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策將江東之主傳給孫權說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讀】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魏蜀吳三國之君,放到任何一個朝代,都有獨立建國,並一統天下的能力,劉備和曹操的個人實力,毋容置疑,但是東吳之主孫權,獨立當政那麼多年,一直是蜀魏爭霸的配角,怎麼就有這麼高的評價呢?
從孫策將江東之主傳給孫權說起
文/歷史崔
孫堅死後,孫策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征服了整個江東,但是不到一年,就被門客刺殺,在討論繼承人問題時,孫策將東吳基業,交給了二弟孫權。
然而直到公元222年,孫權稱王,在追封孫策的時候,只有個普通諸侯,長沙王,遠不像司馬家族那樣和睦,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封老爹司馬昭為文帝、伯伯司馬師為景皇帝,司馬懿為宣皇帝。
即使如此,史學家們,依舊認為,當初,孫策將東吳之主,傳給孫權,是最好的選擇。
要討論繼承人問題,首先需要明確,孫策將家業傳承下去,主要有那麼幾種途徑:
第一是自己的兒子;第二是家族的兄弟;第三是兄弟的兒子。
在古代,女人是沒什麼地位的,歷史上,名臣名將、甚至皇帝的老婆,在史冊里也就一個姓氏,連個名字都沒有,除非她的權力足夠大,可以左右史官的記載,比如呂雉、鄧綏。
孫策死的時候,只有25歲,但是已經有一個兒子,三個女兒了,大喬過門不到一年,顯然這些子女與大喬的關係不大,喬氏姐妹的命運都不好,特別是老大,新婚不到一年,老公就死了,而且很可能只是一個妾,地位不高,處境淒涼。
當時東吳內憂外患,整個政權還極其不穩。
先說外部,孫策被刺殺是在公元200年,就這一年,依然有很多大事件發生,首先官渡之戰爆發,曾經的兄弟袁紹和曹操,正拼個你死我活,其餘諸侯面臨著,站隊的問題,賈詡帶著張繡投降了曹操,國舅董承的衣帶詔事件爆發,劉備投奔袁紹,外面一片喊打喊殺。
再看內部,孫策征服東吳,靠的是武力,由於本身家族地位不高,而且曾經的老闆,還是千夫所指的袁術,東吳本土勢力,對孫氏家族具有極強的抵抗心理,從孫策輕易被殺,可以發現,東吳暗潮洶湧。
郭嘉說的很明確: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
內憂外患,這樣的局面肯定不能傳位給兒子,主少國疑,危險,於是繼承人問題,就只能在孫策的倆成年兄弟之間,選擇,第一個就是孫權,18歲,另一個叫孫翊,16歲。
前面有倆集專門講孫堅和孫策的,還沒看過的童鞋,可以關注lishi_cui,回復名字查看,當時有種觀點認為,孫堅作為軍閥,雖然還是替袁術辦事,但是打開了後代的視野,而且孫堅的這幾個兒子,確實個個都很優秀。
孫翊雖然比孫權要小,性格方面卻很像孫策,勇猛果斷;而孫權相對要溫和的多,孫策死前,託孤,是這麼和孫權講的: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簡單點理解就是,創業,我比你行,守業還是選你更好。
繼承人問題,就這樣解決了,至於孫策被封為長沙王,就很好理解了,為了政權穩定麼,國無二主,如果繼承人太多,就算理論上的,很容易被人利用,造成國內動盪
。
老大不是那麼好當的,婦人之仁永遠也當不了BOSS,從這一方面來說,孫權確實是,東吳之主的不二人選,此後孫堅的其他仨兒子,死的死,散的散,在東吳,當權的只有孫仲謀一家。
確定了領導地位,順便也消滅了家族內部隱患,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穩定江東,而這,一定要提到的人物,就是張昭。
張昭是徐州人,師從白侯子安,學的是《左氏春秋》,在古代,讀書人是很受人尊重的,當時也沒有娛樂圈,所以人們飯後談論的焦點,都集中在,本地甚至全國有名的讀書人,而和張昭齊名的人物,叫王朗。
王朗,在《孫策究竟靠什麼奪取江東》有出現過,橫掃江東的孫策,在會稽打敗了王朗,後來在曹操的中央政府任職,做了三朝元老,司馬家族第三代傳人司馬炎,就是他孫女的孩子。
按理說,張昭,這麼厲害的讀書人,舉孝廉,當官,是一條很清晰的人生道路,但是張昭統統都拒絕了,連徐州刺史陶謙,請他做幕僚,也沒去,還差點死在了監獄。
為什麼呢,最可能的理由,是亂、小命得不到保障,而且自命清高,當時很多讀書人,都喜歡點評政治人物,而且人才選擇老闆,比現在自由的多,水平那麼差,憑什麼讓我給他賣命,所以張昭拒絕了。
那為什麼孫策就請動了呢,難道孫策的能力,就比他們高那麼多?當時徐州戰亂,張昭逃難才到的揚州,小命隨時都有危險,需要找個靠山;而孫老闆憑藉個人魅力,招聘員工,只談理想,而且,張昭的地位,比當公務員要重要的多。
在孫策手下,張昭是最重要的頭號參謀,基本上大事小事,孫策都會找張昭商議,在孫策託孤時,也是把張昭拉到,和諸葛亮相同的高度: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在孫權繼位初期,根基不穩,幾乎是張昭一個人力挽狂瀾,先向中央上表,再向地方各級官僚發文,穩定民心,為了樹立孫權的領導地位,更是親自扶他上馬。
此後,孫權開始展露,出色的政治天賦,可能孫權打仗,評價一直不高,因為那麼多次攻打合肥,都沒成功,但是說到,治國安邦,那天賦,槓槓滴。
