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橋上挑袍而去,關公從此成了關老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

許昌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撒滿了三國文化的碎片。

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中有50回說的都是發生在許昌的故事。

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在今日的許昌仍有跡可循。

河南許昌的灞陵橋,就是因「關公挑袍」而聞名遐邇。

這裡也是關羽開始千里單騎、過關斬將壯舉的地方。

一千多年前,關羽爵祿不移其志,財賄不凍其心,護嫂千里尋兄,在灞陵橋頭意氣慷慨,橫刀立馬,挑袍而去,成就了一世的英名。

也正是從此,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灞陵橋上挑袍辭曹的「忠義」精神在民間廣為傳頌。

歷代名士賢人刻石立碑,興建關帝廟,將關公奉為神明,百姓們更是供其為「關老爺」而世代祭拜。

灞陵橋原名八里橋,位於許昌市城西。

一走進灞陵橋景區,紅石雕上刻畫著曹操拜別關羽的場景,再現了曹操的愛才惜將,信守諾言的高尚品格和關羽的忠義神勇。

青梅亭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意氣風發,與劉備共論當今英雄。

灞陵橋橋旁的《漢關帝挑袍處》石碑為明末將領左良玉所立。

另一通碑為辭曹書,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又豎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論述關羽對曹操辭其金而挑其袍的過程,歌頌他「依曹已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潁州」。

在許昌,關羽灞陵橋挑袍辭曹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關公挑袍辭曹」講的是三國故事,關公自從降了曹操,曹操厚待關羽,賜宴贈馬,後來關羽得知劉備去向,決意辭曹尋兄,曹操、張遼皆有意迴避不見。

關羽不得已,乃掛印封金,留柬告辭,保護甘、糜二夫人上路出許都。

曹操知關羽去志不可奪,率眾將送行,追至灞陵橋做最後的挽留,為關羽餞行,贈送路費、征袍。

關羽恐曹操有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偃月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勒馬回頭稱謝後下橋北去,開始了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的征途。

這段關羽挑袍辭曹的故事固然表現的是關羽的忠誠與義氣、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曹操的識英雄,重英雄的博大胸襟,兩人共同成就一段千古美談。

關羽死後人們曾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他的一生:「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功在許昌。

許昌是關羽精神的所在地,是關羽輝煌一生的起點。

而今,灞陵橋的故事依舊在許昌及全國各地傳頌。

而且以關羽為主神的廟宇也遍布全國,通稱為「關帝廟」。

這個稱呼可非同尋常,後世之人將忠義神勇的關羽供為了關老爺,視其神通廣大,無所不能,不僅為民間流傳的佛道兩教尊為護法,被商人奉為財神,被普通百姓們奉為降妖伏魔的尊者。

我站在三國遺風的灞陵橋上,凝望著橋下潺潺的清流,眼前不由得再次浮現出關羽挑袍辭曹的場景。

但我想當年關羽在灞陵橋上挑袍而去,絕不會想到他從此會成為了「關老爺」。

【三姐姐溫馨貼士】

灞陵橋景區地址:許昌市許繼大道西段7號

交通:公交5路直達,或自駕、打車前往

門票:30元

【作者簡介】三姐姐: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專欄作家、旅行家。

新浪微博 @三姐姐視界 ,微信公眾號:三姐影話。

【版權聲明】本圖文版權歸三姐姐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商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走進許昌漢關帝「霸陵橋」關羽的忠義事跡

漢關帝 「霸陵橋」,關羽別過曹操的追兵,去追尋桃園三結義的劉備。 許昌西郊的石樑河上,今日橫臥著青石砌成的灞陵橋,橋頭,豎有「漢關帝挑袍處」古碑,為明代總兵左良玉墨跡,新塑關羽挑袍巨大雕像,令人...

許昌的文化特質到底是什麼?

許昌,是一個神奇而充滿魅力的地方,曾經有兩個偉大人物的命運與這裡交織錯綜、息息相關。一個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魏帝國的締造者曹操;一個是忠義絕倫、備受後人推崇的一代「武聖」關...

小雨淅淅,正配灞凌橋辭別

出發去許昌之前,我說:三國的故事,我去許昌聽。只是不知,這座充滿三國文化的城市原來是這般模樣,繁華的街區,源遠流長。到達許昌的時候,淅淅瀝瀝的小雨灑下,我沒打傘,就這樣走在曹魏故都,想像著三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