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什麼書可以改變命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版權聲明:
本文系原創作品,作者孫克強,轉載請與本人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前進前進,ID:sun-keqiang;
(一)
我發現我真是個反面的活教材,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向大家匯報一下我以前的閱讀習慣哈。
說實話我以前和鳳姐閱讀習慣差不多,鳳姐自稱很有智慧,稱「9歲博覽群書,20歲到達頂峰,往前300年往後推300年,沒有人會超過我,在智力上他們是不可能比我強的,那就在身高和外貌上彌補吧」,鳳姐經常看「人文」類的書,比如《知音》和《故事會》……。
我沒鳳姐有名,但長得比鳳姐中看(中看不中看自己知道),造物弄人啊,把我倆扯到了一起。
我以前在單位自認為點子很多,想法比別人也多,寫得還算不錯,就自我感覺良好,有點虛飄。
這種假象源自過去積累的閱讀內容。
以前也經常買書,但通讀的不多,即便通讀也是一遍而過,沒有再復讀、思考、總結、吸收。
大部分的書都是讀讀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就沒有了耐心,讀不下去,有始無終。
每天到單位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把幾大門戶感興趣的內容瀏覽一下,看到別人推薦的文章在網上搜出來認真的讀一遍,把幾大門戶瀏覽完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
其他碎片時間或回到家裡,再把幾大新聞客戶端科技頻道感興趣的文章找出來讀一讀。
(二)
從來沒有這樣堅定過,知識共享是網際網路真正強大的力量,現在我把知識共享作為我的使命和畢生追求的事業,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心中那份信仰。
但有些事實不得不承認,網絡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冷漠,面對面交流也更少了。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一對夫妻晚上睡覺用微信互道晚安,隨無法證實事情的真偽,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網絡的負面影響。
網絡另一個問題是它讓我們變傻了,這怎麼講呢。
我們習慣了有問題到網上一搜,搜到的往往都是些知識碎片,是孤伶伶的知識點。
80年代出生的人,都是隨網際網路一起成長的,習慣了網際網路閱讀,看文章、看小說、瀏覽公眾號,漸漸的我們放棄了深度、系統的閱讀,讀書少的可憐。
不止一個人說過,知識不成體系是沒有價值的。
地球和月球之間有2.7秒的無線電信號延遲,可知道這個信息有什麼實際價值呢?能讓我們找到一份好工作,還是能讓我們思想更深刻?顯然都不能。
網絡上再有深度的文章也代替不了書籍,如果我們只滿足於網絡閱讀,從網絡獲取信息我們不是變得越來越聰明而是越來越傻了。
(三)
巴菲特是世界第二富有的人,他有一個夥計叫查理·芒格,查理·芒格與巴菲特個性不同,他很低調,卻也是個講段子的高手,他講過一個故事,叫「普朗克的司機」。
普朗克是誰呢?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
且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
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得獎之後,他每天奔波於各個學府及社交場合,演講他的理論。
講了段時間,給他開車的司機,聽得熟爛。
就對他說:教授呀,你每次都講一樣的內容,連標點符號都不帶改動的。
我都聽熟了,這樣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讓我替你講吧,你也歇一歇。
普朗克說:好啊,你想講,那就你來好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車裡,司機登台,對一群物理學家,洋洋洒洒的大講一番。
