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他統治蜀國41年,為何落得「樂不思蜀」的罵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基本上掌握了蜀國的大權,然而蜀國的滅亡,原因最重要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做君主,既然劉禪這麼無能,那大權在握的諸葛亮為何不取而代之?為何不敢自己去稱帝呢?
在劉備去世之後,給劉禪的遺囑中說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地位之高。
但就是這樣一個掌握了國家的軍政大權的人,卻始終沒有把昏庸的後主推掉,自己當皇帝。
至於諸葛亮沒有當上皇帝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千百年來,一個問題一直吸引著史學家的目光,諸葛亮是否有野心?也必須要用史料來證明,諸葛亮自己也曾說過,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錫,九錫是權臣奪取皇位的工具,諸葛亮自己說要受九錫,這說明什麼?實際上諸葛亮是個權力慾望很強的人,劉備死前,他就奪了法正的權,劉備死後,他更是大權小權一手抓,奪李嚴的權,打擊魏延,把蜀漢軍政大權牢牢控制在他自己手裡。
諸葛亮他是以繼承先帝遺志、打倒篡位的曹魏、恢復漢家江山為號召力的,倘若他稱帝的話,自己也篡位,還好意思說曹魏麼?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很多事情就都會對自己不利了,屆時,也必將喪失人心、眾叛親離。
其實,諸葛亮雖然沒篡位稱帝,但是在他幹掉了李嚴以後,蜀國的軍政大權幾乎可以說全部在諸葛亮或者說荊州集團的手中,諸葛亮是一個實質上的皇帝,劉禪只是傀儡罷了,諸葛亮也就沒有必要自己當皇帝了。
其實,劉備的遺囑上是想告訴諸葛亮:劉禪如果有能力就輔助好他,如果昏庸,你就自己決策。
而事實上,蜀漢後期的許多重大決策,諸葛亮也都沒有問過劉禪,從這點來看,他也沒有違背劉備的意願。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能再當30年皇帝?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能繼續領導蜀國30年,休養生息,無為而治。
就單憑能讓皇權維持這麼長時間而又沒出什麼大亂子這一點看,劉禪並非如史評那麼昏庸。
歷來對史事都存在不同看法,這本是正常現象。
比如近日有學者稱水滸一百單八將都是土匪強盜,瞬時引來板磚無數。
其實,如果站在宋皇帝的立場上看,他們不是恐怖分子是什麼?孔子是喪家犬,李白是古惑仔,換個角度解讀下歷史,更新一下一成不變的固定思維,不必大驚小怪,時代的變化是誰也擋不住的,這裡要說說劉禪。
劉禪,小名阿斗,是三國時期劉備的長子。
公元223年劉備病故,劉禪繼位,史稱劉後主,領導蜀國41年。
在劉禪漫長的政治生涯中,「貴人」不斷,先有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後有蔣琬、費褘、姜維等人輔佐,從羅貫中到市井街頭,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如此昏庸之輩又何以在位41年?我想,劉禪既非雄才大略,可也談不上是十足的昏君。
同樣是後主,劉禪不應該是最無能的一位,南唐後主李煜若不是會寫幾句詞,他連阿斗一半都不如。
生活在劉備、諸葛亮這樣巨星般照耀的環境裡,劉禪有光也發不出來了。
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還是有他的過人之處的。
看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歷代末帝,幾乎都是橫徵暴斂,政治腐化、宦官專權,戰爭不斷,民不聊生。
劉禪可沒學他們。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事孔明如父,委以諸事,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就按丞相說的辦吧」,即使自己心中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一味北伐有成見,也都憋在心裡不說,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團結了內部領導班子,沒鬧內訌,保持了領導集團的穩定,最終得實惠的還是平民百姓。
易中天品三國的時候也認為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很聰明:「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
蔣琬去世後,劉禪乾脆自攝國政。
在易中天看來,這都不是弱智的行為。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諸葛亮去世後,蜀中百姓和官吏上書要求在各地建廟祭奠,劉禪卻一直沒有答應的原因了。
劉禪生活腐化時,學者周譙和老臣董允上書勸柬,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
後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里,對大臣動刀最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
還有個宦官黃皓,相比之下,也沒鬧出什麼大動靜。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能繼續領導蜀國30年,休養生息,無為而治。
就單憑能讓皇權維持這麼長時間而又沒出什麼大亂子這一點看,劉禪並非如史評那麼昏庸。
公元263年,當魏國三路大兵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選擇了投降。
劉禪是懦弱的,愧對列祖列宗,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劉禪此舉也使百姓免受戰火之苦。
降魏期間,劉禪更留下被世人嘲笑的「樂不思蜀」的典故,作為一代君王,我想劉禪即使再昏庸也不該愚蠢到這個地步,劉禪通過超高水平的偽裝讓晉公司馬昭放棄警惕,儘管明哲保身畢竟躲開了殺身之禍。
人非頑石,假相背後,每當劉禪想起遠在西蜀的父親的亡靈,又多少次為思蜀而淚下呢,箇中傷感又有誰知?降魏8年後,劉禪直到65歲方才死去。
三國里,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於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政權穩固,重現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爭塗炭,這又豈是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為之?
