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與宋太宗的一次爭論:影響了幾百年中原大地的沉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朝和後周江山的更替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溫柔的政權交接方式了。

宋太祖趙匡胤和自己的親信們利用一出「雙簧」戲幾乎兵不血刃地把後周的江山輕而易舉地從孤兒寡母的手裡奪來,安安穩穩地就做起了皇帝。

這儘管也遭受到後人的一些詬罵,但也毫不否定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人情味的皇帝。

趙匡胤在位17年,死於976年,時年50歲,廟號太祖,他的死因頗為奇巧,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

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燥狂憂鬱症。

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

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

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

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確鑿無疑的材料,但筆者更傾向於篡位說。

雖說這兩人是親兄弟,但見識、膽略可謂天地懸隔。

宋太祖趙匡胤,除了武功一流外,在治國領兵上都有一套,杯酒釋兵權避免了將來拿大殺開國功臣,又以肅貪為名殺了一些文官,讓人無話可說。

宋太祖一心統一全國,解決了周邊小國後,便專心對付燕雲十六州這個「老大難」問題。

他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從遼國手中贖買回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去世後,其弟宋太宗一心想著鞏固自己的皇位,歇下了北伐的計劃。

趙光義沒有按照他哥哥的計劃,而是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打了幾次勝戰後,就屢屢失敗。

最終失去了戰略的主動控制權,不得已才把工作重心轉回到國內治理方面。

而收復失地,奪取燕雲十六州的計劃被擱置以後,遼國得到了喘息機會,得以發展壯大,成為了大宋的一個強大的敵人。

自此後,大宋300多年都沒有解決這一難題。

如果讓宋太祖趙匡胤再活20年的話,或許會先是用錢幣布匹去買,如果談不攏的話,就採取兵力進攻。

個人認為,趙匡胤的軍事才能比他的弟弟要高出許多,況且有謀臣趙普輔助。

(趙匡義登位後,趙普的地位已遠遠不及太祖時代,頗受壓抑和冷漠。

太宗要維護自己的權力,對趙普這樣的太祖舊臣自然心存猜忌,何況兩人還曾是政敵呢。

然而,趙普是開國元勛,太宗要安撫人心,自然需要利用這樣的元老重臣裝點門面,所以對趙普在表面上還是客客氣氣。

趙普沉浮宦海幾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隨時有危險的情況下,政治態度自然會發生一些變化。

宋太宗趙光義,除了好色人品差,在治國領兵上,學了樣子學不到精髓,導致治理變了形。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是為了將兵權集中統一調配,趙光義理解為限制軍隊;

宋太祖立碑說不要濫殺文人但貪官照樣殺,但宋太宗理解為縱容文人;

宋太祖給契丹送錢買時間,是徐徐圖之,宋太宗一看他親哥給他留那麼多錢,心想花錢買太平多輕鬆,再無雄心;

宋太祖說優待柴氏宗親是真心實意,宋太宗把柴氏嫡系和宋太祖的嫡系都搞殘了留下旁支假裝優待。

不得不說,宋太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他不滿足於中原的統一,要恢復漢唐是中國的強盛,關東文氣太重,不利於軍事的發展,所以宋太祖想把都城遷到長安去,受到趙匡義為首的文官集團反對。

趙匡義知道,他的權力來源,他支持的人,他的資源,全都在首都開封,如果西遷不符合支持他的集團的利益,最後發生了悲劇,燭光斧影。

宋太宗的皇位來的不正,他即位之後,就出現了2條邏輯鏈條,一是證明自己的帝位合法性,二是要把自己的功業超過大哥以釋對大哥的愧疚。

這麼看問題,之後的事情就都能解釋了,首先是改歷史,哎,又是改歷史,把自己說成是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人,二是製造了金匱之盟這樣的鬧劇,三是堅持要北伐遼國。

當時所有的軍事將領都反對在剛剛平定後北漢立即北伐遼國,因為他們知道,從軍事角度看,此戰必敗。

但是宋太宗心中強烈的奪回燕雲十六州,建立超過大哥功業的心理,驅使他不得不催動大軍北伐,之後的失敗也就是可以預料的了。

如果當年宋太宗少些私心,讓宋太祖成功遷都,也能免了子孫的苦難,更不至於讓中原大地沉淪在異族手中,直到數百年後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北伐才收復中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君臣是如何虛構加工他們的光鮮開國故事

楊琳北宋史官在官修史書中並未記述太宗趙光義在陳橋兵變的現場,然而趙光義堅稱他就在兵變現場,誰的話才是真的?北宋開國之初的一些故事,諸如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金匱之盟、趙匡胤「不殺士大夫」的誓約等...

宋太祖與宋太宗兄弟倆的特殊癖好

宋太祖趙匡胤和他弟弟趙匡義親兄弟倆,兩人先後掌握著大宋的權柄。公元960年宋太祖在陳橋黃袍加身,發動了「陳橋兵變」,於是周恭帝被迫讓位給了趙匡胤。趙匡胤改元建隆,改國號為宋。不過說回來,趙匡胤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