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回三國 曹操劉備孫權你幫誰?要是文官,那就離曹操遠點

文章推薦指數: 81 %
投票人數:11人

諸葛亮曾經慨嘆:為什麼曹操曹操那裡人才那麼多呢?連孟建和石韜都當不上高級幹部!

諸葛亮說的孟建和石韜,大家熟悉的名字是孟公威石廣元,也就是《三國演義》中忽悠劉備說自己不想做官的那兩個「高人」,後來也都跑到曹操那裡去了。

其實不但是孟建孟公威石韜石廣元只做到了郡守刺史一類的中級幹部,沒有進入決策層。

連那個曾經當過劉備第一謀士的徐庶徐元直(當然進了曹營也沒有一言不發),在曹丕當皇帝之後才當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相當於少將或准將級別的監察部副部長。

諸葛亮和孟公威石廣元徐元直崔州平是志同道合的五個好朋友,經常在一起研究學問出外考察,按說水平應該不是相差很懸殊,但是一個隱居,一個成了蜀漢政權第一實權人物,另外三個卻在二線幹部位置上晃蕩,到死也沒幹出啥政績來,甚至史書對他們的記載也僅寥寥幾筆。

這裡問題就出來了:在三國亂世,文臣武將跟著誰混最有前途呢?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不能跟著袁紹混,因為這小子徒有其表

袁紹的徒有其表,是在當時和後世的評價中,都說他想學戰國四公子那樣禮賢下士,但是只學到了皮毛,能夠給手下人比較好的待遇,但是對他們既不信任也不尊重——因為袁紹認為自己才是天下第一聰明人。

所以袁紹雖然有田豐沮授審配逢(同逄)記郭圖那樣一流的謀士,張合高覽顏良文丑那樣的一流武將,其實這些人單個拉出來,文的即使比不上荀彧諸葛亮、武的或許稍弱於關羽張飛,但是用「謀士如雲猛將如雨」來形容袁紹也不誇張,但是因為袁紹本人剛愎自用,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所以他的謀士也精於內鬥(審配幫袁尚,郭圖幫袁譚),所以崔琰率先開溜,許攸也被逼叛逃,都跑曹操那兒去了。

剩下的幾個下場也不好,田豐被袁紹殺掉,袁紹的囚徒沮授被曹操抓住,不屈而死。

剩下的那幾個,不是被自己人幹掉(袁譚殺了逢紀),就是被曹操斬首(審配郭圖),剩下的都投降了(陳琳、辛毗)。

至於武將那就更慘了,顏良文丑成了關羽成名的墊腳石(誰殺了文丑存疑),張郃高覽被謀士害得不得已臨陣倒戈,淳于瓊(並不是演義中所說的那個窩囊廢,曾經跟袁紹曹操平級,都是「西園八校尉」之一)等人都被曹操砍了個乾淨——淳于瓊是老同事曹操殺的,也沒割鼻子刺字羞辱。

所以在亂世三國,寧肯跟著劉表劉璋這樣的主子,可以整體被曹操劉被收編,也不能跟袁紹混,因為最後除了主動投降,就只能等著挨刀了。

老孫權和他的繼承人實在很難伺候

當然跟著孫權混的下場也不好,因為孫權還沒到六十歲就老糊塗了,甚至糊塗得有點像袁紹了。

他也因為繼承人問題把江東搞得一團糟。

本來創業之初,孫權對手下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他對周泰、呂蒙關心,也真的十分感人,特別是呂蒙生病的時候,他想看望,又怕打擾,就在牆上挖了個洞瞧著:呂蒙吃下點東西,孫權笑逐顏開;呂蒙不進飲食,孫權就夜不能寐。

可是當了皇帝之後,就開始喜歡上了喝酒享樂,還差點殺了不能喝酒的虞翻,至於那個力抗劉備並確保荊州乃至東吳不失的陸遜,更是被懷疑而至鬱悶而死。

孫權最後還跟張昭動了刀子(後來又丟下刀子倆人哭成一團)。

但是上面所說的,還不是不能跟孫權混的主要原因。

其實跟著孫權混,還要看他選的接班人咋樣,為了接班人選,孫權手下跟袁紹陣營一樣,也打成了一窩豬: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支持太子孫和,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孫弘等都支持魯王孫霸,最後魯王孫霸被孫權殺掉,一半的文臣武將也跟著「吃了掛落」。

不能跟著孫權混的原因,是因為最後到了孫皓那一輩,開創江東基業的老臣雖然基本都還活著,但每天都活得提心弔膽,因為這位小主子喜歡剝人臉皮挖人眼睛。

總體來說,孫權前期對文臣武將那是相當不錯,但是到了晚年和他的繼承人那裡,情況就大大地不妙了,所以嚴格來說,不是不能跟孫權混,而是不能跟老孫權混。

文人不能跟著曹操混 因為你根本混不過他

曹操陣營是在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因為他有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大多數文人都有「大漢情結」,所以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崔琰等人紛紛前來投靠。

但是曹操本人就是一等一的人才,「建安七子」加起來,也就跟「三曹(操、丕、植)」差不多,要想在曹操那裡出人頭地,那實在是太難了。

在曹操手下當武將是比較幸福的,因為每次打敗仗,曹操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像袁紹(殺田豐)或者諸葛亮(戮謖以謝眾)那樣委過於人。

