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是三姓家奴?這位猛將更是將反叛當成家常便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嚴格意義上講,孟達不是人們所認為的傳統觀念中的小人物,但無論是《三國志》還是《後漢書》,這兩部講述漢末三國人物事跡的非官方修史經典中是沒有他的個人獨立傳記的。

孟達很小時侯為了躲避越演越烈的戰亂,就跟著老爹孟他從老家扶風,遷移到了蜀地。

約是在建安初年的時候,全天下鬧饑荒十分嚴峻的形勢下,孟達和同郡人法正入益州投奔了當時頗為風光的劉璋。

從傳統意義上講,孟達的投奔具有背叛的性質,不為建在著的東漢王室效勞,而是將精力投注到了割據一方的軍閥身上。

然而現實非常的殘酷,孟達所失望的,他並沒有得到劉璋的另眼相看,他始終為劉璋集團所排斥,脫離於益州政治核心之外。

就在鬱郁不得志之中,孟達虛度著他在益州的人生。

與其具有著同樣命運的,還有那個和孟達一同入益州的法正。

比孟達稍微強一點的,法正還是結交了劉璋集團中的上層人物,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個,名字叫做張松。

按理說做到了益州別駕高位的張松,在劉璋手下過的日子應是蠻舒坦的,可是張松並不滿足於現有的生活狀態,三天兩頭地和法正聚集在一起,抱怨著劉璋這個老闆的種種不靠譜。

孟達是法正的同鄉好友,張松又是法正的同道中人,以法正為媒介,三個人必然是常常見面的。

兩個失落的人,一個不滿的人,自然也是很容易結合在一起的。

赤壁之戰後,張松向劉璋提議,引進劉備這個外援來,幫忙著解決益州的內外部問題。

不久之後,孟達和劉備有了實質性的接觸。

在張松鼓動下,劉璋派遣出法正,去迎接以及安排劉備的入蜀事宜。

法正受劉璋的指示,給劉備帶去了四千人的兵馬和為數可觀的財物。

作為與他同行並充當了副手的人,就是孟達。

劉備對孟達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也沒有立即重用孟達,他讓孟達留下了四千人的隊伍,屯駐在新地盤荊州地區所管轄的江陵。

從史書中有關記載來看,孟達並沒有參與到劉備的入蜀戰役中去,直到益州平定後,他才是以這次迎接的功勞被升級為宜都郡的太守。

太守,這個職位,說高不高,說低不低,對於平常人來說,也許是他們這一生中最終都難以企及的夢想。

孟達卻是想要有作為的人,反覆折騰來去,換了兩茬主子,仍然只是一個政治中心以外的邊緣人物,這樣的事實,是很難讓孟達接受的。

孟達同志,那個心理,羨慕嫉妒恨之餘,極其不平衡是顯然的。

時光總是在飛快地流逝著,當赤壁大戰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一個年頭後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孟達的人生看到了些許的曙光。

就在曹操放棄漢中一個月後的六月份,孟達收到了劉備下達給他的新任命,率領著人馬從秭歸(今屬湖北)北上進攻房陵(今湖北房縣)。

也許是憋屈的太久,孟達軍隊發揮出超大能量,一舉將房陵攻克的同時,順帶地殺了房陵太守蒯祺。

房陵被拿下後,孟達帶著軍隊繼續前進,攻襲上庸地區(今湖北竹山西南)。

正是在這個時候,劉備派遣了劉封從從漢中(今陝西漢中東)順沔水(今漢水)而下,統帥軍隊與孟達在上庸匯合。

依據史書上的說法,劉備怕孟達難以獨自承擔這個任務,所以叫了劉封來協助他。

兩軍匯合後,軍隊的實際統治權全都掌握在了劉封手中,孟達只是以副手的形式在劉封手下為劉備大老闆打工。

有鑒於蒯祺的前車之鑑,上庸太守申耽比較乖巧,不僅投降了,還主動將自己的老婆孩子和宗族中成員送到成都作為人質。

這麼有誠意的表現,讓劉備很是滿意,封了申耽為征北將軍,仍舊做他的上庸太守,員鄉侯的職位也依然如故。

申耽的弟弟申儀也水漲船高,被封為建信將軍,做了西城太守。

除了申耽兄弟的封賞外,另外一個既得利益人,是劉封。

上庸城池劃歸到劉備名下後,據於表現,劉封被封為了副軍將軍。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降將申耽兄弟封賞了,同事兼上級劉封也得到了提升,唯獨地孟達沒有了著落,最大的收穫也就是多了一個名義為合作、實際是監視的頂頭上司。

