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後,曹操如果南下,是否更有可能統一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以弱勝強,擊敗北方霸主袁紹。
曹操達到了他人生第一個頂峰,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關鍵時刻。
這一年,曹操45歲。
如果部署得當,戰略得法,曹操原本很有希望在有生之年一統江山,可惜關鍵時刻,曹操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戰略方向。
北上,還是南下
曹操雖然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擊敗了袁紹的主力,但袁紹根基尚在,青幽並冀四州也都還在袁紹手中。
因此,一開始,曹操把戰略重點放在北方,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當202年(建安七年)5月,袁紹去世後,曹操依然把北方作為首選攻伐對向,就絕對是犯了戰略性錯誤。
我們先看結果,從200年官渡之戰結束到207年長途奔襲烏桓成功,曹操為平定北方,足足花了七年時間。
人生能有幾個七年?當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舉兵南下荊州時,曹操已經53歲了,再加上經歷赤壁大敗,曹操的雄心也不復從前。
當時,對於北上,還是南下,曹操的謀士集團是有爭論的。
郭嘉的建議是,先南下荊州。
郭嘉認為,袁氏兄弟不足慮且不能打,一打他們就抱團,不理他們就內鬥,等他們斗的精疲力竭再來收拾他們也不遲;另一派,荀彧、荀攸的建議是,應該將討袁進行到底,袁紹「四世三公」,勢力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稍不留神,就可能死灰復燃。
最後,曹操聽取了荀彧、荀攸的建議。
袁氏兄弟不足慮,烏桓勢力暫可不管
袁紹臨終前,真是留下了一盤作死的棋局。
三個兒子和一個外甥,一人管一個州,廢長立幼,讓小兒子袁尚繼承權力。
這樣的格局,不鬧才怪。
有人說,袁紹勢力的敗亡,與其說是敗在官渡之戰上,不如說是敗在沒有處理好繼承問題上。
如果任由其發酵,很可能使袁氏集團內部爭鬥加劇,互相攻伐,互相削弱。
而且因為烏桓在更北邊,暫時對曹操也不會構成威脅,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奇襲遠征了。
劉表軍事能力有限,難以對抗曹操
相反,如果當時曹操選擇向南發展,又將是怎樣的情況呢?
劉表雖然控制了荊州,把當地治理得也不錯,但他性格遲疑、格局有限,錯過了一次又一次良機。
天子流浪,軍閥混戰時,劉表沒有參與;曹操攻打呂布時,劉表也沒有施以援手(當時袁紹、曹操、劉表是一個陣營的);曹操進攻袁紹時,劉表也沒有乘虛北上。
劉表手下的黃祖,射殺了孫堅,因此劉表和孫家勢力始終不睦,孫家甚至三攻黃祖。
因此,劉表的主要軍事力量,都用來防衛江東孫家。
而且,劉表雖然號稱甲兵十萬,但缺乏有效的軍隊體系,主要由「外戚」蔡瑁、張允掌權,像黃忠、魏延、文聘等名將都沒有用武之地。
因此,如果曹操南下,劉表很難實施有效的抵抗,甚至江東孫家還可能乘火打劫。
但畢竟荊州是一個大州,而且在劉表的治理下,人口相對稠密,農業生產基本恢復(就是有兵源、糧源的意思)。
如果曹操拿下荊州,對他下一步統一全國,會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孫權還未搞定內部,很可能被迫歸順
孫權的哥哥孫策在200年官渡之戰前,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身亡,這使得江東停滯了凌厲的進攻步伐,轉而鞏固內政。
孫權面臨的局勢並不輕鬆。
孫策給孫權留下大約五個郡,會稽郡(孫權兼任太守)、丹陽郡(太守是孫權的舅舅吳景)、豫章郡(太守是孫權的堂兄孫賁),廬江郡(太守李術),廬江郡(太守是孫權的堂兄弟孫輔)。
李術公開反叛孫權(「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後被鎮壓。
孫輔也心思活絡,和曹操勾勾搭搭(「遣使與曹公相聞,事覺,權幽系之」)。
可見,平定內部是這一時期孫權的主要工作。
另一方面,孫權所得的江東地盤是不小,但很多地方在當時屬於化外之地,還有很多當地的少數民族山越占山為王,牽扯了江東大量的精力,平定山越叛亂。
