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必須死:一生忠勇,世人尊崇,卻為何成了收奪兵權的犧牲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無疑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讓令人心寒的一樁罪行。

公元1142年初,時年39歲的岳飛被「賜死」在南宋帝國首都臨安城的大理寺牢獄中。

臨死之前不久,這位被譽為南宋"中興四將"之首的抗金英雄剛剛被解除帝國最大一支武裝力量統帥的職務,時任樞密院副使。

需要澄清的一點是,說「岳飛必須死」,並不意味著宋高宗和秦檜合謀害死岳飛是能被原諒的。

事實上,任何一個民族歷史上曾發生過這樣一樁醜陋罪惡,都是值得這個民族去世代銘記和永遠反思的。

毫不誇張地說,岳飛可能是中國史上最偉大的一位軍事統帥。

唯一能與之一較長短的,恐怕只有那位已被過分神話的「武聖」關羽。

在中國,自古便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

然而在幾千年的封建歲月里,這句話卻始終都只被掛於嘴上。

中華民族史上那些最優秀的人物,所面對的通常都是極端悲慘的命運,而岳飛自然也並不例外。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康王趙構在應天府(南京)即位為帝,建立南宋。

不久後,時年24歲的岳飛便前去投奔,只是一個職位卑微的低級軍官。

然而,他卻滿懷熱情地給當時年僅21歲的高宗皇帝寫了封信,諫言不要受到汪伯彥、黃潛善等主和大臣影響,不負中原人民的殷切希望收復失地等等。

在信中,岳飛指名道姓地提到的兩個人,正是剛剛幫助趙構登上皇位的兩名帝國宰相。

若干年後,雖然這兩位權臣都被《宋史》列入奸相行列,但在當時,他們的表現卻還算是心胸寬大,並沒有舉手便將岳飛滅掉,而只是派人將其遣送回家。

對此,岳飛無比鬱悶。

可是,他從戎報國之心卻並未因此而滅,很快又去投奔了河北招撫使張所,隸屬其部下都統制王彥直接領導。

提起王彥此人,極可能是建炎初年南宋最了不起的一位武將。

他驍勇善戰,曾屢破金兵,威名振河朔,更在太行山創建了"八字軍",麾下所部十餘萬眾,以至使其成為金兵的心頭大患。

然而十分令人遺憾的是,岳飛和王彥這兩位抗金名將卻始終都對不上眼。

在一次激烈衝突後,岳飛一氣之下竟拂袖而走,就此離開了王彥的"八字軍"。

按照南宋當時軍法,部將私自離開主將以逃兵論處,罪該斬首示眾。

而對此心知肚明的岳飛,卻寧願頂著重罪而去,很可能真是與王彥不相容的結果。

就這樣,岳飛在離開王彥後輾轉來到汴京(開封)。

結果,他在這裡卻暴露了行蹤,被人當作逃兵抓了起來。

可是,就在即將被砍頭的危機時刻,岳飛遇到了一位可敬老人——時任開封府尹的宗澤。

宗澤一眼便看出岳飛是個極有出息的年輕人,便將其從刀下救出,並收入自己帳下聽用。

不久後,金兵進犯汴京,宗澤命岳飛親領幾百人出城迎敵。

岳飛驍勇異常,以少勝多,很快便打退金兵大勝而歸,並因功被宗澤破格提拔為正七品東京留守司統制。

也正是因為此戰,岳飛聲名鵲起,開始出現在世人的視野里。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對岳飛無比賞識的宗澤老人在憂國憂民中悲憤病死。

這位曾20餘次上書宋高宗,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收復中原方略,卻均未被皇帝採納的可敬老人,在臨終前竟沒有提及一句家事,只是三次大聲疾呼:「過河!過河!過河!」,便閉目而逝。