講得跟普朗克一樣,非常完整的內容。
講完了,一個教授舉手:先生,我請教一個問題……然後問了個非常專業的問題。
聽完問題,司機笑了: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這樣吧,我讓我的司機回答一下……
查理·芒格把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知識,一種是表演者,表演者並無真才實學。
司機想鸚鵡學舌一樣,雖然講的和普朗克一模一樣,但始終還是個司機。
司機學到的只是獨立的一部分,思想不成體系也就沒有太大的價值。
我們在看別人寫的文章時偶爾會冒出一絲不屑,看完覺得說的很淺顯,自己也都懂,但在不看之前卻想不到,寫不出來。
我們不要做普朗克的司機,要學真正的知識,不只當一個表演者。
(四)
上面的例子讓我們深思,讀書要讀什麼?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思想類的,這類知識讓你深刻,讓你更有思考力,讓你擁有改變世界的方法;一種是年代類的,記得上學考試出現次數最多的是那類的題目嗎?年代類的,例如:孔子生於那一年,卒於那一年?西安事變是那年發生的?我把年代類的知識統稱為一類,像月球離地球有多遠距離?誰發明了飛機?這些知識也都是年代類的。
也有人把知識分為惰性的和活力的,可繁殖的和不可繁殖的,其實實質上是一樣的。
我們讀書就要讀思想類的,有活力的,可繁殖的知識,這些是真知識。
(五)
有沒有更具體的辨別讀書內容的方法,我覺得所讀內容符合以下特徵就可以讀,不符合就少讀或不讀。
⊙對工作、生活有指導意義
⊙思想成體系
⊙內容有深度
⊙思想類書籍
⊙遠見
⊙對工作、生活有指導意義
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陶冶情操嗎?不單單是。
是為了提高個人修養嗎?不單單是。
是為了能言善辯嗎?不單單是。
我覺得我們讀書最重要的目的是為獲取方法、思路,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導,通過讀書學到的方法解決工作、生活中面臨的問題。
如果滿腹經綸卻不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不能解決自己面臨的實際問題,讀再多的書又有什麼用呢?!,什麼叫懷才不遇,懷才不遇是自認為很有學問,但解決不了現實問題。
在選擇讀物時要傾向於選擇思想、方法論的書籍,習得這些方法論面對問題時我們不會在力不從心,不會束手無策。
那該怎麼鑑別那些讀物是有方法論的,那些沒有的呢?其實很簡單。
看下面兩個例子就明白了。
我在公眾號發布的第一篇文章是《深度思考決定人生》,這篇文章被許多100W級粉絲量的微信公眾號轉載,如此受歡迎是有原因的。
如果這篇文章僅僅說明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那不是一篇閱讀量在10W+的好文,只是個雞湯文,我討厭喝雞湯。
介紹深度思考重要性僅是拋磚引玉,重要的是說明後面深度思考的條件和方法,這兩點才是真正重要的,也是這片文章的點睛之筆。
如果有了深度思考的條件和方法你就有可能掌握深度思考的方法論,以便讓自己的思維更有深度。
如果有兩本書都介紹錘子,此錘非彼錘,此錘是鐵錘,別誤會可不是鐵錘妹妹那個鐵錘哦,是工具鐵錘。
一本是這樣寫的,鐵錘由木質手柄和金屬頭組成,金屬頭有個方形的孔,木質手柄插到金屬頭裡製作成鐵錘,鐵錘分為很多種……。
另一本這樣寫,簡要介紹鐵錘,重點說明鐵錘怎麼使用,什麼樣的情況使用那類鐵錘以及在使用過程中如何避免受傷。
書店同時賣這兩本書你會買那一本呢?想學方法論的讀者一定選後者,也肯定有些人選擇前者,但這兩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定不同,經常讀方法論類書籍的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強,而只讀純知識類書籍的人解決問題能力就弱。
⊙思想成體系
原來想寫一篇如何提高閱讀效率的文章,重點總結自己的讀書方法,但後來一想,這不能有效解決如何提高閱讀效率。
現在介紹讀書方法的文章和書籍很多,好多都是在講如何提高閱讀速度,如何一目十行,如何過目不忘等等,可這能有效解決提高閱讀效率的問題嗎?我覺得不能。
為什麼呢?
