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智謀天下無雙,分分鐘就把同為託孤大臣的他攆下歷史舞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李嚴是證據確鑿的「託孤」對象

劉備夷陵戰敗後,駐永安,自知將不久於人世,「託孤」給諸葛亮、李嚴二人可以說是記載明確的。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說:「(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三國志·蜀書·李嚴傳》記載說:「章武二年,先主征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劉備作出這樣的後事安排,可以說是頗費了一番苦心。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定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段記載,許多人將其作為劉備、諸葛亮魚水關係的證明。

其實,在封建時代,劉備是不可能將劉姓天下讓出來的。

他的「君可自取」這番言語,只能看作是對諸葛亮是否具有忠心的試探。

試想,劉備主大臣生死,大權在握,「統內外軍事」的李嚴就在旁邊,諸葛亮除了涕泣效忠還能怎樣!劉備將政權、軍權分屬兩人,顯然就是予以相互掣肘,以確保劉氏天下。

諸葛亮的這番涕泣效忠,還可以作為李嚴日後反對諸葛亮稍有不忠言行的攻訐依據。

李嚴後來卻在權力中心以外

雖然李嚴是證據確鑿的「託孤」對象,而且還可以認定是劉備為防止諸葛亮權力過大威脅到皇室安危而有意布下的一顆牽制諸葛亮的棋子;但是,在劉備去世後,從現有的記載來看,卻怎麼也看不到李嚴發揮他作為「託孤」重臣的作用。

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又領益州牧,此後,蜀國的「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與此同時,雖然亦封李嚴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但是,遠離成都這個統治中心而「留鎮永安」的李嚴,與已經「開府治事」的諸葛亮相比較,不能不認為是在執政權力上已經大大落後了。

我就是拍爛了腦瓜也想不明白,作為「託孤」大臣之一,尤其是還「統內外軍事」這樣的一位重臣,為什麼會長期「留鎮永安」?如果說劉備死時蜀漢與孫吳尚處於敵對狀態,李嚴留鎮永安是必須的話;那麼在劉禪繼位後的建興元年「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後,仍舊將李嚴這麼一位「統內外軍事」,各方面都與諸葛亮並列的「託孤」重臣繼續置於和孫吳交界的永安,則顯然不合適。

作為一個混跡官場幾十年,又有很強軍政能力的人物,李嚴是不可能不明白遠離政治權力中心的負面效應,乃是遠離統治階層的各個官僚集團,其政治影響力會越來越小,最後逐漸被人遺忘。

建興四年,李嚴被派到面對孫吳的二線城市江州,就是回不了成都。

如果李嚴不是想自立為王(諒他也不敢),他就不會自願去江州。

從他後來曾「更成大城,周回六十里,……求以五郡置巴州,丞相諸葛亮不許」的舉動來看,他是非常想進入成都權力中心的。

只是既然進不了成都,那隻好退而求其次,要求「以五郡置巴州」。

他一定明白這樣的可能性更渺茫,因而這也許僅是他的一種表達不滿的要求和姿態而已。

而能夠「不許」他的,不是後主劉禪,而是同為「託孤」大臣的諸葛亮。

這只能說明,此時的諸葛亮已經牢牢地控制住了蜀漢的權力,李嚴已經被撇在了一邊。

此後幾年,諸葛亮南征南中、北伐曹魏,在這些理應由「統內外軍事」的李嚴負責的軍事行動中,李嚴要麼是沒有參與,要麼是下降為一個負責糧草的二等角色,這與他領受的「託孤」之命是完全不相符的。

能夠使之這麼做的,當然也只能是諸葛亮。

我們還可以來看看《出師表》。

雖然因為它體現了諸葛亮的忠貞與自強精神而受到後世的百般推崇,但是,在《出師表》里通篇沒有出現一次李嚴的名字甚或與李嚴有關的事。

在北伐這件關係國計民生的軍國大事上,李嚴,作為一個與諸葛亮並列,「統內外軍事」、官拜尚書令的「託孤」重臣,卻沒有一點說話的機會;在諸葛亮不在成都的情況下,本應由他來主持的朝政也被荊州集團的另外一些人所取代。

不管從哪個角度而言,諸葛亮的這種安排和處理,都是不正常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認為,諸葛亮的內心深處是很清楚劉備安排李嚴與他共同輔佐劉禪的目的,就是制衡他。

