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十分賞識此人,諸葛亮卻不會用,最後被一小人害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熱播的大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王洛勇飾演的諸葛亮沒有了唐國強的那種戲劇化效果,也沒有陸毅的那種單薄,可以說是最好的諸葛亮形象。
但是,即便如此王洛勇先生還原的還是小說文學中的諸葛亮,並非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確實是優秀的戰略家,但是絕非演義中的那般神奇,他的短處和失誤其實也非常多,有的還很要命。
對《三國演義》內容比較熟悉的朋友肯定都知道諸葛亮後期有個大將魏延,就是被人說「腦後有反骨」的那位,他弄滅了諸葛亮的長明燈,諸葛亮續命十二年的法術徹底失敗,所以才命殞五丈原。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又是怎樣一個人呢?他真的是所謂的反骨仔嗎?
魏延字文長,是河南信陽人,漢末稱之為義陽。
魏延在英雄輩出的漢末三國時代,可以稱為一流上將,謀略智慧甚至超過郭淮、張郃這些人。
魏延很早就跟著劉備創業了,入川之後逐漸嶄露頭角。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是梟雄而不是哭包,而且很有知人之明,對魏延很賞識。
公元219年,劉備採納法正的謀略,乘著曹操離開關中一帶,夏侯淵和張郃留守漢中,率軍一舉拿下漢中,從此奠定蜀漢建國基礎。
漢中是戰略要塞,但並不適宜建都,同年秋,劉備被部下擁戴為漢中王。
劉備稱王之後,決定把政治中心放在成都。
劉備離開漢中的時候,正發愁誰人可以鎮守漢中。
漢中地位非常重要,又稱漢川,可以說是建國於蜀地政權的門戶,與成都形同唇,「其地東按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西、陰平,北接秦川」,是聯繫荊州、巴蜀、隴右、關中的交通樞紐。
正如法正所言,占據漢中,「上可以傾復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當年劉邦得天下,也與占據漢中不無關係。
不管是進取還是退守,劉備都必須選一猛將鎮守漢中,漢中得失事關全局,系之存亡。
出身草莽的梟雄劉備頗有高級HR的眼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力排眾議,決定起用當時還僅僅是牙門將軍的魏延鎮守漢中。
劉備的任命一下來,劉氏軍政班子就炸鍋了,「一軍盡驚」。
劉備還真的很有眼光,當時張飛也想去鎮守漢中,但是正如史家所言,「昭烈不以屬翼德而以屬文長,昭烈知文長也」。
魏延也不示弱,當著劉備和眾將的面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如此豪氣,即便是劉備也為之嘆服。
魏延如此豪氣,並非吹牛,而是真有實力做到。
他鎮守漢中之時,制定「實兵諸圍以御外敵」的方針」,規劃嚴密,使曹軍望而生畏不敢進攻。
蜀漢延熙七年(公元242年)春,當時漢中守將王平以不滿三萬兵力,成功地抗禦了魏大將軍曹爽所率十萬大軍的進攻,所用戰略皆是以前魏延制定的。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蜀漢當家人,魏延跟著諸葛亮多次出征,也是屢立戰功。
蜀漢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數路大軍南下伐蜀,是年七月,司馬懿、張郃、曹真、郭淮率軍會師漢中。
諸葛亮派李嚴率軍緩救,又命魏延西入羌中截擊郭淮,自己親率大軍迎敵。
魏延與吳懿率軍入羌,大破魏軍後將軍貴瑤和雍州刺史郭淮。
這一戰,魏延居功至偉。
魏延不僅有萬夫不當之勇,更有超群天才謀略。
說起魏延最牛的謀略,還是那個被諸葛亮粗暴否決的「子午奇謀」。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獻策,認為欲占關中,應仿效當年劉邦出漢中時所採納韓信的「暗渡陳倉」之計,建議分兵合擊。
一路出子午谷逕取長安;一路出褒谷據郿縣,如此咸陽以西可定,關中可得,而後會師撞關逐鹿中原。
當時,蜀軍出漢中進去關中有三條路: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
三道之中以儻駱道最近;褒斜道次之,也最為平坦;子午道最為險遠,有660里高山險谷,但魏軍在此設防鬆散,可出其不意直抵長安。
魏延建議出褒斜一路應由諸葛亮親率大軍進擊,以防不測;出子午谷一路由於道路峻險利在制奇,非膽大藝高之將領不能勝任,他自告奮勇願出子午奇兵。