「打過黃河,收復失地。

」可惜宗澤這個臨終願望,歷南宋150餘年都始終沒能實現。

在宗澤死後,杜充接替了他的職位,成為岳飛的新任頂頭上司。

杜充性情殘暴,尤喜歡以微末過失為罪名殺人立威。

豈料,這點在趙構眼中卻成了果斷有為、御兵有方的大才證明。

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金兵又大舉進犯江南。

而在已被封為宰相杜充的指揮下,南宋的長江防線竟很快就全線崩潰。

其後,杜充成為了南宋第一位叛國投敵的宰相,而宋高宗則為了躲避追殺,在茫茫大海上飄蕩奔逃了4個多月,直到金兵徹底撤出江南後,才敢回到臨安府。

也正是在這一期間,岳飛卻終於獲得了獨當一面之機。

他收攏潰散的宋兵,轉戰於常州、宜興一帶。

這一年,岳飛只有26歲。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全面北撤,就此失去了徹底消滅南宋政權的最佳時機,從此再也沒能打過長江。

而南宋帝國也藉此寶貴良機,抽調精兵強將鎮壓了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徹底鞏固了統治,度過了風雨飄搖的危亡時刻。

在這一連串的硬仗和惡仗中,岳飛憑藉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勝利迅速脫穎而出,成為南宋帝國最耀眼的一顆將星。

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宋高宗趙構將岳飛召到首都,賜下親書「精忠岳飛」四個大字的錦旗。

不久後,剛過而立之年的岳飛又被封為清遠軍節度使,成為整個長江中游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

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岳飛再次奉詔入朝覲見皇帝,被授予了南宋武將的最高頭銜——太尉,使其成為和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並駕齊驅的帝國武官。

這一年,岳飛的聲望已近鼎盛,可年紀卻還未滿35歲。

其實,在南宋「中興四將」里,岳飛的年紀最輕、資歷最淺,比「老領導」張俊小了17歲,比取得「黃天盪大捷」的韓世忠和將門出身的劉光世也都要小14歲。

因此,他的後來居上,大概也會讓「中興四將」中另三位心中頗有芥蒂。

對此,岳飛也並不是毫不察覺。

他曾親筆寫信數十封,殷勤致意,聯絡感情,卻終未得到三人回應。

直到平定楊么義軍起義後,岳飛特將繳獲戰船贈送給韓世忠和張俊時,心胸坦蕩的韓世忠才與其盡釋前嫌。

而張俊的心性卻固執偏狹,認為岳飛此舉完全是為了向自己炫耀,心中反倒更加嫌惡起來。

就在岳飛官拜太尉後不久,趙構便在寢宮中再次單獨召見了岳飛。

這回,皇帝對岳飛的高度信任更加顯而易見,竟一舉將除韓世忠、張俊所部外的帝國軍隊全都交其節制。

至此,岳飛成了南宋帝國大部分軍隊的實際統帥。

如果以岳飛表現出的軍事才能來看,統領這樣一支龐大軍隊大舉北伐,極有可能就此改變中國歷史。

而那樣的話,趙構也將以一代雄才大略的偉岸明君形象出現在史書中。

可惜的是,「如果」對於歷史來說卻毫無意義可言。

接下來,事情不但很快就發生了劇變,而且還變得一塌糊塗,令人不忍直視。

唐帝國的衰微和滅亡源於一群不受節制的驕兵悍將,而其後的五代十國更是上演了無數「帥強叛上」的悲喜劇。

於是,當宋太祖趙匡胤以一赳赳武夫身份奪得天下後,為了避免重蹈唐朝和五代的覆轍,便不再信任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更為此建立起一套「以文制武」的基本國策。

久而久之,便成了有宋一朝最根深蒂固的傳統。

而到了岳飛生活的時代,當金國狼騎蜂擁南下,對上孱弱不堪的宋朝軍隊時,結果只能是摧枯拉朽。

事實上,宋朝正規軍早已經和北宋帝國一起土崩瓦解。

而「中興四將」和吳階所領導的南宋軍隊,是後來在和金國軍隊的數年戰爭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到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時,南宋軍隊幾經變化,逐漸形成了以五支部隊為核心的建制。

