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約三事,張遼情商智商完爆關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土山約三事,張遼情商智商完爆關羽
世人讀三國,到土山約三事一節,大都會為關羽的忠義擊節讚賞。
不過,我們細讀原文,卻可以看出,無論是情商還是智商,相比張遼,關羽都相差太多。
先看土山約三事的起因。
徐州一戰,劉備落荒而逃,張飛也躲避他方,唯獨關羽保護兩位嫂嫂據守下邳。
雖說下邳城中兵馬糧草不多,敗亡乃是遲早的事情,可看關羽失去下邳,卻丟得很沒有道理,完全不符合關羽這位三國第一大神的身份。
關羽失去下邳,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程昱建議,曹操指派,讓幾十個徐州城的降兵重新前往下邳。
書中寫到「關公以為舊兵,留而不疑」。
兩軍交戰之際,這數十個士兵幾天沒有歸隊,現在忽然回歸,關羽竟然沒有任何懷疑,可見關羽之智。
而關羽之所以如此弱智,又源自他一貫以來的自大。
既然是自己帶過的舊兵,自然可以放心。
其實,《三國演義》對劉關張仁義的塑造中,有一個非常嚴重的缺陷。
既然劉備得徐州,是徐州民心所向,為何會輕易被呂布奪取?而呂布奪取徐州的根本原因,竟然是劉備手下背叛。
劉備或許得到了一部分百姓的歡心,可是,卻很不得軍心。
於是,才有此次曹操親征,劉備大軍望風而逃的現象。
事實是正史之中的劉備,根本就不是一個仁德之君,而是世人公認的「梟雄」,為救目的不擇手段,拋妻棄子更是家常便飯。
幾天之後,關羽出城作戰,這數十個降兵就打開城門,迎接曹操大軍入城,獻了徐州。
其次,是夏侯惇引誘。
關羽本來知道自己不能出城作戰,一旦出城,失去了城池屏障,就完全不是曹軍對手。
但是,當夏侯惇在城下大罵關羽,關羽還是忍不住怒火,出城交戰。
若關羽大展神威一刀斬了夏侯惇也就罷了,事實是關羽很難戰勝夏侯惇。
兩人先是大戰十多回合,之後夏侯惇撥馬回走,關羽追趕,夏侯惇且戰且走,明顯在誘敵。
關羽追出二十里,看看太遠了,想要回去,結果許褚、徐晃出戰。
書中寫「關公奮力殺退二人,引軍欲回下邳」,是關羽的武藝高過許褚和徐晃合力?非也。
許褚和夏侯惇不過是領命拖住關羽。
曹操有心招攬關羽,不然的話,一個許褚就夠關羽瞧的。
之後,關羽半路上又遇上夏侯惇,兩人一路廝殺,直到晚上。
可見夏侯惇武藝不在關羽之下。
關羽看看無法回到下邳城,只能屯兵土山,就在此時,曹軍拿下了下邳城。
從這兩點看,就可以說關羽智謀短淺,勇武不足。
之後,關羽和張遼的一番對話,更是咄咄逼人,全是憤青嘴臉。
反倒是張遼,倒顯得辯才無雙,眼光長遠了。
關羽站在土山之上,看到一人一馬來到山上,看看是張遼。
關羽心中警戒,開口便是:「「文遠欲來相敵耶?」關羽以己度人,一口的火藥味。
雖說兩人各為其主,不過總算有那麼一段交情。
張遼回答:「非也。
想故人舊日之情,特來相見。
」張遼此次前來,明顯是受命而來。
不過,我想,並非是曹操命令張遼前來,而應該是張遼主動請命前來。
若是從辯才、智謀上說,曹營中不少人勝過張遼,可張遼極重感情,既然關羽昔日對自己有恩(曾經在曹操面前為張遼說好話),現在關羽有難,又怎麼能夠袖手旁觀?為了表示誠心,張遼特意棄刀下馬,然後和關羽坐在山頂聊天。
張遼孤身入敵營,氣概遠過常人。
沒聊幾句,關羽又說:「文遠莫非說關某乎?」可見關羽雖然招待張遼坐下,但心中還滿是敵意。
在關羽看來,寧願和張遼作戰,也不願意聽張遼勸降。
關羽骨子裡的驕傲,根本就不能接受勸降、投降這類字眼。
張遼急忙辯白:「不然。
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若從一般情況下,昔日張遼的情形和今天關羽的情形確實很是相似。
張遼是呂布的部屬,呂布已經被擊潰,張遼被抓。
看到呂布哀求劉備援手,張遼大罵呂布孬種,既然戰敗,那就坦然赴死。
曹操一聽很是驚訝,再聽到關羽的介紹,馬上就善待張遼,張遼也順勢投降了曹操。
現在劉備也被曹操擊潰,關羽已經被包圍,除了投降就只有一死。
張遼知道,按照關羽的性格,是寧願選擇一死,也不願意選擇投降。
以前關羽一句話救了張遼,現在張遼也要拉關羽一把,通過張遼牽線搭橋,讓關羽有個台階下。
這時候關羽竟然說:「然則文遠將欲助我乎?」聽到張遼說,不是來相敵,不是來勸說,就認為張遼是來相助,關羽此問,實在天真。