孟達再一次品嘗到了「殘酷現實」的滋味,而命運之神似乎不想放過他,繼續著捉弄本性,讓孟達又一次思考起自己的人生走向。

天下局勢又在變化中。

荊州地帶,攻破襄陽的關羽,一路高歌猛進,圍逼到樊城城下,但讓關羽失望的,樊城軍心的穩定以及城牆的堅固,完全出乎他的預料。

長時間地難以攻克下,關羽連連地要求劉封、孟達派出兵馬前去增援。

劉封、孟達自有自己的打算,他們以房陵、上庸等地剛被打下,民心還不穩定,必須派兵鎮守壓制為由頭,拒絕為關羽服務。

史書上說,後來關羽被江東集團給黑掉了,劉備就把這筆帳的一部分轉接到了劉封、孟達的頭上。

劉備所認為的,兩人的不出兵,影響到了關羽的失敗,因而地,將兩人列入了最不受歡迎名單。

孟達既怕遭受到劉備嫉恨將來清算,又怕最終成為劉封的代替品以及政治犧牲品,心理面久久不能釋懷,而處於一種不安定的狀態。

轉過頭來看,這確實是怪不得孟達的,劉封、孟達的那丁點兵馬與樊城戰局根本不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即使投入,也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而新歸附以及攻占的城池,真是需要有人來穩定,軍隊的調動勢必要波及到當地的形勢。

劉封、孟達的兵馬本來就是聽命於劉備的,不是關羽所能夠調動,向來剛愎自用的劉封以其劉備乾兒子的身份又怎麼能夠甘心臣服於劉備好兄弟關羽的任命?

當然,這些都不是最為重要的,主要的一點,軍隊的指揮權實際上都是在劉封的手裡,孟達根本沒有權力去調動軍隊,他也不用為這次的軍事不作為來買單,但據於連帶責任,他這個副手還是不免地要吃些瓜落的。

史料上所交代的,孟達反水的第二個原因是他與劉封的不和。

作為早年就跟隨劉備的成員,劉封的自我優越感很強,也就沒把孟達沒當回事,兩人很是難以相處在一起,常常地鬧著糾紛。

在劉備授意下,接管了孟達的部隊後,劉封還做了一件十分出格的事,找到機會奪去了孟達的鼓吹。

鼓吹,是軍隊中的樂隊,這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一般人還真是沒有。

劉封把孟達的鼓吹給奪了,是很不給面子的,讓孟達很是下不了台。

所以,史書上說,一個是因為「懼罪」(劉備),一個是因為「忿恚」(劉封)。

魏國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七月份,孟達帶著親信部隊四千多人(巧合地是,當年他和法正迎接劉備,並自己統領的那支部隊也正好是四千多人)投靠了曹魏集團。

在我看來,不論是畏罪也好,還是劉封壓迫也好,或是集團鬥爭也好,都不能成為孟達反覆的最大動因。

自身的鬱郁不得志,地位上升空間的有限度,以及渴望欲求的難以滿足,才是孟達的動機所在,史書上所記載的兩個具體原因,也不過是這內部條件膨脹之後引而爆發的外在誘惑。

利益始終是人類前進的最大動力,追求最大化的過程中,人的很多特性暴露無遺。

孟達個人利益從來都是處在一種壓抑狀態中,跟著劉璋不得重用,換了劉備也不得重用,得不到滿足又索求不到,這使得孟達很是不自在。

同樣是利益的或缺,孟達可以背叛劉璋,同樣也是利益的或缺,孟達也是可以背叛劉備。

孟達投靠曹魏的時機非常好,那時候曹丕剛上位,新鮮出爐的魏國也剛誕生,既然有著蜀國大臣來歸降,曹丕的激情被點燃起來。

曹丕專門派遣了朝中貴臣中具有「識人之明」的人先去打前站,察看下孟達的個人修行。

這些人回來後,無一不是誇讚孟達,他們認為,不管是將帥,或是卿相,都是孟達可以勝任的。

在聽取了各方的反饋意見,曹丕對孟達頗為好感,給在路途中的孟達傳去親筆書信,他將孟達的事跡拔高到當年伊摯背商歸周、百里奚去虞國入秦等古代知名「棄暗投明」經典案例的高度,他還囑咐孟達說,不用著急來見,先安排好了部署,慢慢地帶著輕騎過來就行。

心情頗為舒坦之中,孟達來到譙縣,晉見了魏國的第一任皇帝魏文帝曹丕。

魏國朝堂上的大臣們對孟達的印象非常好,因為孟達自身的魅力和才辯過人,史書上在講述這段情節時用了「眾莫不屬目」這個詞。

顯然地,孟達本人還真是有著兩把刷子,才會引得魏人的重視。

曹丕給予了孟達各種封賞,名譽上的有「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等頭銜,他還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稱為新城郡,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

