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背後的權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初讀出師表,我的感覺就兩個詞兒,霸道,嘮叨。
這種感覺從何而來呢,因為按道理說,出師表出師表,就是將領出征之前,向主君表表必勝決心,闡明敵我關係及戰略藍圖之類的東東。
但諸葛亮這篇東西明顯不是這樣,全文里談到出證和軍事的字眼少的可憐。
一番長篇大論的出師表,都是對劉禪為人處世的反覆告誡。
而且從諸葛亮對劉禪的告誡中不難看出,諸葛亮不相信劉禪的工作能力,凡是都勸誡他要去諮詢誰誰誰,整篇出師表給劉禪的定論是:你只需要會畫圈就行。
如果不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而是別的誰誰誰,估計早就被後人罵成狗了。
而且以劉禪的角度來看,這哪裡是出師表,這簡直是催命符!
出師表中除了一籮筐忠臣干臣的名字,先帝這個詞語,出現了十幾次。
臣為先帝所簡拔;北伐是先帝的夙願;人心是先帝收攏;不親賢臣的桓靈是先帝所痛恨;得蒙先帝三顧草廬所感激,乃至做了先帝臨終時的託孤之臣……
幾乎是處處有先帝,句句有先帝。
劉禪怎麼看待這篇表我們不難猜測,肯定是煩的要死!
哪怕擱在今天,有人給你寫了一封信,處處用你爸讓我跟你講,你媽讓我跟你講,你爺爺讓我跟你講...估計你也得一個頭兩個大。
但當我們靜下心來,撇去所有的人物光環與外部因素,單看這篇出師表時,不難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
諸葛亮誓師北伐、上出師表的時,劉禪也是二十出頭的青年帝王了,可他仍然整天吃喝玩樂,擱現在,就是一成天吃喝玩樂上網把妹子的小青年。
若是在盛世年代,這倒也無可厚非,可偏偏三國是個戰亂不斷的年代,劉禪顯然是不具備一位君王能力的人。
所以,諸葛亮才會上一篇霸道、嘮叨的出師表。
權臣對君上,霸道即可。
嘮叨,恐怕沒必要。
那麼到底是什麼人對什麼人講話,才會霸道又嘮叨,而且又不顯得突兀呢?
我們可以反推一下,如果一位望子成龍的嚴父,寫一封家信給不好好讀書的兒子,信的內容含義,不正是霸道和嘮叨嗎?
這種場景我跟大家一說,你們腦海中自然就會腦補出一個畫面:嚴父教導貪玩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出師表先說到這裡,老七插一句嘴,諸葛亮為什麼以嚴父的形象出現在劉禪面前呢?
公元223年,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劉備臨死的時候讓囑咐劉禪以對待父親的禮數對待諸葛亮,劉禪怎麼做的我們先不講,但諸葛亮確實是以父親的態度看待劉禪。
所以,諸葛亮才會在出師表中反覆叮囑、教導,以至寫出「近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的話語。
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我們解讀除了諸葛亮對待劉禪的關係,但也不難發現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動力源泉。
劉備的臨終遺言很強大!
「你的才幹十倍於曹丕,一定能成就大事,」
這就是劉禪奸滑無比的老子劉備對諸葛亮的臨終遺言,潛台詞就是「如果我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而代之。
」
無論是任何人,如果聽到領導同志在臨終時如此真誠善良推心置腹一把,恐怕反應都會跟諸葛亮的一模一樣,哭著表決心,誓死效忠。
不過根據歷史發展的經驗來看,劉備的這一番真誠善良推心置腹,只是為了在保劉禪。
劉禪是個什麼樣的廢物,當爹的能不知情?要才能沒才能,要威望沒威望。
劉備一旦撒手而去,諸葛亮當丞相來輔佐劉禪,臣強君弱的形勢,簡直就是曹丞相「輔佐」漢獻帝的翻版。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出現,劉備搶先一步,把諸葛亮你能取而代之的醜話給說了出來。
這下好了,我已經把醜話都說在了前頭,你也表過了忠心決心了,以後要是做出對不起我兒子的事來,那就決是你理虧了。
按常理說,這種邏輯是相當不靠譜的,但對於諸葛亮就好用。
因為造反的梟雄可以說話當放屁,但對於諸葛亮這樣的君子和名士而言,信譽和人格比命還重要。
話又說回來了,劉備說取而代之的時候也不是沒有二手準備,他的病榻前不止諸葛亮,還有一個人,趙雲。
在長坂坡把阿斗從千軍萬馬中救出來,對劉備父子同樣都是忠心耿耿的趙雲。
就憑諸葛亮在南陽種地掄鋤頭練出來的那點兒體力,趙雲伸出兩根手指頭就能把他捻成肉渣。
我們一點也不難想像,如果諸葛亮不是表忠心,而是厚著臉皮說:」對,您兒子不適合當皇帝,我當合適...「云云,當場被趙雲一巴掌甩爆頭的可能性有百分之九十九。
所以,諸葛亮的回答,在劉備的意料之中,可是.....
