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大發現,趙匡胤原來是這樣死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想說的是,趙匡胤死的時候,知道他是被誰謀害,他完全有時間、有機會、有能力報復那個謀害他的人,但是結果他只是安靜地死去,把痛苦留給自己,把秘密留給歷史,把猜測留給後人,把煌煌文化大典留給大宋王朝……
陳橋兵變、影斧聲、金匱之盟,被稱為宋初三大疑案。
陳橋兵變和宋太祖趙匡胤有關,燭影斧聲、金匱之盟則都與宋太宗趙光義有關。
現在咱們基本上可以斷定,陳橋兵變是趙匡胤有意發動的,是一場陽謀。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呢?是陽謀還是陰謀?
關於燭影斧聲的記載,有非常多的文獻資料,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兩個:一是文瑩《續湘山野錄》,一是司馬光的《涑水紀聞》。
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的是這樣的: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晚上,忽然之間,天上陰雲四合,大雪篩糠一樣落下來,地上很快就積滿了厚厚一層。
太祖招其弟晉王趙光義入大內,酌酒對飲。
同時讓宦官、宮女等一切服侍的人都退出去,屋裡只剩他們兄弟倆。
不一會兒,外面的人遠遠地看見燭光搖搖晃晃。
晉王不時起身,像是避退謙讓的樣子。
雪越下越大,到三更時分,地面已經有數寸之厚。
忽然又聽得太祖手持柱斧擊在地上,大聲對晉王說:「好做!好做!」說完便寬衣睡覺,瞬間鼻息如雷。
那天晚上,晉王留宿在禁內。
五更晨光初明的時候,宮掖中還一片沉寂,進去一看,太祖已經去世多時了。
晉王便在太祖靈柩前受遺詔繼位……
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載的則是太祖死在四更時分。
孝章宋後派內侍都知王繼恩去召秦王趙德芳。
但王繼恩在路上卻一邊走一邊想,太祖一直以來就有想傳位給晉王趙光義的想法,於是他不召趙德芳,直接去了開封府見晉王。
當時夜深人靜,街巷中一個人影也沒有,卻見醫官程德玄坐在開封府大門口,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坐在那兒?程德玄說:「今晚二更的時候,我睡得正熟,卻聽到有人敲門,說晉王召見。
但我起床開門,門外卻一個人影也沒有。
我轉身回去睡覺,卻又聽到有人在敲門說晉王傳我。
出去一看,又沒人。
我心裡不踏實,所以乾脆到晉王府來看個究竟。
」王繼恩忙把自己這邊的情況也告訴了程德玄,兩人一起敲開門去見晉王。
晉王聽說後大吃一驚,猶豫著不敢前去,還說,想和家人商量一下再決定。
說完返身進去了,很久也沒出來。
王繼恩在外面急得大叫道:「繼位之事,急如火星,再遲了,皇位恐怕就被別人占去了。
」到達宮門外時,王繼恩想讓晉王在外面先等一下,他先進去通報一聲,程德玄卻說,「通報什麼!直接到大行皇帝靈柩前!」宋後聽說王繼恩回來了,便問道:「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帶眾人闖進來說:「晉王來了。
」宋後一抬頭見是趙光義,先是驚訝不已,後又極為恐慌地說:「我母子的性命,都要託付給管家了!」趙光義哭著說:「別擔心,共保富貴……」
