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私人衛隊:揭秘唐宋時期的禁軍制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

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親衛、近衛、御林軍等不同稱呼。

在封建時代式微後,這些名稱往往成為軍事榮譽稱號,授予建立特殊功績的部隊。

進入現代後,除某些君主立憲國家仍保有正統禁軍外,其他非名義上由君王統治的國家如民主國家、共產國家等,與之性質相近的軍隊為「憲兵」或保安部隊。

安史之亂以後,直至五代,朝廷的軍隊主要分成中央禁軍與地方藩鎮兵兩部分。

唐五代的禁軍,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皇家禁衛軍。

其職責,除保衛京師和皇宮安全,隨駕扈從外,還要擔任大量的出征作戰任務,是直屬於朝廷管轄的中央正規軍。

唐朝禁軍在安史之亂以前,其主要職責就是擔任宿衛任務,跟前朝別無二致,它有兩個系統組成:其一,由百騎而千騎,由千騎而萬騎,由萬騎再到左右龍武軍;其二,由北衙七營而左右屯營,由左右屯營再到左右羽林軍。

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軍通稱「羽林親軍」,為大唐天子最為信任之禁衛軍。

中唐之前,充任羽林大將軍的,不是皇親國戚,就是皇帝最為親信的將領。

故其地位,遠在諸衛大將軍之上。

又由於羽林軍是宿衛京師、保衛皇宮的精銳之師,宮廷權力的更迭,幾乎全在於誰能夠真正掌握了羽林軍,贏得了羽林軍將士的真正效忠。

武則天依靠禁軍討伐政敵,而穩固了帝位;宰相張柬之率領禁軍發動政變,方結束了女皇時代;中宗平定太子李重俊兵變,雙方都依靠了禁軍的向背;而李隆基能夠一舉消滅貌似強大的韋後集團,能夠敉平太平公主的未遂政變,依靠的也是禁軍。

安史之亂後,禁軍成為唐朝皇帝唯一可以依靠的軍事力量。

故而,禁軍名號日增,人數益多,而廢置無常。

其中最盛者,為左右十軍:即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和左右神威諸軍。

這其中,最為重要,就是神策軍。

說到「神策軍」,練習過書法的朋友,估計會立刻想起柳公權那大名鼎鼎的《神策軍碑》。

神策軍也確實是中晚唐時期禁軍中為最重要的力量。

這是一支成軍於安史之亂後的新建禁軍,由宦官擔任最高統帥,並完全聽命於宦官。

這是神策軍的主要特徵。

但其軍號,卻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天寶十三載(西曆754年),最初是哥舒翰設立於西北地區,主要用於防禦吐蕃的一支邊防軍。

安史之亂後,神策軍奉調中原,作為拱衛兩京、支援前方的二線部隊,頓住陝州(今河南三門峽)。

唐肅宗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以監其軍。

神策軍的兵權遂為魚朝恩所掌握。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入長安,唐代宗倉皇逃奔陝州,魚朝恩率所部神策軍前往迎駕,迎擊吐蕃軍。

在吐蕃軍退走後,神策軍又護衛唐代宗返回長安,駐紮禁中。

至此,神策軍才正式成為中央禁軍。

其後,由於多次保駕有功,神策軍受到朝廷高度重視,經過多次整頓補充,實力大大增強,遂分為左右兩廂,兵力之強為北衙禁軍之冠,成為禁軍主力,扈從天子的親軍。

最高峰時,神策軍的兵力曾達到了十五萬人。

神策軍的實際最高指揮官——護軍中尉和中護軍,均由皇帝的親信宦官充任。

這樣,自上而下形成一套獨立的組織和指揮系統,確立了唐朝皇帝通過宦官對這支軍隊的絕對控制,有力地維護著唐朝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力量。

唐末藩鎮林立,對抗中央,而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一百多年的封建統治得以繼續維持,除了經濟上得力於江南八道財賦的支撐,政治上能巧妙地刊用藩鎮間的矛盾、牽制外,軍事上則主要還是靠了神策軍發揮積極作用的。

