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現在還沒成功一定沒少讀書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說現在除了綠茶婊,獨立婊,勵志婊,還有一種「馬克婊」。

「馬克婊」會從網上下載幾個G的電子書,網易公開課,騰訊微課,網絡雲課堂上的系列課程ta比誰都清楚,每當遇到好詞好句好文章也會不辭辛勞地收集到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

然後就木有然後了... ...

曾經微博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

你用小米手機,穿凡客T恤,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在家看耶魯大學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氪每日必讀,馬雲的創業史了如指掌,張小龍的貪嗔痴如數家珍。

肉夾饃只吃西少爺,約朋友得去雕爺牛腩,喜歡Kindle勝過iPad,手機里沒遊戲全是GTD的APP。

如果上述條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應該還在每天乘地鐵。

你真的不努力嗎?

不是的!

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努力

同樣的

你不是不讀書,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讀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Part 1:如何做到主動閱讀

主動閱讀的意思是理解更多的內容,而不是記住更多的信息

如果不能把記住的信息加以理解內化,也就沒有辦法對你的實際生活有任何幫助,就像楊絳先生回憶錢鍾書先生的讀書過程一樣,錢老先生家中並沒有多少藏書,但是卻有很多筆記本,這些筆記都是錢先生在讀書時記錄下來的,準確的說是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不斷演生出的解決方案。

像現在大熱的手帳、方格控都是根據這個原理衍生出來的記憶工具。

書籍的價值體現在信息的不對等性,比你水平高的書你才有興趣去閱讀,所以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但是書本並不是學習的工具,「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值得學習的信息」這項技能才是

Part 2:讀書四境界

1、基礎閱讀:只了解字面意思

就像我們剛開始識字時一樣,那時看的書可能是安徒生童話、金剛葫蘆娃、大頭兒子小頭爸爸。

那時候看書的樂趣只是圖一熱鬧,印象中留存的可能只是白雪公主的美貌,青蛙變成王子的神奇,或者對美人魚的唏噓。

能和小夥伴們吹吹自己看過多少書,就很牛X了。

2、審視閱讀: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信息

現在我們看過了很多的書,培養了很深厚的閱讀能力,即使再看安徒生童話也能讀出很多信息來。

比如皇帝的新裝是對愚蠢的諷刺,只有一個小孩說出真相既可以解讀為童言無忌,也可以解讀成作者只能借孩子的口才能說出事實,否則會被別人說成神經病,進一步諷刺人性的自私和貪婪。

3、分析閱讀:邊讀書邊提問,並不斷解決問題

一個分析型讀者一定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並不斷歸納解決問題的人。

要想成為這樣的讀者,首先應該明確這是本什麼樣的書(Pigeonholing a Book)。

這並不是說能區分情感小說,科幻故事、工具書的就夠了,當一本書拿在手中就要思考它內容的主線是什麼?以什麼方式講述這個內容的?

就如同我們讀《飄》一樣,如果將這本小說當做歷史題材的書來看,就會關注到他南北戰爭的背景,戰爭發生的時間、領袖人物的政治思想;而如果把他當成一部情感小說看來,就會關注斯嘉麗與白瑞德的感情發展,人物內心變化所發生微動作、微表情等等;如果把它當做英語學習工具書,讀到「I never give anything without expecting something in return. I always get paid.」這樣的句子就會找個小本本記下來,分析各部分的結構,再擴展練習成為自己的句子。

(具體方法我在想要英語寫作得高分?那你就一定要看這些! 提到過)

4、主題閱讀:閱讀特定問題的相關書籍

如果把學習比作是一條射線,增加知識的深度只能提高你的技能點,說白了深度閱讀可能讓你成為行業大牛。

以射線的端點不停畫圓,擴展相關行業的知識面,為了解決問題,不斷閱讀相關書籍,在閱讀的過程中又不斷產生新的問題,這樣周而復始,不同的圓之間就有了交集,最後形成一個球體,這個球體就叫做知識體系。

Part 3:不同類型的書有不同的讀法

像科學、研究學、心理學這些理論書籍經過推理論證,就能解決它一開始提出的問題,而實用性工具書,只能通過讀者的實際行動才能解決問題。

就像我寫的一些英語學習方法一樣(捂臉)我經常說的一句就是:理都懂,不去做,然並卵。

Part 4:如何在閱讀中提高思考能力

首先你要找到一本好書。

定義一本書的好壞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吸引你,有讀的慾望;

2、能夠解決你目前困境;

3、能讓你更明智,不僅教授你知識,還讓你更了解世界,更了解自己。

那麼如何通過這本好書讓你的水平不斷提高呢?

前面說過,你已經確定了要好好讀這本書,就以為著你們之間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等性,那麼在讀書的過程中就一定能發現你所需要的信息。

然而一本書之所以說它好,甚至說它偉大,是因為它涉及了不同層級,不同知識面的內容。

我最近聽了一段吳曉波對雷軍的採訪,第一遍聽的時候我會把重點放在他們兩人對時代趨勢或者移動網際網路的看法上,第二次聽的時候我就聽出了雷軍對公司未來的規劃,第三次聽我就會認真聽吳曉波是如何提問,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邏輯性,聽完認真做筆記,如果以後我有機會採訪大牛是不是就能夠用上這種提問邏輯。

舉這個栗子就是想說明,每次讀書的時候,都能從不同角度重新思考作者的布局,這樣就能在閱讀中不斷成長。

最後給大家安利這本書

(我真的沒收廣告費!)

這本書我沒看中文版,只在kindle上買了英文版電子書,個人感覺語言通俗,不難理解,只是這類書多少都會有點乏味,也算是通病啦!

最後的最後

如果你覺得我說的有點道理,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ChristineCoffee

微博@大發美少年

簡書作者:大發美少年

來勾搭我吧!

願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