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清名將,最終沒能忍受住清軍的侮辱,自殺而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承宗,明末抗清名將。
字稚繩,別號愷陽。
保定高陽人。
他進士出身,文武雙全,曾在寧遠大敗清軍。
只可惜大明氣數將盡,他獨木難支,最後與國俱亡。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孫承宗,博涉好學關心國事青少年時期,孫承宗就十分好學。
他人長得十分高大,說話聲音也十分洪亮,他經常博覽群書,非常關心國家大事。
萬曆三十二年,孫承宗以第二名考中了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又升中允。
孫承宗身為文官,對邊境的事卻十分關心,經常了解邊事。
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在赫國阿拉稱汗,建立金國,公開向明王朝宣戰。
萬曆四十七年,明軍的主力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後金軍打敗,明王朝處於戰略被動地位。
可是,朝廷中的一些人,仍舊很盲目樂觀。
只有孫承宗根據自己對邊事的了解和分析,認為目前明軍的士氣不振,而後金軍的情況明朝又不了解,如果在軍事上盲目輕敵,其結果只能導致失敗。
明熹宗天啟元年三月,努爾哈赤攻陷了瀋陽、遼陽,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
御史方震孺奏請孫承宗主持遼東軍務。
明熹宗不願意讓他離開京城,於是就任命了熊廷弼為遼東經略。
天啟二年,明軍在廣寧之役中戰敗,熹宗只得命孫承宗以兵部尚書身份經略遼東。
從此,孫承宗棄文從武,走上了戎邊軍旅的生涯。
孫承宗以兵部尚書經略遼東的時候,已經是一個60歲的老人了。
在到任之前,孫承宗特意備置了酒席告別親友,但席間他自己吃的卻是粗茶淡飯。
有一位客人對此不滿意,孫承宗就笑著解釋說:其實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沽名釣譽。
在我做秀才的時候,對華美的衣服和食物並不厭惡,但自從我中了進士以後,朝廷里的事情很多,邊關也屢屢吃緊。
因此我考慮到如果我自己不能吃苦耐勞,就無法率領大家。
如果我再貪美食、圖安逸,怎麼能擔當重任,為國負起赴邊禦敵的大任呢?
孫承宗經略遼東時,鎮守前線的明將王在晉打算放棄關外的大片土地,把軍隊撤到山海關,在那裡駐守,而且要在舊城外八里修一新城。
但王在晉的這個作戰方針卻遭到他的屬下袁崇煥等的反對。
孫承宗在充分聽取了將領們的意見後,堅決否定了王在晉的錯誤方針,支持袁崇煥等人的正確主張。
孫承宗回朝把情況上奏給了熹宗皇帝,熹宗就把王在晉調離了遼東。
孫承宗看到遼東邊防經略無人,主動提出赴山海關督師,得到了熹宗的批准。
孫承宗一到山海關,首先抓了邊關防務的整頓,以安定民心,鞏固和強化京東門戶。
孫承宗在把山海關的防務整頓得井井有條之後,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修築寧遠城上。
天啟三年,他先後命令祖大壽、袁崇煥規定城制,派遣諸將分頭動工。
將士們同心同德,協力營造,第二年就把寧遠城修築得如銅牆鐵壁一般。
孫承宗督帥薊遼四年,共修復大小城堡50座,練兵十一萬,收復疆土四百里,幾乎恢復了遼河以西的失地。
這一個時期,由於孫承宗戍邊得力,使努爾哈赤無機可乘,三年多沒敢輕易在明軍守區用兵侵擾。
宦官權奸魏忠賢見孫承宗督邊的聲望一天比一天高,借熹宗派宦官去前線犒軍的機會,竭力拉籠孫承宗,想讓他成為自己的人,讓應坤等人去說明這些意思。
但孫承宗報以蔑視的態度,一句話也不與他們說,魏忠賢因此懷恨在心,唆使黨羽在熹宗面前屢次誹謗孫承宗。
熹宗終於在天啟五年派高第取代孫承宗,撤退關外守軍。
孫承宗滿腔義憤要求辭職。
而後關外明軍撤退,袁崇煥堅持不撤的寧遠城變成了一座孤城。
努爾哈赤乘機於天啟六年正月,率領十三萬大軍渡過遼河,進攻寧遠。
袁崇煥利用孫承宗督師經營的城池、兵馬、器械和西洋大炮,取得了寧遠大捷。
