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岳飛是什麼形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岳飛過於剛直以致不知變通、政治敏感度低、情商低,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和同僚關係不好,大概是現代人對岳飛最容易有的誤解之一。

我不太清楚這種誤解到底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眼看著越來越流行的。

也許很多人在敬仰一個衛國英雄、特別是最後結局是悲劇的英雄的同時,也會自動憑著想像給他打上「脾氣太直」「不知變通」的標籤——不然他怎麼就死了呢?也許是這個年代袁騰飛這號的「良青歷」太多了,而一個誤解一旦在公共媒體平台上說出,就如同墨汁落入水中一樣,花多少力氣都不可能再完全澄清。

但實際上,如果真的肯翻一翻史料,真的願意把目光從岳飛這個焦點人物身上移開,去認真了解一下其他同時代抗金名將和大臣的生平的話,就很容易發現岳飛的情商和政治水平是當時大臣中最高的,非常善於協調各方面關係,包容性遠比今人憑傳統印象想像的高,與同僚的關係也是所有大臣中最好的。

換句話說,歷史上真實的岳飛是文武雙全,戰功卓著,軍事才華突出,為人剛正,私德近乎完美;但絕不是「不容小人」,更不狂傲,政治敏感度也不低。

相反他政治眼光遠大,政治嗅覺也極為靈敏;善於協調各方面關係;獨立領軍後更是溫和、恭謹而且謙遜低調到了幾乎有些自我壓抑的程度,所謂的「循循如書生」「時人至今號為賢將」。

——這是當時人對岳飛的評價,也是迄今為止主流的對於岳飛為人的評價。

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本來是主流的觀點儼然要成了非主流了。

我估計上述觀點和描述恐怕會有很多人懷疑甚至覺得可笑,大概還免不了逆「還原真實歷史」「把神變成人」的大潮而動「神話歷史人物」的嫌疑。

所以誠心
希望抱持這樣態度的人,在笑過之後,也能有一點耐心把下面的證據看完:

-------------------------------------------------------------------------------------------------------------------------------------------

說到情商,當然主要看人際關係。

歷史上的真實岳飛,基本是
各方面的人際關係都協調的很好。

——比如在和武將的關係上,岳飛和方面大帥如吳玠韓世忠的關係都非常好,甚至和二線將領,如劉光世手下的悍將酈瓊關係也非常好。

——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和酈瓊是同鄉同時岳飛本人又有勇名,酈瓊作為武人容易對之有好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為在1134年岳家軍收復襄陽六郡的北伐行動中,劉光世本來是被朝廷詔令配合岳飛作戰的,但劉光世發揮向來的光榮作風,直到詔書已經下了一個多月、岳家軍已經收復襄陽六郡後,才打發酈瓊帶著人馬姍姍而至。

然而岳飛不但不計較,反而上書請朝廷在犒賞此次軍功時,優先獎賞劉光世軍。

於是劉光世覺得挺有面子,酈瓊也從此對岳飛心服口服。

順便註解一下:所有這些和岳飛交好的武將,本身基本都是性格強硬脾氣暴烈,從來不怕得罪人的主。

搞好和他們的關係也決非易事。

比如據史料載是當時武人中罕見的州學生出身的酈瓊,其實在當時已經屬於和上司和同事都處的不錯的武將了,但是和同為劉光世左膀右臂的同事王德卻斗的水火不相容,最終在張浚、張俊的乖張措施催化下,於紹興七年發動了淮西軍變、帶著劉光世軍數萬人馬投敵;

還有吳玠,他和岳飛一樣算中興諸將中的後起之秀,加上本人所處的川陝戰區遠離南宋中樞,自己的性格也是城府極深脾氣不小,所以和其他同時的名將沒什麼交往,但唯獨對岳飛青眼有加。

——如果說一般的書信往還屬官往來,還可以解釋成戰區鄰近、或者岳飛本人習慣經常致書各大帥問候致禮的話,那麼因為自己派去的屬官回來報告說岳飛軍中沒有歌女侍妾,宴席冷落的難以忍受,便立馬給岳飛送身價創了南宋一代人口買賣最高價格紀錄(兩千貫)的士家出身美女外配豐厚嫁妝,就只能理解為本人也風流倜儻的吳玠對岳飛的盛情了。

