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天明:從娃娃抓起,重倡「唯有讀書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雖然每年的這一天都會有很多與讀書有關的活動,但網絡時代,年輕人不讀書,並將大部分時間用在玩遊戲、看短視頻上已經成了全世界普遍現象。
傳播工具的改變無法迴避,大家都被手機俘虜了。
但是,光哀嘆沒有用,如何利用手機恰恰需要慎重思考。
其實,手機是一個好的傳播工具。
從竹簡到紙張,再到現在的電子設備,讀書變得越來越方便,但讀書的人卻越來越少了,這值得我們反思。
十九大後,網絡上的閱讀環境有了明顯的變化,因此將手機和網絡轉化為讀書學習的陣地是完全可行的。
當然,手機的特點是快捷、方便、輕閱讀,所以有碎片化的傾向,而厚重有深度的內容還是需要通過書籍傳播,讀者還是習慣從書籍當中獲取人類對世界的深層思考和認知。
從這一點來說,民眾應該要養成讀書的習慣,網絡畢竟是快餐,無法進行深度思考。
以前,我們說過「足球要從娃娃抓起」「電腦要從娃娃抓起」,培養讀書的習慣更要從「娃娃抓起」。
教育部應該在中小學,甚至大學專門開設閱讀課,以此培養廣大青少年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從閱讀中長知識、得到樂趣。
這樣他們即便離開校園,讀書也會成為和吃飯、睡覺、呼吸一樣的本能。
像以色列、德國等一些國家,為什麼他們同樣受到網絡衝擊,卻仍保持著全民閱讀的習慣?正是這些民族長年養成的文化積澱。
閱讀習慣的培養一定要從學校開始,否則進入社會以後就很難再控制。
有些人因為工作需要而必須讀書,而有些人則不一定。
我碰到過的一些工程師或技術人員都很愛讀書,這正是因為從小養成的習慣。
因此,學校開設閱讀課,有助於形成民族閱讀風氣,並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深層次思考。
國民的知識如果得不到更新,民族也肯定無法持續發展。
如果所有人都沉迷在娛樂之中,整個社會像個大酒吧,那是很可怕的。
當然,對於任何一個民族來說,都不可能人人做到這一點,但有這部分群體與沒有的差別則是非常大的。
中國青少年對書籍興趣的下降與青少年讀物的種類太少、內容枯燥也有關係。
不少作品從海外引進中國,但與中國文化的契合度很低,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實際上,我們有這方面的人才,水平也不差,市場還非常廣闊。
因此,政府和媒體應該多呼籲、鼓勵創作高質量的各種青少年讀物,給青少年充分的精神食糧。
現在很多專家學者正踏入付費App知識閱讀平台,這其實值得一試,因為這種平台比紙質書籍更易傳播,還開拓了文字以外的全新領域。
如果能有效把控發布內容的深度與價值取向,那麼對有閱讀習慣的人而言,這個平台就變成了更有廣度的閱讀平台。
我認為書籍肯定不會滅亡,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受到來自付費App的刺激,或許更能激發書籍的優勢和發展潛力。
時下,在中國年輕人里,關於成功學、心靈雞湯類的書籍頗受歡迎。
這種現象很值得憂慮,可以說是這些年因急功近利而產生的一種負面社會現象。
大家渴望成功、希望獲得成功之道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只講成功之道,那就是民族的悲哀。
建設一個先進的、文明的現代社會不可能僅憑所謂的成功之道,它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積累。
讀者有一個成熟的過程,慢慢的他們會明白,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有很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和異於常人的努力。
當讀者慢慢發現並掌握這些規律後,就會帶動整個民族的成熟。
內容為王的時代,劣質作品最終會如大浪淘沙般遭到淘汰。
(作者是知名作家,本報記者邢曉婧採訪整理)
讀什麼書可以改變命運?
版權聲明:本文系原創作品,作者孫克強,轉載請與本人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前進前進,ID:sun-keqiang;(一)我發現我真是個反面的活教材,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向大家匯報一下我以前...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讀書?
關於讀書,作家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楊絳先生,曾經這樣講過: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
初中生閱讀理解能力越來越差了,怎麼辦?優秀語文老師為你支招
首先,我認為要有持之以恆的讀書熱情,閱讀興趣.其次,專心致志的讀書,閱讀,心無旁騖,只有這樣,才能習得更多的閱讀技巧,掌握閱讀技能,更加熱愛學習,會學習,同時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第三,要有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