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啊,請捧起書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李 哲

有調查顯示,如今不少大學生都患上了「閱讀缺乏症」。

讀書少、以網絡小說為主、深閱讀缺乏、閱讀拖延症等一系列問題成了現在青年學子的標籤。

又是一年畢業季,大學生們即將離開象牙塔邁入社會的洪流,面對未知的生活,想要不迷失、不盲從,從閱讀開始吧。

閱讀「危機」

閱讀危機的背後,是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的體現

「我身邊的同學有些已經一年沒有讀過課本以外的書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孔子寧說,目前學生課業較重,課餘時間本來就少,更多的同學選擇上網、看劇來休閒,圖書館的同學80%是在上自習而不是讀書。

「大家普遍不怎麼讀書,讀書也以網絡小說為主,閱讀狀況堪憂,閱讀類活動很難舉辦」,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林弈琨說。

「身邊大部分人都沒有專門買一本書去讀,但還是有那種閱讀的慾望。

如果把拿手機看小說也算上,那還真是全民閱讀了」,中國地質大學學生胡峻源「幽默」地說。

事實上,「每個大學生都明白閱讀的重要性,大家也都想去看書,但面對來自學業、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大家把讀書計劃一拖再拖,總是想著『等以後有空了,我一定把這本書讀一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劉錦鵬說。

在今年4·23世界讀書日前夕,北京大學生閱讀聯盟對北京30多所高校的閱讀類社團負責人發出了問卷,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的高校閱讀生態。

這個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學生患上了嚴重的「閱讀缺乏症」。

1925年,當時的北大畢業生周長憲就曾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現在的青年,老實不客氣地說,多數是不大肯用功的;不要說去看參考書,就是照例的功課,能敷衍過去的,又有幾個?古人說得好,『士不悅學』,真不啻替今日的青年寫照了。

」在那個年代,為了「洗去青年暮氣、打破奴隸思想、啟發低落的民智」,有識之士奔走呼籲,青年人啊,趕緊捧起書本。

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這樣的話語聽起來依然讓人警醒。

某種程度上說,大學應當是與閱讀最為接近甚至是融為一體的地方,大學生則應是名副其實的「讀書人」,然而事實卻不容樂觀,國內大學生閱讀缺乏的現狀堪憂。

一位在美國讀書的留學生曾無奈地說道:美國高校的老師每周都會布置大量的閱讀任務,並要求做出相應的閱讀作業,這些作業是考核學生成績的重要參考。

這對許多中國留學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

雖然能夠成功被美國高校錄取的中國孩子都是學習拔尖的佼佼者,然而他們的閱讀能力卻往往落後於美國同學。

「與國際相比,中國學生閱讀能力較弱,與我們的教育形式息息相關」,清華大學學生李藝認為,國內的教育偏重於講授和練習,學生們的課餘學習以練習性的作業為主。

有時,老師也會布置相關參考書的閱讀任務,但並不會檢查大家到底讀了沒有。

大學時代的許多學生仍處於為考試而學習、讀書的模式當中。

在「閱讀教育」的缺失之外,整個社會的浮躁情緒也是導致大學生缺失閱讀精神的一大原因。

河北大學青年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大學生閱讀調查顯示,閱讀危機並非大學生單方面造成的,在浮躁的社會情緒中,對金錢的媚俗、對速成的嚮往已遠遠超出了對知識的渴望、對學問的崇拜。

整個社會缺乏閱讀文化,這才是大學生閱讀缺乏症的病因。

閱讀危機的背後,是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的體現。

當大學生不以讀書為樂,信仰的盲區、精神的枯泉就會隨之而來。

對此,不少人都在反思。

「青年人是要下苦功去閱讀,去學習,去汲取養料的。

這,是讓靈魂成長。

萬望諸君,奮起閱讀!!!」中央民族大學學生劉帥奇發出了激情的號召!

書目之爭

人生太短,好書太多,我們只有去閱讀經典

資料顯示,近日來,一份中美大學生閱讀書目對照的榜單引來很多「圍觀」。

在國內知名高校發布的2015年高校圖書借閱排行榜中,《狼圖騰》《盜墓筆記》《三體》等暢銷讀物位居前列。

而一份美國大學生閱讀書單上,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理想國》《利維坦》《君主論》。

這個書目也許並不足夠全面客觀,但它依然引人深思,中國大學生到底在讀什麼?又該讀什麼?「對於理工科學生而言,有時不知道該讀什麼課外書籍,因此不少學生選擇了暢銷書,許多都是沒有營養的心靈雞湯」,李藝告訴記者。

嚴肅閱讀不能望而卻步。

「人生太短,好書太多,我們只有去閱讀經典」,北京大學生閱讀聯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英劍說,人們往往對經典作品有疏離感、畏懼感,認為他們太過艱深,晦澀難懂,特別是與現實生活離得太遠。

其實,這實在是誤解。

經典作品微言大義,不僅能夠使人從中悟出為人處世以及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大道理,也能對我們的現實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說白了,閱讀經典關乎人的成長,包括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閱讀經典能使人學著去「明辨是非、甄別善惡,區分正義與非正義,並且教人從中發現高貴與美」。