轉變比較明顯的韓世忠,一開始因為岳飛三十二歲就達到了自己四十歲的成就(建節,也就是獲封節度使的榮銜)一度很不爽岳飛,岳飛每次給他寫的問候信都統統不回復,直到岳飛平楊么後主動送了他一艘車船才哄好。

不過送車船之前他跟岳飛的關係,也已經算老韓的人際圈中不錯的了,因為他和劉光世的互相看不順眼已經到了要領兵開片、然後勞動皇帝和百官親自出面勸架、勸和了還要宰相帶群臣拜賀的地步。

而和他是雙重兒女親家的張俊,與他芥蒂深到在紹興十一年陷害他謀反的時候可以連眼都不眨一眨。

就是這麼一幫神仙都犯愁的大爺,岳飛卻能與之保持良好的私人關係和公事上的合作關係(岳飛給韓世忠送過李寶、給吳玠送過本部二次北伐時攻下的陝州,紹興十年和吳玠的弟弟吳璘也有過軍事上的良好合作),這個人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到底怎麼樣,不言自明。

PS 說到和武將的關係,有人也許會說同為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岳飛不是就不能搞定麼?這個人岳飛確實是沒搞定,但是岳飛搞不定的人,別人也不可能與之相處好。

——前面說了,張俊和韓世忠是雙重兒女親家,但紹興十一年秉承秦檜的意思下手誣陷韓世忠謀反、破壞楚州城防的時候,他幹的非常起勁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而出面搭救韓世忠使之免於被誣陷的,是當時還在秦檜拉攏之列的岳飛;另外張俊和另一位中興名將、同時也是趙構寵臣的劉錡關係也極差。

原因是紹興十一年兩人同赴淮西作戰時,張俊因為不爽劉錡,竟然派部下士兵化裝成土匪去劫掠劉錡的營寨,劉錡識破後當著張俊的面手刃了他的部下,並聲言「有話去朝廷上說,我是朝廷官員,怎麼能和你手下的刀筆吏對質!」兩人公開撕破了臉。

還有紹興七年其實算被張俊提拔打撈過的王德,最後也和張俊反目成仇,獨立領軍後對張俊毫不客氣,張俊求他辦事兒連點都不點。

——然後再看岳飛和文臣的關係。

說到這點兒前需要先要說一下當時武將和文臣的關係。

其實當時的重要將領,大多都屬於「我上面有人」的。

比如趙構登基之初的重要將領辛道宗辛永宗兄弟,是趙構早期的宰相范宗尹的人;

三衙宿將解潛,是高宗朝兩度為相而且官聲人緣都不錯的名臣趙鼎的人;

而戰功僅次於岳飛、雄鎮上流的川陝戰區主帥吳玠,是同樣兩度為相的重臣張浚的人。

如果沒有張浚及其心腹幕僚劉子羽的賞識和支持,吳玠大概早就被自己的頂頭上司、吳玠之前的西軍宿將曲端玩死了。

不過,「上面有人」也從來是把雙刃劍:上面的人在位自然是一切順風順水;但是一旦「上面的人」下台甚至被清算了,那麼屬於其班底或者說圈子的將領也不免跟著吃掛落。

——吃掛落這事兒辛氏兄弟和解潛都沒跑掉,但最明顯的還是吳玠:紹興七年淮西兵變後,宰相張浚及其親信、同時也是吳玠好友的劉子羽都被追責處罰,吳玠當時的權力也已經受到了來自朝廷的削弱和限制,但仍上書請求以繳還節度使的榮銜為交換,保劉子羽免罪,卻被朝廷駁回。

吳玠自己也解讀出了朝廷如此行事的弦外之意,加上看到第一次和議將成,高宗無意恢復,所以心灰意冷縱情酒色,很快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然而起自卒伍、本來沒有任何官場後台的岳飛在這上面卻是個例外。

