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讀書方法,就像給大腦裝上複印機,再也不會讀過就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套讀書方法,就像給大腦裝上複印機,再也不會讀過就忘
書單(BookSelection)編輯作品
我想,這也是很多人的苦惱:怎麼才能有效提高閱讀效率,把讀過的書真正變成自己的?
有效閱讀,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問題:
第一,如何從閱讀受益,而非讀過就忘?
第二,如何挑選適合自己閱讀的書?
怎麼避免讀過就忘?
想單單通過閱讀進行學習,效率是極低的。
因為,我們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往返循環:「視覺識別文字 — 進入工作記憶 — 對文字進行理解 — 識別下一段」。
這個循環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大腦來不及將讀到的內容內化,使其進入長期記憶。
所以,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你記得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隨著時間推移,會更少。
而大腦的本質跟肌肉是一致的:重複了多次的動作,才會留下記憶。
大腦對一個東西調用的次數越多,它就會被大腦放在越淺層的地方(優先級越高),更加方便被調用。
所以,想將閱讀的內容內化,靠的是重複,而且是消耗認知資源的重複。
換句話說,就是對內容進行深度加工。
詳細來說,有三種方式:
1帶著問題閱讀
一般的閱讀,看到就過了,難以形成持續性的思考。
而帶著問題時,你會更容易注意到跟問題相關的內容。
這被稱為「知覺警惕(Perceptual Vigilance)」,這些內容會更容易進入你的意識水平。
同時,你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它們進行分析、對比和思考,運用它們去解答問題,即深度加工。
2建立聯繫
把當下讀到感興趣的內容,跟記憶中已有的認知聯繫起來。
人的記憶可看作由一個個「節點」組成的網絡(Schema),每一個節點都延伸出不同的「路徑」與其他節點相連。
路徑越多,節點也就越活躍,越容易被大腦提取。
所以,建立聯繫的本質,就是擴充節點、增加路徑。
這個過程的作用,是將你通過閱讀學到的東西納入知識體系里,方便檢索和提取。
同時,通過擴充「路徑」,提高其優先級。
3說出來,寫出來
闡述和寫作是「Learning by doing(從行動中學習)」的方式。
閱讀往往似是而非,但輸出,要求你對其結構、層次、邏輯有著透徹的了解,不然你無法將其有序地組織起來,並為你的觀點服務。
讀到的東西,是在作者的語境、框架之下,而你自己去闡述,就是面對一個新情境,這有助於促進智力和記憶力的提升。
那麼,如何將你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新情境之下?如何運用你的知識體系去闡述它們?
可參考這7條建議
▽
1)不要抱著「我要把它讀完」的心態,而是針對自己的問題有的放矢
比如,一口氣讀完《東晉門閥政治》肯定吃不消。
但如果你讀了一些文章,對琅琊王氏產生興趣,那麼你可以挑其中相關的內容讀,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其他內容略過。
下一次同理。
這樣分多次讀,一本書就可以比較輕鬆地讀完。
並且在反覆的閱讀中,也能強化對疏漏內容的回顧和再認。
2)體系化閱讀
碎片化的閱讀,沒有任何意義。
讀一本書之前,請確保:你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絕大多數術語;你知道這個領域最基本的常識和脈絡。
如果不符合,先去讀一本打基礎的書,比如各種原理、概論、通論、通識,等等。
它們將是你閱讀的最大助力。
3)多做筆記,但不要抄書
做筆記時,需要將其歸納、簡化、畫出脈絡,其實就是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
同時,做筆記時,時時注意將它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腦,提高這些內容的活躍程度。
比如,你讀一部推理小說,讀完,可以做一個歸納:這部小說用了什麼詭計?屬於什麼類別?相似的小說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高下優劣如何?