但是,這必須是在皇帝有絕對權威,足以駕馭宦官的前提下,才能發揮作用。

反之,尾大不掉,宦官反而可以利用神策軍擅權不法,乃至廢立皇帝。

唐朝歷史上,有七位皇帝是由宦官扶上寶座的。

如穆宗由宦官梁守謙、王守澄擁立,文宗由宦官王守澄、梁守謙、楊承和擁立,武宗由宦官仇士良等擁立,宣宗由諸宦官擁立,懿宗由宦官王宗實擁立,僖宗由宦官劉行深、韓文約擁立,昭宗由楊復恭、劉季述等擁立。

有的宦宮甚至依仗軍權,可以任意殺害皇帝,如憲宗即為宦官陳弘志所殺,敬宗亦為宦官劉克明等所殺。

這些擁立或殺害皇帝的宦官,大都是掌握實權的神策軍中尉。

升格為中央禁軍後,神策軍的主要職能:一為警衛京師,一為奉敕討伐。

禁軍職能的變化,使「禁軍」這一概念的內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此前,禁軍是單純就天子的近衛扈從而言的皇家禁衛軍,至此,則名不符實,成為與藩鎮軍隊相對立的,由封建中央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的軍事名稱。

此後,這一名稱為五代和宋朝軍隊所沿襲,成為封建國家正規軍隊的專稱。

出自芒碭山麓,一個初級小學教師家庭的無賴小子朱溫,經過數十年征戰,在唐王朝的廢墟上建立起後梁王朝,它的禁軍制度與唐代大不相同,開創了五代與北宋兵制的先河。

後梁王朝的雛形,本是朱溫割據中原,以汴(今河南開封)、宋(今河南商丘)二州為中心,今天的河南省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的宣武鎮。

滅亡唐朝,稱帝建國後,朱溫即對禁軍兵制進行了整頓。

將原屬宣武軍節度使轄下的藩鎮軍悉數升格,沿襲唐制,組建其左右羽林、左右龍虎、左右神武、左右天威、左右天武和左右英武,6個軍號,12支部隊。

雖然,看起來,這些軍號,完全襲用唐朝禁軍。

但是,這些軍隊的淵源與唐朝禁軍毫無關係,完全是宣武鎮的朱系舊有部隊。

左右龍虎軍,是以左右天武軍改編而成的。

這是一支後梁的主力部隊,曾參加過梁晉、梁岐爭霸的諸次戰役,得到梁太祖的高度讚許。

左右羽林軍,是以天威軍改編而成的;左右神武軍,是以英武軍改編而成的;左右天武軍,是以原左右長直軍改編為龍虎軍後,第二次改編的新軍號;左右天威軍和左右英武軍與天武軍的改變情況大致相同,都是二次改編的產物。

前者是由羽林軍改編而成,其前身是左右內衙軍;後者是由神武軍改編而成,其前身是由堅銳、夾馬、突將三支軍隊改編而成。

在五代時期的禁軍中,最重要的還是侍衛親軍。

親軍,顧名思義,就是皇帝最親信的部隊。

梁太祖  本是唐末的宣武軍節度使,跟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節度使一樣,為了預防那些桀驁不馴的管內軍隊造反(五代藩鎮,常有本鎮軍隊作亂,驅逐節帥的事情發生),特別設立了直屬於自己的貼身警衛部隊,屯駐節度使府邸附近的「親軍」。

五代諸帝多起自藩鎮,當其入主朝廷,成為皇帝時,其親軍便被改稱為侍衛親軍。

朱溫本就是黃巢起義軍的叛徒,雖然唐王朝招安其後,賜名「全忠」。

但朱全忠對任何上級,都是全無忠心,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野心家和無可救藥的個人主義者。

也正因為如此,對於部下的時刻提防,貫穿其一生的歷史。

剛剛立足宣武軍,朱溫就組建了親軍部隊。

建立後梁王朝後,朱溫更是急不可耐的開始加強侍衛親軍系統部隊的建設工作。

選拔最精悍的士兵和最信賴的嫡系部隊組成侍衛親軍,由最能征慣戰而忠誠度高的將領擔任侍衛親軍統帥。

由於親疏有別,六軍的重要性,是無法與侍衛親軍相提並論的。

從根本上說,侍衛親軍與其它禁軍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後梁禁軍中最可信賴、武器裝備最為精良的嫡系部隊;後者雖然也是與藩鎮軍隊相對立的天子之兵,但卻大多是朱溫在推行兼并戰爭的過程中,陸續收編的其他藩鎮軍隊。

