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至聖:漫談關羽土山約三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作者:李修運)

我又一次站在土山馬跡亭前,望著這位山西大漢的雕像,這位傳頌約兩千年,還將一直傳頌下去的集忠、勇、義於一身的傳奇英雄。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劉備從許都回到了徐州,殺了曹操安排的徐州刺史車胄,命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劉備屯駐小沛。

後獻帝密令董承誅操,劉備參與密盟,事機泄露。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兵分數路討伐劉備,劉備逃奔袁紹,曹軍圍困下邳,關羽被困於土山上。

曹操以火燒下邳威脅關羽,又派關羽昔日好友張遼勸降,關羽要自殺。

張遼說:「聽我說啊。

你死有三罪;生,還有三便。

一罪:長兄為大,長嫂如母,保全不了兄嫂即為不孝;二罪:身死則違背當年桃園結義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為不義;三罪:身死不能匡扶漢室,報效國家,是為不忠。

你現在是身陷重圍,走投無路,不如暫時歸降曹丞相,待將來打聽到劉備下落,再投奔他不遲。

如此,便是生有三便:第一,可保二位嫂夫人平安;第二,不負當年桃園之誓;第三,可留下英雄之身,匡扶大漢。

」關羽沉思許久,正聲道:「文遠兄三罪三便之說,有道理。

但我也有三約,如果曹丞相同意,我立刻解甲。

如果丞相不同意,關某寧肯負三罪而死!第一,我只降漢帝,不降曹操;第二,請曹丞相善待兩位嫂嫂;第三,關某一旦得知劉備下落,無論他在天涯海角,我都會立刻投他而去。

以上三約,缺了任何一條,我萬萬不降!」

三便三約說的很清楚了,隱含了三罪,不講明也很清楚,反映了張遼說話的藝術。

曹操惜關羽之才,答應了他的條件。

關羽降曹操的理由是:一、我投降的是漢朝,不是投降曹操,言下之意是如果你曹操要當皇帝,我可不跟著你干;二、保住劉備兩個老婆,避免他們因為劉備的緣故受罪;三、講明了劉備要在,他的投降就不算,他還是劉備手下將領,表明了自己忠臣不仕二主的決心。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

東漢末年,因戰亂逃亡到涿郡,追隨劉備。

《三國志·蜀書》載:關羽下邳兵敗後,為保劉備的甘、糜二位夫人,歸附曹營入許,曹賜羽宅第一處,羽避其嫌,將一宅分為兩院,兩位皇嫂居內院,自己住外院,晨夕問安,夜讀春秋,秉燭達旦。

在曹營,曹操贈關羽戰袍、赤兔馬,先封為偏將軍,後封為漢壽亭侯,關羽也深知「丞相之恩,深如滄海」,但他忠於劉備,關羽把曹操贈的戰袍穿在裡面,外面用舊袍罩上,曹操問時,關羽說:「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

」後來,關羽得知劉備在河北袁紹處,便掛印封金,辭曹歸劉。

關羽的忠義之舉令曹操也為之感動,曹操對部下說:「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關羽的忠、義、勇被後人景仰。

南北朝時,在困甘、糜二夫人處修建了「困鳳堂」,燕於其左側建「關帝廟」,後皆淪於水。

關羽的仁、義、禮、智、信使他成為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在民眾中的威望很高,他成為取代武聖人姜太公的第二任武聖,與文聖人孔子一起,接受世人的膜拜。

關羽在「屯土山約三事」整個事件中的表現,大體上應予肯定,雖然這一事件中的過五關斬六將純屬虛構,但小說在過五關斬六將中虛構的關羽仍然與歷史的關羽相吻合。

關羽在下邳附近的土山被俘,從此開始了他的戰俘人生,關羽的第一個選擇是「降與不降」。

嚴格地說,不存在關羽投降的命題,因為關羽在被俘之前不具備「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情節,從當時的情況看,也不存在「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可能性,作為一個失敗的將領,關羽已經沒有任何不投降的資本,即不擁有可供抵抗的剩餘兵力,「降操降漢」的說法,只是一種習慣性的說法,這一習慣性的說法當然存在嚴重的瑕疵。

