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不起推敲的金匱之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史》記載,建隆二年(961)六月,即趙匡胤稱帝的第二年,杜太后病重,自知壽數將盡,便召宰相趙普人宮。

當著趙普的面,杜太后問趙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樣得到天下的嗎?」趙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說:「我能得到天下,是祖先和太后為我積累的功德。

」太后不以為然,說:「不是的,是因為周世宗去世早,只能讓幼小的兒子統治天下,你才成功的。

假如周氏有年長的繼承人,你怎麼能夠擁有天下呢?所以,你要在死後傳位給你的弟弟,因為國家有了年長的君主,才能防止被別人奪取江山。

」趙匡胤流著淚說:「我怎麼敢不聽母親的教誨呢!」然後,杜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你要與他一起記住我的話,不能違背啊!」趙普就在太后榻前寫成誓書,並在末尾署上「臣普記」三個字,然後將誓書藏在金匾里,交給謹慎小心的宮人保護。

這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

按照史書的記載,宋太宗繼承帝位一事,似乎順理成章,因為正是「金匱之盟」也即杜太后的臨終遺命,直接導致了後來「兄終弟及」傳位事實的發生。

但是,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人們卻找不到這份盟約的原文。

明朝時,有學者對「金匱之盟」提出了質疑,如明朝刑部侍郎何喬新曾明確表示:「昭憲太后顧命誓書,其有無不可知。

」乾隆年間著名的散文家揮敬認為,此盟約乃虛飾之說。

近代許多學者也都認為「金匱之盟」可能有詐,是編造歷史的結果。

1941年,歷史學家張蔭麟撰文《宋太宗繼統考實》,在文中對《宋史》中的「金匱之盟」一節提出了明確質疑。

後來,宋史研究學者鄧廣銘和吳天擇也各自撰文表示,「金匱之盟」是偽造的。

張蔭麟等人提出這種看法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杜太后以前朝為鑑,要求宋太祖「傳弟不傳子」,是極不合理的。

杜太后死時,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十一歲了,而宋太祖本人只有三十五歲,正值壯年,杜太后怎麼就知宋太祖死時,趙德昭還是個孩子呢?難道老太太這是在詛咒兒子早死?事實上,宋太祖駕崩時,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了,是一個成年人了,完全有能力處理政務。

第二,宋太祖既然遵從母命,立下「傳弟不傳子」的盟誓,為何又將其隱藏起來,不肯告知天下。

退一步說,即使宋太祖存有私心,欲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將盟誓私藏了,那宋太宗也應在自己即位之後,立即找到它,並昭告天下,以證明自己是合法的帝位繼承人。

然而,趙光義卻是在繼位五年後,打算收拾弟弟趙廷美時才突然公布盟誓,很有可疑。

而且,即使公布遺詔,太宗也應該把全文都公布出來,因為這是他合法繼位的有力證據,但為何留下來的是一個大概的內容,且內容還不完全一致?更何況最終太宗也沒有遵照遺詔辦事,將皇位續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廷美,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恆。

第三,趙普是訂盟誓的重要參與者,以趙普見風使舵的處世之風,在宋太祖在位時不敢提及此盟誓是在情理中的,但他為何不在宋太宗即位之初立即獻出盟誓,以此討好宋太宗,而要等到幾年後才拿出來。

第四,太宗朝所修的《太祖舊錄》中根本沒有「金匱之盟」的相關記載,直到宋真宗修《太宗實錄》時才首次提及此事,而且書中有關細節的描寫與後來的《太宗新錄》自相矛盾,前者說訂立「金匱之盟」時宋太宗不在場,而後者則言宋太宗參與其中。

第五,根據相關宋史記載,「金匱之盟」是秘密訂下的,只有杜太后、宋太祖、宋太宗及趙普知道此事,但是公布此事之時,前兩位都已經死了,而公布此事的兩人都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個是皇帝,一個是宰相—由他們來公布並證明「金匱之盟」的存在顯然不具說服力。

而事實極可能是這樣的:宋太宗與趙普為了各自的利益結成聯盟,趙普為宋太宗的繼位合法性進行證明,而宋太宗則許其宰相之位。

事實上,關於這段歷史,除了張蔭麟、鄧廣銘和吳天揮幾位學者外,還有許多史學家都提出過質疑。

大多數人都認為,「金匱之盟」是趙普一手策劃的,以此投宋太宗之好,換來仕途亨通,而策劃此事之時宋太宗實際上已經當政五年之久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宋初年兄終弟及,宰相趙普緣何力挺?

歡迎戳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三篇優質文章~本文共734計字,閱讀僅需3分鐘~趙普和宋太宗趙光義都是陳橋兵變的主謀,當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後,趙普又成了宋太宗趙光義的股肱之臣,而且親手導演...

宋代金匱之盟之謎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