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還來不及對這些藩鎮軍隊進行徹底分化改造,所以忠誠度上還不那麼可靠,當然也不會配備最好的武器。

但是,從職能上說,侍衛親軍與六軍非常相似,它既擔任宿衛,又從事征伐,是禁軍中一支最具有戰鬥力的武裝。

在侍衛親軍系統中,主要有以下幾支部隊:

控鶴軍的軍號,極具仙氣,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即王子喬)緱山成仙,留下一段控鶴飛升的仙蹤神跡。

篤信道教的唐人,常用「控鶴」做為皇帝的近幸或親兵的名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控鶴監秘史》,這是一本記錄無數唐代宮廷八卦事跡的艷史,非常有助於您對這個詞的深入理解)。

後梁時代,控鶴軍是一支兵額充裕的部隊,左右兩廂下還轄有諸軍。

其主要職責是守衛宮城,當然也擔負一些野戰征伐任務。

廳子都,是朱溫最早的精銳禁衛軍。

其組建時間,可以追溯到宣武節度使時代。

這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部隊,由節度使府所在地的汴州富家子弟中,選拔英勇精悍的少年組成。

裝備有當時號稱「急龍車」的重裝連發機弩,這是河東晉軍最為懼怕的武器。

這種機弩攻擊力極強,它由1支大機帶動12支小機,弩巢內裝備連珠大箭,射程遠、射速高、持續射擊能力強。

其原理,大致跟後世的諾登飛多管排列機槍(Nordenfeldtgun)差不多。

朱溫對廳子都高度信任,經常將其用於決定性戰役的關鍵時刻。

落雁都,並不是沉魚落雁的美少女演唱組合,這是朱溫在任宣武節度使時,組建的一支精銳親軍。

當時,割據兗州(今屬山東)的泰寧節度使朱瑾,為了抵禦朱溫的進攻,曾經特別選拔了兗、鄆地區的彪悍健兒和軍中的驍勇將士數百人,組建了一支軍號為「雁子都」的親軍。

這個軍號,來源於此軍將士皆在左右臉頰,各刺兩隻飛雁。

朱溫聽到這個消息,很不以為然,決心採用厭勝之法,鎮住朱瑾。

也選了同樣人數的一支親軍,號為「落雁都」,由義子朱漢賓統領。

朱漢賓也因此得了個綽號,「朱落雁」。

消滅朱瑾後,還參與了淮蔡殘軍的討伐作戰。

龍驤軍,轄有4軍之眾,設都指揮使以總之。

在侍衛親軍中,是馬軍的精銳部隊,其前身可追溯至宣武鎮的左右親隨軍,素為後梁帝王所重視,除鎮戍緊要地方外,多擔任野戰任務。

後梁軍中,很多名將都從此軍出身。

威震河朔的「鐵槍將」王彥章,也統領過龍驤軍。

廣勝和天興兩軍,最初是以親王擔任指揮使的宿衛部隊。

特別是天興軍,號稱禁軍中「最為親衛」,梁太祖特別以第四子、均王朱友貞擔任指揮使,後其擢升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此外,還有神捷、神威、拱宸、捉生都、親騎、雲騎、長劍、匡衛、靜安、神勇等軍號。

後梁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唐朝的六軍制度被保存下來,雖然和新興的侍衛親軍相比,其兵力與戰鬥力並不遜色多少。

但由於親疏有別,侍衛親軍系統不斷得到加強,而六軍系統逐漸削弱。

唐朝的諸衛系統,徹底失去了軍事意義,其職官只是用來安置勛臣或作為遷轉之資。

從整個五代禁軍的發展演變看,這是一個不斷地由禁軍兼并方鎮軍隊,最終全國武裝悉數化為中央禁軍的過程。

同時,在禁軍內部,新組建的侍衛親軍也通過分化改造、消化吸收的方式,將已經收編為禁軍的方鎮軍隊日益「中央化」。

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都從軍事上,反映了五代時期中央集權不斷得到加強,最終戰勝藩鎮,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

