著,在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高平陵事變」,一舉清除了曹爽一派的勢力。

從此之後,曹氏一族勢力漸漸被架空,司馬懿雖然沒有接受丞相之位與九錫,但已經成為曹魏事實上的統治者,以至於「每有大事,天子親幸第以諮訪焉」,這一幕,與當時的漢獻帝與曹操,又何其相似。

是是是,你也厲害……

從司馬懿的生平事跡來看,很難推斷出其內心是否有過皇袍加身的野心,而至於「高平陵事變」與曹操對司馬懿「非人臣」評價的偶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源於曹爽的步步緊逼,也實在是一樁見仁見智的歷史公案。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其墓地選在首陽山,這可是商末以不食周粟而聞名的伯夷、叔齊的長眠之地;而其弟司馬孚,同樣也秉承其志因辭官位不受。

泰始八年(272年),年近百歲的司馬孚病逝,其臨終遺令雲「有魏貞士河內司馬孚字叔達,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終始若一」,自始至終以魏臣自居,想來這未必不是司馬懿之心。

新《三國》中的司馬懿

很多身處於歷史洪流中的弄潮兒,其實並非本意如此,只是大勢所迫不得不為。

司馬懿是不是想「篡魏」,正如曹操是不是想「篡漢」一樣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晉朝代魏的步履,在「高平陵事變」發生之後,便再也無法停止。

正元元年,魏帝曹髦終於下了一道《以司馬師為相國進號大都督詔》,其詔言辭之「誠摯」,與漢獻帝退位時的詔書何其相似:

《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懿

「朕聞創業之君,必須股肱之臣;守文之主,亦賴匡佐之輔。

是故文、武以呂、召彰受命之功,宣王倚山甫享中興之業。

大將軍世載明德,應期作輔。

遭天降險,帝室多難,齊王蒞政,不迪率典。

公履義執忠,以寧區夏,式是百辟,總齊庶事。

內摧寇虐,外靜姦宄,日昃憂勤,劬勞夙夜,德聲光於上下,勛烈施於四方。

深惟大議,首建明策,權定社稷,援立朕躬,宗廟獲安,億兆慶賴。

伊摯之保殷邦,公旦之綏寧周室,蔑以尚焉。

朕甚嘉之。

夫德茂者位尊,庸大者祿厚,古今之通義也。

其登位相國,增邑九千,並前四萬戶。

進號大都督、假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

賜錢五百萬,帛五千匹,以彰元勛。

《三國無雙》中的司馬師

「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這一幕不由得人感慨,當真是「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司馬師由此進位相國及大都督,司馬懿固辭不受的爵位,終於以另一種方式繼承給了他的兒子——世界上所有的奠基人都一定身兼掘墓人的身份,這也是司馬懿避無可避的事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時代那麼強大的曹魏,為什麼被司馬篡位了

三國時期,曹操與曹丕父子可謂是強權政治的代表。曹操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政客逐漸在政治賭博中獲取了實力,先「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漢獻帝成為自己手中的玩偶;然後位及丞相,九千歲加「九錫」,他自己...

三馬同槽是如何一步步吞食了曹魏的江山?

《軍師聯盟》中,曹操做了一個夢。在夢裡,他說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食。曹操不知道這個夢意味著什麼,便請司馬懿分析。聰明機智的司馬懿仍想將此事推給馬氏三父子,西涼馬騰、馬超和馬岱這三匹野馬,曹操說...

為什麼司馬家能篡奪曹魏江山?這件事最關鍵!

我們都知道曹魏政權在歷史上被司馬氏代替,猶如當年曹丕篡漢一樣,歷史再一次上演,而且驚人的相似。諺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形容當時情形,司馬氏在歷史上真正掌握曹魏大權還要從他們奠基者司馬懿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