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劉二人經過了這一番互相報聘以後,可謂言歸於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權一向是對得起劉備的:不僅派了周瑜、程普,幫他抵抗曹操二十幾萬的大兵於赤壁烏林,不僅讓他占了武陵郡孱陵縣,造了公安城,不僅坐視他襲取長沙、零陵、桂陽,與武陵郡的其他縣;也不僅把親愛的年輕胞妹,嫁給了他這個「年已半百」的老者。

而且孫權又從建安十四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對曹操常常作戰,為了劉備而與曹操做敵人,前後整整十個年頭以上。

孫權對不起劉備麼?

  孫權與曹操在這十年之中所打的仗,比劉備對曹操所打的仗更多。

孫權先是在建安十四年一方面叫周瑜在江陵猛攻曹仁,逼得曹仁放棄江陵,撤兵退守襄陽;另一方面又在(安徽無為縣東南的)濡須口,親自抵抗曹操的水陸聯軍。

其後,孫權又在建安十八年正月抵抗曹操濡須口的第二次進攻;又在十九年五月與閏五月,奪取了曹操的皖城(安徽潛山)。

在十九年秋天,抵抗曹操第三度的進犯,在二十年八月,孫權以全力攻擊曹操的合肥,幾乎在「逍遙津」送了自己的性命。

到了建安二十一年的冬天,曹操發動水軍陸軍,以居巢(安徽巢縣)為前進基地,來勢洶洶,而孫權毫無投降之意,仍舊沉著應戰,終於使得曹操本人不得不在建安二十二年三月退走,留下曹仁與張遼,在居巢改取守勢。

  孫權之所以與曹操結下了如此的不解冤讎,誠然也是為了自己的地盤與生命,卻也的確可以把它記在劉備的帳上。

倘若不是在建安十三年為了救劉備而叫曹操在赤壁烏林丟了臉,曹操也不至於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對他大舉討伐,欲得他而甘心。

  孫權也未嘗沒有取漢朝而代之的帝王思想;他對劉備的合作,也來嘗不是暫時的互相利用,以對付一個強大的共同敵人;等到將來;倘若是曹操被消滅了,孫權未嘗不會與劉備作一次最後的一拚,以決定鹿死誰手,帝位誰屬。

然而,至少在那個情形到來以前,孫權一向並沒有先幹掉劉備,後幹掉曹操的計劃。

  事實是,劉備與他的大將關羽,做了一連串的不僅激怒孫權,而且令孫權失去了安全感的事。

第一,是在赤壁烏林勝利以後,追擊曹操之時,劉備單獨行動,占領了武陵郡的孱陵縣,造了公安城,自成一個局面。

第二,是不告訴孫權而逕行攻取了武陵郡其他各縣,與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

第三,孫權把妹妹嫁給了他,而他和這位年輕而尚武的夫人處得極不好。

第四,孫權建議與他共同進兵益州,奪取劉璋的地盤,而他竟然反對,說劉璋是他的本家兄弟,請孫權看他的面子,饒了劉璋。

後來,這位劉備竟然自己單獨奪了劉璋的地盤。

第五,劉備進軍漢中,殺了夏侯淵,抵住了曹操,做了漢中王,竟然在事前、事後不曾與孫權有所商談,取得默契。

第六,關羽打襄陽、樊城,看來頗為順利,似乎不久便可以囊括這兩個城,繼續北進,許縣以南,甚至許縣以北,黃河以南,以及許縣城內朝廷之中,都有不少人已經或正在準備,對關羽響應,曹操倘不是接受了司馬懿的勸阻,很可能放棄許縣,遷都到黃河以北。

