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兄弟相繼當皇帝為國家奠定基礎,但差距未免也太大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宋時期地圖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就是這兩位奠定了整個宋朝的基本疆域和政治制度,但是不得不說,作為奠基的皇帝,太宗差太祖確實太多了些。

宋太祖趙匡胤

首先是作戰指揮方面。

以趙匡胤成名的高平之戰為例,北漢進攻後周右軍,後周將領樊愛能、何徽倉皇逃跑,使得己方陣腳大亂,連柴世宗都親臨戰陣以穩住局勢。

而趙匡胤先請張永德率軍從左翼出擊,又招呼部下隨自己從右翼出擊。

他身先士卒,迎敵血戰,使後周軍士氣高漲。

北漢主帥又被後周軍斬殺於陣前,導致北漢軍士氣低落,北漢國主僅率領百餘騎兵狼狽脫逃,後周軍取得全勝。

趙匡胤也因為作戰有功,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史,正式成為後周的高級將領。

五代十國後期形勢圖

他對形勢的把握十分準確,他定下「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留下北漢以鬆懈契丹,先收復南方大片土地以提升實力。

果然,趙匡胤用了十五年,把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閩南吃掉,使領士、兵力、經濟實力增加數倍,成為自己堅固的後盾,為收復河東地區的北漢,他還準備了一大筆錢作為贖買幽雲十六州的贖金,如果契丹不同意,則這筆錢就是收復國土的軍費。

趙匡胤率兵出征

他雖然出於五代整體環境的考慮而削弱了將領的軍權,減少了他們對於軍隊的控制,但他對於手下將領依然抱有一定的信任,允許他們有一定的臨時處置權。

這也保證了將領們在收復南方國土的時候能隨機應變,克敵制勝。

但可惜他的突然去世,讓他統一全國的目標最終落空了。

宋太宗趙光義

而宋太宗則不然,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兩次都是先小勝,又均被契丹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方法擊敗,他所派去的監軍又胡亂指揮,導致一次是他坐著驢車倉皇逃竄,一次則是宋朝失去了收復幽雲十六州最好的機會。

幽雲十六州

宋朝在他手裡開始了讓無數人痛斥的「將從中御」制度。

即主將出征,必須按照朝廷安排好的路線和戰略來,連行軍布陣都規定好了。

只要主將按照計劃來,戰敗也無所謂,但如果不按照計劃來,戰勝也沒有好果子吃。

在攻打北漢時,名將潘美幾次都快攻下晉陽城,卻因為宋太宗都沒能攻下來,怕他猜忌,而收兵放棄攻城。

平白浪費了許多彩力和兵力。

雍熙北伐路線圖

他的侄子、太祖太子趙德昭因為他的訓斥,驚懼自殺;他的四弟趙光美因為他屢屢斥責,憂憤而死;他最看好的接班人、長子趙元佐則因為自己四叔和堂兄的死而發瘋。

他立自己的三兒子為太子,但又因為太子受民眾歡呼而心中不悅。

最後,他孤單的在五十九歲病重去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