名人介紹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煌煌京洛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夭夭園桃,無子空長。
虛美難假,偏輪不行。
淮陰五刑,鳥盡弓藏。
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大憤不收,褒衣無帶。
多言寡誠,抵令事敗。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
傾側賣主,車裂固當。
賢矣陳軫,忠而有謀。
楚懷不從,禍卒不救。
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
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夭夭園桃,無子空長。
虛美難假,偏輪不行。
淮陰五刑,鳥盡弓藏。
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大憤不收,褒衣無帶。
多言寡誠,抵令事敗。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
傾側賣主,車裂固當。
賢矣陳軫,忠而有謀。
楚懷不從,禍卒不救。
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
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注釋
⑴園桃:《詩》云:人之雲亡,邦國殄猝。
漢室滅矣,園桃無子,所為作也。
⑵淮陰:指淮陰侯韓信。
"漢初三傑"之一,為漢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後被呂雉殺害。
⑶子房:即張良,"漢初三傑"之一,功成隱退,身名全保。
⑷大憤不收:此指三大憤不收:何進欲盡誅宦官而敗,何進被殺;袁紹發病捕諸宦者,無長幼,皆殺之,得一時之快而至董卓得肆其毒;王允既誅董卓,使皇甫嵩領其眾,因李傕等求赦而赦,終至兵連禍結。
⑸褒衣:褒,大裾,言著褒大之衣、廣博之帶。
⑹蘇秦:,戰國人,合縱六國,為縱約長。
《戰國策》記載,蘇秦封武安侯,相燕,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奔,入齊,齊王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於市。
⑺陳軫:戰國時期楚國人。
秦王使張儀說楚王,秦願以商於六百里地與楚國交好,使楚與齊絕交。
楚懷王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群臣皆賀喜楚王,唯獨陳軫看出這是秦的反間計,不主張接受秦商於之地。
楚王不聽。
後秦齊共攻楚國,楚大敗,不得已割兩城以求和。
此處暗喻陳琳。
(8)吳起:戰國時期法家、軍事家。
初事魯,後事魏。
魏武侯即位後,吳起因不受信任又投奔楚國,被楚悼王任用為相,僅一年便創造了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顯赫成就。
楚悼王剛死,吳起便被眾多宗室大臣追殺。
儘管他臨危仍顯智謀,趴在按禮教神聖不可侵犯的故王遺體上,還是死於雨點般射來的亂箭之下。
此處暗指何進,參考曹操薤露行。
⑼仲連:即魯仲連,齊國高士。
幫助田單攻下聊城卻拒絕田單給他封爵,遂逃隱於海上。
【作品鑑賞】
《煌煌京洛行》是曹丕對戰國和漢初的人物進行評價的一首詩歌,表明了詩人的立場和觀點
孟子云,不信仁賢,則國空虛。
此則詩人詠京洛之微意也。
《魏風》園桃,尚有實可食,本詩園桃,並無子而空長。
憂心歌謠,亦魏文篡漢,托為《黍離》之作也。
通過評價歷史人物,表明了詩人的立場和觀點。
前四句直言虛美者多敗,表明人才應具有真才實學,而不應徒有華麗的外表。
五至八句論韓信與張良之事,通過對比表達讚賞張良的態度。
九至十二句言行事不能太極端,物極必反,反則受其亂。
十三至二十四句通過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從不同的側面補足前意。
末尾句讚揚魯仲連,與前面讚揚張良形成了呼應之勢,至此也表明了詩人的人生態度。
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是扶不起嗎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裡,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
蜀後主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三國蜀漢的後主,從劉備白帝城託孤到魏國名將鄧艾奇兵偷襲成都,劉禪在位總共在位四十二年。那麼劉禪怎麼會被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呢?主要是因為他有著三國時期非常有能力的諸葛亮輔佐卻成為第一個丟失國家...
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什麼人送的?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
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襄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諸葛亮偶然聽說黃家灣有一位才女黃月英,就想求見結交,不料被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擋在門外。
司馬懿如何將計就計給他「挖坑」的?諸葛亮也中過別人的計嗎?
諸葛亮的第一次中計發生在劉備在聽了徐庶和水鏡先生的推薦後,先後三次帶領關羽、張飛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實現遠大理想。而諸葛亮得知徐庶向劉備推薦自己後,心中很矛盾。劉備固然是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