當時,孫權一直對曹操控制的東漢朝廷沒有翻臉,也是希望留有餘地,給自己更多的生存發展空間。
202年,曹操曾經要求孫權派質子(人質)到許都,但被孫權拒絕了。
那時已經暴露了孫權絕不會甘於人下,但曹操彼時的戰略重點在北方,也就沒把孫權怎麼樣。
曹操「先南後北」的模擬路線圖
因此,官渡之戰後,如果曹操選擇南下,搞定荊州的難度並不大,而且荊州的左鄰(劉璋)右舍(孫權)都和劉表有宿仇,不可能聯合抗曹。
而且當時江東內亂,曹操拿下荊州後稍加休整(賈詡後來就有同樣的建議),拿下江東也有很大的勝算。
回過頭來看北方的「三袁一高」(袁譚、袁尚、袁熙、高幹),他們四人之中,並沒人有能力整合袁氏集團的資產,很可能長期處於打打停停的狀態,再也不能對曹操的北方造成壓力。
等曹操收拾完南方以後,再收拾「三袁一高」估計會更容易,一則他們自己消耗的差不多了,二則曹操的實力會更強大。
最後剩下西涼的韓遂、馬騰,蜀地的劉璋,漢中的張魯,這三股勢力能力一般、野心不大,他們對一統江山都不是主要矛盾了,早點晚點,最終都會被曹操拿下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曹操很可能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統江山。
從200年到220年曹操去世,整整二十年。
一年搞定劉表,三年搞定孫權,五年年搞定「三袁一高」,剩下幾年搞定張魯、韓遂馬騰、劉璋,天下定矣。
摸金校尉曰:
劉邦七年平定天下(三年滅秦,四年滅楚),劉秀十二年平定天下,曹操從189年己吾招兵開始,直到220年去世,曹操征戰三十一年,只取得三分天下,時也,命也。
但關鍵時刻的戰略主攻方向的選擇錯誤,也是重要的原因。
郭嘉確實是鬼謀,如果曹操聽他的,可能都未必會有三國這段歷史了。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
歡迎關注。
郭嘉與諸葛亮都難以回答的難題,1800年後,還是無人能解
東漢末年,皇帝昏暗,宦官、外戚爭權,終導致天下大亂。戰爭紛起、群雄爭霸,眾多良才猛將倍出,在紛亂的世間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故事。三國時期,曹操回到陳留,散盡家財開始招兵買馬,準備討伐董卓,引得四方...
郭嘉,或許是劉備的大恩人!
公元207年,是中國歷史上並不那麼波瀾壯闊的一年。但正是這年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形成了一個讓人始料未及的蝴蝶效應,從而奠定了此後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一年,曹操就幹了一件事:征伐烏丸,徹底肅清袁氏的殘...
揭秘曹操北伐:反敗為勝血戰白狼山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嚇得屁滾尿流,沒日沒夜地逃到柳城(今朝陽縣十二台鄉袁家台子村附近),投靠了烏桓。袁紹曾與烏桓關係密切,兩個兒子跑去和他們一勾結,遲早是個大禍患,怎...
漢民惋惜,蠻夷猶記,終究一切從頭
漢朝從鼎盛時期到衰落的過程,雖然北匈奴被趕到了西邊,但鮮卑卻已經從大興安嶺來到匈奴的舊地,成為一股嶄新的勢力,而一直以來的外戚宦官專權,豪強壓榨平民的東漢,也已經在極其尖銳的矛盾下以董卓進入洛陽...
這個人不死,我相信就再也沒有什麼「三國」了,他會提前統一全國
三國中的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各據一方,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那段時間也因此被稱作為「三國」。實際上三國中的兩國早就已經形成了,第三名到位者是劉備。他半輩子都在顛沛流離,不知所為。直到遇上諸葛亮之後...
若郭嘉在,能使曹操避免赤壁之禍嗎?
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取荊州,劉琮束手,荊州聞風而降,劉備逃往江夏。曹操順流而下,給孫權寫信道,「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孫將軍會獵於江東」,可謂志得意滿。危難之際,劉備孫權兩家聯盟,互為唇齒,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