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楸憑弔,赤壁東風—小議江東四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松楸憑弔,赤壁東風

—小議江東四傑

  • 關於呂蒙

呂蒙(179年—220年)

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

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

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

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

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

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

這是說呂蒙得勝歸來後封賞未及便發病,渣權愁得不行想時時關注他的病情又怕自己去見他讓他勞累就在呂蒙住處的牆上打了個洞偷看,看到呂蒙能進食就高興地和左右的人說笑,若呂蒙病情不佳就非常失落。

還大赦國內,請道士給他續命。

  • 關於魯肅

魯肅(172年—217年)

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

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

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

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

兩長不說了,這個一短是說魯肅勸孫權借荊州一事,也感覺孫權太過於自傲。

對比曹操有功都歸於別人。

渣權對魯肅的評價算是給他定了性,總感覺一生就多了這麼個污點,關鍵我覺得這事真不是魯肅的錯,是孫權推卸責任。

要不就應該從開始貫徹周瑜的觀點取蜀,既然決定了按魯肅的路線走,就不應該有後來的偷襲荊州和蜀國撕破臉。

夷陵之戰時要不是阿丕這個小文人很傻很天真相信孫權是真心稱臣,東吳估計那時就兩面夾擊被滅了。

  • 關於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

書三四上,及求詣都,欲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

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

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

至於陸遜,更是悲催。

昔日陸遜受寵,孫權又是封賞又是送自己的貼身衣物,還刻了枚印到放到陸遜那。

等到孫權年老昏聵了,兩宮之爭爆發,陸遜也因此捲入了,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那又如何,最後還不是被孫權打入冷宮氣的吐血而亡。

  • 關於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

對於周瑜的死,本傳的記載是「……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而病卒一詞一般指的比較平穩的去世,突發疾病一般會說暴亡、夭亡等。

三十六歲的年紀對於政治人物來說並不算老,而正是壯年,除了像曹叡這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

周瑜可是常年在外四處征戰的將領那麼,他的早亡有什麼可疑的呢?

案發之前,是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周瑜乘勝追擊,曹操也被迫放棄了荊州的實力,東吳拿下了長江以北的南郡等地。

劉備也藉此機會得到了荊襄以南之地作為了自己的根據地。

赤壁之戰後,東吳集團內部出現了分歧,一是魯肅主張的借荊州,二是周瑜主張的伐蜀。

魯肅借荊州他是想借劉備的兵力為東吳作荊州方向的屏障。

曹操雖然在赤壁慘敗,但其兵力仍遠勝東吳。

東吳將以有限的幾萬兵力同時抵擋來自徐州方向和荊州方向的雙重進攻,壓力可想而知,肯定是無法承受的。

再者,周郎新逝,魯肅又短於領兵作戰,新一代軍事人才也沒有湧現出來,想要圖謀進攻很不現實。

同時,沒有地盤的劉備對東吳來說始終是一個很大的不安定因素,不給點地盤給劉備,劉備鐵定在背後搞小動作。

但是那之後呢?

孫權欲與備共取蜀,遣使報備曰:「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規圖益州。

劉璋不武,不能自守。

若操得蜀,則荊州危矣。

今欲先攻取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統吳、楚,雖有十操,無所憂也。

」備欲自圖蜀,拒答不聽,曰:「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

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操。

今暴師於蜀、漢,轉運於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事也。

曹操雖有無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議者見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也。

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

」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

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在借出荊州後,孫權從主導地位反而成了被動,可見這是一步臭棋。

關於周瑜的伐蜀之策他是這樣說的。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權許之。

」也就是說在一開始,孫權是容易周瑜的方針的,怎料周瑜卻在半道暴亡,這就非常的可疑了。

「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這是周瑜對劉備的評價,想扣留劉備,合其部伐蜀。

但是問題來了孫權,對於周瑜和魯肅這兩個水火不能相容的計策同時都同意了。

孫權三國殺的技能叫啥?制衡,這也是孫權走的一步棋,從最終決定的借荊州來看,在孫權心裡早就是已經放棄了伐蜀的計劃。

周瑜和魯肅的建議基本上是同時提出,孫權對著兩個計劃都同意了,周瑜卻在歸途中離奇死亡,並最終選擇了魯肅的計劃,這難道不蹊蹺麼。

曹操給孫權的信中提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可見赤壁一役中周瑜的名望如日中天,孫權對此難道不會提防嗎?

再看一點,就是周瑜的過去。

周瑜是的孫策系。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於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蕩江東。

後來回去鎮守丹陽。

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

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

但是卻沒得到重用。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五年,策薨,權統事。

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當時周瑜是在外征戰的統帥,而內部一切的大任孫策卻託付給了張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張昭傳》:「策臨亡,以弟權托昭。

」周瑜在孫策生年是沒有進入的權力樞紐,而是選擇帶兵赴喪,從而進入權力中樞。

這一定會被年輕的孫權所忌憚,周瑜之死孫權難逃其咎。

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

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

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這四位里混得最好的就是呂蒙,懂得縱橫捭闔之道,死的也是那麼逢時,不然難免也成了陸遜。

魯肅混的也算不錯但是成就卻不那麼強,陸遜嘛李白的《妾薄命》里有兩句「寵極愛還歇,妒深情卻疏」形容的就有點像孫權和陸遜的關係,早年得志,晚景悽慘。

至於周瑜最慘就是有被孫權涉案謀害的嫌疑。

所以我給個排名呂>魯>陸>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四英傑都非等閒之輩

東吳四英傑是指在東漢末期及三國早期的孫吳重要大臣,分別為周瑜、陸遜、魯肅、呂蒙。他們皆是吳大帝孫權的心腹近臣和孫吳政權的股肱之臣,先後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大業。四人並提的說法最早出自陸機的...

同是東吳名將,周瑜和陸遜誰的能力更強

孫權繼承父兄之志,以一個後輩的身份與曹操劉備爭雄,離不開幾個英傑的全力協助。從周瑜到魯肅,從呂蒙到陸遜,無一不是孫權的股肱之臣。周瑜之赤壁、魯肅之戰略、呂蒙之荊州、陸遜之夷陵,都是東吳穩定和強...

周瑜和陸遜誰是東吳第一大將,誰更聰明?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