朝廷里的正直之臣都認為,寧遠大捷與孫承宗的數年苦心經營關防是分不開的。
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朝廷準備封他的兒子為錦衣衛千戶,孫承宗沒有接受。
寧遠一戰,後金軍不但被明軍打得大敗,而且努爾哈赤本人也身負重傷,不久就死去了。
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
思宗崇禎二年十一月,皇太極避過袁崇煥,繞過遼西,從大安口、龍井關、河山口等地入塞,很快攻下了守備薄弱的遵化,直逼京城,局勢十分危急。
思宗於匆忙之中令孫承宗以原官兼兵部尚書,扼守通州。
孫承宗來到通州時,後金軍的哨騎已經在通州四郊活動。
城裡的明軍無心堅守,有的甚至想與敵人議和。
孫承宗堅決反對議和,大家看孫承宗守城的態度這樣堅決,軍心就逐漸穩定下來,孫承宗便積極著手部署禦敵防務。
這時,袁崇煥在北京廣渠門外大敗後金軍。
後金軍在廣渠門失敗後,在退兵途中相繼攻占了永平、遷安、灤州,並在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留下部分兵力駐守。
四城駐軍皆由了解內地情況、智勇兼備的將領指揮,這四座城就如同四把尖刀,插在北京的脊樑上,若不拔除,北京就不能解除後金軍的威脅。
孫承宗於崇禎三年五月令馬世、祖大壽等率軍進攻灤州,自己坐鎮九寧督戰。
由於孫承宗採取了聲東擊西、攻弱避強的戰術,很快就攻克了灤州,遷安、遵化也相繼被攻克。
明軍從攻打灤州到收復四城,只用了十幾天時間。
孫承宗收復了四城,即於崇禎四年七月修築大凌河戰略要點,工程尚未完成,後金軍突然發起進攻,大凌河失守。
大凌河之役失敗之後,孫承宗被免職,回到家鄉高陽。
崇禎十一年九月,皇太極派其弟多爾袞率兵分道入關,十月會師於通州,十一月攻高陽。
已經76歲的孫承宗率領家人登城作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城被攻陷,孫承宗被俘。
清軍要他做軍師,他不屈服。
他向北京方向叩了頭,然後自殺而死。
眾說紛紜袁崇煥:昏招被凌遲掩蓋,死後因乾隆封神
袁崇煥是位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堪比岳飛岳武穆的民族大英雄;也有人說他是個欺世盜名的漢奸、賊臣。袁崇煥在世之日,類似的爭議就未曾停歇。袁崇煥死去長達數百年後,仍沒有定論,這實在是一個很奇...
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民族英雄,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式三甲第進士,任福建邵知縣。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他們都是大明王朝後期在遼東的軍事統帥,在抗擊後金入侵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出傑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遼東三傑。但是他們三人的下場卻都很悽慘。熊廷弼(1569年—1625年...
說說明末「遼東三傑」的那些事兒
遼東三傑: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他們都是明末軍事統帥,在大明王朝在遼東抗擊後金入侵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及傑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遼東三傑。熊廷弼(1569~1625) 明末軍事統帥。字飛百...
寧遠之戰:一個人的戰爭
攝影、撰文/立山北京南城廣渠門內,一方小小的墓園隱身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顯得冷清而又怪異。這裡埋葬的是一個名叫袁崇煥的人,他出生於1584年,死於1630年。袁崇煥短暫一生所貫穿的四十七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