文瑩和司馬光的記載,最大的不同在於,文瑩說宋太祖去世的那天晚上,趙光義是留宿在禁內的,五更時分沒聽到太祖房間有什麼聲息,進去一看才發現太祖已經死了。
司馬光則說,趙光義是睡在開封府自己的家裡,四更的時候被王繼恩喊過去的。
顯然,文瑩雖沒有明說,但是從他那些閃爍其詞的敘述,以及趙光義留宿在禁內這事可以判斷,太祖的死,趙光義是脫不了干係的。
司馬光則特意寫到了趙光義那天晚上早就回到自己家裡,並且王繼恩讓他去繼承皇位的時候,他一直推脫不去,一會兒說還要問問家裡人的意見,進去後又遲遲不出來。
最後還是在王繼恩的反覆催促下,他才起行的。
顯然,司馬光是想表明,宋太祖的死與趙光義似乎沒什麼關係,這段記載多少有為趙光義撇清干係的意思。
司馬光要為趙光義撇清干係的想法是很正常的,畢竟司馬光的時代,當朝神宗皇帝正是趙光義的子孫。
再說,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就有「為尊者諱」這樣一些寫作原則在裡面,《涑水紀聞》自然也不例外。
不過,司馬光畢竟是嚴謹的歷史學家,從他的敘述中我們似乎又感覺到,雖然他在極力為趙光義辯護,但對太祖的死,也是充滿懷疑的。
首先宋太祖死後,宋後立刻派太監王繼恩去召趙德芳。
這就是第一個疑點。
宋後為什麼叫人去召德芳,是太祖在生前囑意過德芳為他的皇位繼承人,還是宋後因為自己的喜好自作主張?不錯,宋後確實喜愛德芳,但是在太祖的兒子中,要說繼承皇位,最有資格的,應該是趙德昭。
德昭是太祖次子,無論從戰功還是能力上似乎都比作為四子的德芳強。
如果太祖沒有遺囑,全憑分析,她也應該讓人去傳德昭,而不是德芳。
歷史上記載,宋後柔順賢惠。
她出生於貴族世家,雖然年紀很輕,但知書識理。
每次太祖散朝回來,她都要盛裝恭迎。
她和太祖雖然是老少配,但琴瑟和諧。
這樣的一個人,在繼位這件大事上,斷不會自作主張。
那她為什麼不派人召德昭,不派人召晉王,偏偏讓傳德芳呢?
疑點二:王繼恩一個太監,他怎敢自作主張改變皇后教令?司馬光寫到,王繼恩認為,太祖平常就有傳位給晉王的想法,所以他才改變主意。
確實,太祖生前並沒有立過太子,沒有確立過誰是他皇位的繼承人。
但是,若論揣摩皇帝的想法,一個皇后和一個太監,誰對皇帝的想法更清楚一些。
就算他揣摩得正確,他一個小太監,怎麼就敢擅改?太監擅權在歷史上不是沒有,但是太祖建國後,吸取中唐以來宦官禍亂的教訓,一直對太監都比較壓制,實際上有宋一代,宦官始終沒有掀起過什麼浪子。
一個一項循規蹈矩的宦官,在皇位更迭的重大問題上,擅作主張?
疑點三:半夜三更的,醫官程德玄坐在晉王府的門檻上幹啥?他給王繼恩講的那個故事玄而又玄,有如鬼魅附體,根本不可信。
他該不會是夢遊吧?如果他果真擔心晉王有病,為什麼不進去?或者向晉王府下人打聽?除非他並不是惦記晉王病了?那他惦記的事情是什麼?
疑點四:當王繼恩讓晉王火速趕去繼位的時候,晉王卻說什麼要進去問問家人,進去後又遲遲不出來。
這些描寫,顯然是司馬光表現晉王沒有預謀,只是臨時遇上了,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但司馬光緊跟著又落上一筆,王繼恩焦急地說,再不快去,皇位就被別人給占去了。
如果不是預謀,這話又從何說起?
疑點五:當趙光義一行人走進宮內,宋後問是否德芳來了,王繼恩說晉王來了時,宋後現出驚恐的臉色?她為什麼會那麼驚恐?是否在趙匡胤的死上她已經受到刺激?接著她立馬喊趙光義為「管家」,還祈求趙光義保護。
「管家」是有宋一代對皇帝的稱呼,她這一喊,便意味著承認趙光義是皇帝了。
宋後為什麼會這麼徹底地拱手把皇位交到趙光義手裡?
司馬光筆筆都在為趙光義辯護,但卻又同時把這五個疑點放進他的歷史書里,交給後人去議論和猜測。
司馬光究竟想做什麼?