人文閱讀滋養心靈。

2015年5月28日,《哈佛公報》刊出了一篇題為《成就了他們的那些書》的文章,6位來自計算機、醫學、歷史等不同領域的哈佛教授回顧了對自己影響最為深刻的一本書或幾本書。

《聖經》《大街》《雲雀之歌》《瓦解》……令人驚訝的是,如果選出每位書單的第一名,除《聖經》之外,其他5部全部都是文學作品。

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文學的力量與價值。

文學,可以反映現實之真、呈現思想之源、描繪榜樣之路,不僅給人以啟發,甚至可以改變命運,這樣的影響往往是伴隨終身的。

書目選擇切忌功利。

「我認為閱讀不能太功利,不要只盯著眼下的收穫」,劉錦鵬說,每個人讀每本書的角度都不同,針對同一本書,如果不同學科的同學們能夠互相分享一些新的角度,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李藝也有類似的看法,「大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理科專業的學生往往對《紅樓夢》《莊子》《老子》等書感興趣,而文科生又常常愛讀《時間簡史》等科普讀物」。

為學當如金字塔

思考的價值和魅力,才是支撐閱讀的內在動力

愛讀書、讀好書,還要會讀書。

「為學當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胡適曾如是總結讀書的方法。

筆者認為,暢遊書海之中,青年人一定要具備精讀、泛讀的能力,更要重視探索和思考的意識。

說到精讀,胡適有個四到理論——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他認為,對於值得精讀的好書,要力求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用好參考書、做好文法上的分析、學會融會貫通。

必要時候還要「口到」,「前人所謂口到,是把一本書,能爛熟地背出來。

現在雖沒有人提倡背書,但我們如果遇到詩歌以及有精彩的文章,總要背下來。

中國書固然要如此,外國書也要這樣去做。

我們有時在小說和劇本上遇到好的句子尚且要把它記下來,那關於思想學問上的,更是要緊了。

」胡適說。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平常所吸收進來的思想,無論是聽來的,或是看來的,不過在腦子裡有一點好或壞的模糊而又零碎的東西罷了。

倘若費一番功夫,把它綜合起來作成札記,然後那經過整理和綜合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腦中,於是這意思,就源於自己的了」。

胡適認為,抄錄備忘、做提要、記錄心得等都是手到的必要方法。

「一個人一生,總應該有十本左右的書是反覆閱讀的,通過深度閱讀,也就是精讀,來提升自己的情感度和智慧度」,俞敏洪認為,所謂精讀,就是碰到你特別喜愛的書,在文筆上、知識上、思想上、高度上都有啟示的圖書,就可以多讀幾遍。

生命有限,書海無涯,泛讀是必不可少的閱讀能力。

「我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書,泛泛閱讀就可以了,主要是為了增加自己知識的廣度和思維的寬度」,俞敏洪介紹道,他可以每分鐘泛讀一頁左右,一本300頁左右的書4個小時左右可以讀完。

胡適則認為,開卷有益,讀書要博,博是為參考,博是為做人。

「達爾文研究生物演進的狀態的時候,費了三十多年光陰,積了許多材料,但是總想不出一個簡單的答案來,偶然讀那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便大悟起來,了解了那生物演化的原則」,胡適從此例得出結論,我們應當多讀書,無論什麼書都讀,往往一本極平常的書中,埋伏著一個很大的暗示。

無論精還是博,不經思考、沒有探索的讀書意義就十分有限。

率真的徐志摩曾幽默地說道:「譬如有人對我說某人學問真不錯,他念了至少有2000本書,我只當沒有聽見——只要多就可以嚇人?」他甚至認為,念書也是一種冒險。

憑藉自己的力量與膽量到不曾去過的地方去找出一個新境界來,好奇的精神便是他們的指南。

念書要先生就比如遊歷找嚮導,穩當是穩當了,意味可也就平淡了。

結果先生愈有良心,你得好處的機會愈少。

閱讀的終極意義和價值在哪裡?「在我看來,在於思考」,郭英劍提出,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當下在倡導閱讀時,只見閱讀而罕見思想。

閱讀不僅僅帶給人愉悅,更應該帶給人思考。

思考的價值和魅力,才是支撐閱讀的內在動力。

願青年們勤於閱讀,善於思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人生太短 好書太多

1925年,北大畢業生周長憲曾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現在的青年,老實不客氣地說,多數是不大肯用功的;不要說去看參考書,就是照例的功課,能敷衍過去的,又有幾個?古人說得好,『士不悅學』,真...

2017年想晉升閱讀達人?你還差六件事的距離!

美妝達人?電玩大人?滑板達人?閱讀達人?新的一年,你期待自己成為哪種達人類型?對於熱愛閱讀的人來說,自然沒什麼比成為「閱讀達人」,更稱得上是完美的新年寄願。閱讀達人,不僅意味著讀書多,更重要的是...

讀書的好處

優秀的圖書會使我們獲益匪淺,那是高級腦力勞動的結晶。書是一個時代文化的載體。所謂的大學教育,其實就是讀書——閱讀那些被大多數學者公認為是迄今為止最能代表科學文化水平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