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揮淚斬馬謖」談量才適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豐家雷

三國註定是一個風雲際會、異彩紛呈的年代,發生在這個時代的失街亭無疑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大事件,它直接影響了魏蜀吳三國的戰略格局,尤其是對蜀國來說,甚至決定了這個偏安小國的命運和歷史走向。

依據軍法,諸葛亮揮淚斬殺了馬謖。

後世對這一事件多有評說,不一而足。

我們無法揣測諸葛亮與馬謖當時的心境究竟如何,但就事件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出傷心欲絕的悲劇。

對諸葛亮而言,毫無疑問,我們這位山東老鄉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文治武功,道德文章,堪為後世楷模。

一介布衣輔佐織席販履出身的劉備愈挫愈奮,屢敗屢戰,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大業,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和敬仰。

但失去街亭,第一次北伐失敗,這對於積貧積弱的蜀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就當時實力而言,魏國最強,擁有十二個州,66.3萬戶,443萬人;吳國次之,有3個州,52.3萬戶,240萬人,且占據富饒的江南;蜀國最弱,只有益州一個州,28萬戶,93萬人。

人才也最為缺乏,後來竟淪落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

看《三國演義》,蜀國一方基本上就是靠諸葛亮和幾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子苦苦支撐危局。

而同時期的魏國,謀士雲集,戰將林立,旌旗烈烈,兵強馬壯。

斬殺馬謖後,蜀國更是後繼乏人,衰象顯露。

諸葛亮本人也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對馬謖來說,失街亭不但斷送了諸葛丞相孜孜以求的北伐大業,也丟了39歲的年富力強的性命,還落下了一個徒有虛名的壞名聲。

時至今日,人們一提及「言過其實」這個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馬謖。

究其原因,根子就在於諸葛亮「用馬謖錯矣」,用人不當,沒有知人善任,量才適用。

領導者最大的責任就是量才適用,也就是知人、善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世界上沒有全知全能,萬事皆通的全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人崗相宜、才位匹配,才能發掘人的最大能量,達到最佳效果。

選人用人就是要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因人而異,量才適用,各得其位。

古人都知道「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求短,智者難為謀;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寶貝放錯了位置也會變成廢品。

讓張飛去繡花、李逵去作畫就是人不適位。

人貴有自知之明,正如老百姓所說的:要知道自己能吃幾碗乾飯。

故此,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至關重要,也就是說人與職位相匹配,即「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

縱觀馬謖此人,充其量就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善於出謀劃策的智囊,而臨機應變,殺伐決斷非其所長,缺乏實際統兵打仗之能。

而一代名相諸葛亮就是把這樣一個好參謀錯用在了統帥的位置上,天不湊巧,對手恰恰又遇上了能征慣戰,以用兵巧變、善列陣營,長於利用地形而著稱的一代名將張郃,這才造成了這個千古悲劇的上演。

世上哪裡有什麼生而知之的「天才」,每個人都是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成長成熟的。

歷史容不得假設。

如果諸葛亮把馬謖作為一個智囊型人才加以培養使用,也未嘗不可能成為張良、郭嘉、劉伯溫式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高參。

再如果諸葛亮能夠針對馬謖的個人實際情況,把他安排到基層,從領兵千人的基層幹部做起,悉心培養,逐步提升,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幹,如此一來,很難說「文韜武略」、「一代戰神」的稱號不是馬謖的。

倘若如此,馬謖就很可能成為諸葛亮接班人的最合適人選,悲劇就能避免,歷史很可能改寫。

(作者系濟寧市發改委副主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重說《三國演義》留下的歷史誤導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成書時間沒有定論,不過大致是在元末明初的洪武年間, 1328-1398年這期間。三國那段歷史離我們很遠了,甚至連小說,都已經隔了6、700年了。不過現代人多數...

借刀殺人,失街亭可能是諸葛亮斬馬謖的藉口

《三國演義》中失街亭的故事人人皆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片段可謂是家喻戶曉。可是還有很多人會為馬謖鳴不平,因為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怎麼能夠因為一場戰爭的失敗就把人給斬了呢!這難道是因為諸葛亮的軍法太...

揭秘諸葛亮北伐失敗原因只因錯殺了此人?

諸葛亮有著不為人知的失意和悲愴。在經歷了漫長的戰亂之後,諸葛亮輔佐劉備入蜀稱帝。由於蜀地在三國時期較為貧瘠,又因地形複雜等原因,只擁有羸弱的步兵,因此,長期受到北方有著強大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魏...

有據可查:馬謖也許並不是被諸葛亮所殺

三國演義中,劉備死後能扛起蜀國大旗的非諸葛亮莫屬了,但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最終命隕五丈原。要說幾次北伐中,最重要也是最接近成功的當屬第一次北伐。如果首次北伐讓趙雲或者魏延守住街亭,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