諸葛亮一直自以為在他「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因此始終將自己擺在一個凌駕於眾人之上的位置上。

他當然不能允許如李嚴這樣一個能在政治上對自己形成威脅的人進入權力中心並掌握軍事實權,所以始終將李嚴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

李嚴因何被廢為平民

李嚴最後是被諸葛亮廢為平民的。

關於這件事的緣由,《三國志·蜀書·李嚴傳》是這樣記載的:

(建興)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即李嚴)催督運事。

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

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

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

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

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於是亮……乃廢平為民,徙梓潼郡。

即是說,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李嚴負責運糧,因為連續暴雨,導致漢中糧運不繼。

李嚴先是讓人打出後主的牌子,讓諸葛亮退軍;當諸葛亮退軍後,李嚴一邊說軍糧充足,為什麼要退軍,一邊向後主報告說是退軍誘敵。

諸葛亮拿出李嚴錯誤的系列證據,李嚴只得認罪,並被廢為平民。

可是這整個事件的說法是不能讓人信服的。

以李嚴這樣一個極富政治經驗和軍事能力的人,他居然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種種矛盾的和漏洞百出的言行,是一戳即穿的,何況還將種種證據留在了諸葛亮的手上。

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

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

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

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

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

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

不意平心顛倒乃爾。

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這裡實際上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李嚴與諸葛亮發生了權力之爭。

諸葛亮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只能對李嚴進行打擊。

諸葛亮在發動北伐前,曾以北伐之後漢中會出現軍事力量空虛的理由為名,向李嚴提出要他帶駐紮在江州的部隊前往漢中的要求。

如果李嚴照辦了,他的軍隊事實上就會被收編,成為諸葛亮統率的北伐軍中的一支,而他也將成為諸葛亮帳下的一名將領;那麼他這個被劉備定為「統內外軍事」、與諸葛亮並列的「託孤」大臣,就勢必徹底葬送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地位和實力。

李嚴是很清楚這樣的後果的,於是以各種理由拒絕了諸葛亮的要求。

由於江州是蜀漢東部與孫吳、曹魏交界處的二線重鎮,與面對北方曹魏勢力的漢中地位相當,諸葛亮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一定要將李嚴與江州部隊調到漢中的理由。

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富有政治經驗的李嚴此時不但拒絕了諸葛亮調他及部隊去漢中的要求,還乘機發起反擊,要求將蜀漢東部的巴、巴東、巴西、涪陵等五郡組成巴州,並由他擔任刺史。

這實際上是一種不滿的發泄。

試想,同為「託孤」大臣,諸葛亮早已「開府治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而李嚴,卻只有一個光祿勛的虛銜,並被棄於遠離蜀國權力中心的江州,導致「統內外軍事」的他對如北伐這樣重大的軍國行動竟沒有發表意見的份。

所以李嚴提出設立巴州,由他任巴州刺史,這樣就大致可以與「領益州牧」的諸葛亮在地位上相似。

諸葛亮當然不能同意李嚴的這一要求,卻又拿李嚴毫無辦法,也只能不了了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卑鄙篡權 如何廢掉劉備託孤重臣李嚴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開始,蜀軍圍陳倉,但是由於軍糧耗盡再次無功而返。次年的建興七年(229),三次北伐開始,諸葛亮遣大將陳式攻魏之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軍迎戰,諸葛亮出建威,郭淮退軍,亮取二...

腹有鱗甲——「重慶王」李嚴落馬始末

嘉陵江一路向南,劈山開路,氣勢磅礴,在幾次大拐彎後,於一座山城之間注入更為寬廣的長江。兩江相遇之處,讓這座城市在地圖上呈現出一個尖頭翹起的舌頭形狀,它在今日叫重慶,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代,叫江...

諸葛亮為何廢掉李嚴?

夷陵之戰慘敗後,劉備無顏回成都見百姓與文武百官,於是留駐永安。第二年劉備病危,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李嚴何許人也?竟能與諸葛亮並駕齊驅、同為託孤大臣。他又為什麼最終被諸葛亮貶為庶民?▍李嚴如何發跡...

他也是劉備的託孤重臣,為何被諸葛亮廢掉?

夷陵之戰慘敗後,劉備無顏回成都見百姓與文武百官,於是留駐永安。第二年劉備病危,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李嚴何許人也?竟能與諸葛亮並駕齊驅、同為託孤大臣。他又為什麼最終被諸葛亮貶為庶民?▍李嚴如何發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