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竹山,被歷史遺忘的三國戰略要地——上庸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地方的重要,首先主要看他的政治經濟作用或者軍事地位。

如果從這麼一個角度講,「上庸」由於是山郡,人口稀少,所以很難談得上經濟政治作用。

那麼經濟政治的作用不凸顯,我們就先討論一下他的軍事戰略地位。

其實在整個三國時代,「上庸」起先並沒有太受人重視,包括早期荊州的劉表。

而我這裡所講的「上庸」也並非單獨的講上庸郡,其實這裡的「上庸」是講的「新城郡」,只是講「上庸」大家容易有概念而已。

「新城」是包括原來上庸,房陵、西城三郡的,也是曹丕在後期幹的事情,主要是為了拉攏一個三國時代比較特殊的人物——孟達。

那麼這個孟達的命運也是和上庸城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我們說「上庸」的時候不得不說「孟達」其人。

孟達字子度,扶風人。

其父孟他,原為當地士豪;後避戰亂,南遷入蜀;再後孟達順理成章地為劉焉父子所用。

建安十六年,劉璋派法正和孟達各統兵到荊州迎接劉備。

劉備當即讓孟達和其部留在荊州的江陵,幫助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共守荊州,從此孟達正式歸附劉備。

建安十九年,劉備奪蜀後,孟達擔任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令孟達從秭歸出兵攻房陵,孟達在臨陣殺死房陵太守蒯祺後占領了房陵。

此後「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軍會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

(備)遷封為副軍將軍」。

此時,劉備的漢中、上庸、荊州(江陵)連成一片,互為呼應,聲勢達到巔峰。

至此「上庸」這個名字才真正意義上進入人們的眼帘,並從中我們也能管窺到一點「上庸」這個地方的軍事戰略意義。

其實,上庸的地理位置有一個特點,兩面是山(西面是秦嶺及米倉山,南面是大巴山);另兩個方向相比較卻幾乎是「坦途」。

特別指出的是:上庸位於襄樊的上游頭,如果順江而下,對襄陽是個極大的威脅;如果當初關二能得手襄樊(事實上他還是很有機會得手的),那麼襄樊也不會成為一個地理突出部而受多面攻擊(也就是說能和上庸成為一個「互為犄角」的態勢)。

這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理想布局,我想這倒很有可能是關二急著發動「襄樊戰役」的一個潛緣由(說急是由於關二當事的確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兵力不足就是一個證明)。

我們知道「襄樊戰役」的發起也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七月,正好是劉封和孟達打下上庸的時候。

雖然這種「潛緣由」是一種猜想(因為並沒有史書記載為佐證),但哪怕是無意而為,我們也能看出上庸的戰略位置:即在劉備奪取漢中後,能將荊州和漢中連為一線;三點一線的陣勢更是將「上庸」這個地方從一個當時的「窮鄉僻壤」翻然成為戰略樞紐;假如關二將襄樊再攻下,那擺在蜀漢劉備面前的就是一個比「隆中對」勾畫的更美妙的一幅政治軍事畫面:當執行「隆中對」的軍事規劃的時候,可以補充為「一軍出漢中;一軍出荊州,而上庸之軍可依勢為左右援助」。

這個非但是「上庸」的地理位置所決定,也是他的地勢所決定:前面我們說過,「上庸」西向、南向皆是山麓,這個是蜀地、漢中的天然屏障;但另兩個方向卻是「坦途」,北向可至長安(順便說一下,子午谷也在「上庸——新城」轄境),東向直接支援荊州之兵,可至宛洛,且是「順江直下」。

如果歷史真的能走到這一步,估計曹瞞不僅要遷都,甚至是「不顧面子」的要向東吳喊「救命」了。

可惜歷史沒有這麼走,「襄樊戰役」也以戲劇性的結尾收場。

「襄樊戰役」的結局是:劉備丟了荊州;死了大將(關二),他的「隆中對」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

