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年11月14日,宋朝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於皇宮萬歲殿駕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趙匡胤(yìn)(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大宋開國皇帝。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公元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祖籍涿郡保州保塞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父親趙弘殷(yīn),母親杜氏。

宋太祖趙匡胤肖像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

959年,後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掌殿前司諸軍。

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防禦。

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宋太祖蹴鞠圖》最初由宋代畫家蘇漢臣所繪,原作已佚,此為元代畫家錢選臨摹之作

趙匡胤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

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其胞弟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期間,迫使吳越、清源軍納土歸降,滅北漢,方才完成一統;

趙匡胤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北宋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癸丑,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於皇宮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予諡「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三弟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

1961年,北方崑曲劇院演出《千里送京娘》劇照,侯永奎飾趙匡胤,李淑君飾趙京娘

977年5月15日,靈柩奉葬永昌陵。

1008年9月3日,宋真宗趙恆加諡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由於北宋中期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記載了「燭影斧聲」事件,暗示趙匡胤之死是由趙光義所加害。

加上趙匡胤死後,帝位非由其子繼承,而是由三弟趙光義登基垂統,違反宗法繼承原則,且趙光義即位後實行許多執政措施,欲蓋彌彰,而皇室成員亦相繼離奇亡故,使得歷史上認為趙匡胤的死因並不單純,成為千古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於1374年9月親至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時對宋太祖的祝文云:

「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

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九十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朝歷代皇帝順序表簡介

宋朝皇帝順序表宋太祖趙匡胤 -- 宋太宗趙光義 -- 宋真宗趙恆 -- 宋仁宗趙禎 -- 宋英宗趙曙 -- 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 -- 宋徽宗趙佶 -- 宋欽宗趙桓 -- 宋高宗趙構 -- 宋孝...

歷史:趙匡胤猝死成謎案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

如果柴榮不死,歷史將會改變嗎?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後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柴榮從小在...

宋朝開國明君·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

燭影斧聲:宋太祖駕崩的背景和背景音樂

中國古代社會自夏禹傳位於子啟,即開始了帝王子承父業、世代為君的先河。從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成為歷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條,很少發生既有子嗣而拱手將皇位傳於他人的事件。但是宋...

趙匡胤同名兄弟·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後,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

宋朝滅北漢為何如此難?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9)劉旻死後,其次子劉鈞即位,史稱孝和帝。他向遼國告哀,奉遼帝為父皇帝,被冊封為帝,自稱兒皇帝。公元957年改年號為「天會」,建立宗廟。劉鈞繼位後,馬上乞求遼國借兵再攻...

中國宋朝第二位皇帝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後,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