統治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搞好當地,世家豪門的關係,重用士族,比如劉表空降荊州後,就重用當地豪門,蔡瑁、蒯良、文聘、黃祖都拉進了劉表的權力中心。
在江東也有四大家族,分別為:虞魏顧陸,與另一個概念,容易混淆:東吳四大姓顧陸朱張,其實就兩個家族有出入。
虞的代表人物是虞翻,這是位易學專家,曾經是王朗手下的功曹,寧波餘姚人,王朗兵敗後,投降孫策,他的老爹是日南太守虞歆。
餘姚虞氏,從漢朝開始,這個家族,在寧波、會稽乃至整個浙東地區,都有巨大的影響力,被人稱為江左豪門,在二十四史中,虞氏當官的,就有上百人,還有很多大官,位列九卿,東吳被滅後,虞氏利用家族影響力,幫助西晉,穩定過浙東。
孫策初到江東時,把虞翻扔到了富春,當縣令,孫權時,才進入的內閣,可惜虞翻一直沒賣孫權面子,還是有說什麼,當然,話都是好話,可是忠言逆耳,若干年後,孫權差點把富春給殺了。
另一個叫魏騰,遭遇和虞翻,差不多,也是王朗的功曹,他的爺爺叫魏朗,曾任彭城令、尚書、河內太守,由於受黨錮之禍,牽連,免職回家。
三國志里,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孫策剛到江東,就想殺了他,是孫策的母親,威脅要跳井,才救的他。
孫權的思路很明確,不願意合作的,閒置、甚至罷官,削弱家族影響力;願意合作的,高官厚祿、通婚,孫策的三個女兒,在孫權的主持下,分別嫁給了陸遜、顧劭、朱紀。
陸遜,是陸康的侄子,本身就是陸家的族長,廬江太守陸康,被孫策打敗,不久去世,此後,陸氏家族一蹶不振,死了將近一半人,遷往東吳後,孫權讓陸遜重新進入仕途。
顧劭是顧氏族長顧雍的長子,也是位人才,博覽群書啊,年輕的時候,名氣比陸遜還要大,二十七歲,就做到了豫章太守的位置,顧劭沒有陸遜那樣的軍事才能,但是看人的眼光很準,先後提拔了張秉和殷禮,成了太守,吳粲是太子少傅,丁諝是典軍中郎。
通婚,歷來是家族之間,實現同盟,最好的手段,顧劭的舅舅叫陸績,是陸康的兒子,而地方官要想和各大家族,搞好關係,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婚,劉表娶的媳婦,就是荊州最大的家族,蔡氏。
原來的江東四大家族,都處理完了,通婚的通婚,打壓的打壓,現在孫權要重新扶植新的四大家族,於是就有了另外的兩家:朱和張。
朱家的代表人物,叫朱桓,是孫權時期,提拔的,東吳本土將領,三國名將,官拜前將軍、青州牧、假節,孫權的第三個女兒,叫孫魯育,嫁給了朱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朱據,官居驃騎將軍、丞相。
最後一個張家,代表人物張溫,他的老爹叫張允,是揚州城,有名的大地主,孫權曾任命張允為東曹掾,而張溫從小就是高富帥,官拜選曹尚書、太子太傅、輔義中郎將,因為出使蜀國,表現出色,名氣很大,最後得罪孫權,而被刺死。
孫策託孤時,給了孫權兩張王牌,倆顧命大臣,一個是張昭,治理國內,另一個是周瑜,管轄軍隊,有了他們,再加上,孫權聯合的四大家族,東吳國內,基本實現了,權力的平穩過渡。
老祖宗有句古話,叫:新官上任三把火,新領導必須先做點事情,證明實力,獲得公司上下的認可,以後開展工作才會順利,而對於孫權來說,最好的機會,就是對外戰爭,於是,他選擇了殺父仇人,黃祖,下一期我們會繼續講孫權,以及孫權參與過的戰役。
-------------完---------------
謝謝轉載、分享
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
關注「中國歷史名人」公眾號:lishi_cui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
《二十四孝》里的《陸績懷橘》,主人公改變三國,但結局悲慘!
《陸績懷橘》這個小故事,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陸績的父陸康,任廬江太守,跟袁術關係很好。陸績六歲時拜見袁術,袁術拿出很多橘子給陸績吃。陸績偷偷拿了三個,裝在袖子裡。走的時候,向袁術拜謝,袁術...
他若不死,司馬氏想奪取天下就沒有那麼容易
導讀:「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使曹操首創,經過大詞人辛棄疾的推廣,孫權成了優秀繼承人的代名詞。其實孫權的哥哥,人稱江東小霸王的孫策,也曾經也被人如此誇獎過。他的人生很短暫,可是名聲卻不比弟弟小。...
三國殺不殺2:三國最牛謀士之一,為孫權解危,卻被主公罵死
小時候讀《三國演義》,討厭的人有兩個,都是東吳的,一是呂蒙,偷襲荊州,害關羽敗走麥城。二是陸遜,火燒連營,蜀國兵敗如山倒,劉備白帝城託孤,桃園結義的三人至此都命喪黃泉。讀到這裡,真有眼見他起高樓...
孫權的心腹,陸遜是怎麼死的
在史冊三國志中,有一位名將被認為擁有與諸葛孔明一樣的政治地位,陳壽也只單獨為他倆立傳,然而這個人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他起於豪門,卻遭遇家族巨大變故,為恢復家族榮耀,他在仇人的朝廷里做官,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