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閱讀量上去了,孩子成績不會差(附提高閱讀能力建議)|名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各位老師、各位家長,您的孩子愛讀書嗎?您的孩子會讀書嗎? 一開學,不少老師和家長就開始為孩子的學習著急。

今天播報君為您「請」來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看看溫教授是怎麼支招的!

學生不讀書不全怪應試教育,也要從教學上找原因

讀書其實是一件私密的事,是個人化的,照理說不應該有什麼統一的書目。

記得好像是周作人說過,最不應該給別人看的就是自己的書房,因為一看書房就大抵知道此人的品性愛好了。

周作人的話主要是對於文人來說的。

而一般學生,特別是還沒有讀書興趣的人,給他開個書目也還必要。

溫儒敏

我建議把書目的提供和語文教學結合起來。

語文老師可以借這個書目來做兩件事。

一是激發讀書興趣。

你推薦了30本,他能夠讀3本就不錯了,慢慢進入狀況,喚起閱讀的興趣。

怎麼引起孩子們的讀書興趣?不能只是布置閱讀任務,我們的語文老師還得想想辦法。

第二,就是讀書方法。

書目不只是介紹書,還提示了讀的方法。

對中小學生來說,閱讀方法的掌握是很重要的,是基本的語文素養。

我們老是抱怨語文教學低效、貧血、不健全,什麼原因?很多人可能全歸咎於考試,認為是中考高考和各種考試製約了語文教學,所以學生不讀書或者很少讀書。

都在責怪應試教育,就是沒有從自己教學上找找原因。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我們肯定會受到制約,但總也還會有些空間,我們可以讓學生考得好,但又學得不那麼死板。

如果一個學生閱讀面廣,視野開闊,語文素養一般也會比較高,考試也不會差到哪裡。

不要把一切負面的東西全都歸咎於應試教育,我們要面對應試教育這個現實,採取某些必要的平衡。

讓學生多讀書,同時又應對考試,考得好,這兩者完全可以結合。

現在的精讀扼殺學生讀書興趣,學校讀書方法教得太少。

現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在讀書方法的引導上,做的很不夠。

很多語文課幾乎全都是精讀精講,什麼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生詞修辭,等等,摳得很細,就如同手術解剖。

老這樣,學生會膩味。

課改之後想改一改,又增加了許多課堂討論,很熱鬧,但讀書興趣還是起不來,閱讀能力和口味也不見得提高。

本來精讀課就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興味,然後在略讀課中讓學生用這些方法去讀,多做自主性的泛讀。

可是老師擔心考試,生怕有什麼遺漏,把所有課全都講成精讀,細嚼慢咽,學生就沒有自己閱讀延伸的空間了。

而且精讀課全都是差不多的面孔,都是為了應試,怎麼還會有讀書的興趣?孩子們本來有些興趣,也可能被扼殺了。

另一個弊端,就是不教少教讀書的方法。

上了那麼多課,做了那麼多題,考了那麼多試,還是不會讀書,特別是不會完整地讀一本書。

最近我在海淀區給高三的老師上課,我說,泛讀很重要,要教瀏覽和快讀,這是學生們日後生活中最有用的。

我舉例說,要求高中生在2個小時之內讀完一本15萬字的小說,行不行?在場的老師幾乎都轟動起來了,說這怎麼可能?

我說應當有這種瀏覽泛讀的能力,這也是讀書的方法之一呀。

你們的學生不會,只會精讀,他們就缺少這種能力,日後在他們生活中精讀畢竟少,泛讀瀏覽反而是常用的。

你們為什麼不教這個?這是缺陷。

溫儒敏

所以我主張語文教學改革要重視精讀與泛讀(略讀)結合,並且一定要指向課外閱讀,把課堂教學引申到課外,和學生們語文生活聯繫起來。

現在有些語文老師不一定了解學生們的語文生活,你講你的,下課後學生開個玩笑就給你顛覆了。

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除了精讀,還有瀏覽、猜讀、跳讀、群讀,等等,都是有用的,也都需要給具體方法。

但是現在的語文課對此很少關注,專家也很少研究。

這是個大問題。

要讓中小學生學會「連滾帶爬」地讀,「連蒙帶猜」地讀

我現在特別要提出,讓中小學生「海量閱讀」,學會「連滾帶爬」地讀。

不要每一本書都那麼摳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讀,要容許有相當部分的書是「連滾帶爬」地讀的,否則就很難有閱讀面,也很難培養起閱讀興趣來。

周國平先生講到閱讀就是最初的戀愛,戀愛搞得全都那麼嚴肅,甚至面目可憎,那怎麼可以?

