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託孤的兩個人,諸葛亮活活累死都不讓李嚴分擔工作,圖個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在出兵攻吳失敗以後,羞於回成都。
一直在白帝城居住,最後死在了這裡。
臨死的時候託孤諸葛亮和李嚴。
那麼為什麼後來李嚴被貶為平民呢?是因為諸葛亮嫉賢妒能排擠了李嚴嗎?那就要從劉備集團的人員組成開始講起。
劉備半身顛沛流離,從一開始就跟隨他的嫡系,武將有關羽張飛趙雲,文臣是簡雍,孫乾。
赤壁一戰,劉備占有了荊州,文臣武將的隊伍擴大了很多,這裡面出名的有黃忠,魏延,伊籍。
後來奪了劉璋的益州,又有一幫文臣武將投降了劉備。
其中比較出名的黃權,法正,孟達,嚴顏,譙周等人。
偉人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黨內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可見想要破除朋黨關係是多麼的難。
劉備的三派人物,我們可以分為,元老派,荊州幫,益州幫。
劉備真正放心的只有創業派。
元老派忠心耿耿,但是不一定全是大才。
而劉備深知人才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的重要性。
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一來就能做到集團老二的位置。
但是無奈,到劉備死的時候,元老派的人物都已經凋零,只有一個年邁的趙雲。
劉備託孤諸葛亮都不忘測試他的忠心程度。
而對趙雲的「早晚看覷吾子」才是真心實意的託孤。
李嚴身在託孤之列,是因為劉備想分諸葛亮的權力嗎?我想不全是。
帝王的馭下之術無非是平衡二字。
不怕你們拉黨結派,最怕的是臣下鐵板一塊。
劉備深知其中的道理,面對元老派的式微,益州幫占據地利的地頭蛇式的強大。
劉備需要一個荊州幫的人對抗益州幫,這個人就是李嚴。
因為李嚴性格嚴苛,必能做到殺伐決斷不徇私情。
那麼為什麼最後諸葛亮會聯合劉禪把李嚴貶為平民呢?因為,諸葛亮比較像伊尹霍光,雖然有專權之實,卻沒又謀逆之心。
如果他有謀逆的心,為什麼他死以後,兒子卻沒有接手他手中的權力呢?歷來專權篡國的,無不這樣啊,曹操曹丕,司馬昭司馬炎那個不是這樣?而諸葛亮治理弱小的蜀國,想要在群狼環伺的情況下生存下來,必須要做到如臂使指,得心應手。
面對矛盾的挑起者,諸葛亮不得不或貶或殺以達到事權統一,做事無人掣肘的境界。
也許正是因為劉備的帝王之術,李嚴才會名列託孤重臣的行列。
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丞相,那另外一個至少也得是副丞相吧?諸葛亮也深知劉備的心思,而他也深知蜀國要怎麼走才能符合生存原則。
所以諸葛亮才會讓李嚴在白帝城待了這麼年而不讓他入朝輔政。
最後引起李嚴不滿而挑撥諸葛亮和劉禪的君臣關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說白了,李嚴的被貶是劉備權術和諸葛亮治國方針碰撞下的犧牲品。
如果您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歡迎討論
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劉備真心讓位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這就是著名的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諸葛亮臨危受命,那麼...
劉備在白帝城的託孤竟是場暗藏玄機一次談話
作為一代梟雄,無論什麼時候,劉備都堪稱是識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託孤的最後時刻,其精明之處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只不過將死之人,更多了一些無奈、多了一些留戀而已。想當年,劉備與東吳陸遜...
諸葛亮有皇帝夢,確鑿無疑!
劉備與諸葛亮的故事,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播之後,已經成為了一種沒談,從隆中對到白帝城託孤,凡此種種,無一不被當成君臣相得的典範。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事實真的如此嗎?說諸葛亮有皇帝夢,說錯什麼了?是...
諸葛亮為何至死都不稱帝?是不想還是時機未到?
劉備討伐東吳失敗,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可謂位極人臣,那諸葛亮是否有稱帝的野心?究竟是時機未到?還是他並無野心? 既然提到白帝城託孤.不得不說其實劉備在託孤時已經告訴諸葛亮:兒子昏庸.為了漢室天下...
世人敬仰,對手恐懼的諸葛孔明到底因何而死?
對於諸葛亮這個人,唐代大詩人杜甫有一句詩形容的最為貼切,「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短短四句詩,道出了諸葛亮一生的奮鬥與艱辛。作為蜀國丞相,在劉備身邊出謀...
諸葛亮沒有篡阿斗的皇位,除了劉備的部署,其性格也是重要原因
諸葛亮為什麼不做皇帝?經過三國演義的演繹,白帝城託孤成為千古佳話,此後諸葛亮成為忠誠的代名詞,成為儒家理學推崇的三綱五常里忠君愛國的典範。那麼,諸葛亮真的是不想篡位嗎?劉備真的是真心讓位給異姓諸...
三國趣聞:東吳老將黃蓋竟險些凍死在廁所
黃蓋和程普一樣,也是三朝元勛,但黃蓋不僅是猛將,治理地方也很不錯。黃蓋少年喪父,日子特別不好,但黃蓋有豪情壯志在胸,雖然生活貧困,卻不像凡人庸碌,常常背柴之餘學習兵法。佐命孫氏撫平山越黃蓋先跟孫...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中原?原因早已寫在了《出師表》里
三國時期,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力主北伐中原。對於諸葛亮的這一行為,後人評價褒貶不一。而在閱讀了諸葛亮遞交給劉禪的《出師表》後,筆者認為答案早已經被諸葛亮寫出來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