例外就例外在他一直的「上面有人」「朝中有人」,但從來沒因為宰執大臣的更換而受到影響。

原因倒也很簡單:因為從朱勝非、呂頤浩開始到張浚趙鼎,再到也是宰執大臣級別的王庶,紹興初年南宋的幾乎所有中樞重臣,全都對岳飛極為賞識和信任,都把他看做是未來舉國北伐最合適的統帥,也都在他進行軍事行動甚至政治建言的時候,給了有力的支持,當然也替他在趙構面前說了不少好話。

比如岳飛紹興初赴江西平定內亂,有薛徵言等人舉薦的功勞;紹興四年要求出兵收復襄陽六郡的建議被採納,是趙鼎大力支持的結果;紹興五年平定楊么,如果沒有張浚壓下幕僚呂祉的非議,也會有麻煩。

而所有這些大臣看重岳飛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本人才幹出眾,經常能給統御他的文官掙臉(比如張浚紹興五年帶著岳飛平定了南宋數次圍剿都未能搞定的楊么);但更重要的,是岳飛基本是當時所有大將中最「三好學生」的。

——不但所有的朝廷詔令都不打折扣的立即執行,叫幹什麼幹什麼,而且也不騷擾地方,也不和屯駐地的地方官亂掐架相反還處的挺好;也不和其他大將打架;也不虛報戰功;也不替自己的親信和親屬亂要官職封賞(當然更不替自己要);率軍征戰時朝廷給予的便宜行事的權力,一旦軍事行動結束也主動繳還;甚至給朝廷上報說我的屬官名額多了,請考慮裁減一下人太多了不好。

這些舉動也許在現在看起來沒什麼,因為大部分人印象里的「名將」好像就應該是這麼個范兒,天經地義一般;但在當時,宰執大人包括其他文臣們可不會這麼看,他們會覺得這些舉動豈止是三好學生,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寶貝。

因為當時的歷史情況,是大將們打著滾為自己討賞就算了,吃空額也算了,最要命的是需要打仗的時候調不動或者找藉口避戰(比如劉光世和張俊),一旦沒糧的時候就跟地方官和財政官員打架(比如吳玠曾經為錢糧緊張的問題,一口氣殺過數個負責錢糧轉運的官員。

甚至還想殺掉中央任命的轉運使,後來被幕僚勸阻才罷手。

)甚至直接揮軍攻城搶錢搶糧,以及為了互相看不順眼的私人恩怨就領兵開片(比如劉光世和韓世忠)這三條。

不過這裡需要強調一下的是,以上這些行為,雖然讓宰相大人們大感頭疼,但在當時、甚至在整個的古代中國,都是非常常見的狀況。

——現在的人往往因為對歷史細節了解不夠,就拿現在的制度約束去想像古時狀況,總以為現在的軍隊有紀律約束,和民事民政系統界限分明,古代就應該也是這樣;如果不是,那麼這些大將就是軍閥這些軍隊就是私軍。

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軍隊是軍閥部隊還是中央統御,要看制度架構和執行情況,要看錢糧甲仗、包括重要職位的人事任免權力在誰手裡,而不是看軍紀具體如何和軍頭之間亂不亂斗。

——否則拿後兩條卡的話,你會發現從上古時期直到民國,中國的軍隊基本都是私軍都是軍閥~ 這就亂了套了。

另外,古代的通訊條件遠遠不如現在,所以很多制度的執行力度到底怎麼樣,也不能簡單的和現在比。

總而言之,文官們最頭疼的事情,基本都是沒有啥明文規定可以執行,或者已經司空見慣管都不知道從哪兒管起的事情。

所以當岳飛展現出完全不同於其他將領的素質時,這些在戰亂年代被武將們折騰的夠嗆的文臣們對岳飛會是什麼態度,也不難理解了。

當然岳飛攏住這些大人們的手段也不僅僅是這兩條。

比如當領導tz或者平級的同事表示岳飛啊我這有個人不錯想放你那兒鍛鍊鍛鍊的時候,岳飛也基本是畢恭畢敬照單全收。

收了以後發現有的人特別能幹(比如後來長期負責岳家軍錢糧轉運的王良臣,本來是趙鼎的人,後來被趙鼎支配給岳飛)當然給予信任和重用;但如果發現是人渣,也一般不會明著出頭打擊,而會讓自己認識的台諫官員出面把他彈劾下去(高宗朝宰相之一朱勝非大力推薦非要塞給岳飛不可的盧宗訓就是這麼被搞下去的~),免得直接開罪人。