雖然只是太守,這卻是魏國在西南地區的重要位置,接觸蜀漢勢力的前沿位置。

既然有了這麼多的利益驅動,辦些事情總是應該的。

不久之後,曹丕就派遣了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孟達相互配合,襲取上庸地區。

在這猛烈的攻勢前,申耽、申儀兩兄弟,又做起了先前所做過的事——投降。

劉封抵禦不住魏國軍隊,丟棄了東三郡後,帶著殘兵敗將逃回到了成都。

這次孟達的積極行動影響了不少人。

首先,劉封的好日子從此也就到頭了,鑒於先前沒有救援關羽以及欺負孟達致使孟達投魏的前科,劉備在諸葛亮「(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的建議下,將劉封誅殺。

申耽兄弟降魏後,原爵位不變,申耽被封了懷集將軍,遷居到了南陽,申儀得了一個魏興太守的頭銜,屯兵在洵口。

以申氏兄弟的不待見,有所不同,東三郡被魏國攻占後,曹丕並沒有食言,讓孟達做了新合併後的新城郡的太守。

在新城太守任上,所能查詢到的孟達相關事跡非常地少,在這個安定的五年內,想來孟達的個人生活過得很自在,既有曹丕的無限信任,又有朝中貴臣桓階、夏侯尚等人相幫扶持,在魏國國內,孟達也也算得上是一號人物了。

當然,既然有喜歡的,也就會有討厭的。

不喜歡他的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個。

劉曄是其中一個有地位、說得上話,並且頗能一語中的的,他曾經對孟達的品性做過分析,他認為,孟達這個人,只不過是出於利益暫且投靠在魏國,孟達本人恃才傲物,熱衷權謀,必定是不能夠長期地感恩戴德,外加上新城和吳、蜀兩國都有接連,一旦發生變故,這對魏國將造成很大的影響。

劉曄的話只是說對了一半,他摸透了孟達的性格並預見了孟達的大致將來,卻是高估了孟達所能帶來的危害。

因為地,魏國朝堂中還有一個將來能夠抑制住孟達的人物,使得孟達難以興起多大的風浪。

這位老兄,就是為晉國建立打下堅實基礎的司馬懿。

按照《晉書》的說法,這時候的司馬懿也預見到了孟達的不可信,屢次地勸諫魏國皇帝,孟達為人輕巧,不可任用,無奈孟達正春風得意,沒有多少人理睬他的建議。

這第三個不喜歡孟達的人,是申儀。

反覆不定的申儀不知為什麼和孟達相處得很不好,他每每地向上奏報,孟達不可靠,遲早是要歸屬於蜀國的。

申儀堅信,這種以自身性格出發的隨意測度,雖然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理論上還是極有可能發展成為既定事實的。

雖然反對聲音不少,有曹丕照著,孟達大可以高枕無憂,因而地,史書上有關孟達這時期的記載也就非常稀少。

好日子永遠都不會長駐,在新城任上過了五年後,孟達深切明白了這話的含義。

器重他的人,曹丕、桓階、夏侯尚相繼去世,而那些有意見的人,卻是活得倍兒長,而且還身處高位,位於政治核心地帶,孟達又一次感覺到了壓力的湧來。

史書上,形容孟達這時候的困境說「(孟)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蜀中大臣李嚴與諸葛亮的信相繼到來。

李嚴說得比較直接,他說,我和諸葛亮自從受到劉備託孤以來,深深感受到肩上責任的重大,因而自是需要孟達這樣的卓越人才來協助。

諸葛亮的書信,也是直接點題,他個人覺得,孟達不是吃裡扒外的主,投靠曹魏完全是因為被劉封逼得厲害,才做出的無奈事情,他希望孟達能夠找點撥亂反正,回歸到蜀國這個大家庭中來。

東三郡的重要位置對蜀國不言而喻,引得兩位蜀國大腕級人物出馬招降,自然可以看出蜀國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以及孟達的重要性。

而蜀國高層人物的勸降,不由得孟達有些心動,據於目前他在魏國國內的情勢。

孟達也就暗中地與蜀國的幾位大佬們有了書信往來,互通信息,以便為將來鋪就道路。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