魏延自告奮勇,向諸葛亮請求領「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谷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固執且保守的諸葛亮沒有接受魏延之策,日後他的北伐也是徒勞無功,空有一個克復中原的夢想而已。
魏延被後世稱為反骨仔,主要因為在諸葛亮死後,他和楊儀矛盾爆發而火拚。
魏延和楊儀兩人關係不好,長期不睦。
魏延這個人雖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作為上將,蜀軍上下皆服其威,但他「性矜高」,有點恃才傲物。
楊儀這個人原來是荊州劉表集團的人,後來跟了劉備,一直是個參謀型的人才。
楊儀為人也很有問題,氣量狹小。
建興元年(公元221年)楊儀隨劉備征吳,在兩軍交陣之際,身為尚書的楊儀就與尚書令劉巴大鬧矛盾,結果劉備只好將楊儀把楊儀調走。
魏延為人孤傲,楊儀對他很不服氣,所以兩人經常鬧矛盾。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沒注意去調解、化解,不過他的威望還足以鎮住二人。
這一點孫權看得明白,有一次蜀臣費禕出使吳國,孫權喝多了,說起魏楊矛盾,說二人不和,「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甚至建議早除二人以絕後患。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其第六次,也是生前最後一次北伐過程中病逝。
諸葛亮暴死,對蜀軍而言燃眉之急是商量如何處理後事,是全軍撤退,還是由部分人奔喪,主力繼續相持對敵,尚待研究。
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彌留之際,曾密與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商量後事。
最後決定主力撤軍,而且由楊儀負責,魏延則負責斷後。
但是諸葛亮似乎料到魏延不願撤軍,還想繼續對抗魏軍,所以叮囑楊儀「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不過,根據《魏略》記載,諸葛亮臨死是想把兵權交給魏延,而楊儀篡改了丞相遺囑。
在蜀軍指揮部中,楊儀、魏延,加上費禕三人是關鍵人物,楊儀和費禕都主張撤軍,而魏延則不願,想繼續北伐。
費禕在中間扮演了小人的角色,先是假意和魏延合作,說不撤軍,繼續打;而後又向楊儀告密,置魏延於不義。
魏延知道自己被騙,於是乾脆發飆,率軍搶先撤退,而且燒毀沿途閣道。
魏延和楊儀都向成都朝廷控告對付謀反。
楊儀很會造勢,會炒作,所以蔣琬和董允都懷疑魏延,而相信楊儀。
魏延率軍搶先抵達南谷口,準備回擊隨後而來的楊儀。
楊儀命討寇將軍王平在前防禦,魏延麾下將士不明就裡,有的還真以為自己的將軍要造反,於是很多人都逃往了。
在對陣王平失利之後,魏延帶著兒子們逃往漢中。
楊儀還是不放過,派出馬岱追殺魏延,帶回其首級,並夷其三族。
楊儀踏著魏延的斷頭羞辱,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侮辱屍體,楊儀真小人也!正如元朝人郝經說的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楊儀之惡,遠大於魏延。
楊儀以為自己能接諸葛亮的班,哪想到諸葛亮早就內定蔣琬為繼承人,就是早就知道楊儀為人狹隘,難堪大任。
楊儀回到成都之後,經常抱怨朝廷對他刻薄,甚至還恨上了當時勾結的盟友費禕,對人說起了「往者丞相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這樣大逆不道的話。
費禕把楊儀的蠢話密告了後主劉禪,劉禪宅心仁厚,先是把他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
楊儀到了流放地,依然不知進退,再次上書誹謗朝廷。
劉禪也忍不了了,派人去抓他,楊儀畏懼而自殺。
諸葛亮遺計斬魏延?你一定是被羅老先生忽悠了,魏徵西實乃冤死
《三國演義》做為我國歷史流傳下的四大名著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而文中諸葛亮諸葛亮遺計斬魏延,讓人不禁為諸葛軍師的算無遺策而再一次驚嘆,其實,《三國演義》只是羅貫中老先生寫作的一本小說話本,很多事...
三國被低估的武將,軍事能力強於趙雲,姜維,卻被誣陷成反賊
「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這是演義中對魏延出場的描寫。魏延以部曲(部曲本是軍隊編制的名目。《後漢書·百官志》說:大將軍營分為五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後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