這其中,韓世忠所部8萬人為前護軍,駐紮在楚州(淮安)。

岳飛所部10萬人為後護軍,駐紮在鄂州(武昌)。

劉光世所部5萬人為左護軍,駐紮在廬州(合肥)。

吳階所部7萬人為右護軍,駐紮在仙人關(甘肅徽縣)。

張俊所部8萬人為中護軍,駐紮在建康(南京)。

如果按照皇帝的安排,除韓世忠和張俊所部,岳飛將接管劉光世和吳階兩部軍馬,再加上他自己所部,竟開始統帥南宋帝國五分之三的武裝力量。

因此,岳飛這位以收復北方失地為畢生追求的青年將領,對皇帝趙構這極具魄力的安排自然感奮不已。

而這一切如果都順利的話,青年將領和對他有知遇之恩青年皇帝之間,也必將演繹出令人炫目的光輝一幕,「直搗黃龍,與君痛飲」的暢快一幕很可能就將指日可待。

然而,從史書記載來看,就在岳飛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決心,準備報答高宗皇帝的知遇之恩時,卻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

岳飛用兵如神,可在政治上卻表現得大失水準。

這天,趙構再次召見岳飛談話。

起初,君臣二人聊得很是投機。

岳飛談得興起,卻突然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儘早解決帝國皇位繼承人的問題。

此話一出,談話氣氛便急轉直下。

儘管岳飛當時已如日中天,可皇帝還是不客氣地斥責道:「你是手握重兵的大將,這種事不是你能干預的。

」岳飛聞言十分尷尬,只能黯然不語地退出門外。

其實早在數年之前,由於金兵追殺,趙構被嚇得患上了難言之隱,從此竟喪失了生育能力。

而他唯一的兒子,也由於宮女失誤踢倒了一個銅鼎而被驚嚇致死。

現在,這兩件皇帝內心最深的隱痛,卻在此刻都被岳飛一句話勾起,趙構心中的鬱憤可想而知。

而岳飛最大的問題還不只在於他哪壺不開偏提哪壺,更在於他這個手握天下一半以上重兵的大將,卻偏偏對帝國皇位感興趣,再加上宋朝皇帝祖傳的對武將防備之心,皇帝趙構的心中焉能不產生嫌惡之意?

在此之後,岳飛在皇帝的支持下,開始收編劉光世的部隊,豈料此舉卻遭到一直與其交惡的張俊,以及樞密使秦檜的極力反對。

而且,這兩人的反對理由竟極為強勁有力,便是大宋朝防範和抑制武將的祖宗家法。

趙構此時已從喪父之痛中走了出來,興兵北伐、替父報仇的心情也不如之前那般迫切,而對武將的防範之心卻已大起。

於是,他在聽完張俊和秦檜的反對意見後,竟深以為然。

就這樣,趙構隨即便下了一道手諭給岳飛,委婉取消了之前的收編成命,而善後之事又全權委託給張俊去處理。

其實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史書上,張俊都是一位評價很高的對金主戰派人物。

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和岳飛這對本該志同道合的戰友,很快又因收編之事發生了一次讓歷史無比遺憾的談話。

就在趙構取消收編成命後不久,張浚便將岳飛召至都督府。

此時,他若是光明磊落地直接將皇帝的命令告知岳飛的話,結果將會很不一樣。

可惜,他卻揣著明白裝糊塗,很不高明地撇開收編劉光世的「前議」,卻以淮西軍中人事安排相問。

這等於是變相通知岳飛,咱們之前議定的收編之事已經全不作數。

對此,岳飛心中雖然憤慨,卻還是據實耿直回答,不料又遭到張浚的惡語譏刺。

最終,岳飛離開張俊的都督府後,心中的積忿卻還是難平,立即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奏疏,不等皇帝批示,便離開了建康,回到母親墓旁守制去了。