然而,這位關羽卻從來不把孫權放在眼裡,拒絕孫權與他攀親的提議。

  這拒絕攀親的事,是上列六件事之中最嚴重的一件。

孫權有意思替他的一個兒子,娶關羽的女兒。

這件事倘若成功,那麼,孫權雖已失掉了作為劉備的二舅子的資格(大舅子是已死的孫策;孫權是孫夫人的二哥),卻又成了劉備的第一武臣關羽的親家。

豈不很好。

誰料到,我們的關夫子十分不懂政治,不僅拒絕了媒人的提婚,而且罵孫權的兒子為「犬子」,說「虎女怎麼能夠配犬子!」自比為虎,而稱孫權為犬。

這就未免太過分了。

  孫權的脾氣,早就是壞得有名。

他怎麼受得了關羽的侮辱?即使劉備、關羽不曾在漢中與襄樊同時占了上風,孫權也會僅僅為了這拒婚與罵人的事,對關羽興兵雪恨的。

況且,又有呂蒙、陸遜這兩個急於立功升官的人,不斷在孫權面前說關羽的壞話。

  孫權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聯絡劉備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東的「獨立王國」,進一步問鼎中原的,只有魯肅一人,而魯肅此時已死!

  於是,孫權下個決心,給關羽顏色看,對劉備翻臉,不惜在暗侯淵,抵住了曹操,做了漢中王,竟然在事前、事後不曾與孫權有所商談,取得默契。

第六,關羽打襄陽、樊城,看來頗為順利,似乎不久便可以囊括這兩個城,繼續北進,許縣以南,甚至許縣以北,黃河以南,以及許縣城內朝廷之中,都有不少人已經或正在準備,對關羽響應,曹操倘不是接受了司馬懿的勸阻,很可能放棄許縣,遷都到黃河以北。

然而,這位關羽卻從來不把孫權放在眼裡,拒絕孫權與他攀親的提議。

  這拒絕攀親的事,是上列六件事之中最嚴重的一件。

孫權有意思替他的一個兒子,娶關羽的女兒。

這件事倘若成功,那麼,孫權雖已失掉了作為劉備的二舅子的資格(大舅子是已死的孫策;孫權是孫夫人的二哥),卻又成了劉備的第一武臣關羽的親家。

豈不很好。

誰料到,我們的關夫子十分不懂政治,不僅拒絕了媒人的提婚,而且罵孫權的兒子為「犬子」,說「虎女怎麼能夠配犬子!」自比為虎,而稱孫權為犬。

這就未免太過分了。

  孫權的脾氣,早就是壞得有名。

他怎麼受得了關羽的侮辱?即使劉備、關羽不曾在漢中與襄樊同時占了上風,孫權也會僅僅為了這拒婚與罵人的事,對關羽興兵雪恨的。

況且,又有呂蒙、陸遜這兩個急於立功升官的人,不斷在孫權面前說關羽的壞話。

  孫權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聯絡劉備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東的「獨立王國」,進一步問鼎中原的,只有魯肅一人,而魯肅此時已死!

  於是,孫權下個決心,給關羽顏色看,對劉備翻臉,不惜在暗中向曹操遞降書,「以討羽自效」,以討伐關羽來證明他向曹操投降的誠意,對曹操報答受降之恩。

  曹操接到孫權的降書之時,真是「喜可知也」。

我們可以想像得出,曹操是如何喜歡。

  然而,曹操高明得很,高明到非孫權或關羽所能夢想得到。

曹操一方面立刻接受孫權的投降,以漢獻帝的名義封孫權為「南昌侯,領荊州牧」,一方面卻出賣孫權,向關羽討好,把孫權寫給自己的降書原件,用飛箭射進關羽的司令部。

目的是賣一個人情給關羽,叫關羽和孫權拚命,他同時可以坐享漁人之利,不僅襄樊可以解圍,而且孫、劉雙方一定會打得不可開交,兩虎相鬥,一死一傷。

  關羽接到曹軍射來的孫權投降曹操的「降表」,並不立刻加以理會。

一則是,他懷疑曹操造謠,破壞孫、劉雙方的友好關係;二則是,他已經留了不少部隊在江陵與公安城,分別交給了糜芳與傅士仁,不怕孫權來襲擊他的後方。

  關羽的應付方針是:先把襄樊攻下。

襄樊攻下了以後,長驅北上,占領南陽、許縣、洛陽,把曹操趕到當時的濟水(現在的黃河)以北,然後再一面守住濟水的南岸,一面分兵到江陵、公安或江夏、長沙、武陵等郡,收拾他所一向很看不起的孫權,以及孫權下面不配和他交手的呂蒙(這時候,陸遜的姓名還不曾有多少人知道;關羽可能從來沒聽人說過或提到過他)。