而且武將大都一根筋,他們才不管你曹操是不是篡漢呢,你能帶我們打勝仗升官發財封妻蔭子就是好上司,曹操對他們也是給予了完全的信任。

但是文臣們就不同了,他們的「忠君」思想,讓他們抱著「興復漢室」的美好願望而來,但是眼看著是為曹操做了嫁衣,心中那個鬱悶勁就不用提了。

而且身為文壇領袖的曹操,對文人也未必真心瞧得起,大名士邊讓,說殺就殺了(陳宮叛逃真正原因是邊讓被殺),那個被他從袁家監獄裡放出來的崔琰(不像演義中說的那樣從開始就跟了他,而是滅了袁家之後)、叛逃過來許攸,太尉楊彪的兒子楊修,都被曹操殺掉了,就連荀彧荀攸叔侄,也被曹操整死(不是直接砍頭)了,至於「非我族類」的孔融,雖然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但是被殺的罪名卻是「不孝」,而且是抄家滅門,殺了個雞犬不留。

所以,武將要想建功立業青史留名,跟曹操是個明智的選擇,但要是文臣謀士,還是離曹操遠一點為好。

跟著劉備很幸福 不是因為他仁慈 而是因為他缺人

諸葛亮為什麼要舍曹操孫權劉表而追隨劉備?

所謂「興復漢室」那不過是一句口號,即使真有這個心,也可以去跟曹操干,因為曹操是大漢丞相,漢獻帝還在皇帝寶座上坐著呢。

但是曹操那裡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諸葛亮去了也就是個二流謀士;孫權那裡有「登堂拜母」的張昭周瑜,還有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魯肅,還有他大哥諸葛瑾,諸葛亮去了,還是個二流謀士;而諸葛亮的姨丈人劉表,有蔡氏兄弟掌權,小字輩諸葛亮也就能端端茶倒倒水——蔡瑁是諸葛亮老婆黃月英的親舅舅。

可是劉備手下只有孫乾、簡雍、麋竺這樣的謀士——陳登陳珪父子是曹操的人,可不像演義里說的那樣幫著劉備。

就連那個後來去曹操陣營里混得不如意(再強調一次,絕非一言不發)的徐庶徐元直,也能成為第一謀士,而這個人在諸葛亮眼裡是遠遠不如自己的:你們也就當個省長副省長,而我要當管仲樂毅那樣的名將名相!

諸葛亮不去孫權那裡,主要的原因正像他自己說的那樣:「能賢亮而不能盡亮」。

意思是他可能會用我,但不會讓我放手去干。

於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跟他一樣選擇的,還有死心塌地追隨劉備的趙雲(原公孫瓚部下)、魏延(原劉表屬下),後來又多了法正李嚴這樣的謀士。

劉備在世,沒有殺過一個功臣,無論是驕橫的關羽、暴躁的張飛,還是被稱為「蜀中第一小人」的法正,都混得風生水起,劉備剛拿下西川,就想把包括不動產在內的全部戰利品都分給部下,雖然在趙雲反對下沒有全分,但是還是分給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每人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關羽在劉備陣營發沒發財咱不知道,反正他現在是財神。

這裡有人說所謂的金實際是黃銅,那麼請問一句:那個年代黃銅比銀子還值錢嗎?怎麼黃銅還排在白銀前面、而且比白銀數量還少?

諸葛亮後來殺馬謖、貶李嚴、打壓魏延,要是劉備還活著,一定會勸告諸葛亮:孔明先生,咱們只有這十幾個人馬七八條槍,可經不起你這麼糟蹋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紹原來才是最厲害的諸侯,劉備曹操不夠看

漢末亂世,諸侯爭霸,在討伐董卓時,出現了十八路諸侯,可謂是諸侯並起。然而就是這樣,有三家殺出了一條血路,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勢。但是這三個諸侯,有兩個都要去袁紹手底下拉人,可見袁紹才是最強的諸侯,...

三國中,這三人不早死,也就沒西晉啥事了

東漢末年,群雄格局,漢室衰微,最終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那個時代,無數的能人志士,文人輩出,武將各領風騷,無論是蜀漢的劉備集團,還是孫權的東吳陣營,抑或是曹操的魏王集團,身邊都聚集了大批的...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

三國傳說之「諸葛亮三試劉備終出山」

人們都知道劉備三請諸葛亮的故事,其實,諸葛亮出山之前還試過劉備三次哩!徐庶走馬薦諸葛以後,怕諸葛亮不肯出山輔佐劉備,專程繞道隆中對諸葛亮說:「劉備是當今首屈一指的英雄,既寬厚仁義,又禮賢下士,只...

在寫到關羽之死時,羅貫中一定是痛哭流涕的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一直有一個疑問在心頭,那就是:弱小的孫吳,是怎麼與曹魏、蜀漢三足鼎立的?確實,縱觀《三國演義》全書,你會覺得不管是曹魏還是蜀漢,都是猛將如雲、良謀如雨,可是孫吳,卻是一片...

袁紹手下謀士武將雲集絲毫不弱於曹操

四大謀士:審配審配,字正南,以正直不得志於韓馥,袁紹領冀州,被委以腹心之任,並總幕府。河北平定,袁紹以審配、逢紀統軍事,配峙其強盛,力主與曹操決戰。官渡戰敗,審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譖見疑。袁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