此事過後,岳飛當然十分生氣,可生氣的人卻並不只他一個,還有本不該生氣的張俊和趙構。

據《宋史》記載,張俊隨後曾數次彈劾岳飛,對其惱怒和不滿顯而易見。

而趙構也認為岳飛辭職完全是居功自傲,實對自己這個帝國皇帝大為不敬。

從此後發生的事情來看,趙構也正是從此時起,徹底關閉了理解和信任的大門,對岳飛也只剩下了利用。

為了江山安危和皇權穩固,雖然趙構很生氣,卻十分清楚還必須仰仗岳飛。

於是,他採取了一個極其罕見,又近乎無賴的方法來處理這件事。

他派出岳飛的主要助手李若虛和王貴去廬山請岳飛還軍,並下了一道命令,讓二人必要時可在岳飛隔壁築一草廬,敦促其復出工作。

就這樣,李若虛在岳母墓旁苦勸了岳飛6天,岳飛這才肯答應受詔朝見皇帝,還軍視事。

還朝之後,岳飛其實還是給足了皇帝面子的,曾三次向趙構請罪。

而趙構也自然表現得寬宏大量,但卻說了一句看似平淡和煦,實則殺機四伏的話:「這次你雖然莽撞,但我並不生氣,否則必將有懲處。

太祖皇帝曾說過,犯吾法者,唯有劍爾。

我之所以還讓你統制大軍,就是因為我沒有生氣的意思。

隨後,岳飛便立即趕回了鄂州大營,並馬上上書請示高宗皇帝,要求率領本部軍馬北伐。

對此,趙構點頭同意了。

然而就在此關頭,對岳飛命運產生了極大影響的「淮西兵變」卻突然爆發了。

原隸屬劉光世所部的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發動叛亂,殺死朝廷監軍呂祉等人,帶領全軍四萬餘人,並裹挾10餘萬百姓投降了金人的傀儡皇帝劉豫。

「淮西兵變」爆發後,趙構首先是給岳飛頒下命令,令其全面停止北伐行動。

然後,宰相張俊因用人不當,首當其衝受到連番彈劾,最終被皇帝下放至永州閒居。

而最大的影響卻還是對趙構造成的,「淮西兵變」更加堅定了他對武將的猜忌和提防之心。

為此,這位此前還雄心勃勃、銳意進取的皇帝,竟決絕地離開了北望中原的建康(南京),將臨時首都又放回了偏安一隅的臨安(杭州)。

這是一個極為強烈的信號,意味著趙構已經徹底放棄了收復中原的念頭,寧願捨棄北方大好河山也不再願冒武將擁兵自重、功高蓋主的危險了。

兵變爆發幾個月後,皇帝的心思就已大變。

他首先考慮的已不再是外族強敵的入侵,而是如何儘快收攏手下帶兵將領的「過剩」權力,以便能徹底鞏固自己的政權。

一張無形大網冷冷地張開,籠罩在帝國這些帶兵武將的頭上。

也許就是從這時開始,一些人便早已註定在劫難逃了。

隨後幾年所發生的事情竟極為戲劇化,可謂一驚一乍、大悲大喜、撲朔迷離。

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金國發生了嚴重內訌,幾位朝中權臣互相傾軋。

在這場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不但金國南侵的著名統帥、被後來多位金國君主視為開國第一功臣的完顏宗翰氣憤而死,而且金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偽齊皇帝劉豫也被廢黜。

當這兩個大好消息傳到南宋時,舉國上下全都歡欣鼓舞,皇帝趙構更是相當興奮。

隨即,岳飛和韓世忠等臣全都進諫高宗,趁金國內訌之際,便該舉「趁你病,要你命」之事,揮兵大舉北伐。

可趙構的做法卻極值得玩味,他一邊對進言臣子大加表贊,另一邊卻又將他們的諫言全都束之高閣,不肯理會。

也就是在此風雲變幻之際,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已被罷相6年的秦檜再次被皇帝啟用,出任帝國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此竟在宰相之位上一呆就是18年。

趙構重新啟用秦檜這個眾所周知的對金主和派人物為宰相,實是向南宋朝野內外發出一個極為明確的信號:皇帝已經決意和金國講和。

對此,岳飛自然深明其理,並因此極度鬱悶。

儘管趙構在各種場合還是對他表贊有加,甚至還數次駁回了他隱逸田園的請求,但岳飛此時卻已分明感覺到,趙構曾經的推心置腹和無比信任已蕩然無存了,而留下的卻只剩下冷淡、提防和極度不信任。

