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丨神壇上沒有我的理想和生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金聖嘆曾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水滸滿滿是義氣生死,打殺不斷,

怕年輕人學壞,故而不讀。

而三國演義的故事多為杜撰,又其中講的全是機謀之術,

與正史相去很遠,故老而不讀。

三國演義之中最偉大的人物當屬諸葛亮了!

魯迅曾說:「與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眾所周知,蜀國的建立,除了劉備的堅持、武將的奮戰,

功勞最大的就是諸葛亮了。

他輔佐劉備和劉禪,

終成一代佳話,一直被歷來史學家盛讚。

關於諸葛亮的典故我們幾乎爛熟於心,

我們對他的認知和了解,

多數是來自於三國演義書中對於諸葛亮的描述,

即便不曾看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能知其一二。

像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空城計、舌戰群儒等等,

不少典故都躍然在我們兒時的書本上,

可以說,他是智慧的化身,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陣前討賊、後方安頓,

無論是劉備生前,還是劉備死後,

他都是一個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

但是如果告訴你,這個「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很多豐功偉績其實是虛構出來的,你會不會大跌眼鏡?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

181年8月20日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年幼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耕種。

此後的發展軌跡,便是眾人皆知的「三顧茅廬」將在此上演。

但關於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卻有不同說辭。

究竟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

這個問題歷史上是有不同記載的,

《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

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

是諸葛亮去找劉備。

關於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

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

他們認為,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

因為《三國志》裡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

管仲、樂毅他們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要做事情的,

這是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所以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

甚至不就近為劉表服務,

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闆,而劉備當然是最好的人選,

他豈肯在隆中坐等劉備「三顧」呢?

三顧茅廬萬一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麼辦?

而且,三顧茅廬就等於說諸葛亮在那兒冒險,

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

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

他待在家裡幹什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其實在三顧茅廬是真的,

而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確實見過劉備。

那天劉備接待了很多人,大家聊完之後都散去,

只有諸葛亮沒有走。

但劉備並沒有覺得這個身高一米八,

面容俊美的小鮮肉有啥不同,也懶得問他要幹啥。

於是順手拿了一根耗牛尾巴就編織起來。

諸葛亮見狀就跟他聊起理想,

此時劉備才覺得諸葛亮非比尋常。

而後來三顧茅廬,也是徐庶和司馬徽極力推薦,

劉備才欣然前往。

但在《三國演義》中,

一番《隆中對》後諸葛亮加入了劉備集團,

之後便是有了一系列開掛之舉,

可這卻有歷史為證,其中多數都不是真的,

而且帶有神化的成分在裡面。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用計,就是火燒博望坡,

三國征戰初期火燒博望坡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戰役,

很多人都為這一個章節感到讚嘆,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敘述中,

火燒博望坡是由諸葛亮從初期操作到後期指揮一條龍做下來的,

而實際上卻不是如此。

雖然三國演義中對火燒博望坡的目的

以及各個細節講述的非常清晰,

但是這一計謀的出處卻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

《三國志•先主傳》有記載,

諸葛亮出山跟隨劉備是發生在建安12年,

但是火燒博望坡在建安7年就已經發生了。

所以,顯然那時候還未出山的諸葛孔明,是不可能出此謀策的。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

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讚嘆不已。

然而,諸葛亮的一生並沒有干過這件事,

此事是孫堅和孫權父子乾的,並且在古代,

把釘在木板或者船體上的箭取下來加以利用,

是冷兵器年代的一個知識。

草船借箭其實仔細想來很難做到,

船要恰好不遠不近,箭要射的不偏不倚,方可實現。

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

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

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

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

話說孫權也是膽識過人,與曹操的濡須之戰,

孫權坐船親自前去刺探曹操軍情,

接下來和《三國演義》情節相似,被曹操發現,不敢輕出,

於是命令士兵射箭攻擊,孫權的船被射歪差點沉了,

他便讓船掉個頭讓箭繼續射,這樣一來船就平衡了,

而後呢,孫權就把帶箭的船開走了。

孫權的聰明讓曹操很是欣賞,

留下了那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士人指點到今疑。

這段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的詩句,

被後人改編成京劇、晉劇、徽劇,

冠以《空城計》的名字廣為流傳,

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在欣賞之餘,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一個誤區。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否真的空城退敵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街亭之役,魏方主帥是張邰,而非司馬懿,

孔明根本無法以「空城計」嚇退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司馬懿。

從資治通鑑和三國志權威性的記載中可以看出,

街亭之戰時,蜀軍主帥是諸葛亮,魏軍主帥則是張邰。

諸葛亮只是「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並未搞過什麼空城計。

也許有人要問:魏軍主帥是張邰,那司馬懿在哪裡?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七十一上則言之甚詳:

