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究竟是「千載誰堪伯仲間」還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在演義里是多智近乎妖的形象,然而因為三國志作者陳壽的一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的評語,自此引發了對他軍事才能的質疑。

更因為沒能採納魏延由子午谷奇襲長安的建議,造成世人非議,認為他短於將略,難出奇計,在我看來真是千古一大奇冤。

魏延的計略並非萬無一失。

首先,奇襲長安的策略並非首創,有漢高祖暗度陳倉的先例,魏國重蹈覆轍的可能性降低很多。

其二,比較將領才能,魏延雖是宿將,但是難比韓信,取勝的希望無非是夏侯楙遠遜於章邯。

5000精卒奇襲,野戰尚可,但是長安高城深池,只要有一有識之士說動夏侯楙堅守,魏延攻城無望,徒喪其身。

其三,韓信分析三秦王為秦將時,率領秦地子弟,傷亡慘重,投降項羽後全被坑殺,唯獨他們倖免甚至封王,秦地父老怨恨他們深入骨髓。

而劉邦入武關與秦民約法三章,深得民心,人和獨占。

曹魏經營長安多年,魏延攻擊長安,長安的民心向背尚未可知。

即使一時攻占,難免反覆。

就像馬超占據涼州之時,楊阜等人的反叛便逼得他投奔張魯。

連年動眾的苦衷,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早有表明。

王業不能偏安,與其坐而待亡,不如伐之。

如此尚能凝聚人心,還可鍛鍊兵卒。

否則便是如南宋朝廷一般,偏安一隅。

按照陳壽的邏輯,我們難道不是還能嘲笑岳武穆,直搗黃龍不成,反而身死風波亭,同樣是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啊。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深思熟慮後的選擇和擔當,個人的毀譽得失已經不重要了。

至於「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更是陳壽的外行人評價內行人,貽笑方家。

諸葛亮位列武廟十哲之中,同列之人無一不是正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兵如神之人。

如無真才實學,怎麼可能濫竽充數於其中。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李靖明確說明了「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

所以正亦勝,奇亦勝。

三軍之士只知其勝,不知其所以勝。

非變而通,安能至是哉?」。

諸葛亮便是明顯達到了變而通的境界。

當曹操奉辭伐罪,要與孫權會獵於吳的時候,江東群臣大部分想投降,孫權也猶豫不決,諸葛亮能夠發表與眾不同的觀點,這不是某種程度上的奇嗎?曹操,司馬懿,陸遜哪個不是使用奇計的高手,可是劉備入川後曹操不敢西顧,陸遜火燒連營後仍舊與西蜀同盟,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壘也是多次失敗,避而不戰。

短於將略的人能夠做到這些嗎。

「凡將,正而無奇,守將也;奇而無正,斗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

」談到國之輔也,諸葛亮當之無愧。

李靖回答唐太宗說:「臣討突厥,西行數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至遠。

」匡復漢室的目標至大至遠,非正兵不能達成。

再加上諸葛亮身負眾望,蜀中人才凋零,練兵不易,就更加不願意行險了。

孫子兵法第一篇說兵者經之以五事,乃道天地將法。

李靖將諳熟兵法的人分為三等。

張良,范蠡,孫武能夠功成身退,悄然高隱,是得道的最高一等。

管仲,樂毅,諸葛亮攻必勝,守必固,是能審察天時地利的第二等。

王猛,謝安等是能任人選能的第三等。

然而諸葛亮又怎麼不是得道之人呢。

他在為陰符經所做的序中說,世人都認為孔夫子懷才不遇,而蘇秦張儀乘時得勢,其實不是這樣。

聖人志在匡扶宇宙,怎麼能夠改變心志,甘於下流呢。

(志在立宇宙,安能馳心下走哉)。

「後世英哲審而用之,范蠡重而長,文種輕而亡,豈不為泄天機?」

最終諸葛亮不能功成身退,是因為得其主而不得其時,對於劉備的知遇之恩,傾注於西蜀的一生心血,實在是不舍放棄,不能馳心下走啊。

他其實是一個得道而殉道的偉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陳壽說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是什麼意思?

說到諸葛亮有的網友就說了這個人也真的是有點厲害的,不管是演義還是民間都是對他吹噓的,所以還是比較狠有實力的,但是其實正史中的《三國志》陳壽對他的評價好像很一般啊,好像說的就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