要對這些謎團有個明確的把握,咱們首先得搞清楚宋太祖是不是正常死亡。
太祖死的時候是虛歲五十歲,這個壽限在五代宋初基本上是個正常的數字,因為那時候的人平均年齡也就五六十歲,上七十的已經是長壽了!但咱們不能這樣看問題,太祖的身體一向是挺好的,歷史上也沒有他那一段時間生病的記錄。
而且從皇帝的年表來看,那段時間他還挺活躍的,也不像有病的樣子。
會不會是那天晚上太祖飲酒過量醉死的呢?他們兄弟倆從晚上一直喝到半夜三更,喝高了也是可能的。
但這種可能性應該比較小,宋太祖一向是海量,他喝一整夜的時候都有,也沒見他醉過。
那首《詠日詩》,就是他喝了一晚上,看日出的時候寫的。
顯然,即便喝一晚上,他的興致還那麼好,思維還那麼清晰!再說,趙匡胤在即位後,恐醉酒失態,在飲酒上是相當節制的。
建隆二年(961年),大將王彥超來朝,他就曾對彥超說:「沉湎於酒,何以為人?如果朕在宴會上喝醉了,第二天一定會相當後悔!」還有一點,太祖和趙光義兩人喝酒,太祖喝到酒精中毒死了,趙光義卻沒事人一樣,還回到了開封府。
回到開封府後,他還興奮得睡不著,直到王繼恩來喊他,他還坐在堂前。
這怎麼可能呢?總不至於是趙光義死灌他皇帝兄長的酒吧?
從這裡我們基本可以看出,宋太祖並不是一種正常死亡,他的死一定與趙光義有關。
也就是說,應該是趙光義把他給害死的。
趙光義是用什麼手段把趙匡胤害死的呢?
如果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看到「燭影斧聲」四個字,多半會以為趙光義是採取暴力手段用斧頭把其兄砍死的。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這裡的「斧」是指太祖拿在手裡的玉斧。
這是太祖很喜愛的一種裝飾物,也相當於是他的信物,而不是一種殺人利器。
「斧聲」也不是殺人的聲音,是趙太祖用玉斧戳地上的雪發出的嚓嚓聲。
從文瑩的那段記載里,我們也找不到趙光義暴力殺人的證據。
文瑩的記載里說趙光義站起來,做出一副避退謙讓的樣子,身體帶起的風搞得燭影搖搖晃晃。
文瑩這裡用了兩次意義相反的詞,「避退」和「謙讓」。
如果趙光義是避退,那應該是他受到了兄長的責備,兄長要處罰他,他才會避退。
那麼,宋太祖因為什麼事處罰他呢?他最終害死太祖,會不會因為受到兄長的責罰而惱羞成怒呢?如果趙光義是謙讓,我們通常的理解是太祖表示要把皇位傳位他,他做出推辭的樣子,所以才會「謙讓」吧。
後面關於「斧聲」,文瑩又再扔了一個煙幕彈。
太祖拿玉斧用力戳雪,戳得雪嚓嚓作響,嘴裡則大聲說:「好做!好做!」這是什麼意思呢?也有兩個相反方向的解釋:一是太祖對趙光義非常生氣。
用玉斧戳雪,發出巨大的響聲就是他生氣的表現。
嘴裡的話可以理解成「你做的好事!」何事讓太祖發這麼大的火?二是作者暗示咱們,太祖要把皇位傳位兄弟,以斧戳雪是表示強調,嘴裡的話是「好好做」的意思。
正因為這個叫文瑩的和尚的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所以後人才覺得他的話幾乎就表明宋太祖就是給趙光義殺死的。
當然,文瑩所處的時代畢竟也已經是趙光義的子孫當皇帝的時候,他即便閃爍其詞,也得表明自己的態度。
所以接下來他寫到:天亮,晉王在太祖靈柩前受遺詔繼位畢,讓近臣都站起來看太祖遺容,只見他臉色玉石一樣白,就像剛洗完澡一樣。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趙光義讓人近前看太祖的遺容,他是不是想表明,太祖的死和他沒有任何關係。
