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差點命喪管仲箭下這就是所謂各為其主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秋時期,齊襄公有福養了兩個聰明過人的兒子,長子叫公子糾,次子叫而且還分別為兩個兒子請了當時最有名的管夷吾和公子小白,鮑叔牙為師。

管夷吾就是後人極為推崇的管仲,他與鮑叔牙皆是飽學多「管鮑之交」可謂是千古佳話。

當初,他們倆一起合夥智之士,做生意,分紅的時候,管夷吾總是要多分一份,鮑叔牙手下的人認為不公平,鮑叔牙卻說:「管夷吾不是貪財,而是因為家裡太窮了,所以我是自願讓他多拿的。

』後來,他們又一起領兵征戰,管夷吾衝鋒時總是拖在最後,後撤時又總是跑得最快。

不少人譏笑他是懦夫,鮑叔牙卻說:「管夷吾不是怕死,而是因為他們在一起做生意,管夷他得留著性命侍奉高堂。

』家有老母,吾又經常失算。

鮑叔牙說:「人的運氣總是有好壞的,如果管夷吾遇到好機會,一定百無一失。

」管夷吾對鮑叔牙的為人深為欽佩,曾發肖內心地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而鮑叔牙也認為管夷吾是難得的治國之才。

然而當他們分別成為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的老師後,又都兢兢業業地各司其職,各事其主,忠心耿耿地為自己的主子效勞,在原則問題上始終不含糊。

話說齊襄公在繼位之前,就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有說不清楚的關係,繼位後更是全然不避眾人耳目,想辦法把已出嫁魯國的文姜弄回來,公開雙宿雙行。

鮑叔牙就讓自己的學生小白去勸父君,對他說:「你父親這樣下去,國君將毫無威望,政令也就無法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做兒子的,在這種時候應該去勸勸。

隨著年歲的增加,小白對父親的行徑也越來越看不下去,聽了老師的話,就找了個機會壯起膽子委婉地對父親說:「男女嫌疑不可不避,望父親自重。

」齊襄公惱羞成怒,把他痛罵一頓,趕出宮去。

鮑叔牙似乎早就知道這一結果,就與小白商量:「國君這樣下去,肯定會有大禍惹身,我們不如先去莒國你舅舅家

住一段時間,靜觀事態發展。

鮑叔牙這棋走得不可謂不高明,一則雖說小白不討好父君,卻因進諫博得了好名聲; 二則挑選靠近齊國、疆土又小的莒國作為立腳點,也是非常有遠見的,拿鮑叔牙自已的話說就是「小的國家不會怠慢客人,離齊國近則消息靈通,回國方便」。

不出鮑叔牙所料,齊襄公果然因沉湎於酒色射獵,不管戍邊將士的死活,結果死於兵變之中。

那是周莊王十--年(前686年)的事。

叛軍擁立早已覬覦君位的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為君。

公孫無知雖沒有直接弒君篡位,也自知名不正言不順,繼位後著力於修明政治,以圖在士大夫和百姓中留個好印象,其中一條就是懸榜招賢。

這時,鮑叔牙已在莒國,公孫無知就自然想起了管夷吾,想請他出山。

管夷吾斷然拒絕,為免殺身之禍,也陪著公子糾投奔舅家魯國。

儘管公孫無知苦思冥想要為國家做點事,無奈朝野上下都不予配合齊襄公固然是咎由自取,流行的看法是,但有公子糾在,繼位者怎麼也輪不到你公孫無知。

終於有一天,朝中諸大夫合謀刺殺了為君不過月余的公孫無知,並商議派人去魯國迎回公子糾為君。

消息傳到魯國,公子糾的表兄魯莊公喜形於色,忙與諸大臣商議。

有一名叫施伯的大臣認為,眼下齊魯兩國強弱差不多,

一個強大的齊國對魯國來說沒有半點好處。

現在齊國國內亂成群龍無首,這對魯國是大好事,不如先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但齊襄公的妹妹齊姜本來就執意要兒子魯莊公為兄長報仇,此刻更是催促莊公出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繼位。