  站在關羽對面的,以前是扼守青泥河的樂進,現在是死守樊城的曹仁,與屯駐在樊城之北的于禁、龐德。

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劉備稱王的第二個月,幾乎破了樊城。

漢水在當時突然水位增高,關羽就引了漢水的水。

灌在樊城城牆之外(方法是:(一)把漢水下游堵住,(二)繞著城牆,再造一圈土牆;(三)引水進入這兩牆之間)。

  關羽把水引得越來越多,使得城牆剩下在水面之上的僅有幾塊模型版那麼高。

城外是一片汪洋。

于禁的七個軍,都完全被淹得死的死,逃的逃。

于禁本人,被關羽活捉,投降。

關羽把他押送到江陵後方安置。

  龐德困守在營外的臨時土堤之上,寧死也不肯降。

某一天,關羽乘了大船,親自來和他交戰。

他從天明戰到中午以後,把箭部射完了,對關羽及關羽的兵,用刀劍搏鬥;他的部下將士.除了他與兩個人以外,也都已完全向關羽投降。

龐德與這兩個最後在他身邊的人,仍然不肯甘休,跳上小船,向曹仁大營的方向划去。

可惜,命運不濟,他們三人乘的這隻小船翻了。

他躲在船身之下的水裡,躲不了多久,被關羽捉住。

  他對關羽「立而不跪」。

關羽用罵他的口吻,勸他投降:「你有哥哥在漢中郡,我想用你為帶兵的將軍。

你為什麼不早一點來降?」

  龐德的確是有一個哥哥在漢中。

他們兄弟二人,原為馬騰、馬超的部下,跟馬超到了漢中,便留在張魯下而任職了。

曹操收降張魯,連帶把龐德也收了過來,帶回許縣。

龐德的哥哥留在漢中,於漢中被劉備攻下以後,成了劉備的部下(哥哥的名字叫什麼,無考)。

  龐德和他哥哥,是涼州南安郡(狙)道縣人,與荊州南郡襄陽縣的龐統,不是很近的本家,彼此也並不認識。

龐德這個人,對馬超、張魯均不十分依戀,卻十分感激曹操的知遇。

曹操對他也確是極好:拜他為「立義將軍」,又封了他為「關內亭侯」。

  古語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龐德為了答報曹操而心甘情願地死,是死得很舒服的。

我們後世的人,也許覺得他不該為曹操而死,因為曹操是一個大壞人。

然而,龐德卻只是感覺到,曹操對他個人極好,看不見曹操對漢獻帝不好,對漢朝不忠。

反過來說,他倒是很曉得劉備如何對劉璋不起,連帶也就萬分不願意向劉備的部下關羽投降。

  他回罵關羽的一番話,是我們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所怎麼也聽不進去的。

他說:「豎子!什麼叫做投降?魏王有一百萬身穿盔甲的將士,威震天下,你的劉備只是一個庸才,怎麼敵得了魏王?我寧可『為國家鬼』,不為賊軍的將。

  這幾句太不客氣的話,不但辜負了關羽愛惜他,想保全他的美意,而且逼得關羽除了殺他以外,不能作別的決定(他並沒有像《三國演義》所說,帶了棺材找關羽比武藝)。

  曹操接到關於他寧死不降的詳細報告,哭了一頓,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

  龐德的大兒子是龐會,其後當了「中衛將軍」,王隱在《蜀記》里說,龐會跟隨鍾會去伐蜀,找到關羽的後人,將他們全部殺光。

這種說法倘若可靠,那龐會也太不夠意思了。

兩軍相爭,各為其主,陣亡與否,被虜與被殺與否,都不是私仇,如何可以當作私仇來報復呢(所好,王隱的這郡書,以「內容不可靠」著名)?