其實劉備遺言的奧秘沒有那麼簡單!
無論怎麼看劉備的遺言,都覺得前後不協調,「你的才幹十倍於曹丕,一定能成就大事。
如果我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而代之。
」
這句話的語句明顯有問題,劉備應該說:你的才幹百倍於我兒子,一定能成就大事。
如果我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而代之。
」這才是一句邏輯連貫的話,猛地提到曹丕,顯得非常突兀。
如果劉備只是想讓諸葛亮輔佐劉禪,為何要提曹丕?
目的只有一個,北伐。
諸葛亮沒有加入他的軍事集團之前,劉備連復興漢室這個口號都沒有,只是一條東奔西走的惶惶喪家犬。
是諸葛亮因勢指導出復興漢室這塊兒金字品牌,劉備才能在綜合實力弱與魏、吳兩國時,占據道德信義的制高點,所謂正義之師、師出有名,在古代很重要!
可劉備呢,在喪失荊州之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報仇,為了報仇,劉備甚至派人弔唁曹操,嘗試著跟曹丕修好,好在曹丕禪讓徹底葬送了兩國交好的餘地。
夷陵之戰後,蜀漢國力大衰,別說擴張領土,連自保都很成問題。
所以,劉備臨終的時才會提曹丕、提北伐,把這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託付給了諸葛亮。
聖人治國,能集中民力,更能殺滅民力。
殺滅民力的最好辦法,就是鼓勵他們去對外戰爭,去殺敵。
商鞅還說:國家貧窮,就要一心鋪在戰爭上。
這樣就把毒素的作用灌輸到敵國去了,君主就能安枕無憂。
如果不去打仗,那毒素就會在國內進一步滋生,君主地位不穩,國家必定會混亂弱小。
——《商君書》(大意)
劉備的心思,與商鞅暗合。
所以劉備才會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交付給諸葛亮,而且他堅信諸葛亮一定會拼了命的去完成。
(諸葛亮確實到死都在致力完成這項工作....)
所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北伐吧,諸葛亮,你一定能成就大事。
把你的聰明才智,把你的精力和注意力一分不差地全都使用到曹魏身上吧。
區區蜀漢丞相是不足以你發揮的,你應該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有更高的功業可以追求。
(這樣你的腦筋就浪費不到我兒子頭上了。
)
「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何大權獨攬,而不是還政於後主劉禪?
三國時期,最為出名的大概就是諸葛亮了,「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劉備去世前白帝城託孤,幾乎是把後主劉禪和蜀漢的國家大事都託付給諸葛亮了。諸葛亮自然是兢兢業業,但是也有人對他有質疑。那就是諸葛亮...
劉禪其實並非昏庸帝王,那麼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交權?
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庸劣之主,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確認。第一,劉禪親政後信小人遠君子。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個混蛋皇帝,那顯然就太不厚道了。第二,不戰而降...
白帝城託孤,其實是劉備與諸葛亮最後一場較量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
三國中經典的五次託孤,除了白帝城託孤,他們的託孤同樣精彩!
什麼是託孤,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是指把身後的孤兒相托給別人。後來也就是帝王把自己指定的繼承人託付給自己信奈的大臣,輔佐自己的兒子管理好國家。託孤在三國中還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劉備的白帝城的託孤更是流...
劉備臨死前託孤,在一旁埋伏了多少刀斧手,以至於諸葛亮後背盡濕
劉備臨死前,託孤給諸葛亮,其實是給諸葛亮設了一個局?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料中計,經歷火燒連營損兵折將後,在永安白帝城一病不起,臨死前將自己的江山和孩子劉禪交給了丞相諸葛亮這我們都熟知——蜀漢昭烈...
劉備去世前,對諸葛亮說了一番話,僅僅是託孤那麼簡單嗎?
諸葛亮,三國最有智慧的人物,輔佐劉備開創了蜀漢政權,並在劉備去世後繼續輔佐劉禪,為了先皇完成匡扶漢室之遺願,六次北伐曹魏。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用自己是一生,向世人詮釋了「鞠躬盡瘁,死...
劉備臨死出了一計,註定諸葛亮此生不能取劉禪而代之
熟悉三國的同學都曉得,劉備為報弟仇,起兵伐吳,此時的劉備犯了兩個兵家大忌「以怒興師」和「不察地形,處處結營」。致使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而後有了白帝城託孤,留下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