張遼值得明言:「亦非也。
」搞得關羽火大,你既不是來幫助我,又來這裡幹嘛?之後,張遼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這是這句話,把關羽從死亡的邊緣給拉了回來。
張遼告訴關羽,此時絕對不能死,一旦輕生,看起來關羽是成就了兄弟情義,其實卻犯下了三項罪過:其一,此時關羽若死,有負桃園結義盟約;其二,關羽一死,劉備兩個妻子無人照顧;其三,關羽熟讀經史,有志報國,一旦身死,就無法完成匡扶漢室大志。
張遼很會說話,會說話的人都知道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並且結合局勢,放眼未來,才能夠說出其中利害。
可以說,張遼一番話,給了關羽一條之前從來沒有考慮,也完全不會走的第二條路。
但是如何走這條全新的路呢?關羽還想不明白,於是試問張遼:「汝說我有三罪,欲我如何?」
於是,張遼給關羽提出了一個相對合理的建議。
此時曹操大軍包圍,不投降則必死,不如暫且投降。
只要投降,就可以保住性命,也自然可以保住兩位嫂嫂的性命。
等到打聽到劉備消息,再前去尋找,又可以完成桃園結義的盟約。
自然可以迴避之前所說的三罪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關羽提了三個投降的條件;其一,降漢不降曹;其二,保全兩位嫂嫂;其三,一旦聽到劉備消息,就會離去。
仔細看這三個約定,除了第一點,完全就是照搬張遼的觀點。
而對於所謂降漢不降曹,根本就是羅貫中刻意抬高關羽的一個粗淺伎倆。
書中曹操聽了也笑道「吾為漢相,漢即吾也"。
關羽糾結這個問題,純屬脫了褲子放屁。
確實,降漢本來就是降曹,大家都知道漢獻帝不過就是一個傀儡皇帝。
並且關羽本人就曾經參加許田打圍,見識過三軍將士對曹操的忠誠。
除了極個別的官員還有所謂忠義之心,漢獻帝幾乎就是一個孤家寡人。
並且,關羽是忠於漢室,想要匡扶漢室嗎?完全是個謊言,《三國演義》從頭到尾,關羽忠誠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劉備。
若說真的想要匡扶漢室,到曹營之後,留在朝中,伺機殺掉曹操,幫助漢獻帝重新掌握朝政不是更好?可關羽純粹是嘴上功夫,一點事情也沒有為漢獻帝做。
在他口中的漢室,那就是劉備。
後來,張遼向曹操轉述關羽的三個條件。
講到第三點的時候,曹操很生氣,說:「然則吾養雲長何用?此事卻難從。
"是啊,曹操善待關羽就是為了關羽能夠為自己出力,可關羽卻明擺著只是暫時棲身曹營。
曹操可不是什麼慈善家。
關羽的性命一下子又危險了。
此時,還是張遼幫忙:「豈不聞豫讓『眾人』『國士』之論乎?劉玄德待雲長,不過恩厚耳。
丞相更施厚恩以結其心,何憂雲長之不服也?"君上以眾人待我,我以眾人待君上;君上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待君上。
一句話讓曹操信心滿滿,最終接受了關羽苛刻的三個條件。
關羽救過他一命,後來他也救關羽一命,英雄相惜,他是誰?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曾救過一個人,這個人也是一位英雄,後來歸順曹操,為曹操屢立大功,功勳卓著,在曹操眾多的能征慣戰之將里,鶴立雞群,名蓋一時,曹操非常喜歡他。後來,他為了感謝關羽的救命之恩,在...
關羽所說的降漢不降曹是否前後矛盾?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寫道:建安五年,官渡大戰前夕,曹操進攻徐州,劉備丟失小沛,於是投靠了袁紹,曹操進攻下邳,關羽中了曹操的埋伏,大敗。戰至日晚,只見一座土山,屯兵少歇。曹操派張遼來勸降。
名副其實的曹營第一猛將,曹操手下能抗衡關張趙的是這些人!
三國亂世,群雄並起,曹操世之梟雄,獨霸一方。成為三國之爭中最有實力的一方,帳下文臣武將數不勝數,都為曹操立下了悍馬功勞!曹操曾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付我」因此背負了很多罵名。但他敢說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