孟達與蜀國之間的眉來眼去,為密切關注著他的申儀所察覺,申儀向魏明帝上了密表,說孟達和蜀國暗中勾結,將要有所圖謀。

魏明帝沒有信,擱置在了一邊。

另外一位不喜歡孟達的著名人士司馬懿也是從中看出了些苗頭,派了參軍梁幾去查探孟達的實情,梁幾這次出行,還帶去了司馬懿的一個親切問候,勸導孟達親自入朝。

孟達再也坐不住了,入了京,可不是那麼好玩了,職權有可能被削奪,連本身性命也是難以保證。

思來想去後,他又一次做出了他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抉擇——叛魏投蜀。

追尋孟達的這次背叛,本身壞境的日益惡化,內心的惶恐不安,魏國大臣的猜疑,蜀國大腕的熱忱邀請,都是可以做為誘因,但如果真是要為孟達的這次背叛尋找一個動機,我還是那四個字,個人利益。

孟達的最後歸途,只有一個版本,那就是被司馬懿給黑掉了。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早先對孟達有所警覺的司馬懿,得到了來自於同樣關注孟達的魏興太守申儀的有關匯報,孟達最近和蜀國的接觸比較頻繁,已經有了反水的明顯跡象。

申儀宣稱,有一個從蜀國投降過來的與諸葛亮較為接近的名字叫做郭模的人,把這個消息傳遞給的他。

郭模本人證實,這件事是諸葛亮親自告訴他的。

司馬懿對申儀的話深信不疑,在上報朝廷的同時,對軍隊做了嚴密的部署。

孟達那邊似乎也聽到了風聲,加緊了自己的籌劃。

司馬懿怕孟達提前行動,特意地給孟達寫去了一封信。

當孟達看到這封信後,對司馬懿的防備大大降低,造反的腳步也隨之慢了下來。

與此同時,司馬懿卻是加快了步伐,他調集起大軍,日夜兼程,只是用了八天時間,就趕到了上庸城下。

司馬懿也不客氣,將部隊分為八支,對上庸城池發動全面進攻。

整整攻打了十六天後,上庸城裡的人抵擋不住了,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人開了城門投降。

司馬懿大軍殺入上庸城池,孟達被斬殺,俘虜人員達到一萬多人。

一個背叛的人,終於因他人的背叛而被終結。

以背叛為開始,又以背叛為結束,孟達的反覆人生貌似非常圓。

縱觀孟達的這四次背叛,一部分是因形勢所迫,大部分的因素是他的不安於現狀、為利所驅的性格在做怪。

孟達的個人才能是有的,這從魏人的評價中可以得知,但是在人際關係、與人相處上,孟達的性格中的弱點,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

大環境中的孟達,心情較為浮躁,有些急功近利,忠義觀念淡薄,還我行我素,人又頗為自負。

正是這些性格因素,導致了孟達的命運悲劇。

也正是這些反覆,讓不論是當時代人還是後來人對孟達的評價不高,這是一個與傳統觀念相違背的人。

當然,在他那個所處的紛亂時代來說,這樣的反覆並不少見。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

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歷史上的'『三姓家奴』'究竟是誰?

說到「三姓家奴」,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就是三國時期的呂布,根據影視作品留給我們的印象,呂布唯利是圖、貪圖美色,董卓用一匹赤兔馬就讓呂布殺了「義父」丁原,王允用貂蟬便讓呂布殺了第二個「義父」董卓,...

大軍師司馬懿的成名之戰 兵貴神速

司馬懿被任命鎮守南線,都督荊州、豫州軍事,駐宛城(今南陽)。這一條戰線,曾是赤壁之戰的生命線,後來由曹仁鎮守,又是與關羽襄樊之戰的最前沿,在三國時期一直是戰略要衝。這次任命,對司馬懿有里程碑式的...

劉備乾兒子為何不救關羽?只因受孟達慫恿嗎?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其實還有一線生機,他派廖化到駐紮在上庸的劉封那裡求救。劉封是劉備的養子,顧念叔侄情分,本有意搭救,但一旁的孟達卻進讒言:「你拿關羽當叔叔,人家並不...

諸葛亮是怎樣害死孟達的?

孟達投奔魏國,受到的待遇非常好。當時曹操去世,曹丕掌權但還未稱帝,聽說孟達帶領四千餘家來投,大喜過望,正好展示自己恩威。他派人迎接孟達,使者回報說:「孟達氣度不凡。」曹丕親自寫信,對孟達表示歡迎。

孟達為何叛蜀投魏?

孟達並不是益州本地人,跟益州土著也沒多少感情。當時天下饑荒,他跟法正一起入蜀投奔劉璋。劉璋有意邀請劉備,幫助抵禦張魯,派法正、孟達一起前往荊州迎接劉備。劉備平蜀後,任命他為宜都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