  曹操對於禁之降與龐德之死,頗有感慨,他說,認識了于禁有三十年,沒想到于禁在遇到危難的時候,表現得如此趕不上龐德。

  他趕緊派駐屯在南陽郡宛縣的徐晃,帶精兵前往援救仍在死守樊城的曹仁。

  徐晃與關羽是大同鄉:并州河東郡人,關羽出生在解縣,徐晃出生在楊縣,兩人自幼認識,感情很好。

這一次,徐晃來與關羽對壘,卻一心以戰勝關羽為目的。

  徐晃把軍隊停駐在陽陵坡,不忙於進攻關羽在襄陽縣之北、偃城鎮的大營,曹操也追下了—道命令給他,叫地靜候加派的十二營兵士到來,然後才一起前進。

  關羽對樊城所築的圍牆,有兩個重要的屯,一個叫做「圍頭屯」,一個叫做「四冢屯」。

徐晃於增援的十二營兵士到達以後,宣傳要攻「圍頭屯」,而秘密行軍,向著「四冢屯」的方向前進。

  關羽在圍頭屯聽到消息,帶了五千兵來「四冢屯」援救,和徐晃惡戰了一場,關羽戰敗,退到「四冢屯」裡面去。

徐晃就衝過了十重的鹿角,追關羽的兵,追進了「四冢屯」的內部,獲得大勝。

關羽下令撤去樊城之圍,他的部隊戰死與沉入漢水之中的很多。

  這時候,關羽得到消息,公安與江陵已經先後為呂蒙所襲取,傅土仁與麋芳二人均已先後對呂蒙不戰而降。

  關羽本可以改向西北的方向走,卻由於和孟達、劉封處得不好,不敢經過他們在房陵、上庸一帶的防地。

關羽仍舊冒險先向南走(湖北到當陽東南的)麥城,又聽說陸遜占了江陵西邊的宜都。

  關羽沒想到,他蓋世英雄,竟然走到末路,在無可奈何之下,叫殘餘的部隊樹起降幡,自己帶了十幾名騎兵,騎馬走小路,改變方向,向北,希望能穿過山地,逃出孫軍的掌握,走到劉備的漢中或益州。

  他走到(當陽西北的)臨沮,被孫軍的朱然、潘璋帶兵擋住去路。

潘璋的一名司馬,姓馬名忠,捉住了關羽,關羽便這樣死在這幾名四五等角色之手。

可氣,可嘆;可恨,可悲!

  劉備與關羽對於孫權,誠然都有過很多的不是,然而孫權竟然背盟棄好,投降共同的敵人曹操,殺害了關羽,真是太過分了。

  關羽之死,是直接死於潘璋與潘璋的一個姓馬名忠的司馬之手,間接死於呂蒙之手,呂蒙雖則是孫權的忠臣,卻不識大體,只曉得為孫權擴充領土,襲取荊州,不知道如此反而害了孫權,叫孫權留下叛盟賣友的惡名,也叫孫權不再能夠以忠心於漢為號召,而成為地地道道的割據一方的無立場的軍閥。

  呂蒙為孫權立下了這一番頗成問題的功,受到孫權的厚賞,他卻無福消受,孫權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他為孱陵侯,賞他黃金五百斤、銅錢一億。

這些,便是他害死了關羽的代價。

封他為侯爵的公文,還不曾送到他手中,他突然得了怪病,病徵之一,是吃東西吃不下去(很可能是喉癌,或食道癌)。

  孫權這時候住在公安城的行宮內,叫人把呂蒙抬進行宮的「內殿」,以便親自照料,孫權找了最好的醫生來治,同時懸賞:誰能治好呂蒙,就賞他千金,有時候,醫生用針灸的方法治呂蒙,孫權見到針刺入呂蒙的肌肉,便自己覺得痛,孫權很想常常去看呂蒙,又怕耗了呂蒙的精神,就叫人在隔間牆壁上鑿一個孔,他從隔壁的一間窺視呂蒙的情況。