後唐的侍衛親軍系統,在莊宗時代非常混亂。

除了河東嫡系部隊外,大量河朔諸鎮的藩鎮軍和臨陣歸降的後梁禁軍都被收編吸納進來,甚至原封不動,連番號也被保留下來。

這樣,不但軍號混亂,也埋下了動亂的潛伏因素。

鐵林軍,是一支老牌的河東嫡系騎兵部隊,由李克用親自創建。

首任指揮使為其長子李落落,洹水(今安陽河)之戰,李落落率三千鐵林軍大戰後梁名將葛從周,不幸被俘。

李克用為之悲駭,甚至願意以任何條件贖回愛子。

後來為了重整此軍,李克用又任命周德威擔任都指揮使。

長子、愛將典軍,足見鐵林軍在河東諸軍中的重要地位。

後唐建立後,鐵林軍仍被保留下來。

突騎軍,分左右二軍,也是李克用親自創建的河東騎兵部隊。

幾乎參加了梁晉爭霸的歷次戰役,多次作為突擊隊,用來打衝鋒,是河東軍中的主力部隊,不少後唐的重要將帥都擔任過這支部隊的統兵將領。

橫衝都的創建,充滿傳奇。

乾寧三年(西曆896年)莘縣(今屬山東)事件,魏博鎮與河東翻臉,節度使羅弘信率軍突襲頓住於此的河東軍李存信部。

李存信猝不及防,為之大敗。

正在不知所措之際,李克用的另一位養子李嗣源站了出來,願意率領所部五百精騎作為殿後,掩護殘軍撤退。

面對三萬魏博軍,李嗣源部臨危不懼,反而勇猛異常,愣是嚇退了敵軍,自己也全身而退。

李克用為之大悅,賜李嗣源部五百精騎軍號「橫衝都」,並作為自己的貼身侍衛親軍。

李嗣源也因此被人稱作「李橫衝」。

這是一支河東諸軍中,堪稱精銳中之精銳的沙陀騎兵部隊。

石敬瑭、劉知遠也曾在這支軍隊中,擔任過軍官。

匡霸、飛騰兩軍,是李克用親手改編的外來部隊。

前者來源於幽州鎮將李承約投奔太原時,帶來的兩千名山後八軍。

這是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布防於今河北境內太行山北麓、軍都山迤北地區,專門用來防禦契丹的勁旅。

後來,在莊宗時代,又補入後梁軍李紹文部三千人。

飛騰軍也來自幽州鎮降軍,是劉仁恭的外甥王思同帶來的幽州銀胡簶軍。

胡簶是一種箱式箭袋,最多可裝矢二十四支。

後世辛棄疾尚有「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僕姑」的詞句。

足見,這是一支善於騎射的部隊。

帳前銀槍軍的前身,是後梁魏博節度使楊師厚所置的銀槍效節軍。

楊師厚撥出專項巨款,在軍中選拔最為驍勇的將士數千人,作為節帥親兵。

無論是給養,還是賞賜,他們得到的,都遠比鎮內其他部隊優厚。

這是一支兩頭冒尖兒的部隊,戰鬥力很強,軍紀很差。

極盛時,曾有八千之眾,號稱集中了天下最為驍勇善搏的戰士。

後梁末帝貞明元年(西曆915年),魏博軍亂,銀槍效節軍發動兵變,舉鎮降晉。

李存勖為之大喜,將其列為親軍,改稱「帳前銀槍」。

沙陀精騎善於野戰,攻城摧堅非其所長,得銀槍軍後,彌補了這方面的缺憾。

其後十年間,梁晉夾河苦戰,銀槍軍往往用為前鋒,一馬當先,對於改變梁晉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幫助晉軍取得滅梁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入唐後,該軍更名「奉節軍」。