一個人一年只讀一本好書,另一個人一年讀100本沒用的書,你覺得誰更具有生產力呢?答案不言而喻。
這就是強調讀什麼的重要性。
不僅要知道讀什麼還得找到自己讀書的動力,沒讀書動力讀不下去書的。
我們知道了讀什麼,要讀好書,但是市面上賣的書成千上萬種,並且書的質量參差不齊,我們該如何挑選好書呢,所以我們還得知道怎麼挑選好書,挑選好書的方法。
好書讀了以後怎麼用呢,不會用等於白讀,所以還得了解消化、吸收、把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方法論。
這樣研究下來,如何提高閱讀效率這個問題才是基本有效的解決了。
所以,思想成系統才有價值,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人生就像在漆黑的夜裡行走,需要有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程。
我們習慣了網絡閱讀,看那些「深度好文」、「乾貨」,這些「深度好文」、「乾貨」就像夜空中的星星,看一篇夜空中就點亮一顆星星,看一篇就點亮一顆星星,我們很努力的看,很刻苦的看,早晨睜眼第一件事就是看微博或者微信乾貨,於是夜空中的星星越來越多,從寥寥數顆變成了星光璀璨,但是我們依舊在黑暗中前行,還沒有月亮的光芒明亮。
為什麼呢?(小瀋陽語),天上的繁星再多也只是孤立的點,彼此沒有關聯,不成體系,能量和作用有限。
而讀一本有系統思想的書籍或思想系列書籍就像太陽,光芒萬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找些有思想體系的書,讀起來吧,你發現你的人生越走越亮堂。
⊙內容有深度
有深度的書描述的不僅僅是事實、現象,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寫本質,正所謂看不見的決定看得見的。
好書重點在講看不見的。
書就像雞蛋,差一點的書只介紹到雞蛋皮這層,好一點的書能寫到雞蛋清這一層次,而真正的好書能透視到雞蛋黃這層,有黃雞蛋才能孵化出小雞。
⊙思想類書籍
有思想類的書籍比如: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特勞特的《定位》、稻盛和夫的《活法》系列、西奧迪尼的《影響力》、拉姆查蘭的《領導梯隊》等,像《捉妖計》、《鬼吹燈》等這些書就談不上思想,要少讀或不讀。
以前當老師,我在台上講課,有同學在台下埋頭苦讀,我講的這麼好竟然不聽,這不是在藐視本教員嗎?我就走上前看看是什麼書比我講的課還有吸引力,一看是很厚很厚,字又好小的網絡小說,我的天啊,怎麼能看這種書呢,沒收。
這類網絡小說我收了很多,一本沒看過,沒實際價值,看也是浪費時間。
下面看一下2015年中美兩國大學生閱讀書目,看看有什麼差異。
美國十所高校綜合排名,借閱量前十名的書籍分別是:
1、《理想國》柏拉圖
2、《利維坦》霍布斯
3、《君主論》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4、《文明的衝突》塞繆爾·亨廷頓
5、《風格的要素》威廉·斯特倫克
6、《倫理學》亞里士多德
7、《科學革命的結構》托馬斯·庫恩
8、《論美國的民主》亞歷克西斯·托克維爾
9、《共產黨宣言》馬克思
10、《政治學》亞里士多德
而中國的北大、清華等高校借閱量居多的都是小說類,諸如《平凡的世界》在兩所校園奪得閱讀之冠。
余者有《三體》、《盜墓筆記》、《神鵰俠侶》、《絕代雙嬌》,《天龍八部》,多是些文學作品,思想類型的書,極為稀少。
從這些中美兩國大學生閱讀書目中不僅能看出中美兩國大學生閱讀差異,也能看出來近現代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哲學、市場營銷學等學科大師都出自西方,尤其是美國就不足為奇了。
⊙遠見
如果你想成為牛人,成為頂尖人物,成為高層管理者就必須要有遠見,遠見能讓你帶領團隊走向未來。
遠見類的書比如一些預言家寫的關於未來的書等等,不再細說。
好書是除父母外最好的老師。
古希臘哲學家有句名言:「朋友是另一個自己」,按此推論,所讀書籍也是另一個自己,讀什麼書成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就讀什麼樣的書,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應讀什麼樣的書。
計算機領域有一個術語GIGO,GarbageIn,Garbage Out,意思是不論處理過程如何,輸入什麼輸出就是什麼。
工業領域也有類似的說法,「模具是工業之母」,小時候吃的月餅都是用木頭刻的模子做出來的,模子做的精緻做的月餅就漂亮。
日本和德國是製造強國,不僅具有一流的工匠精神,同時也有一流的模具設計製作能力,有了精緻的模具,再依靠強大的IE大批量生產出優良的產品。
所讀書籍就是大腦的模具,讀什麼樣的書籍就有什麼樣的思想,思想產生行為,行為導致結果,結果匯集成人生。
孫克強只談人生方法論,在這裡希望你能找到心中的答案!
讀穿一本書,3招就夠了?
貓寧!當你打開這篇文字就證明了,我們一樣熱愛閱讀。 :)於我來說,閱讀最初是興趣,後來漸漸變得順其自然。讀書越多,越發現自己無知,於是更努力去多讀好書。一次,和書友交流時感慨:這輩子,好書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