又尋思著能有本來就沒有什麼主見的魯莊公拗不過母親,一個親上加親的表弟當齊國國君,總比其他人好,於是,便沒有採納施伯的意見,親自率領三百乘兵車,浩浩蕩蕩護送表弟回國繼位。

眼看著自己的學生要成為國君了,管夷吾臉上沒有一絲笑容,他首先想到的是小白。

儘管一般的慣例總是長子為世子,但齊襄公在世時還沒來得及冊封世子,如此亂世之中,只要誰先回國,誰就能繼承君位。

能否為君,對公子糾關係重大,對管夷吾來說又何嘗不是? 小白在更靠近齊國的莒國,如果說公子糾占了天時,那麼小白就占了地利。

假如小白先回國,公子糾就坐失良機,管夷吾的輔國大志、治國大才又將到哪裡去施展呢?

思考再三,管夷吾決定先下手為強。

魯國都城離齊國都城遠,公子糾起程需要一路應酬,路上必多有耽擱。

管夷吾向魯莊公借得數十匹快馬和數十精兵,星夜兼程,抄近路直奔莒國,阻止小白回國。

管子自有如意算盤,一入齊境,只要打出公子糾的旗號,國君之位就是三個手指捉田螺一穩抓穩拿。

鮑叔牙當然也立即得知了國內的狀況。

雖然他和管仲是老朋友,但畢竟各事其主,顧不了許多了。

他知道公子糾身為長子,出任齊君是名正言順的事,況且齊國

的大夫已去魯國迎取公子糾為君,但只要小白能趕在公子糾的前頭回國,這國君的位置就可能是小白的。

事在人為,鮑叔牙深知時間珍貴,不敢息慢,忙向莒侯借了百乘兵車,不事聲張,護送公子小白歸齊話說管夷吾快馬加鞭,日夜趕路。

來到莒國時,見公子小白果然已起程了。

管子馬不停蹄,急忙順著小白的歸路追趕。

工夫不負有心人,他總算在離齊國不遠的一片樹林裡追上了小白、鮑叔牙及護送他們的莒兵。

這時,已是黃昏,夕陽西下,晚霞滿天,兒縷炊煙裊裊而上,小白一行正埋鍋做飯。

管夷吾見到小白,心裡一塊石頭落地,頓覺輕鬆。

他定了定神,來到小白的車前。

乍見管夷吾,小白不覺一驚,這小子來得真快啊! 但他很

快鎮靜下來,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但見管夷吾走近來,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問道:「公子向管夷吾是明知故問,小白便來可好? 不知今天要到哪兒去?」