我說的「連滾帶爬」地讀,包括瀏覽、快讀、猜讀、跳讀,學生可以無師自通,但有老師指導一下,甚至納入教學,就事半功倍了。

這可能是激發閱讀興趣的好辦法。

回憶一下,小時候我們讀書,很多情況下都是「連滾帶爬」、老師不怎麼管,但我們自己也讀得不錯。

記得我小學四五年級讀《西遊記》,很多字都不認識,按照現代的語文教學的要求,不認識的字就要查字典,可是如果每隔幾行就查字典,大概也就讀不下去、趣味索然了。

所以我那時的讀法就是跳著讀,猜著讀,大致能懂就一氣呵成讀下去。

小孩子嘛,看到寫風景的跳過去,看到詩詞也不去管,遇到寫妖怪的就多看兩眼,很快讀完一本,就有信心了。

後來又讀三俠武藝、七俠武藝、包龍圖什麼的,閱讀面就上去了,讀書的興趣也有了。

對學生來說,課外閱讀很重要,但不能都是精讀,在很多時候,應當是「連滾帶爬」的讀。

語文老師應當鼓勵,而且給方法。

我們有些關於讀書的傳統的觀點是不一定對的

我曾發表過一篇講稿,建議讓學生多讀「閒書」。

「閒書」是指規定讀的書之外的那些課外書,是學生自己有興趣選擇讀的書。

現在很多家長老師是不讓學生讀「閒書」的,怕耽誤考試,學生自己選書還要經過老師批准,怎麼可能還有興趣?家長老師越是不讓孩子們讀「閒書」,就越是打壓閱讀興趣,語文素養也就不可能提高,考試也不見得考得好。

檢討一下,我們有些關於讀書的傳統的觀點是不一定對的,比如「不動筆墨不看書」。

在一定的情況下,比如強調讀寫結合,可以這樣要求。

但這不應當作讀所有書都必須遵循的戒律,凡是讀書全都要求「動筆墨」,那就不切實際了。

還有,現在的閱讀教學往往都要指向寫作,作家的意圖呀、手法呀、篇章呀,處處都是導向練習寫作,這也未免太累了。

能不能不那麼「實際」,多讓學生欣賞和感悟一下?有些司空見慣的觀念,也未見得就正確,要想一想,是否符合實際,是否過猶不及。

年輕人還是要讀一些有經典性的基本的書

如今讀書的風不盛,甚至低迷。

北大語文所有過調查,發現國民讀書讀得較多的還是小學生,但到了初二,就幾乎是個轉折,之後便一路下滑。

前幾天有一個家長送他的孩子到國外留學,去之前到我家裡玩。

我問那個同學平時多讀什麼書,他有點不好意思說幾乎全是上網閱讀,最喜歡網絡小說。

他可能連一本正經的書都沒有完整讀過。

我為他感到有點可惜。

跟他說,網上閱讀也是閱讀,也能提升閱讀能力,但網上的確有太多的垃圾,要注意選擇分辨,老是讀那些消遣的刺激的甚至低級的東西,上癮了很難辦,培養什麼口味還是要留意。

年輕人還是要讀一些有經典性的基本的書。

除了閱讀面,閱讀口味的確也是個普遍的問題。

我回廣東老家,看到我年輕時常去的新華書店還在,但全變樣了。

以前,五六十年代那時(文革除外),雖然很政治化,也很艱苦,但這個新華書店還是有些書香的。

記得那時在書店裡還有許多中外文化經典的書。

可是現在全都沒有了,你想找一本陀斯妥耶夫斯基或者世說新語根本不可能,擺滿全店的幾乎都是各種教輔,還有就是風水、算命、股票、理財、養生,還有什麼讀心術、人脈設計、厚黑學、怎麼在40歲當一個成功的男人、怎樣利用他人的盲點賺錢、小女人情懷,大女人智慧,等等。

語文老師不是「讀書種子」,你的學生就很少可能會喜歡讀書

我們的學生讀書情況不夠好,國民閱讀狀況很差,那麼語文教師如何?

據調查,也是很不理想的。

有的教師閱讀甚至比學生更糟糕。

很多老師也不是不讀書,他們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

我稱之為「職業性閱讀」。

明後天就要上課了,趕緊找有關材料讀一下。

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

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了。

很多老師一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除了上網,就是讀一些雜誌,如《讀者》《意林》《知音》一類暢銷刊物。

其實雜誌是不能取替讀書的。

語文老師要養成讀書的良性生活方式。

如果老師自己不是「讀書種子",你的學生就很少可能會喜歡讀書。

內容轉載於「老師吧」(leiling221)。

文章及圖片僅作分享之用,版權歸原平台及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立即處理。

編輯 | 殷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