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太短 好書太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25年,北大畢業生周長憲曾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現在的青年,老實不客氣地說,多數是不大肯用功的;不要說去看參考書,就是照例的功課,能敷衍過去的,又有幾個?古人說得好,『士不悅學』,真不啻替今日的青年寫照了。

在那個年代,為了「洗去青年暮氣、打破奴隸思想、啟發低落的民智」,有識之士奔走呼籲,青年人啊,趕緊捧起書本。

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這樣的話語聽起來依然讓人警醒。

某種程度上說,大學應當是與閱讀最為接近甚至是融為一體的地方,大學生則應是名副其實的「讀書人」,然而事實卻不容樂觀,國內大學生閱讀缺乏的現狀堪憂。

「人生太短,好書太多,我們只有去閱讀經典」,北京大學生閱讀聯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英劍說,人們往往對經典作品有疏離感、畏懼感,認為他們太過艱深,晦澀難懂,特別是與現實生活離得太遠。

其實,這實在是誤解。

經典作品微言大義,不僅能夠使人從中悟出為人處世以及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大道理,也能對我們的現實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說白了,閱讀經典關乎人的成長,包括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閱讀經典能使人學著去「明辨是非、甄別善惡,區分正義與非正義,並且教人從中發現高貴與美」。

「一個人一生,總應該有10本左右的書是反覆閱讀的,通過深度閱讀,也就是精讀,來提升自己的情感度和智慧度」,俞敏洪認為,所謂精讀,就是碰到你特別喜愛的書,在文筆上、知識上、思想上、高度上都有啟示的圖書,就可以多讀幾遍。

生命有限,書海無涯,泛讀也是必不可少的閱讀能力。

胡適則認為,開卷有益,讀書要博,博是為參考,博是為做人。

無論精還是博,不經思考、沒有探索的讀書意義就十分有限。

徐志摩曾幽默地說道:「譬如有人對我說某人學問真不錯,他念了至少有2000本書,我只當沒有聽見——只要多就可以嚇人?」他甚至認為,念書也是一種冒險。

憑藉自己的力量與膽量到不曾去過的地方去找出一個新境界來,好奇的精神便是他們的指南。

念書要先生就比如遊歷找嚮導,穩當是穩當了,意味可也就平淡了。

結果先生愈有良心,你得好處的機會愈少。

那麼,閱讀的終極意義和價值在哪裡?「在我看來,在於思考」,郭英劍提出,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當下在倡導閱讀時,只見閱讀而罕見思想。

閱讀不僅僅帶給人愉悅,更應該帶給人思考。

思考的價值和魅力,才是支撐閱讀的內在動力。

願青年們勤於閱讀,善於思考。

文/李 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書的好處

優秀的圖書會使我們獲益匪淺,那是高級腦力勞動的結晶。書是一個時代文化的載體。所謂的大學教育,其實就是讀書——閱讀那些被大多數學者公認為是迄今為止最能代表科學文化水平的好書。

《醫愚藥方》

作者:雲大附中 高一學生 所攬月西漢劉向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醫愚之方在於善讀,善讀之法既不可執一,泥於陳規,亦不可妄意偏聽偏信。蓋書海浩瀚,卷帙繁多,形態各異,貫穿中外古今,非細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