「(就在街亭之戰爆發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馬懿攻新城,

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

申儀久在魏興,擅承制刻印,

多所假授,懿召而執之,歸於洛陽。

原來,當諸葛亮率眾與張邰拒戰於街亭之時,

司馬懿遠在數千里以外的洛陽,

除非那時候有一種「洲際飛彈」,二人才能「戰」上一場。

諸葛亮既然沒有擺過「空城計」,

那麼,歷史上是否真的沒有用「空城計」以退敵兵的人了呢?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元末明初,鄧愈(朱元璋手下大將)

率軍駐守徽州,苗軍來攻,「城中守兵甚少。

苗軍奄至,

鄧愈乃激勵將士,大開四門以待之,苗軍恐有詐,不敢入」。

明代使用「空城計」以退敵的還有張臣、王儀等人。

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時來了個「移花接木」,

把它歸到了諸葛亮的頭上。

小說家的創作採取虛構手法,

這乃是司空見慣之事。

但我們若是真的把小說當成信史,

認為諸葛亮擺過「空城計」嚇走司馬懿,那可就是咄咄怪事了。

「舌戰群儒」,是歷史長河裡軍閥鬥爭中外交政策的一個特寫。

從古至今,在眾多軍閥的鬥爭中,

各個政權在本著自身利益出發,都想名譽占先,氣勢壓人,

不戰而屈人之兵,達到一個預想的目的。

所以舌戰群儒也是《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片段之一,

此詞現已成為褒讚能言善辯者的專有詞彙,

但《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是說到,

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的使節前往東吳,

勸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

《三國志》中沒有舌戰群儒的記載,

倒是說到了東吳集團內部有關抗曹和降曹的爭論十分之大。

以上只列舉了一部分《三國演義》中,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與正史中不同之處。

之所以要把諸葛亮寫得如此足智多謀,

原因還是要把劉備集團美化服務,

這是羅貫中寫《三國演義》一開始的立場。

但這並不是說現實中的諸葛亮就不優秀,

只是他的優秀並不在戰爭,

而是在於對內的治理和對理想的堅持。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有政治理想的人。

他之所以在當時選擇劉備,而非孫曹,

原因就是他的理想跟劉備當時的口號一樣,

都是「光復漢室」。

曹操曾經也有著口號,所以荀彧跟著他,

後來曹操要稱王了,所以荀彧離開了。

孫權是沒有理想的,怎麼實用怎麼來,

所以他可以一會聯劉,一會又向曹魏稱城。

因此,劉備是諸葛亮實現理想的最好選擇。

但是,劉備在赤壁之戰後,

其實就不怎麼提「光復漢室」了,

他的野心膨脹,走的路子是自己稱帝。

當然,諸葛亮沒有像荀彧一樣離開,

但劉備也沒有再跟他談打仗的事,

赤壁之戰後的諸葛亮乾的更多是類似蕭何的工作。

但是,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之後,

知道時日無多,而周圍能委託的人也只剩諸葛亮了。

劉備託孤諸葛亮,原因是因為他知道諸葛亮要的是理想,

而不是利益。

而且還知道,諸葛亮最大的優點是謹慎。

所以他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好,你可以自己當皇帝。

這是最後一次給理想主義者上一個緊箍咒。

而諸葛亮後來也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眾所周知,創業要大膽,守業就要謹慎。

所以諸葛亮是劉備最後最好的選擇。

其實後來諸葛亮也確實如此,

他餘生不斷北伐,但卻不願採用魏延的「子午奇謀」,

因為北伐是為了「漢賊不兩立」的理想,也是旗幟。

不用奇謀是因為謹慎,當時的蜀國經不起再一次失敗。

但諸葛亮最後還是累死了,

為什麼會累死?很多人認為是劉禪的無能。

其實不是,而是諸葛亮的理想並不是要一個英明聖武的皇帝,

而是一種虛君實相的政治體制,

這麼說是不是感覺很熟悉?

是的,這樣是曹操所改革出來的體制。

曹操是法家,諸葛亮也是。

所以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就是「虛君實相」和「以法治國」。

只是最終,諸葛亮沒有成功,理想沒有實現。

後人也沒人記得他的理想,沒人歌頌他為理想的付出,

沒人紀念他的以身作則、憂國憂民、廉潔奉公、謙虛謹慎,

而反倒是把他如同偶像般崇拜,

讚嘆著羅貫中賦予他的神機妙算。

諸葛亮,會感到悲哀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沒幹過的那些事

每讀一遍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敬佩就增加幾分,但演義終究不是歷史,今天我們就聊聊諸葛亮沒有干過的那些事。火燒博望: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發生在公元202年,當時曹操正與袁尚交戰,許都空虛,劉表認為這是...

軍事庸才?羅貫中緣何要神話諸葛亮

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塑造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其中智絕——諸葛亮尤其深入人心,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除了不會武藝外,其他發麵幾乎是全才。那麼諸葛亮到底是不是全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