也避實就虛,就說打算回國奔父喪。

管夷吾沒時間再繞圈子了,就變換談話方式,單刀直人,正色對小白道:「公子糾是你的兄長,由他來主持先君的喪事是名正言順的。

你嘛,也用不著太辛苦了。

聰明一點的,就在此多待會兒,等你的長兄回國後再說。

見管夷吾如此直言不諱,一直在一邊密切注視著的鮑叔牙也顧不得許多了,不客氣地對管夷吾喝道:「你該千什麼幹什麼去,我們自有主意,用不著你在這兒多言。

」說著把正在休息的莒兵招呼過來,擺出一副凜然不可犯的樣子。

管夷吾一看此架勢,知道再多說也沒什麼意思了,有鮑叔牙在,就無法阻止小白歸齊。

看到莒兵同仇敵愾地步步緊逼,情急之中,倒是鮑叔牙的話啟發了他,管夷吾裝出一副害怕的樣子,連連後退。

突然,迅雷不及掩耳,只見管夷吾彎弓搭箭,「嗖」的--聲,對準小白的前胸就是一箭! 說時遲那時快,聽得小白大叫一聲,嘴中噴出一口鮮血,撲倒在車上。

管夷吾料定小白吃了這一箭十有八九是要送命的了,便趁著小白主僕亂作一團之際,翻身上馬,狠抽一鞭,飛也似的逃走了。

小白既已中箭,管夷吾便使人報公子糾,自已也不急著趕路了。

公子糾得知小白的凶訊,更是陶醉在喜悅之中,一路接受地方官吏的饋贈和宴請,儼然一副國君的派頭。

這不,緊趕慢趕,這國君之位還不都屬於他嗎?再說鮑叔牙見小白被管夷吾射中,急忙趕過來搶救,卻見小白安然無恙,不禁又驚又喜。

原來,小白一見管夷吾,就知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也知道管夷吾對公子糾忠心耿耿,為了公子糾,他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小白見他臉現殺氣,雖然嘴上跟他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心中卻早已有了提防。

他知道管夷吾是神箭手,所以見他策馬後退,就暗自把自己的舌尖咬破,在嘴裡含了一大口血。

見箭直飛過來,小白就大叫一聲,把血噴出,同時趁勢倒在車裡。

儘管這樣,箭還是射中了小白腰帶上的掛鈎,可見管夷吾箭術功底的深厚! 小白這一手不僅騙過連鮑叔牙和其他隨從也被騙過。

了管夷吾,待管夷吾走遠,小白才起來與鮑叔牙商量下一步行動。

鮑叔牙認為,事已至此,為防管夷吾折回探聽虛實,不如將計就計,要小白索性躺下裝死,他自己指揮莒兵以最快的速度抄近路回齊國。

進入齊國後,鮑叔牙單騎先人都城,拜見了在朝巾等候公子糾的各位大夫,歷數公子小白的賢德,要諸大夫立小白為君。

大夫們並非不了解小白的為人,也非不願採納鮑叔牙的意見,只是在此之前已派人去魯國迎取公子糾。

雖說一國不可一日無君,但也不可並設二.君。

如立小白為君,那公子糾到後又該怎麼辦,這事叫人頗為為難。

鮑叔牙又憑三寸不爛之舌,使眾大夫終於相信,當今齊國接連二君被殺,國不可一日無君,現在的當務局勢相當危險;之急是儘早定下國君,以整頓朝綱,穩定政局。

今小白既已人齊,何必捨近求遠,苦苦等待不知什麼時候能回來的公子糾而錯失良機呢? 於是,在鮑叔牙的率領下,大夫們把公子小白迎進了城,擁戴為君。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在以後的日子裡,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協助下,首先以攻代

守,在一個叫乾時的地方將護送公子糾的魯國大軍打得落花流水,進而又馬不停蹄地率軍大兵壓境,逼迫魯莊公殺死了公子糾,除掉後患; 最後齊桓公不計前隙,拜管夷吾為相。

從此,在管夷吾和鮑叔牙的鼎力相助下,齊桓公終成霸業,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公子小白在管夷吾的箭下裝死開始的。

歡迎大家關注評論指出文章不足 或者告訴小編你喜歡什麼內容的歷史故事 也歡迎大家投稿給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春秋故事(3)——齊桓公初登位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在管仲的幫助下成就了霸業,無疑齊桓公是春秋時期最奪目的那個君王。周天子看在齊國強盛的面上,都要聽其號令,而這位英雄在其光輝的表面之下,齊桓公又是什麼樣的人,他又怎麼登上齊...

臨淄區齊文化成語故事

一箭之仇、管鮑之交據《管子》和《史記》等文獻記載,管仲是鮑叔牙小時候的夥伴,相交很深,成為莫逆。管仲家貧,有老母,鮑叔牙時有接濟資助,甚至一起賺錢,管仲也是多得多分,而鮑叔牙絕無怨悔,史稱「管鮑...

齊桓公與管仲——一場隱忍多年的無間道

周朝初期,周武王分封天下,將齊地封給了功臣姜尚(姜子牙)。自此以後,姜姓以封地為國,開始經營這一方土地,逐漸成為大國,最鼎盛時期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至春秋末期,齊國軍權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