不過,令岳飛尚感一絲欣慰的是,朝堂上還有像韓世忠等一批大臣和他一樣反對與金人議和。

之後,南宋滿朝文武君臣便總在朝堂之上,因為戰與和的問題而爭執不休、搖擺不定,趙構心中實在苦惱。

他死心塌地想要與金人議和,卻總是遭到那一批德高望重的主戰大臣反對。

於是,「會來事兒」的秦檜便給他出了個主意:日後如果再有大臣反對議和,陛下就說自己之所以忍辱負重也要議和,是為了迎回父親宋徽宗的屍體和哥哥宋欽宗。

果然,皇帝在使出這一「妙計」後,主戰派大臣們便再也無話可說了。

為此,趙構心中萬分高興,對秦檜的「才智」也愈發讚賞。

於是,秦檜藉機成功取代了岳飛,成為已是「主和皇帝」趙構手下的第一心腹「愛將」。

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終於將與金人和議落實到了實處,把議和條約對外公布。

內容主要有四條:一是南宋對金稱臣,皇帝稱號將由金國皇帝來冊封。

二是南宋每年向金國進貢銀兩和絹布。

三是金國歸還此前占領的河南、陝西之地,但南宋卻不能隨便撤換金國此前委派的地方官。

四是金國送回宋徽宗屍體,交還趙構的母親韋皇后和哥哥宋欽宗。

其後,金國使者訪宋商談和議事宜,而南宋君臣自然又少不了受了一番屈辱。

對此,岳飛心中倍感羞辱和煩悶。

而更讓他無比心寒的卻是:兩國罷戰議和後,岳飛曾三次上書趙構,想要去金國剛交還的河南巡視一番,卻連遭拒絕。

後來,趙構甚至捨近求遠,從大老遠的臨安府調兵去河南接收防務,卻始終不許離汴京最近的岳飛所部插手此事。

很顯然,皇帝對岳飛的防範之心此時已然極為深重了。

如此便過了一年,金國國內卻又突然風雲變幻。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以兀朮為首的強硬主戰派在金國內部的權力鬥爭中戰勝了之前主政的主和派,開始執掌金國大權。

於是,金國悍然撕毀剛剛簽訂的合約,驅使狼騎再次南侵,想收復剛剛交還南宋的河南、陝西等地。

然而,這回金國卻打錯了如意算盤。

在汴京附近的朱仙鎮,金軍遭遇岳家軍,迎來了一連串慘敗。

無奈之下,兀朮被迫退守汴京,甚至開始將隨軍珍寶、輜重北運,已經做好了放棄中原的撤退準備。

可是,一個當街攔路的漢族青年卻對兀朮說出了一句歷史名言,「自古未聞有權臣在內,大將能立功於外者。

這句話醍醐灌頂,直接點醒了兀朮,使其頓時豁然開朗,開始執意固守汴京。

隨後,兀朮在寫給秦檜的信中極盡威脅之言,說:「你們天天求和,可岳飛卻一直圖謀中原,還殺了我的女婿,這個仇我是一定要報的。

你們只有殺掉岳飛,兩國議和才能成功。

」一樁罪行正在醞釀之中,而岳飛此時卻並未察覺到這股冷冷的惡意。

此刻,他正在太行山脈和手下眾將領謀劃如何藉助金國慘敗良機一舉收復失地,並激奮地說出了那同樣是歷史名言的一句話:「直搗黃龍府,與君痛飲爾。

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快就發生了宋高宗一日之內用十二面金牌召回岳飛的事。

據說,十二面金牌的內容一字不差:「岳飛孤軍深入,不可久留,急速撤軍返京述職。

」岳飛當時的反應是哀嘆一聲,才悽然說了一句:「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然後這位鐵骨男兒便再也忍不住,臉龐之上竟已滿是淚痕。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金之間再起戰事。

南宋先勝後敗,金軍隨後撤回北方,這是岳飛平生最後一次參加抗金戰役。

戰後,金兀朮和宋趙構都已意識到雙方戰略態勢正在發生逆轉。

其後,兀朮採取一邊恫嚇一邊放出和談信息的策略。

而趙構也第一次對宋金和談心中託了底,便開始更加大膽無忌地抑裁帶兵武將的權力。

四月間,趙構巧立名目將韓世忠、岳飛等各地領兵將領招回京城。

歡迎宴會上,皇帝宣布分別任命韓世忠和岳飛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並勒令兩人不得再返回部隊駐地。