後因發動鄴都兵變,悉數被誅,但也因此,促使莊宗喪命、明宗即位。

司馬光評價銀槍軍說:「當初,莊宗能夠攻取大梁,改朝換代,是因為銀槍軍的功勞;等到他身死殞命,也是因為這群傢伙發動叛亂,引起的連鎖效應造成的!」

從馬直,組建於梁晉爭霸的時代,是李存勖手創的親軍。

得勝城(今河南濮陽南)之戰,梁晉兩軍夾河對峙,為打掉梁軍的銳氣。

李存勖在軍中招募勇士,組成四個指揮的從馬直軍。

從軍官到士兵,都是敢於挑戰梁軍,做一對一搏殺單騎對斗的亡命之徒,戰鬥力很強。

滅梁後,匡義節度使李繼韜部的潞州兵馬,也被收編入從馬直軍。

郭威即是這個時候,隨之加入的後唐禁軍。

但是,這支部隊多驕兵悍將,動輒發生兵亂。

最終,他們在指揮使郭從謙的帶領下,發動洛陽兵變,攻進皇宮,射殺了唐莊宗。

散員軍,又號「散指揮」,也是李存勖手創的親軍,其兵源來自兼并成德、魏博二鎮後,從原屬藩鎮軍中選拔的驍勇善戰之士。

首任長官即稱「都部署」,為李嗣源帳下最愛之驍將元行欽。

他本是幽州劉守光的愛將,勇猛異常,曾與李嗣源苦戰八陣。

李嗣源七次射中元行欽,血流不止,但其力戰不退,拔矢再搏,反而射中了李嗣源的大腿,歸降後,李嗣源不但不以為敵,反而十分喜愛,以其為義子。

元行欽不負所望,最善臨陣生擒敵將,每戰皆有收穫,名貫全軍。

李存勖特別把他要過來,擔任這支新組親軍的長官,專設都部署以任之。

並轉收為自己的義子,賜姓,改名李紹榮,隨侍左右。

散員軍,也因此成為李存勖的親隨警衛部隊。

該軍在梁晉戰爭中,還常被作為決戰關鍵時刻的預備隊使用。

德勝城(今河南濮陽縣)之役的一次遭遇戰,李存勖僅以三四騎敗歸,途中被數百梁軍精騎,用長槍大槊列陣圍攻。

千鈞一髮之際,元行欽望見晉王的大纛旗,頓時血貫瞳仁,單騎來救,揮動長劍殺入敵群。

砍斷長矛兩桿,斬首敵將一名,愣是用這股虎痴般的勇氣,殺退了梁軍,救出了李存勖。

所以,建立後唐王朝後,散員軍被作為皇帝的貼身侍衛親軍,負責宮城宿衛。

洛陽兵變,從馬直圍攻皇宮的關鍵時刻,也是散員都指揮使符彥卿率十餘名軍校,做最後抵抗。

一般親軍長官,多稱指揮使,而散員軍卻有都部署、都指揮使之銜,亦可見此軍之重要性。

設立都指揮使、都虞候的還有帳前軍,這應該也是莊宗、明宗兩代帝王重點建設的親軍部隊。

這類親軍,除地位較高外,其兵力也應相當雄厚。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後周、北宋之殿前軍的前身。

親軍,基本變成了一般軍隊的代名詞,皇帝自然就會加強「私軍」建設。

這和藩鎮時代,加強親軍建設,別無二致。

捧日軍,最早是一支梁晉夾河對峙時,投降過來的梁軍部隊。

朝城(今山東莘縣西南)之戰,原屬河東亡命汴梁的梁軍客將右先鋒指揮使康延孝,率百騎來歸,將梁軍底細和盤托出。

莊宗當即解下身上的寶帶,賜給康延孝,並以其所部為基礎,組建了捧日軍。

觀其事跡,頗讓人懷疑,此公本是河東姦細。

契丹直,顧名思義,就是一支契丹族騎兵部隊。

古來,中原王朝都有招募能征慣戰的邊地民族,充實軍隊的傳統。

契丹族是馬上民族,能騎善射、驍勇異常。

唐朝曾大量招募契丹人從軍,中興唐室、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李光弼就是契丹族,其父李楷洛與李楷固、駱務整等契丹驍將,也都是中唐名將。