對了,說到彈劾人的話,岳飛當時在朝中結交的也不止朝廷大員,還包括諫官系統的很多人(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岳飛的重要幕僚薛弼的弟弟薛徵言

薛徵言在當時稱得上言官領袖,對岳飛助力極多。

說完情商的問題再說政治覺悟——岳飛本人在政治上也是極為謹慎的,而且還有著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極為準確的判斷力。

關於政治敏感,最經典的體現當然是岳飛對待「迎還二聖」這個口號的態度上——當金人有了扶立「丙午元子」也就是欽宗之子、動搖趙構統治合法性的圖謀後,岳飛不但從此在公開場合和奏章問對中絕口不提「迎還二聖」,而且連對欽宗的稱呼也成了「天眷」。

他對政治的敏感性、乃至對君主也就是趙構的心態之認識有多深,明白人自能由此窺斑見豹。

而岳飛在政治上的謹慎、低調和包容性,則主要體現在三件事情上:

一是岳飛絕非耿介剛正到不能容人的愣頭青,更不是只知道喊打喊殺、聽到任何持重態度就要發火跳腳的「鷹派」;恰恰相反,具體意見、方略上的不同,從來不會影響到他和別人的私人關係。

——比如和岳飛私交最好的宰相趙鼎,實際在當時是主和派(這裡特別提一下,趙鼎這樣的才能算主和派,秦檜不能算。

他正確的標籤是帶路黨。

秦檜本人及其親戚比如鄭億年與金人、偽齊的密切關係,以及由此而來的和議渠道,是秦檜在南宋朝廷立身的惟一資本。

否則以秦檜的資歷和才幹,他本來根本不可能進入中樞),而不是主戰派。

即便不論紹興七年、八年間突然反對北伐、甚至支持秦檜聯絡和議的舉措,趙鼎在戰略上也是主張持重、相對保守的。

但岳飛恰恰和他私交很好,可見岳飛並不是毫無包容性的人。

二是岳飛對朝廷的大政方針其實從來都是尊重為主,即使提意見,也是在重大事情上、在朝廷主動徵求意見時才有所表達,並且極其注意表達方式。

這一點對集中的體現在岳飛在1138年第一次紹興和議中的表現上:當時岳飛確實在朝見時當著趙構的面表達了不支持和議的立場,最後還上了一道其實是表北伐決心的賀表,並且力辭和議後趙構給予大將們的封賞。

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寬一點兒,看一下當時其他大臣的表現,就會發現岳飛的反應其實已經相當溫和了。

——在連趙構的親信、向來八面玲瓏見風使舵的楊沂中都忍不住當面對秦檜表示反對和議的情況下,岳飛沒有像韓世忠一樣直接準備派軍士扮成土匪劫殺宋金使臣以破壞和議;沒有和很多文臣——比如胡銓、李綱、胡莊、朱松(朱熹父親)、張擴、凌景夏、常明、范如圭、方庭實、賈庭佐一樣指著趙構和秦檜的鼻子罵的他們狗血淋頭;甚至沒有直接、公開的指責過秦檜。

只有一句措辭其實很溫和的「宰相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根據王曾瑜先生的分析,也是衝著當時地位比秦檜高、和自己的私交也比較深的趙鼎說的。

——實際上,大概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還有學者寫論文論證岳飛的「忠」是愚忠時,擺出來的主要論點之一就是指責他在紹興八年宋金第一次議和時沒怎麼抗議和胡銓這樣公開要求斬秦檜公開說趙構負天下蒼生,還有韓世忠這樣要以實際行動破壞和議的一比,太不給力太「明哲保身」了。

三是紹興十一年岳飛被罷兵權任樞密副使後,趙構曾特地下詔令他朝見立班時站在當時的副宰相(參知政事)王次翁之前,「詔參知政事王次翁序位在岳飛之下,以飛階官為少保故也」,但岳飛卻主動上書「請班王次翁之下」。