不用說,這是趙構和秦檜兩人蓄謀已久的一招明升暗降、消剝軍權的驚天「妙計」。

隨後,趙構又宣布撤銷韓世忠、岳飛的宣撫司,解散兩人的統帥部,將調兵權收歸朝廷。

這樣的場景極為熟悉,好似宋朝的第二次「杯酒釋兵權」。

至此,趙構那張已張開數年的大網終於就要收攏了。

此後各人命運,就全憑他們自己的造化了。

韓世忠德高望重,趙構登基時便有擁立之功,黃天盪一戰用8000人馬差點困死十餘萬金兵,就連金國將士都極為佩服他。

可他在被奪取兵權後,卻成了首要打擊目標。

這天,岳飛無意中發現秦檜的探子正在軍中收集韓世忠謀反的證據,這不禁令其驚詫莫名。

於是,他連夜便派人給韓世忠通風報信,使其在惡網收緊前逃出生天。

韓世忠聞得岳飛報訊後,立即就孤身前往皇宮求見趙構。

他脫衣伏地,先是請皇帝面看自己這一身累累傷疤,然後又舉起雙手,再請聖上一睹僅存的四根手指。

之後,趙構沉吟半晌,終於還是放過了他。

可是,岳飛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就在他通風報信救了韓世忠後,秦檜便以其部將王貴為突破口,親手主持羅織了岳飛的罪名,繼而釀出中國歷史上這樁最令人心寒的冤案。

可以說,岳飛是史上罕見的一位完美武將。

他不貪財好色,更不喜歡物質享受,年輕時雖然好酒,但治軍後卻又滴酒不沾。

史書還記載說,岳飛為人溫和有禮、禮賢下士、飽讀詩書,看上去就像個文質彬彬的讀書人。

然而人無完人,就是這樣一位完美軍神也有著致命「缺點」,便是與人爭論起國家大事和對金關係時,言辭過於直接激烈,不免會招人嫉恨。

有一次,岳飛直截了當、指名道姓地指責宰相秦檜在其位不謀其職,秦檜心中為此無比慍怒。

還有一次,他又當著秦檜的面罵曹操是誤國奸賊。

兩人都位居宰相,秦檜自然會認為這是在指桑罵槐,此後便對岳飛愈發恨之入骨。

岳飛得罪了秦檜,但這並不是他最終冤死的致命原因。

事實上,當皇帝趙構想要岳飛死時,秦檜羅織岳飛各種罪名的真偽都早已不再重要。

擺在趙構面前的岳飛「罪證」中,有幾條簡直駭人聽聞,不可理喻。

其一,岳飛曾公開問助手張憲說:「天下之事該怎麼辦?」張憲答曰:「這就看您想怎麼辦了。

」其二,岳飛曾說過,自己和太祖皇帝都是30餘歲便當上了節度使。

其三,岳飛曾當眾罵道:「國家了不得了,皇帝卻不修德。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在我們今日聽來極普通的話,放在當時卻足以讓一個人家破人亡了。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月,岳飛正式被抓捕入獄,此前其長子岳雲也早被投入大獄。

其實,事先也有人曾力勸岳飛效仿韓世忠面君自救,但他卻決然拒絕了,只是蒼涼說道:「若是蒼天有眼,便不會陷忠臣於不義。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趙構親下命令賜死岳飛,而此前被判處徒刑兩年的岳雲,也被皇帝親手改判為和張憲一同處死。

史書記載,岳飛的判決公布後,黎民涕淚,天下共冤。

岳飛行刑當日,正是農曆除夕新年,本該喜氣洋洋的首都臨安(杭州),卻已然變得淒風苦雨,連綿了數日依然不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真正的岳飛是什麼形象?

說岳飛過於剛直以致不知變通、政治敏感度低、情商低,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和同僚關係不好,大概是現代人對岳飛最容易有的誤解之一。我不太清楚這種誤解到底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眼看著越來越流行的。也許很多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