假定關羽在土山擁有一定的剩餘兵力並且以此作為投降的資本實施投降,那麼,關羽投降的對象只能是曹操!關羽是土山這一戰役的一方,曹操是土山這一戰役的另一方,投降只能在參與對決的兩支軍隊之間進行,一支軍隊的將領因打了敗仗向另一支軍隊投降是投降的通項,對關羽來說,就是「降操」。

關羽堅持說「降漢」,違背了投降的基本定義。

關羽說的「降漢」其本質的意義是指向漢室投誠。

關羽的「降漢」說,表面上看來亮麗光鮮,其實並非如此。

試想,什麼樣的角色必須向漢室投誠?無非是漢室的叛軍!「降漢」說一旦成立,就等於認定了關羽的兵力屬於叛軍,劉備以及劉備的同夥袁紹所擁有的兵力也屬於叛軍。

因此,「降漢」與「降操」,都不是精確的說詞。

關羽是一個武將,對關羽的言詞不必進行苛求,文臣尚且在紅口白牙胡言亂語,何況武將。

總的來說,被俘後的關羽採取與曹操合作的行為是可取的,除此之外幾乎不存在更為理想的選擇,是玉碎,還是瓦全?關羽在「降與不降」的問題上選擇「降」,是迂迴策略,不僅大方向正確,而且連小方向也正確。

劉備從曹操那裡不告而別,倉皇出逃,後來又從袁紹那裡不告而別,倉皇出逃,但是關羽決定離開曹操之後曾經數次到曹操那裡去「拜辭」,「操知來意,乃懸迴避牌於門」,「關公一連去了數次,皆不得見」。

無奈之下關羽在臨走之前給曹操留下了一封書信,特別提到「余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可見關羽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關羽離開曹操一事和劉備離開曹操一事不可同日而語。

關羽一心要走,曹操故意迴避,這是引發過五關斬六將的兩個重要原因,對於過五關斬六將的後果,曹操也要負起責任。

關羽斬殺袁紹手下的名將顏良和文丑,幫助曹操解了白馬之圍,關羽認為自己已經盡了報答曹操的義務,接下來關羽面臨第二個選擇:是去是留。

其實,留是上策,去是下策。

關羽之死與劉備集團見死不救有一定的關聯性,關羽直到死都沒有看清楚劉備集團的真面目。

假如關羽真的留在曹操身邊,對關羽對曹操都是好事,也許關羽還可以活得更長一些。

關羽死於公元220年,活了五十八歲。

在「屯土山約三事」時,關羽失去了他人生最好的一次機遇。

假如選擇留在曹營,關羽也許會得到善終。

關羽在「去留」的問題上選擇「去」,是一個很大的缺憾。

但卻成就了他的忠義勇英名。

關羽的心中有一個「江湖哥哥」,卻少了一個漢室丞相,關羽的思維是江湖的。

關羽在此表現的人格和品性是無可指責的,但也或多或少留下了他性格中的一些僵硬的印痕。

他是個愚忠的人。

關羽殺掉了東嶺關的孔秀,洛陽太守韓福和牙將孟坦,汜水關的卞喜,滎陽太守王植,滑州太守劉延,這一切都發生在曹操「傳諭各處關隘」放行關羽之前。

在這之後,關羽和各處關隘的將領都已獲知曹操的放行令,在此情形下,關羽居然殺掉了曹操手下的將軍蔡陽,其目的竟然是為了向張飛證明自己與曹操決裂的意志。

為通過關隘而殺人,和為了證明自己的政治貞操而殺人,是性質全然不同的兩回事情。

關羽過關斬將,前後一共殺掉了七個大將。

關羽的政治貞操後來也沒有為他換來什麼,關羽之死,很能說明政治貞操的價值。

久慕當年義膽豪, 可憐血染舊征袍。

從今堂廟英魂駐, 威武青龍偃月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達人秀,關羽與張遼誰才是幕後真英雄

三國最知名的武將,網友們喜歡排序,排個一二三四五。民間也有順口溜流傳,排得也有其道理。老鄭喜歡令其一對一比拼,分出一個高下,而且可能會出現意外的結果。這本身就具有新看點,引人入勝。譬如:關羽VS...

關羽所說的降漢不降曹是否前後矛盾?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寫道:建安五年,官渡大戰前夕,曹操進攻徐州,劉備丟失小沛,於是投靠了袁紹,曹操進攻下邳,關羽中了曹操的埋伏,大敗。戰至日晚,只見一座土山,屯兵少歇。曹操派張遼來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