不過,如果趙光義真這樣做了,簡直是欲蓋彌彰,只能說明他已經在太祖的遺體上做過手腳,否則,太祖的面色也不會像玉石那樣的。
同時,文瑩也狡獪地向別人提示,他是贊同太祖是自然死亡的,並沒有被謀害一說。
文瑩所寫的雖然是野史,但可以看出,這個傳說在當時流傳是相當廣的,否則,以道統為己任的歷史學家司馬光也不會把它記入自己的書里。
後來,南宋學者李燾還把這件事記入他的歷史著作《續資治通鑑長編》里,只不過他把宋太祖戳雪時說的那句話改為「好為之!好為之!」,更加明確為傳位給趙光義的意思。
不過,文瑩文中那些閃爍其詞的話,他並沒有改,可以看出,他自身也是充滿懷疑的。
如果趙光義不是用暴力殺害了他的兄長,最有可能的就是他在酒中下毒。
這種可能性應該是最大的。
而且趙光義原本就是下毒的高手,有說後蜀國主孟昶就是被趙光義毒死的。
更有名的是趙光義毒死南唐後主李煜的事,連同趙光義使用的「牽機藥「也因此變得非常有名。
太祖立國後,為化解矛盾,不殺亡國之君。
這個想法到趙光義那裡變得完全沒用了。
文瑩的記載中,宋太祖戳雪高叫,會不會就是因為發現了趙光義下毒,才大罵「你做的好事」呢?接著就聽到太祖睡著,鼾聲如雷的聲音。
太祖剛還大喊大叫著,怎麼突然就鼾聲如雷?這會不會是趙光義故意裝出來的聲音?
趙光義回晉王府後,都四更了,還一直沒睡,他是在等待什麼嗎?或者是他心裡害怕,睡不著覺?兩人都喝酒,一個立馬就睡了,鼾聲如雷,一個走了那麼長時間的雪路回家,卻還怎麼也睡不著覺,這多少有些反常吧?最可疑的是那個程徳玄,半夜三更,大雪天的,一個人坐在晉王府的門口上不進去,最大的可能就是趙光義讓他坐在那裡,打探消息,如果宋太祖並沒有完全死去,他作為醫官,還可以乘機以看病為由前去繼續謀害。
應該說,宋後是知道一些太祖死亡的狀況的,也肯定對趙光義充滿懷疑的,她只是不知道王繼恩已經早就被趙光義收買,成了趙光義的人。
所以當她知道來的人並不是趙德芳,而是趙光義的時候,她一下就明白,趙光義太強大太可怕了,她要是不低頭求饒,可能結果就是死路一條。
再一個問題,趙光義為什麼要殺死他的兄長呢?
有一本叫《燼餘錄》的書上說,那天晚上喝酒的時候,花蕊夫人也在場。
太祖喝醉了,一覺睡了過去。
趙光義趁太祖睡覺的時候調戲千嬌百媚的花蕊夫人。
不想太祖醒過來,發現了,氣得用玉斧猛戳雪地,嘴裡大叫道:「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
這段公案還不僅僅在於此。
據說孟昶帶領花蕊夫人受降的時候,趙光義便被她迷得神魂顛倒。
孟昶受封秦國公第六天,被趙光義請去喝酒,回來不久便暴斃。
趙光義殺了孟昶,排除了獲得花蕊夫人的障礙,卻沒想到,花蕊夫人被其兄太祖捷足先登,納為自己妃子。
這讓趙光義懷恨不已。
所以,趙光義在酒宴上調戲花蕊夫人,也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這條記載還是顯得有些八卦,因為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明明寫著,趙匡胤兩兄弟喝酒的時候,是把所有的人都趕到門外,兩人單獨喝的,怎麼突然又跑出一個花蕊夫人來呢?而且照一般皇家的規矩,花蕊夫人也不會在這時候出現的。
再說了,花蕊夫人不是早幾年前,就在一次狩獵中,被趙光義假裝失手射死了嗎?
趙光義本來是對花蕊夫人著迷的,為什麼要射死她呢?