每逢見到呂蒙能夠略為吃下一點東西,便喜歡得不得了,對左右大臣、小臣,有談有笑。

否則,見到了呂蒙不能吃東西,他就愁眉苦臉,嗟嘆不已,而且晚上就睡不著。

  呂蒙的病好了一些,孫權立刻下令大赦,受群臣的朝賀,不久,病又壞了下去,孫權急得亂請道士們在「星辰之下」「打醮」,替呂蒙求壽。

最後,呂蒙還是活不了,死在孫權的這所在公安的「內殿」。

呂蒙以外,另一位在關羽死後就很快喪命的人,是曹操。

  曹操是不是也該死呢?他早就該死了,卻不該以害死關羽的罪名而死,就關羽之被害而論,曹操是沒有任何責任或「共同犯」的嫌疑的。

他曾經以孫權的請求「討羽」的降書,用箭射進關羽的司令部。

這雖則是居心挑起孫、劉之間的大火併;卻也不能不說是送給關羽的一份深厚的情誼。

他實在不想讓關羽被孫權輕易地擊敗、殺死。

  後來,關羽被殺,孫權把關羽的頭送到洛陽,向曹操報功,曹操不僅不曾以對待其他敵人的方式,把關羽的頭掛在城門或其他地點「示眾」;而且葬之以「諸侯禮」,把他當作一位諸侯而給以隆重的葬禮。

換句話說,不計較他俘虜了自己的大將于禁,而把他仍舊看成一位替他斬了袁紹的顏良的人,一度是自己的戰友的「漢壽亭侯」。

  曹操一生,對不起很多人,卻不能被說是對不起關羽,關羽被孫權的呂蒙等人害死,為什麼老天要叫曹操也跟著就在三個月之內,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送掉性命了呢?

  這當然只是一種巧合,而未必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所說:是曹操打開了盛著關羽首級的木盒子一看,看見關羽首級眉毛大動,眼睛大睜,於是一嚇,就嚇得頭風之病大發,不久便死。

  「演義」的說法未必可靠,但曹操之死,確是死於頭風。

死前,他很後悔不該在前幾年殺了華佗。

華佗是豫州沛國譙縣人,曹操的小同鄉,是一位配得上稱為「全科」的醫生,會開湯藥的方子,會用針用灸,會施行開刀手術,而且有「麻沸散」能叫病人被麻醉,不覺得痛。

  曹操在以前頭風初發之時,曾經叫人把華佗找來,留在身邊。

遇到頭痛,隨時請華佗刺上一針兩針,頭痛就好了一些。

  後來,曹操有親戚得病,叫華佗去治,華佗請假回家,又藉口老婆有病,一再請求延長假期。

曹操派人去查,查出了他的老婆並沒有病,就把他關在牢里問罪。

獄吏對華佗嚴刑拷問,把華佗終於弄死。

因此,到了曹操於關羽死後,頭風惡化之時,便沒有人能把曹操治好。

  曹操死在洛陽,他的兒子曹丕當時還在鄴縣,鄴縣原是袁紹的大本營所在地,被曹操在建安九年從袁紹小兒子袁尚的手中奪來,作為自己的發號施令的中心。

許縣的地位逐漸下降,只留下了漢獻帝的傀儡朝廷。

  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當了魏王。

這作為魏郡首縣的鄴,也就成了魏國的都城,獲得了「鄴都」二字的稱呼,許縣於曹丕篡位稱帝以後,被改稱為「許昌」。

曹氏父子的家鄉譙縣,在某一年被升為譙郡。

這三個新興的都會:鄴都、許昌、譙郡郡城,加上東漢遺留下的長安與洛陽,成為所謂「五都」。

  曹丕的為人,比他爸爸性急,他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繼承了魏王之位,叫人把漢朝的年號從三月起改為「延康」。