而沿邊的河朔藩鎮,因為地緣優勢,招募蕃兵、蕃將更為便宜。

安祿山有契丹族為主體的曳落河,趙德鈞的幽州鎮,甚至還有一支名為「銀鞍契丹直」的騎兵部隊。

後唐屢敗契丹軍,也將俘獲的契丹降軍組成部隊。

最多的一次,定州(今屬河北)戰役後,明宗兩敗耶律德光,俘獲甚多,從中挑選了五千多名健壯精兵充實到「契丹直」中。

由於契丹軍戰鬥力很強,此後的中原王朝,甚至到了北宋熙寧年間,都還保留了契丹直的建制。

左射軍是石敬瑭發跡的部隊,也是明宗李嗣源當初的親信部隊,此軍善於馬上左射。

所謂左射,即左手鉤弦而射。

多數人只能左手控弓,右手鉤弦。

反之,則較難。

這樣就存在一半的射擊缺陷,很難連續射擊。

而左射軍能做到左右開弓,騎射自如。

這支部隊無異是一支全能射手組成的射擊軍。

梁晉胡柳陂(今河南濮陽東南)之戰,晉軍名將周德威戰死,後梁軍乘勢發起進攻。

李嗣源部冒死苦戰,石敬瑭率左射軍堵塞強敵,方才穩住局面。

此外,還有金槍、黃甲、內殿直、懷順、雄捷、匡衛、拱衛、保衛、威和、劍直、親直、雲捷、銀槍效義、奉德、夾馬、護聖、奉國等馬步親軍,也多是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父子兩代帝王一手創建的侍衛親軍部隊。

在後唐侍衛親軍系統,開國諸役中,投誠過來的降軍也占有較大比重,控鶴、龍驤、神捷、神威、拱宸等部隊,都是原封不動收編的後梁禁軍。

而定霸都,則是莊宗攻亡劉仁恭父子後,收編的幽州殘軍,甚至沿襲了舊有軍號。

捧聖、嚴衛二軍,是明宗即位後,新組建的侍衛親軍部隊,也是侍衛親軍中最強大的部隊。

前面講後唐六軍的時候,曾經提到過,六軍原屬部隊,基本都被抽調改編入這兩支新軍。

捧聖軍是一支馬軍部隊,嚴衛軍是一支步軍部隊。

兩軍組建之後,上述許多部隊也都相繼被整編、補充進來。

因此,它們成為侍衛親軍系統中,最強大的部隊和中堅力量。

各設都指揮使以總其軍。

明宗及其後的閔帝、末帝都對其非常重視,甚至常以兩軍都指揮使,兼任或繼任侍衛親軍系統的馬軍、步軍都指揮使。

河東軍事集團創造了一個奇蹟,這就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王朝的開國之君,都出自於一個系統。

石敬瑭、劉知遠和郭威,都曾經是後唐禁軍中的軍官。

所以,三朝禁軍,一脈相承,多沿襲後唐之制。

但是,也就在這一階段,六軍徹底淪為擺設,侍衛親軍地位空前提高,殿前軍正在迅速崛起。

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本是後唐莊宗的女婿,曾擔任過首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兼六衛諸軍副使,為後唐禁軍統帥。

