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亂世: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央禁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央禁軍是五代十國時期國家武裝力量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變化,到了後周時期建立起來比較完整的編制體系,這時候就成為了國家統一的主要軍事力量。

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國開國皇帝大多出身於割據一方的節度使,他們在長時間的相互交戰中都培養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而這支軍隊當中肯定又會有一支戰鬥力強大、與主將關係密切的親軍。

比如楊行密的「黑雲都」、錢鏐的「武勇都」、王建的「貔虎都」「威信都」、朱溫的「廳子都」等,而隨著以往的主將成為新王朝的開國者,這些親軍也一躍成為國家禁軍。

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四月,梁朝剛剛建立就將原來的宣武節度使親兵左右長直、左右內衛、左右堅銳、夾馬、突將、左右親隨軍將等軍分別更改為左右龍虎軍、左右羽林軍、左右神武軍、左右龍驤軍。

在此之後梁朝又增添天興、廣勝、神捷、天武、天威、英武、控鶴等禁軍部隊。

而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在立國之後也將原來的河東親軍作為自己國家的禁軍主力,並且不斷收編部分藩鎮兵加入中央禁軍,或者重新增招禁軍。

五代時期各國的禁軍都擁有相當多的番號。

羽林、龍武、神武這種比較常見的是對唐朝禁衛六軍稱號的沿襲,梁、唐、晉、漢、周都採用過,而其他的禁軍稱號就不統一了。

前蜀的龍武軍、後蜀的捧聖軍、閩國的控鶴軍和拱辰軍、楚國的銀槍軍,這些都是禁軍的番號。

而一個國家不僅僅只擁有一支禁軍,這些禁軍互不統一,擔任的軍事職責不同,地位有高有低待遇也有所差別,所以很容易發生動亂。

而為了避免這些弊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把這些禁軍逐步統一起來。



根據《文獻通考》中的記載,梁太祖初期曾設置侍衛馬步軍。

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梁、晉兩國在澤州(今山西晉城)一帶發生大戰,梁國左龍虎軍統軍劉捍因防守澤州立下軍功,被提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而這時候的侍衛親軍還只是梁國禁軍中的一支精銳部隊。

而後唐除了繼續建立侍衛親軍之外,在原有禁軍的基礎上進行嚴格整頓,形成新的強大馬步軍隊。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後唐任命石敬瑭為汴州節度使兼六軍諸衛副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應順元年(公元943年)後唐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康義誠兼判六軍諸衛事,使唐朝以來的禁衛六軍、五代侍衛親軍逐漸合二為一。

而在這段時間裡禁軍中的神威軍、雄威軍與廣捷軍合併,改稱為羽林軍。

羽林軍下轄四個軍,每軍又下轄十個指揮。

後來又改左右羽林軍40指揮為左右嚴衛軍、龍武神武40指揮為左右捧聖軍,到了這個時候,嚴衛軍捧聖軍已經成為後唐禁軍中人數最多的主力部隊了。

而後晉也建立了侍衛司,由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統一領導全部禁軍,到了這個時候五代禁軍的建立、改組和統一已經基本完成。

除了後梁、後唐、後晉,後周也對中央禁軍進行了改革。

周世宗鑒於五代以來禁軍軍紀鬆弛、兵驕將惰、老弱混雜等弊端,決定大力整頓禁軍。

首先嚴整軍紀,淘汰老弱病殘,之後在全國挑選身強力壯、作戰勇猛的藩鎮士兵補充中央禁軍,之後加強軍事訓練。

在經過周世宗的改革之後,後周中央禁軍戰鬥力大大提高,為後來的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

五代禁軍在唐朝後期神策軍和藩鎮兵的軍事組織形式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變化,到後晉時已經形成了由軍司、番號軍、廂、指揮、都、隊組成的編制體系。

軍司就是後晉時出現的侍衛司,是中央禁軍最高一級的軍事組織,最高長官是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下面又分設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

番號軍就是侍衛司下轄的各支番號不同的禁軍隊伍,最高長官為都指揮使。

廂是中唐以來出現在軍隊中的一級軍事組織,胡三省說:「諸軍皆分左右廂,廂各有主帥。

」軍則是廂下面一級的軍事組織,由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統領,其中都虞候為副手。

指揮是五代時期在軍之下普遍建立的軍事組織,有指揮使和副指揮使統領,每指揮約有四五百人。

都、隊則是軍中的基層編制單位了,設立都頭。

五代十國時期中國軍閥割據、各地混戰,而作為各國主要軍事力量的禁軍自然也要承擔起各國對內、對外的作戰任務以及各地的駐守任務。

總的來說五代禁軍沿襲了一些唐代神策軍的特點,筆者就簡單介紹一下他們所承擔的軍事任務。

宿衛:就是承擔保衛首都、皇帝安全任務的禁軍,是我國古代王朝禁軍的主要任務,五代十國的中央禁軍自然也不例外。

不過在五代十國這個特殊歷史時期,下克上屢見不鮮已成平常事,所以保衛首都的軍隊也不見得可靠。

比如鳳力元年(公元913年),均王朱友貞與駙馬都尉趙岩密謀篡位,趙岩建議聯合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袁象以及在魏州駐守的招討使楊師厚及所部禁軍,事情就能成功。