  這延康年號壽命只有八個月,從十月起又被改為「黃初」。

  黃初是魏朝的第一個年號,而」延康」成為東漢的最後一個年號。

  妙在黃初元年只有十一月與十二月,兩個月而已,漢獻帝在延康元年十月遜位;曹丕(魏文帝)在黃初元年十一月即位。

  曹丕篡漢,是當時一般忠心於漢朝的人所痛心疾首的事。

後代的歷史家,對他的如此舉動,以及對他父親之竊奪漢朝政府的大權,很少有好的批評。

  我有一個姓曹的朋友,曾經在我面前替曹操父子辯護。

他說,漢朝在中原的政權,早就於董卓之時落入各州、各郡的大小軍閥之手,倘不是曹操東征西討,一手削平了這些軍閥,漢獻帝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有問題。

換句話說,曹操所把持的許縣朝廷,原是曹操自己所建立的朝廷,曹操不曾「竊奪」這個朝廷的政權,曹丕也不曾「篡取」漢獻帝的帝位;而是「繼承」了他父親為他奠立的帝位。

  這位朋友繼續說,中國歷史上朝代的變革,一向有革命與禪讓兩種不同的方式。

革命包括流血,禪讓是和平的。

所以,禪讓優於革命。

曹氏替代劉氏,說成篡位固未嘗不可,而實際上是禪讓。

其後,由晉而宋、齊、梁、陳,以及由唐而五代,直傳到宋;都是一朝禪給一朝,也就是一朝被其後的一朝所篡。

「我們家的孟德公(曹操)名譽雖然不好,卻也不能不算是一個『開風氣』的人物吧!」

  這位朋友有替他的祖先作辯護人的權利。

我的看法與他的看法頗有距離。

堯之傳舜,舜之傳禹,真相究竟如何,我們僅有《孟子》、《尚書》,與《古本竹書紀年》,留下了一些互不一致的傳聞,極難獲得明了,曹丕在行罷禪讓之禮以後,對左右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這八個字,很容易引起後世歷史家的反感。

禹有治水的大功,曹丕的功是什麼?倘若受禪的是曹操本人,那就多少有一點功績足以稱述。

可惜,曹操倘若從開始便以自己的名義打天下,不利用漢獻帝,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就誰也不能說他與他的兒子是篡位的奸臣了。

  我在這「孫劉翻臉」的一章之中,不忙於敘述劉備如何興兵為關羽報仇,而先將曹操之死與曹丕之篡漢作一個交代,是因為什麼呢?因為劉備本人並不曾立刻忙於替關羽報仇,而是先做了皇帝然後才率軍東下的。

在劉備稱帝以前,曹丕先稱了帝,所以我才不得不先把曹丕篡位的事略談—下。

  劉備稱帝的事,也必須一提。

他是在曹丕篡位以後的六個月,聽說漢獻帝已經被弒,才由許靖、糜竺、諸葛亮等人的推戴,而在「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子日」,殺了黑顏色的公牛(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衹」,「與百僚登壇受皇帝璽綬」,「嗣武二祖(太祖高皇帝與世祖光武皇帝),龔(恭)行天罰」。

  劉備「龔行天罰」的對象,在這篇祭告天地的文書里所說的,不是孫權,而是曹操父子,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曹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

  既然「龔行天罰」的對象,是已死的曹操與篡位的曹丕,劉備做了皇帝以後,便應該出兵北伐,而不該丟開曹丕不管,反而以全力親自東征孫權。

  趙雲就曾經以如此的話,對他進諫,他卻聽不進去。

諸葛亮有沒有也公開表示反對,我們不知道。

諸葛亮在心裡根本不贊成。

諸葛亮曾經在事後說,劉備很肯聽法正的話,倘若法正不曾早死,他必能阻止劉備東征。

  劉備本人當局者迷,一定要先給關羽報了仇,消滅了孫權,吞併了東吳,再談其他(也許,他自以為太了解孫權了,看不起孫權及其部下的能力,覺得有把握順流而下,一舉而克復南郡,進占江夏,席捲豫章、丹陽、吳郡;然後再轉師北上,討伐曹丕)。