花蕊夫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才女。
宋太祖打敗後蜀,俘獲花蕊夫人後,曾問她:「你們蜀國不是很厲害嗎?為什麼這麼輕易就給朕滅了呢?」
花蕊夫人略一沉思,便寫下了一首悲憤悽愴的《述亡國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自古才女要麼長得不太好看,要麼性格有點古怪,總之不能兩全。
而這花蕊夫人,不但有才,還有貌,性格也溫柔體貼,著實難能可貴。
宋太祖第二個皇后孝明王皇后死後,一度想立花蕊夫人為後,但趙普以「亡國之物不祥」阻止了這件事。
最後太祖立了名門之後知書達理的宋氏為後。
不過,他依然對花蕊夫人寵愛異常。
花蕊夫人自己沒有生育,她特別喜愛太祖次子趙德昭,有一次甚至動員太祖立趙德昭為太子。
太祖沒有採納她的意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提了這個建議,觸怒了趙光義,趙光義才假裝失手把她射死?如果事實真是這樣的話,趙光義簡直就太陰險了。
花蕊夫人曾經是趙光義喜愛的女人,很多君王在愛江山還是愛美人上選擇了後者,留下千古悲嘆。
即便拿不定主意,也會猶豫兩下。
而這個趙光義則完全沒有猶豫,就因為花蕊夫人曾提過一個建議,就被他惡毒地射死,其心機之深,真是難測!
關於皇位繼承,宋太祖至死也沒有確立太子。
那麼太祖究竟想把皇位傳位誰呢?
古代的皇帝在立太子的問題上都相當謹慎,甚至有點忌諱提這件事。
一是如果太早確立,朝中大臣勢必都要去巴結王儲。
就算皇帝嚴令禁止做這件事,很多大臣私下裡也是會這麼做的。
假設太子一時間把持不住,結黨營私,要再廢太子,周折就大了。
再說,所有的皇帝都堅信自己能夠再活五百年,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是不會輕易把皇位交出來的。
清醒睿智的宋太祖對這個問題是怎麼想的呢?
照常規的做法,宋太祖應該傳位給他的兒子。
太祖去世那年,他的次子趙德昭25歲,四子趙德芳18歲,都基本上成年,要立太子也是可以的。
不過,他至死都沒有要立兩個兒子為太子的做法。
不但沒有立為太子,也沒有封過王。
他們的王還是後來趙光義上台後封的。
倒是對他的兄弟趙光義,太祖顯示出著力培養的樣子,在杯酒釋兵權,改造中央禁軍的時候,留在禁軍里的四個將領中,有一個就是趙光義。
並且,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太祖讓他擔任開封府尹。
一當就是十多年,從來沒有換過人。
開封府尹是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從五代時期開始,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則,凡擔任京城最高行政長官的人,似乎都是當然的太子人選。
開寶六年(973年),太祖更是封趙光義為晉王,朝位排在宰相之上,成為國家的第二號人物。
作為皇位繼承人的意思就更加明顯了。
趙匡胤為什麼會把趙光義作為皇位繼承人來培養,而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呢?
有一個流傳得比較廣的故事,趙匡胤之所以這樣,是他的母親杜太后要求的。
這個內容,在後一節《金匱之盟》里還將談到。
這種說法對還是不對,下一節再討論。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宋太祖之所以著力培養趙光義,想把皇位傳給他,絕不僅僅是杜太后一句話。
而是他看出,如果由趙光義來繼承皇位,顯然比他的兒子們來繼承皇位對這個國家更有利。
宋太祖是通過發動陳橋兵變,把皇位從後周手裡接過來的,如果繼位人不是強有力的鐵腕人物以及像他一樣有寬闊胸懷的仁者,要能把他既定的那些方針和策略貫徹下去,傳之於後世,把他從別人手中奪過來的江山守住,而不是延續五代的悲劇,迅速又被別人奪走,是非常困難的。
而人的壽命是更難測的,說不定哪天就去世了。
如果一開始沒有一個通盤的考慮,而把寶壓在他那兩個年紀並不是很大經驗也不是很豐富的兒子身上。
顯然是不保險的。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有沒有杜太后的那句話,宋太祖都會把皇位傳給趙光義的。
既然太祖已經有很明顯的傾向要把皇位傳趙光義,趙光義為什麼還要奪權,陰謀害死對自己那麼器重的兄長呢?
