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天下,諸葛亮官場上位並非「三顧」,而是上門「自我推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發明家,人稱「臥龍」。

諸葛亮三顧於茅廬的佳話,在歷史上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諸葛亮並非「三顧茅廬」而是登門「毛遂自薦」。

關於劉備初會諸葛亮,三國時魏人魚豢所著《魏略》有所記載,那段話太深奧,用白話來講就是說就是劉備屯兵於樊城時,曹操方已統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曹操馬上就要對荊州發動進攻。

諸葛亮於是北行見劉備。

劉備因為諸葛亮年紀小,根本不尿他。

諸葛亮通過談論對當今政局的對策,才使劉備逐漸信任他。

由以上引文來看,劉備初會諸葛亮,並非三顧茅廬,而是諸葛亮登門毛遂自薦。

這種說法與諸葛亮《出師表》之中」的「三顧」說法相悖。

不知何故,「三顧」說竟占了主要地位,而「登門毛遂自薦」說卻打入了十八層地獄,誰是誰非的問題始終沒有公開答辯。

這是一樁很值得一辨得千古懸案。

其實在當時的條件下,劉備需要諸葛亮,大家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方面,即諸葛亮更需要劉備來實現自己的才能和抱負。

第一是,諸葛亮,胸有宏圖之志,他在南陽隆中縱觀全國,經謀神算,待機而動,但求一逞,他為什麼不去投靠曹操,或者孫權呢?當時曹操、孫權以成一方大勢,不容別人染指,諸葛亮不能指望得到曹操和孫權的重用。

他只有輔助劉備。

而劉備的特點是寬厚為人,恰恰可以容許諸葛亮主操軍務,統帥三軍,發號施令,以實現其遠大的政治抱負。

第二是,劉備與諸葛亮相見之前,劉備需要的是一群人,是廣義的「賢臣」,他的選擇面相當的廣。

而諸葛亮需要的一個人,一個「明君」即有號召力,又允許和便於它發揮個人的才能,因此,他選擇的人非劉備莫屬。

第三是,在隆中,憑著諸葛亮的敏銳,他發現劉備比劉備發現他為早,從諸葛亮性格來看,她終生進取,奮鬥不息,最後積勞成疾,病死軍中。

早年「登門毛遂自薦」劉備,是與其性格及敏銳性一致的。

一個人投身政治的良機是非常有限的,諸葛亮不緊緊抓住這次機會,也就不成為其諸葛了。

第四是,從劉備這方面來看,但是諸葛亮只有二十六歲,劉備肯定也不會認識他,劉備年齡比他足足大二十歲且閱歷豐富,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人,僅憑別人的介紹和幾句讚美之詞,就不顧路途三十里之遙連續三次前往隆中請見,豈不是有些唐突。

第五是《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的具體描寫,無不是為刻畫人物來服務的,劉備「三顧」是刻畫了他求才若渴的心情。

而諸葛亮「三顧」是刻畫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三顧」說符合小說的人物衝突描寫,一波三折的文章總比就事說事要引人入勝得多。

「三顧」說與「登門自薦」說的實質分歧在於,諸葛亮究竟是被動當官還是主動當官,因此他完全有可能登門輔助劉備,以獲取他的信任。

如果按「三顧茅廬」的說法,大智大謀也似乎變成了拘泥於禮節,誠信之類的東東,成了完全被動,依靠他人去挖掘,否則便成了自生自滅的玩意兒。

因此,諸葛亮並非是「三顧於茅廬」而是主動登門「毛遂自薦」,這種結論卻是可信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有人認為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自己找到劉備來施展才華的,說沒有劉備「三顧茅廬」事實,可是我讀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面他自己就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弱小的劉備而非曹操?

諸葛亮出山之時,劉備只有新野一縣,幾千人馬。論實力,與曹操和孫權甚至劉表馬騰劉璋相比,都是勢力最弱的一支,可是他既不去投奔不僅軍事實力強而且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又不去歸依地盤穩固、人才濟濟的孫權,...

諸葛亮智慧超群 未出茅廬知天下事

杜甫詠懷古蹟之五寫道: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對於詩人杜甫來說,諸葛亮的聲名縱貫宇宙,為萬...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結果不是你想像

諸葛亮對於咱們現在的人來講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就是個神人,天文地理,占卜性象,五行八卦,八索九丘糖他無一不通、無一不曉,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未出茅廬就知三分天下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

三國諸葛亮出山前,據說就住在這兒的隆中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擔任當時蜀國的丞相,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根據史料,諸葛亮曾經在隆中隱居直至劉備請其出山,期間還留下了「三顧茅廬」的佳話。不過,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地在何方,國內好幾個地方都聲稱是...

三國里諸葛亮的真實實力如何?

《三國》中的諸葛亮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能的神人,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否真的如此厲害呢?《三國》中的諸葛亮和歷史上的諸葛亮存在什麼差異呢?民間文學從各個角度有意無意地在神話諸葛亮。民間給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