在整個襄樊戰役的後期,我們又看到一個地名和人名:上庸和孟達。

事件是說:關二攻打襄樊直到後來失荊州,劉封、孟達一直沒有任何得動作「以山郡初附,人心未定,難以出兵」為辭。

關二兵敗身死,孟達害怕劉備加罪,又與劉封有矛盾(至於什麼矛盾,有空再說),便降了魏。

申耽、申儀叛變,劉封逃回成都。

劉備斥責劉封侵凌孟達,又不救關羽。

諸葛亮因劉封剛猛,恐「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劉備因此除之。

於是,劉封被賜死。

而孟達降魏以後,曹丕合房陵、西城(魏興郡)、上庸為一大郡,改名新城郡。

並且也開始重視起了這塊地盤。

孟達降了魏,上庸等地也合併為「新城」,我們這裡先不說孟達的舉止為人,但我們可以發現:荊州一失,其實「上庸——新城」已經成為一塊地理位置突出的「飛地」。

對蜀漢來講,沒有荊州他守不住;對於曹魏來講,可以和襄陽遙為呼應,但並不是進攻蜀漢的好的發起地,這當然還是由於「上庸——新城」的地理、地勢所決定的。

所以此時的「上庸——新城」作為長安、襄陽之間的結合點,具有戰略上的意義,但不是好的進攻點。

這個態勢一直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在這段時間內「上庸——新城」的地方也相對平靜,而作為新城太守的孟達在魏國的這幾年也是活得很滋潤,其深得曹丕的寵幸。

可惜「花無百日好」,曹丕死了,而孟達的日子就開始難過了(其間孟達在魏國的權臣知交夏侯尚、桓階的死也是他失寵的原因)。

孟達感受到了排擠(主要來自司馬懿等的士族),所以深受信任危機的他也考慮到自己的後路——他積極地聯絡吳、蜀,以備不時之時。

這個不時之時可惜來得很快:蜀漢方諸葛亮派郭模去聯絡,可惜被申儀逮個正著,本來申儀就和孟達有怨,趁時正好抖了出去,於是孟達只好起兵造反。

司馬懿聞訊立即調兵進攻,才八天,就從南陽宛城趕到了上庸城下。

本來,由於上庸城牆高池深,加之三面環水,易守難攻,按孟達的能力應該是可以挺到諸葛亮援軍抵達的,可是,守將鄧賢(還是孟達的外甥)、李輔等在關鍵時刻「開門出降」(見晉書宣帝紀),孟達只守了半個月,就兵敗身亡。

以上就是有名的「仲達急兵破孟達」,也是軍事上有名的「急襲」範例。

從此「上庸」就一直是曹魏的地盤。

上庸的地方發生的故事雖然不多,但裡面所發生的故事卻往往改變著三國的歷史進程。

所謂「一葉知秋」,可從一個小小的「上庸」之地,看到三國政治軍事的態勢變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歷史遺忘的三國戰略要地 上庸的故事

一個地方的重要,首先主要看他的政治經濟作用或者軍事地位。如果從這麼一個角度講,「上庸」由於是山郡,人口稀少,所以很難談得上經濟政治作用。那麼經濟政治的作用不凸顯,我們就先討論一下他的軍事戰略地...

大軍師司馬懿的成名之戰 兵貴神速

司馬懿被任命鎮守南線,都督荊州、豫州軍事,駐宛城(今南陽)。這一條戰線,曾是赤壁之戰的生命線,後來由曹仁鎮守,又是與關羽襄樊之戰的最前沿,在三國時期一直是戰略要衝。這次任命,對司馬懿有里程碑式的...

《三國演義》中誰是諸葛亮一生中最恨的人

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最聰明的人,而且還是劉備手下的謀士,官至丞相,因為他的隆中對及後來的多次北伐獲得了崇拜。在伴隨諸葛亮數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曹操和司馬懿似乎成為了他一生的敵人。那麼說起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