  劉備一生「多敗少成」,大都是由於在事前缺乏充分的考慮,丟開了當前的大敵曹丕,而先與孫權拚一個你死我活,這是大錯。

即使想先打孫權,其實也不必親自帶兵去打。

黃權勸他,派一員大將去就可以;黃權並且願意自己去冒險一試。

劉備不肯採納。

於是,御駕親征,聲勢浩大;然而他所帶去的實在兵力,只有四萬多人,以四萬多人的兵力,想一舉而消滅孫權,吞併東吳,真叫我們不懂。

  當然,《三國志》的記載,可能錯誤,劉備所帶去的兵,可能超過四萬五萬。

但是,以當時益州的戶口而論,太多的兵是抽調不出來的。

而且,漢中郡之北,還有大批的魏國軍隊不能不防。

  孫權交給陸遜帶去抵抗劉備的吳軍,有五萬人,以五萬對付四萬,陸遜的成功不僅僅靠他的優良戰術。

  劉備在「建安二十六年」,亦即章武元年四月稱帝,五月就喪失了張飛,張飛死於部下范疆、張達之手。

七月,劉備出發。

  孫權曾經在劉備東下之時,派了使者來求和,劉備盛怒未消,加以拒絕,劉備的前鋒將領吳班與馮習,很快就擊敗孫權的李異與劉阿.收復了巫縣與秭歸。

  次年,章武二年,劉備在正月間叫吳班、陳式二人率領水軍,守住夷陵(宜昌)的東西兩岸,自己由前線回駐在秭歸(這一年,是曹丕的黃初三年,孫權的黃武元年,公元222年)。

  孫權的部隊在這一年這一月,擊潰了劉備的營盤五座,殺掉五個指揮官。

然而,不過是小接觸而已。

  章武二年二月,劉備把陸軍主力由秭歸推進到(宜都縣西北的)猇亭。

在秭歸與猇亭之間,他的軍隊分駐在幾十個營盤,最前的一個與最後的一個,相距有「七百里」,犯了兵家「分散兵力」的大忌。

  他的另一個錯誤,是營房全用江岸兩旁山上的樹木所建造,而不是用泥土與石塊。

  陸遜,孫權所派來的大都督,不忙於立刻與劉備交鋒,而不惜花費半年的時間,研究劉軍的強點與弱點,他研究出來,劉軍的幾十個營盤互為犄角,不容易被單獨擊破,只有用幾十支小兵力,同時對它們一起進攻;而且,最好用火來攻。

  陸遜動手的時候,是章武二年(黃武元年)閏六月。

一場惡戰,同時燒掉了劉備軍四十幾個營盤,殺掉了幾萬兵與大將張南、馮習,與來自(四川西南部的)越雋郡的「胡王」摩沙柯。

  摩沙柯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之中被寫成「沙摩柯」,可能是當年抄寫的人抄錯。

  劉備本人逃到一座叫做「馬鞍山」的高地之上,只剩下極小部分的主力。

這殘餘的主力,也被陸遜督率了若干人馬加以包圍、擊潰。

  《江表傳》說劉備把皮盔皮甲作為燃料,燒斷了夷陵的山路或棧道,狼狽得很,一口氣逃回了白帝城(四川奉節)。

  劉備的鎮北將軍黃權,掌握有相當多的兵,不曾來得及援救劉備,被陸遜的部隊隔斷,便投降了曹丕,駐紮在今日湖北上庸一帶的孟達,也投降了曹丕。

  有人向孫權建議,索性對劉備跟蹤追擊,捉住他,吃掉益州。

  孫權徵詢陸遜的意見,陸遜說:「曹丕正在集中兵力,藉口幫助我們討劉,其實是很想襲取我們的後方。

我們不可以不對曹丕加以戒備。

所以,我已經大膽地自作決定,叫追擊劉備的兵停止前進了。

」孫權的昭武將軍朱然與建忠中郎將駱統,看法與陸遜相同。

  曹丕果然在兩個月後,這一年的九月,出兵三路:一路由曹休統率,來到(安徽和縣西南的)洞口;一路由曹仁統率,來到(無為縣東北的)濡須;一路由曹真統率,來到南郡的首縣江陵,把江陵包圍了起來。