而其建立新政權,即是依靠河東屯戍禁軍的力量。

所以,後晉的禁軍制度,完全抄襲後唐。

這也是一種慣性使然。

後晉的禁軍仍分為六軍與侍衛親軍兩大系統,但六軍,基本已經有名無實。

護聖軍是一支馬軍部隊,前身是後唐護聖軍,後晉延續了這個軍號。

並且成為了後晉侍衛親軍系統中,兵力最為雄厚的馬軍部隊。

後唐馬軍中的捧聖軍,後更名為彰聖,入晉後與同為馬軍的奉德軍一起,被改編入護聖軍。

此軍編制極其龐大,擁有左右兩廂,各六軍之眾。

軍、廂及二級軍之長官,皆稱「都指揮使」。

護聖軍都指揮使,兼任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還擁有節度使銜,這是前所未有的。

奉國軍是一支步軍部隊,其軍號也是延續自後唐。

後唐步軍中的嚴衛軍,後更名寧衛軍,入晉後,改編入奉國軍。

新的奉國軍,實際上便是以寧衛軍為主體,吸納了其他幾支步軍部隊,而後形成的新部隊。

與馬軍中的護聖軍一樣,奉國軍也是一支兵力極其雄厚的部隊,左右兩廂之下,各有六軍之眾。

其三級軍事主官,也皆稱「都指揮使」。

奉國軍都指揮使,往往充任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

凡重大戰役,莫不出動奉國軍。

興順軍是後晉新置的軍號,由後唐轉入後晉的拱宸、威和、內直三軍整編而成,擁有左右兩廂,各三個軍,是實力僅次於護聖、奉國兩軍的侍衛親軍主力野戰部隊。

亦設三級都指揮使,為軍廂長官。

弩手軍,是左射軍之外,又一支射擊軍。

不過,左射軍用弓,弩手軍張弩。

弩,向來被稱為「中國之利器」,是一種遠距離殺傷武器,且穿徹能力強,射殺精度高,連續射速快,覆蓋火力足,最適宜克制騎兵。

後梁有廳子都,重備有重裝連發機弩,這曾是後唐騎兵的噩夢。

石敬瑭出身軍旅,素知兵事。

再加上,契丹鐵騎的崛起,中原王朝加強弓弩軍建設,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後晉侍衛親軍系統,還有宗順、廣銳、興國、忠衛、內殿直、散指揮、散員、控鶴等軍號,並且開始出現了殿前軍的番號。

後漢高祖劉知遠南下大梁,奪取中原的基本部隊,跟後晉一樣,都是河東屯戍禁軍。

此後,陸續收編了後唐各部禁軍。

所以,可以說,後漢禁軍完全是沿襲後唐禁軍發展而來的。

而其國祚短暫,不及改制,故新立軍號極少。

興捷、武節兩軍,原是劉知遠任後唐的河東節度使時,以防禦契丹南下為名,新建的地方部隊。

分為左右兩廂,以都指揮使為軍事主官。

後漢建立後,兩軍升格為禁軍。

小底、東西班、龍棲、鐵騎軍等部隊,都是後漢開國伊始,迅速組建的侍衛親軍部隊。

此外,還大量繼承並保留了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控鶴、廳直等後晉禁軍部隊及其軍號。

這些後漢禁軍部隊及其軍號,也基本上,在後周開國之初,保留下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禁軍不是「警衛團」:全面解析唐宋禁軍制度

核心提示:此前,禁軍是單純就天子的近衛扈從而言的皇家禁衛軍,至此,則名不符實,成為與藩鎮軍隊相對立的,由封建中央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的軍事名稱。此後,這一名稱為五代和宋朝軍隊所沿襲,成為封建國家正...

武夫亂世: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央禁軍

中央禁軍是五代十國時期國家武裝力量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變化,到了後周時期建立起來比較完整的編制體系,這時候就成為了國家統一的主要軍事力量。

宋朝319年的罪人――石敬瑭

石敬瑭,別稱兒皇帝,五代十國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曾幫助李嗣源登基,經營河東,衝鋒陷陣,戰功卓著。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以兒國自稱,在契丹幫助下大敗後唐軍隊,建立後晉。後晉天福七年(942年)...

古往今來誰是「天字一號」賣國賊

古往今來誰是「天字一號」賣國賊說起古往今來的「天字一號」賣國賊,一般人都會認為是明末的吳三桂或者抗戰時期的汪精衛。其實不然,古往今來真正的「天字一號」賣國賊就是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這是中國歷史上...

你不熟悉的五代十國皇帝列表

後梁太祖朱溫簡介 建立後梁,史上最流氓的皇帝朱溫(公元852—912年),原名朱溫,歸唐後賜名朱全忠,稱帝後又改名朱晃,原豐縣(第)一鄉艾村裡午溝集人。但這是一個籍貫尚存爭議的人物,現行史書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