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反骨——是誰下的毒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的蜀漢大將魏延可謂智勇兼備。

他曾向諸葛亮進獻子午谷之謀,主張兵出子午谷,直搗長安,給曹魏一個措手不及。

後來司馬懿的一席話證明魏延的建議是極富戰略價值的:「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

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早得多時矣。

」(羅貫中《三國演義》,下同)


魏延不僅有智,而且有勇。

據作品中描寫,魏延的武藝雖超不過五虎將,但也當在伯仲之間,比如他出戰馬岱,「不十合,岱敗走」,即使勇猛如張飛,對付馬岱,也須十合才能分出勝負。

在戰場上,甚至曹操都中過他一箭,被「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

正因為魏延是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所以在三國紛爭中,劉備集團總少不得他,諸如出征西川,爭奪漢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我們總能見到魏延活躍的身影,而且魏延也總是不負眾望,屢立戰功,為蜀漢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令人替魏延叫屈的是:他的腦後竟長有一塊神秘的反骨。


當然這隻有像諸葛亮這樣的高人才能洞察。

所以早在魏延剛投奔劉備、還未一展身手時,諸葛亮就想結果他的性命。

且看作品中的一段文字:

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

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指魏延搭救黃忠、幫助關羽奪取長沙的義舉),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根據作品描寫可知,後來魏延由於反骨,果然在諸葛亮亡故之後謀起反來,幸好諸葛亮早有預料,在死前留下錦囊秘計,恰到好處地在魏延該貢獻的已全部貢獻、該作害的還沒來得及作害的時候,及時了結了他的性命。


用「反骨」來解釋魏延謀反的原因,顯屬無稽之談,是唯心主義天命觀的十足表現,因而遭到後人的批評也是理所當然。

但「反骨」一詞到底是作者信筆杜撰的新詞還是作者襲用前人的舊說呢?弄清這一問題,對於《三國演義》的研究還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反骨」出自作者杜撰,那麼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就屬於作者個人獨有的思想;如果襲用前人舊說,則這方面的內容是來之於傳統的觀念。

「反骨」出處的不同,對作者創作思想的評價當然也會不同。


許多人認為「反骨」是作者的杜撰,其中以發表於《讀書》1996年第2期上余超的《從「反骨」談起》較具代表性。

該文從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為《三國志》作的注,到《全相平話三國志》均無「反骨」字樣,古相書《神相全編》也無「腦後反骨」一相,倒有「頭無惡骨,面無好痣」之說等材料推斷,認為:

羅貫中之前尚無「腦後反骨」之說。

它若不是羅氏之發明,則至少是由他首先付諸文字,因而羅氏為文史籍中「反骨」說之始作俑者。

《辭源》、《漢語大詞典》及《大辭典》均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為「反骨」之出處自是理所當然。

上述說法其實並不確當。

據現有資料
,「反骨」一詞可溯源到唐李延壽所撰的《北史·藝術上》。

茲引錄如下:

皇甫玉,不知何許人也。

善相人,常游王侯家。

……玉嘗為高歸彥相曰:「位極人臣,但莫反。

」歸彥曰:「我何為反?」玉曰:「公有反骨。

這裡須稍作說明的是,李延壽《北史》系據李百藥《北齊書》等史書反骨刪改而成,然《北齊書》早在唐代中葉以後就逐漸殘缺,今所見《北齊書·方伎》也載有「反骨」一事,文字與前引《北史》基本相同,則又是後人據《北史》等所補,可見「反骨」說之始作俑者非羅貫中。

由此,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說,羅貫中給魏延安上「反骨」,是受了前代載籍的影響。

在古籍中,「反骨」與「反相」其義相近,故常可混用,茲舉例以證之:

天地間性有萬殊者,形而已矣。

以人、物言之:人形直而靈,獸形橫而蠢。

以人言之:形清而靈,形濁而蠢。

匪直外有五官之形,且內有五臟之形。

故吳王濞有反骨,而高祖先知其反;安祿山有反骨,而張九齡先知其反;王莽之鴟吻、商臣之蜂目、越椒熊虎之狀、伯石豺狼之聲,皆形也。

形異而氣亦異,氣異而性亦異。

(高攀龍《高子遺書》)

前引「吳王濞有反骨」系典出《史記·吳王濞列傳》,「反骨」原寫作「反相」:

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

」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反相」所指較為寬泛,它可以指骨相,或者指面相等等,也可以指各種相的綜合。

在古籍中提及反相時除「狀有反相」外,還有以下一些說法:「面有反相」,「貌有反相」,「目有反相」,「鼻折山根頗有反相」「額紋有反相」等。

「反骨」則專就骨相而言,所指更為具體,兩者雖不能完全劃等號,但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指某個人的謀反是先天生定,本人難以改變,他人也無力逆轉,只能聽天由命,因此「反骨」「反相」被人混用也就不難理解了。

比如《三國演義》,我們把其中的「反骨」詞都換成「反相」,一點不會影響其內容的表達。

其實,在《三國演義》里,認為魏延有反骨的諸葛亮本人就是「反骨」、「反相」混用,他在另一個場合就曾經下過「魏延素有反相……久後必生禍患」的斷語。

據此,我們完全可以把「反骨」一詞的源頭追溯到第一次使用「反相」一詞的《史記》。

由《史記》中的「反相」,衍生出後來的「反骨」,再到《三國演義》「腦後有反骨」,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

與「反相」、「反骨」相似的還有一個詞一一「反氣」。

「反氣」一詞,最早出自《三國志·董卓傳》裴注。

《董卓傳》載,卓女婿牛輔與呂布戰,牛輔「營兵有夜叛出者,營中驚,輔以為皆叛」,心懷恐懼,擔心遇害。

裴松之注引《魏書》曰:

輔恆怯失守,不能自安。

……見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氣與不,又筮知吉凶,然後乃見之。

中郎將董越來就輔,輔使筮之,得兌下離上,筮者曰:「火勝金,外謀內之卦也。

」即時殺越。

牛輔擔心來訪的客人謀害自己,所以事先讓相者察看來者狀貌,以確定其人是否有「反氣」,亦即是否長有謀反的相貌、氣勢。

由上材料可見,如果羅貫中在創作過程中參考過《三國志》,他在塑造魏延形象時,受「反氣」之說的啟發,最終給魏延腦後安上「反骨」也並非不可能。

最後順便一提的是,「反骨」除指預示將來要謀反的骨相這一義項外,還有死在外地、返骨歸葬的意思。

另外,道教中有「反骨洗髓」一說,指脫胎換骨、得道成仙。

當然,這樣的「反骨」則是誰都想得到的美事了。



說明:本文來源於2010年7月《文史知識》,原文《「反骨」溯源 》,作者雷艷萍、楊俊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三國演義詆毀的三大名將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被人們所熟知,然而藝術作品始終是藝術作品他並沒有還原歷史,相反為了塑造人物和故事的可讀性冤殺了很多歷史大將。一代名將被扣上腦後反骨的魏延魏延作為蜀國後五虎將時代的戰將扛把...

三國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將領。他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為創立和鞏固蜀漢政權屢立戰功,被封為漢中太守、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南鄭侯。諸葛亮病逝後,魏延因與長史楊儀不睦,相互攻伐,被誣為謀反,為馬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