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生前說了句什麼話,一百年後竟然救了蘇東坡一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朝是個很特殊的朝代,一想到宋朝,跳入我們腦海里的詞彙就是,重文輕武,重內輕外。

武備不興的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給天下文提供了施展才華與抱負的廣闊天地。

在宋朝,文人大多享有許多優惠政策,比如個人言論是受到保護的,給領導提意見,無論多麼尖銳,也不會遭遇引頸就戮的人生慘劇。

北宋詩人蘇東坡,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蘇東坡在朝為官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受到當權者的打擊報復,被迫離京,去地方上任職。

元豐二年,蘇軾調任湖州知州時,因詩獲罪,在朝的政敵們指控他大逆不道,包藏禍心,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

蘇軾赴湖州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

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蘇東坡的政敵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蘇東坡命懸一線。

蘇軾下獄,重文輕武的宋朝,可是件轟動天下的大事,朝野人士紛紛以各種方式發聲,聲援者有之,聲討者亦有之。

就在當政者對蘇東坡羅織罪名,全力迫害之際,對於蘇東坡的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就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比如,蘇東坡的死對頭、變法元老王安石,當時雖然早已退休,也積極上書為蘇東坡說情:「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陳情書中,他還引用了宋太祖臨終前的一句遺訓,希望神宗要慎重對等蘇案。


宋太祖留下的是句什麼遺訓呢?

原來,宋太祖是靠武裝兵變取得天下的,所以對軍人一直心有忌憚,所以才制定了以文擬武、重文輕武的國策。

臨崩前,他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條規矩:「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儘管這句話只是一則家規而已,但在那個家與天不分的時代,老祖宗的話更有含金量,所以,在宋朝,它比任何政策法律都執行得好。

正是因為宋太祖這句話,在關鍵時刻救了蘇東坡一命。

就在屠刀即將舉起之際,宋太祖的那句「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訓發揮作用了,加之王安石的力諫,宋神宗便給了退休宰相王安石一個順水情,說一場詩案「因公(王安石)一言而決」。

隨後,宋神宗強壓內心的怒火,主動說服御史,蘇軾得到從輕發落,。

蘇東坡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

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東坡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東坡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

由於工作清閒,業餘時間,他還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

「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正是因為職低位微,蘇東坡心情一度極其鬱悶,為排解內心的苦悶,他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從而促成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的誕生。

有人說,「烏台詩案」是蘇東坡人生的轉折點,這話還是有些道理的。

如果不是因為謫貶的不如意,他也不會有那樣的閒情逸緻或滿腹激憤,沒有這種特定心境,是很難寫出那些傳世名作的。

人生就是這樣,所以,一時的失意請別在意,得意之時更別猖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安石和蘇東坡:是真名士自風流——黃佐鴻

王安石和蘇東坡是北宋兩位著名的文學家,同為唐宋八大家。王安石還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二人早年因為政治主張的不同,互為政敵,蘇東坡也因阻礙王安石變法,遭到貶官。雖然二人互在政治上爭鬥,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