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最牛的「政壇不倒翁」,他所創造的「紀錄」很難被超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莫為危時便悵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這首詩題為《偶感》,想表達的意思是,自己就是在虎狼相殘的亂世之中,也要拚命出人頭地。

它的作者就是馮道。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人,五代十國時期著名的官員。

五代十國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中原地區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中原以外還先後有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和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

在這個前後只有53年的亂世之中,馮道卻前後在5個朝、8姓、13皇帝手下做官,前後為官40餘年,官至將相、三公、三師等要職,「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拜相20餘年,位極人臣,73歲死後還被封為瀛文懿王。

一朝天子一朝臣,但馮道不僅不被更換,反而官越做越大,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奇葩的官場「不倒翁」。

其實,馮道並沒有什麼背景,祖上以務農為生,不過馮道從小就勤奮刻苦讀書,史書記載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

」剛出道時,馮道被人推薦到唐朝河東節度使、沙陀王李克用的手下做掌書記,負責文牘事務,類似於今天的秘書,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馮道一輩子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勸諫新皇帝登基,而且每次都成功,可見其老謀深算。

馮道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絕不染指權力。

一次後晉主石敬瑭曾以用兵事問馮道,馮道說:「陛下歷試諸艱,創成大業,神武睿略,為天知,討伐不廷,須從獨斷。

臣本自書生,為陛下在中書,守歷代成規,不敢一毫之失也」(《舊五代史*馮道傳》),這句馬屁讓石敬瑭十分受用。

石敬瑭派馮道出使遼國,以表示對父皇帝的尊敬,馮道毫不猶豫,稱:「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契丹主讓他留下時,他又不肯義正詞嚴地直接拒絕,還稱「南朝為子,北朝為父」。

契丹滅後晉,馮道主動請降。

耶律德光責備馮道「事晉無狀」,馮道無法回答。

又問他:「何以來朝?」馮道說:「無城無兵,安敢不來!」

德光譏笑他:「爾是何等老子?」馮道說自己是「無

無德痴頑老子」。

這種自輕自賤、自甘貶辱的態度,讓耶律德光感到非常高興,馮道又被任命為太傅。

耶律德光曾問馮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說:「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諛詞又討得耶律德光的喜歡。

耶律德光北撤時,馮道一直隨從到常山才折回。

馮道為人也非常刻苦儉約。

在晉梁交戰前線,他在軍中只搭一茅屋,室內不設床蓆,睡覺僅用一捆牧草。

賜給他在戰爭中掠得的美女,馮道無法推後就安置於別室,等找到她原來的親人再送回去。

在喪父後丁憂在家,正逢景城大飢,他傾家財救濟鄉民,自己卻住在茅屋裡,還親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廢又沒有能力耕種,他就在夜裡悄悄地去耕種,主人得知後登門致謝,他卻感到沒有什麼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地方官的饋贈也一概不受。

這些做法,讓他頗有美聲。

乾祐三年(950),馮道寫了一篇題為《長樂老自敘》的文章,歷述自己在各朝的「光輝履歷」,自己的生活也是「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不過,他也明白自己「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職歷官」,故而後人對他的評價「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

馮道死時正好七十三歲,與聖人同壽,時人以「聖人」視之。

王安石甚至說他「屈身以安人,如諸佛菩薩行」。

名臣范質也讚揚他:「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

不過在許多歷史學家看來,馮道品性太差,毫無骨氣,「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特別是他還奉迎過外族契丹皇帝,賣國求榮,更為人所不恥。

所以,史學家對他的評價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

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舊五代史*馮道傳》)。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里說他「乃奸臣之尤」。

范文瀾則在《中國通史》中馮道是「好個奴才的奴才!」

也是,要臉的話,還去當什麼官呀!當然,話也不能說絕,萬一馮道的記錄被超越了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何稱馮道為「官場不倒翁」?

五代十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又一個大動亂、大分裂的政治劇變時代,其間多少英雄好漢折戟,然而即使在這樣一個令人無所適從甚至可以說極端險惡的風雲變換時代,仍然有一個堪稱傳奇的政治人物卻屹立於各種矛盾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