(頭條號說太長了,留待下回分解!!!!!!!!)
趙匡胤為何傳位弟弟不傳兒子,所有史料和疑點都列出來,自己看吧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但最終由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太祖的兒子都已經成年了,而且沒有失德的舉動,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傳位給兒子卻給了弟弟,歷史上非常少有。
斧聲燭影之迷:宋太祖真的是被宋太宗害死的嗎?
對於北宋初年,留給我們的記憶,除了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之外,還有一幕斧聲燭影的大戲;這齣戲的主角,是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和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匡義。北宋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大宋王朝...
燭影斧聲,趙匡胤真的死於弟弟趙光義之手嗎?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追蹤「燭影斧聲」里的真相,解密導致皇族大逃殺的金匱秘盟!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宋朝官方的記錄異常簡略,九七六年農曆十月二十日凌晨,宋太祖趙匡胤暴斃於萬歲殿,享年五十歲,靈柩停放在萬歲殿西階。至於他暴斃的具體原因,以及十月二十日凌晨前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宋朝...
中國歷史驚天謎案之「燭影斧聲」之謎
所謂"燭影斧聲"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而在太祖暴死當晚二人疑似獨處時發生爭執,後人...
歷史上傳聞此人殺了哥哥篡位當皇帝,其實真相比傳聞還恐怖!
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斧聲燭影」的傳聞,說的是宋太祖之死的歷史謎團,宋太宗趙光義身陷殺兄篡位嫌疑,至今已有一千餘年。「斧聲燭影」這個傳聞究竟又是怎麼產生的呢?最早提起這個說法的是北宋中期的和尚文瑩...
宋史秘聞:趙匡胤之死真相竟是因一名女子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到公元976年死亡,正史當中沒有明確記載他是怎樣去世的。《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的也只有簡單的兩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
「斧聲燭影」之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對於他的死因歷史上眾說紛紜,這也是宋朝建國之初最大的疑案。對於宋太祖的死各種史書上的記載五花八門,莫衷一是。宮闈密事,玄機重重,未能躬逢其事的後人只有通過各種史料記...
究竟是誰害死了趙匡胤
1公元976年,做了17年皇帝的宋太祖趙匡胤,在夜晚猝然而逝。趙匡胤死後的第二天,其弟趙光義(宋太宗)繼承了帝位。對於趙匡胤的死亡,正史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
開國皇帝死因成謎,真是斧聲燭影?司馬光不服!
公元976年11月14日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過世,享年50歲。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為宋太宗。後代史學家對於太祖過世這件事爭義非常大,流傳最廣的就是斧聲燭影,是宋太宗趙光義為了篡位而謀害太祖。而...
歷史大發現8:司馬光為何力挺「金匱之盟」
歷史是一部殘缺但又真實的紀錄片,我們試圖從歷史本身抽離出來,用多維的視角去發現一個個我們未知的已知。【歷史大發現第08期】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死前曾召丞相趙普入宮,交給了趙普一份自己...
趙匡胤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不是因為一名女子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到公元976年死亡,正史當中沒有明確記載他是怎樣去世的。《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的也只有簡單的兩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
穿越歷史迷霧——中國歷史迷案之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他結束了自唐以後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大宋朝。當皇帝前的趙匡胤是後周的殿前都檢點,掌管殿前禁軍。顯德六年,後周世宗柴榮死在了前線,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
宋太祖的死因究竟是什麼?文瑩和尚與司馬光的記載居然都不一樣
文瑩和尚描寫的燭影斧聲生動形象,就像親眼所見一般,不過這一段記載經不起仔細推敲,第一,皇帝一般都相信自己受命於天,長生不老,一般不會相信這些道士胡言亂語,太祖皇帝一代英主,他怎麼可能完全相信一...
他開啟了宋朝時代,為什麼只做了16年皇帝後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呢?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今河北省涿州市)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
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
今天準備來講一講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想到講趙光義呢?簡單介紹一下他,大家就明白了。這宋太宗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原名趙匡義,後來由於避諱改名為趙光義,所以問題就來了,在父死子繼的封建社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