果不其然,在兩人同意後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袁象率先帶領禁軍數千人攻進皇宮,十餘萬禁軍則趁此機會在洛陽大肆劫掠,而後梁皇帝朱友珪無法逃跑被殺,朱友貞成功上位。

又比如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九月,唐莊宗派樞密使郭崇韜率領禁軍六萬人攻打前蜀,然而趁著這支部隊久戰不回的機會,駐守魏州的趙在禮於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二月起兵造反,唐莊宗慌忙下令李嗣源率領親軍出征,但想不到的是李嗣源不久後便南下奪取政權,唐莊宗抵擋不住只好帶著兩萬五千多人倉皇出逃。

出征作戰:五代時期禁軍出征作戰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內的平息各地藩鎮造反以及底層人民起義的戰爭;一類是對外抗擊契丹軍隊的進犯、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這些戰爭連年不斷,規模不定。

對內作戰主要就是剿滅各地藩鎮造反了,這個在五代各國都有發生。

比如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後梁同州節度使劉知俊歸附鳳翔李茂貞,派兵扼守潼關,兵攻打華州、長安等地。

梁太祖派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劉鄩前往討伐,成功收復同州、華洲以及長安城。

天福六年(公元941年)鎮州節度使安重榮造反,晉高祖派護聖等禁軍39指揮前往迎擊。

襄州安從進作亂,禁軍奉國都指揮使劉詞率先攻進襄州殲滅亂軍。

五代各國要是沒有這些中央禁軍作為機動力量鎮守國內,藩鎮作亂無疑會愈演愈烈直到吞滅國家。

而對外作戰就主要是抵抗契丹進犯以及各國兼并了。

契丹立國後趁著中原大亂開始大規模的持續南下,曾一度滅亡後晉,對中原構成極大的威脅。

而與契丹接壤的五代諸國不得不派大批禁軍駐守幽州、太原、魏州等地。

而後唐、後晉、後周更是多次出動禁軍與契丹大軍鏖戰於河北、河南等地。

而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其野戰力量也是主要依靠中央禁軍。

如乾化元年(公元911年)的柏鄉之戰,後梁出動龍驤軍、神威軍、神捷軍等禁軍;晉王李存勖則派李嗣源率領親軍迎戰。

後周出征攻打北漢、南唐、契丹也主要依靠侍衛軍、殿前軍這兩隻禁軍屢建戰功得以取勝。

禁軍屯駐:五代禁軍的屯駐地區非常廣泛,除了保衛京師以及鎮守河北、山西等地防禦契丹入侵外,在國內許多地區也有駐紮,主要用來監視、控制地方藩鎮勢力。

如後梁在懷州駐守龍驤軍;後梁在陝州駐紮羽林、捧聖軍,安州駐紮左神捷軍和左懷順軍;後晉在滑州駐紮著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的三千名騎兵。

雖說後唐政府曾經打算消除駐守在各地的中央禁軍與地方藩鎮的對立狀態,想把屯駐進軍納入各地藩鎮的勢力範圍之內,但這只是官樣文章罷了。

實際上中央禁軍駐守在外地的主要任務就是監視各地藩鎮勢力,加強控制,這些禁軍自成體系凌駕於藩鎮之上。

而除了監視藩鎮外,中央禁軍也會在一些糧食生產發達的地區駐軍,這樣便於就地取糧,減輕國家負擔。

總的來說五代的中央禁軍屯駐外地有軍事屯駐和就糧屯駐這兩種,到唐明宗時這兩種方式已經非常普遍並形成具體制度。

後晉出帝曾說過禁軍「或從征醜虜,顯立勳勞;或出討叛臣,方期平定;至於邊陲守戊,藩鎮分屯,盡系捍防。

」這段話比較直白的說明了五代時期各國禁軍所承擔的宿衛京師、出征作戰、屯駐地方的任務,已經發展成為國家直屬的常備軍隊。

這是在唐朝安史之亂以後中央軍隊日益衰落、藩鎮勢力異常強大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在藩鎮割據勢力的混戰中、契丹連年入侵的反抗中不斷發展起來的軍隊,在五代十國時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帶您了解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

五代十國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

趙普獻策,如何幫助趙匡胤集權中央

一連幾日趙匡胤都悶悶不樂,苦苦思索如何使趙宋王朝能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為此他食不甘味,夜不安寢。 三國時期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但對趙匡胤來說就很簡單了,...

天妒英才——向天再借二十年,五代之後無弱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極為混亂的時期。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這五國雖然實...

中國歷史上一個時代的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

五代十國並非指一個朝代,而是指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於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十國指五代之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