——為什麼?因為王次翁不光是副宰相,還有個身份是秦檜的心腹黨羽。

岳飛當時謹小慎微到了何等地步,對秦檜等人的認識又如何,看要錄里這一條記載也能看出來了。

所以不必奇怪,當紹興十一年秦檜開始秉承金人旨意著手摧毀南宋的國防力量時,他一開始找上的不是兀朮指名要清除的岳飛,而是韓世忠。

——因為就像真。

人渣張俊,把韓世忠、劉錡甚至後來的薛弼、王德都掐了一圈得罪了一圈,也找不出岳飛什麼岔子,只能在心裡默默嫉妒懷恨一樣,秦檜同樣也找不到岳飛明面上的把柄。

但是韓世忠紹興八年想玩暗殺毀掉他的議和大業,還有不久前上書反對和議、等秦檜質問又栽給解潛的滑頭,秦檜倒是印象很深。

而對於岳飛,秦檜當時最深的印象,大概不是後世人眼裡天經地義的「恨之入骨」,而更可能是「這小子居然在紹興八年的時候都沒跟風罵過我」,是「兀朮信里的條件還沒說死,官家到底怎麼想的也還沒定,我先試試這個人能不能為我所用能不能徹底轉性,然後看兀朮和官家的態度再說」。

所以當秦檜準備誣陷韓世忠謀反時,他在明知岳飛和韓世忠關係很好、而張俊則一直嫉妒岳飛的情況下,仍然派了岳飛和張俊一起去巡視楚州。

而如果不是岳飛堅決不肯參與陷害韓世忠,也不肯阿附和議;如果不是他的軍事才華和年齡優勢(岳飛是當時中興諸將中最年輕的,即使楊沂中、吳璘這樣的小字輩二線將領都比他年長一歲)已經嚴重威脅著金國的生存、以致當時實際秉持金國軍政大權的兀朮要點名清除掉他;如果不是他的君主趙構是個古今中外歷史上都少見的奇葩、一定要放著大好局面不要只求偏安江南還一定要得到金國的冊封才覺得安心的話,那麼這段歷史,岳飛這個歷史人物的最終結局,十成九的可能會是另一種樣子。

--------------------------------------------------------------------------------------------------------------------------------------------

文中列舉的所有事實均可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三朝北盟會編》等史籍中找到原始記載。

最後忍不住再說一遍:歷史上真實的岳飛,確實有著中國文化傳統中所理想的君子人格,但絕非剛直耿介到不知變通的迂腐之人。

如果歷史上的岳飛真的如此,那麼他根本不可能從一個出身河北普通農家的最底層的士兵
「曾不十年位至將相」,更不可能組織出四次北伐立下不世之功。

——因為無論什麼時代什麼環境,即使是戰爭頻仍的亂世,僅憑武功和私德就想坐到這個位置、做出此等功業,都是不可能的。

上文論述時所提到的酈瓊、曲端等人,或者還有王彥、劉錡、韓世忠等其他南宋中興名將,就都是某種程度、某些方面上的反例。

(轉載自知乎作者 北溟客 ,已獲得作者授權。

再次對其表示感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檜已經官至宰相了為什麼還要當奸臣呢?

秦檜(1090—1155)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原為北宋御史中丞,金兵破開封,被俘去金,受金大將信任,l130年奪船逃回。他居相位長達17年,為人奸詐,排異己、結死黨...

他是岳飛的死對頭,從愛國書生墮落為大漢奸

岳飛之死(連載之四)就在岳飛步步上升的時候,岳飛命中注定的死對頭秦檜逐漸走上前台,並成為主和派的頭子。秦檜的早年生平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清楚。這個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漢奸,祖上並不是壞人,而是清清白...

趙 鼎:足智多謀又剛正不阿

前較秦漢,後較明清,宋朝大臣們說話更為耿直與忠勇,而且許多人甚至是以敢說直話而連連升官的,南宋宰相趙鼎就是如此。以言立朝,以賢輔政趙鼎(1085—1147年),山西聞喜人。四歲時,父親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