或者,你的筆記里,有一頁「推理小說詭計大全」,那就更好了。
把它寫進去,簡化、歸納、總結,時時翻看,一目了然。
4)讀書時,在心裡用自己的話把它解釋出來
這是檢驗你是否真的讀懂了的方式。
原因前面已經說過。
用自己的話去闡述,需要你對其結構和邏輯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把它講清楚。
5)把學到的內容寫出來,跟別人分享
能夠寫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寫作是對學習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顧自己知識體系的最好方法。
同時,從分享中得到的樂趣,也比一個人讀書享受到的樂趣多很多。
6)給自己留下整塊時間讀書
讀書要有所得,需要深加工,而深加工需要時間。
除非是讀讀小說、看看資訊,否則不建議在地鐵、電梯、等人的時候讀書,因為根本來不及將讀到的內容消化。
最好的方式,是留出半小時到一小時不被打擾的時間讀書,然後在十幾分鐘的碎片時間思考,複習讀到的內容。
7)讀書的根本原則:喜歡就好
雖然我上面講了許多閱讀方法,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它們成為負擔。
不要讓它們成為負擔(重要事情說兩遍)。
一切方法都是幫助你更好地享受讀書的愉悅。
它們的前提,是你有興趣。
如果你覺得這樣做很累,那麼,忘掉這些,拋開這些,按你的方式去讀。
當你覺得不滿足了,想換一種方式了,覺得這樣做更有成就感了,再回來。
讀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要讓我說的這些成為你的負擔。
沒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應該如何讀書,遵從你的內心即可。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書?
首先,喜歡就好。
讀書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
所以,選書以符合自己口味為要。
如果你不感興趣,哪怕它是名著,哪怕別人說得再好,也不必讀。
隨著閱讀的積累,你的品味和層次也會慢慢提升。
那些曾經讀不進去的書,某一天,你會發現它們其實也很有意思,到那時再讀也不遲。
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靠的是其開創性,亦即超越了它所處的時代。
或者提出了某種見解、觀念;或者描述社會風貌、記錄時代變遷;或者跳脫時空局限,著眼於存在、自由、愛等終極追問和哲學思辨。
這些東西,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和人文積澱做底子,否則是讀不進去的。
其次,在有興趣的前提下,按一定的層次閱讀。
閱讀無非兩個目的,一是求知,二是休閒。
求知式的閱讀,要選擇稍稍高於自己水準的,才有意義。
舉個栗子
在書店拿起一本書
▽
隨便翻開幾頁,覺得上面的內容基本都懂,那這本書就先不用讀了;
覺得上面有一半的內容不知所云,放棄吧;
有10%—30%的內容是之前不明白的,需要思考,並且有繼續閱讀上下文的衝動,OK,買吧。
選擇內容和領域,有三個原則:
1)由淺入深
先讀該領域的科普書和基礎知識,如果你連科普書都讀不進去,那麼先放棄,以後再說。
這一步不能略去,否則你讀了也讀不懂,更嚴重的是,可能造成曲解也不自知。
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2)順藤摸瓜
讀一本書時,如果作者提到你感興趣的內容,記下來,找來讀。
比如經濟史之於奧地利學派、芝加哥學派;比如十字軍東征之於騎士文化、耶路撒冷、天主教神學等。
上豆瓣搜書名,看下面的相關書籍和右邊的豆列,是個很有用的辦法。
文學亦然。
張佳瑋(知名作家,書單君注) 說過,他找書的方法,是看喜歡的作者推崇的書。
比如王小波之於卡爾維諾、奧威爾;村上春樹之於菲茨傑拉德、錢德勒;馬爾克斯之於科塔薩爾,等等。
大抵都不會錯。
3)橫向拓展
閱讀是靠什麼打基礎的?量。
一本書永遠是沒有辦法闡述清楚一個主題的。
針對你感興趣的內容,多讀幾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印證、對比、總結,無論什麼東西,讀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
所以,針對同一個主題,多讀,廣泛地讀,選取內容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的書去讀。
這是永遠不會錯並且極其有效的方法。
人的思想和眼光從來不是無中生有的。
你所讀的一切,會構成你看待問題和思考的方式。
本文首發知乎,作者Lachel,微信公號L先生的貓(ID:lxianshengmiao)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DqfzmkNTYorArrsPZgbLkw)
如何將讀過的書牢記於心?
版權申明: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L先生的貓(ID:lxianshengmiao),閱讀第一已獲授權發布。如有想要了解的話題,也可以給我們留言。同樣讀完一本書,有的孩子能夠從書中學到很多知識甚至...
如何獲得更有效的閱讀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
閱讀這事,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問題:如何從閱讀受益,而非讀過就忘。如何挑選適合自己閱讀的書。下面詳談。1如何從閱讀受益想單單通過閱讀進行學習,效率是極低的。原因是,我們閱讀的過程,是「視覺識別文字-...
學會這3種方法,你也可以成為高效閱讀者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閱讀速度的文章《3個方法助你提高閱讀的速度,成為閱讀達人》,有讀者大人留言:看文學,歷史,傳記,小說類的書速度還可以,但一看專業性強的書就特別慢,想求教有什麼好方法嗎?之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