  孫權慌忙派遣呂范以五個軍抵抗曹休;叫諸葛瑾指揮潘璋與楊粲等人救江陵;嚴令朱桓以「濡須督」的身份,死守濡須。

這二路兵,有兩路均被曹軍打敗,僅僅朱桓總算表現得還不太壞。

  孫權向曹丕上書悔過,把話說得十分客氣:倘若所犯的罪太大,情願把土地人民一起「交還」給皇帝曹丕,自己「寄命交州,以終餘年」。

  曹丕的回答是:「朕之與君,大義已定,豈樂勞師,遠臨江漢?」只因為「三公上君過失,皆有本末」,叫你送兒子孫登來當「人質」,你多方推諉,不曾送來。

  孫權在當時已經是大魏帝國的諸侯,受封為「吳王」,照規矩確是應該送一個兒子以上到京城洛陽以「任子」的身份做或大或小的官,在事實上作為忠心於魏國朝廷的擔保。

  他始終不肯送,由於不願意把鼻子交給曹丕牽,不願意喪失他的「獨立王國」的國君的地位。

  於是,吳、魏之間就繼續處於交戰狀態,吳在一方面和劉備結了深仇;一方面又實在有點兒吃不消曹丕的三路進攻。

  孫權挨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不得不厚著臉皮,以戰勝者的身份,向戰敗者劉備求和。

他特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訪劉備。

  劉備接見鄭泉,同意了和,也派了一個太中大夫(宗瑋)到武昌見孫權,算是答聘。

孫權這時候已經把江夏郡的鄂縣改名武昌,作為新設的武昌郡的郡治。

他自己原本住在吳郡的曲阿縣——即丹陽。

後來在秣陵縣境內造了建業城——即今日的南京。

襲擊關羽以後搬到公安城,為了就近支援陸遜抵抗劉備而又遷居到武昌城(劉備在自稱漢中王的時候,都城在理論上應該設在漢中郡的南鄭縣,而事實上留在南鄭縣之時極短,便去了成都。

其後,自稱漢朝的皇帝,都城在理論上又應該設在長安或洛陽,卻由於事實上的限制,只能偏安一方,把京都也都設在成都)。

  孫、劉二人經過了這一番互相報聘以後,可謂言歸於好。

  劉備在次年四月二十日去世,劉禪繼位,把一切軍政事務交給諸葛亮管。

諸葛亮堅持了他的聯吳伐魏的政策,此後吳、蜀之間不僅不再有戰爭,而且合作到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為什麼可以「威震華夏」?

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或觀眾一定很熟悉這個大名鼎鼎的成語。但不少人心裡又會很迷惑:關羽只是水淹七軍,擒了于禁,斬了龐德,感覺也就普通名將水平,怎麼就威震了華夏了?別急,接下來為你一剖析。二十四年...

關羽最後的日子裡,孫權曹操究竟密謀了什麼?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時正是劉備在漢中斬殺夏侯淵、進位漢中王的時候。「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三國志-先主傳》云:「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

武聖關羽的傳奇一生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

關羽失荊州|沒有演義出來的三國內幕!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但是其背後沒有被演義出來的故事,恐怕就耳聞者少了。關羽在中國被稱為武聖,祭祀他的廟叫關帝廟。在以前,中國是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就是人們對關羽的信仰比孔夫子...

關羽敗死荊州,諸葛亮究竟有多大責任

被尊為一代武聖的關羽,在其聲望達到巔峰的時刻,卻也開啟了極速敗亡的命運。公元219年8月下旬,關羽率荊州軍北上進攻曹魏大將曹仁駐守的襄樊,圍樊城、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卻在三個月之內又迅速敗...

關羽的最後一戰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襄樊戰爭,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此役中蜀漢大將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蜀漢失荊州,與東吳關係惡化,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東漢末年名將關羽

關羽(161-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 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

誰是兇手《超級群英傳》關羽之死真相揭秘

關羽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一代名將卻慘遭不幸,威...

古今64名將之一、蜀漢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

關羽(161-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大將,與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

武聖關羽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慘死在麥城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