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爭之勇氣之戰——長勺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句話大家基本都知道,《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大家也都學過,而此次戰役就是圍繞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

長勺之戰一魯國勝利結束,在此次戰役結束以後間接的促成了齊、魯兩國在以後多年息兵言和。

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中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并、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

齊、魯兩國引起糾紛的原因是因為魯國插手了齊國的君位之爭。

齊僖公死後,齊襄公繼位,但是齊襄公荒淫無道,昏庸無能,與其異母妹文姜亂倫,派彭生殺害妹夫魯桓公,而後再殺彭生以向魯國交代,齊襄公的行為引起國內高層的不滿,公元前686年,齊襄公遭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等人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

公元前685年,公孫無知到雍林遊玩,雍廩趁機襲殺公孫無知。

齊襄公有兄弟公子糾以及公子小白,公子糾(?—前685)齊襄公之弟,齊襄公時,政令無常,恐遭殺害,於魯莊公八年(前686)攜管仲、召忽奔魯。

公子小白被鮑叔牙保護逃到莒國。

襄公與公孫無知被殺後,齊國內亂,奪位之爭由此開始。

公子糾派管仲去截殺公子小白,管仲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扣小白倒地裝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

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結果這時出奔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桓公)已先回齊即位,即為齊桓公。

過後公子糾被處死,召忽自殺,管仲被押回齊國。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

齊軍侵入魯境之後,魯莊公暫時避開齊軍鋒芒,撤退到有利於反攻的地方——長勺,齊軍自視強大輕視魯軍,認為不堪一擊,於是發起聲勢洶湧的攻擊。

此時魯莊公聽從曹劌的建議,令魯軍固守陣地,只令弓弩手射擊,以穩住陣勢。

齊軍沒有廝殺到對手,又沖不進魯軍陣地,反而受到魯軍弓弩猛射而無法前進。

如此經過齊軍經過兩次衝鋒都無功而返,齊軍將領都認為魯軍怯於應戰,決定再次發動進攻。

於是齊軍聲勢浩大的第三次進攻,曹劌看到這次齊軍來勢雖猛,但勢頭沒有上兩次大,認為出擊時機已到,立即向莊公提出反擊齊軍的建議。

莊公親自擂起戰鼓,發出攻擊命令,齊軍被突來的衝鋒反制,潰不成軍,隨後魯軍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是役取勝的原委。

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

第一次擊鼓衝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

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士氣卻正十分旺盛,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

長勺之戰是春秋初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車陣會戰,也是中國歷史上後發制人、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

曹劌論戰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後世「後發制人」防禦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