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東林黨想要老子做亡國之君,老子才不願意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全文約一萬四千字
自從天啟皇帝繼位,因為東林黨擁立有功,開始重用東林黨人;但是沒多久天啟就看出來東林黨這幫子人沒有幾個真正幹事的,東林黨掌權後推舉的軍事白痴袁應泰取代了熊廷弼,袁應泰上任一個月就丟掉了遼陽瀋陽等地,把遼河以東的大片土地拱手讓給了後金;後來的王化貞在軍事上更是一竅不通,熊廷弼這個遼東經略還得被王化貞壓著,史書上說經府不和,名義上熊廷弼上王化貞的上級,但實際上王化貞是高於熊廷弼的,最終的決定權在於王化貞(哪怕是熊廷弼不配合,王化貞掌握遼地絕對多數的兵權);熊廷弼主張重點防守廣寧王化貞不以為然,還隨意接受來歷不明的難民甚至編入軍隊,最終丟掉了廣寧,熊廷弼也因為主動放棄寧遠、錦州二人雙雙被下獄;天啟調查清楚東林黨最初給自己捏造根本不存在的危險然後自己挺身出來保護新君以獲得新君賞識;東林黨利用紅丸案大力打擊非東林黨人的參與者;又利用「癸丑京察」排擠了一大批政見相左的官員;在「封疆案」中收受熊廷弼的賄賂。
除了擅長搞政治鬥爭、整人外,東林黨沒有什麼長處了。
天啟皇帝越來越覺得東林黨不是個東西,是要自己做亡國之君的節奏;天啟可不想這麼幹,就有意識的疏遠東林黨人轉而支持太監魏忠賢。
直到天啟五年是東林黨跟閹黨集團鬥法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努爾哈赤也沒有再次大規模進攻明朝,因為自從廣寧陷落一段時間後,後金毀掉了廣寧城牆,將遼河以西的地方當做緩衝地帶撤回了遼東;努爾哈赤轉身對付北部的蒙古喀爾喀部、女真的卦爾察部等部落,意在統一北方,然後全力進攻明朝,本來這一段時間可以好好的整頓東北軍務,但是東林黨一直熱衷於搞政治鬥爭,根本無心於邊防。
也就是這段時間(天啟二年),天啟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上奏要去遼東督師,天啟批准,孫承宗到了遼東就「光復」了大凌河以南的遼西走廊地區,錦州、寧遠就在這個地區,孫承宗之所以這麼快收復這麼多地區,因為這就是熊廷弼當初丟棄的地方,努爾哈赤也沒占領,孫承宗去了不用損失一兵一卒派兵占領後就上奏是收復了大片失地。
之後孫承宗就開始在寧遠、錦州修城,又在距離寧遠不遠的海島——覺華島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和商貿中轉站的基礎設施。
希望覺華島可以跟寧遠互相依偎,當敵人進攻一方另一方可以救援。
孫承宗在最北面大凌河一線修建了若干堡壘;又派人在這以南地區屯田。
孫承宗僅用三年就徹底收復並穩固了四百里疆土。
聽起來是很厲害的,但是具體一說孫承宗這四百里土地沒見過後金一兵一卒,沒跟後金打過一仗。
這些土地誰都可以收復,占領就是了。
熊廷弼當初放棄寧錦退守山海關就是因為廣寧陷落,寧遠、錦州是守不住的,遼西走廊無險可守。
從軍事上講毫無價值;努爾哈赤在當初攻下廣寧後就可以南下占領寧遠、錦州,但是努爾哈赤也沒占,占領廣寧最後還是毀城回到了遼東;努爾哈赤也應該是看到了寧錦對於後金進攻戰略價值不大(如果占領就要駐兵防守,這就失去了騎兵的靈活性,如果被明軍圍困,救援也是個問題),占領了還要派兵駐紮,分化自己的兵力,得不償失。
孫承宗在寧遠、錦州修成後還造成一個問題:補給線過長。
寧錦一帶要獲得補給必須從關內過來,距離長達四百里的補給線,努爾哈赤如果真的攻擊錦州、寧遠,是一定守不住。
孫承宗在遼東督師三年,號稱練兵十一萬,這些人竟然連金兵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但每年都要花費六百萬兩銀子養著。
朝中的御史開始質問花這麼多錢是不是存在吃空餉的問題;孫承宗因為朝中壓力必須跟後金軍隊打一仗才說得過去。
所以孫承宗剛把三十萬石糧食調到三岔河附近的右屯作出進攻態勢,山海關、寧遠、松山等地駐軍發生士兵譁變(就是催要拖欠的軍餉);這些士兵選擇鬧事的時間點很準,就是孫承宗準備跟後金干一架,士兵就鬧事,很有可能是怕跟後金去拚命。
想通過士兵譁變要孫承宗改變進攻後金的決定;這些士兵好多是孫承宗新招募來的,只想當兵領國家俸祿,並沒有真的跟後金兵拚命的打算。
後來孫承宗聽從遼東逃難過來來歷不明的難民說三岔河東岸的耀州城只有三四百金兵把守,四貝勒也在城中。
孫承宗也不擅長打仗,根本區分不了這個消息是真是假,但是他打這個仗很重要是出於政治考量。
覺得此地接受大明統治那麼久,這裡的人民肯定認可大明朝廷為正統,明軍一進攻過去遼民必將響應。
孫承宗基於這樣的判斷立馬派了將近八千人去偷襲耀州城;可是這八千人由馬世龍率領,前面的軍隊剛渡過三岔河就遭到後金的突然襲擊(顯然後金有準備),明軍來不及反應被殺了一部分,大部分被趕下河淹死,後面的部隊見情況也四處逃跑保命去了。
這段河被當地人稱為柳河口,所以這次又稱為「柳河之敗」。
那些之前的難民極有可能是後金派來的。
據後金方面統計,斬首四百人,俘獲戰馬六百八十匹,戰甲七百件。
明軍損失是很慘重的。
很快這次戰敗傳遍關外,又有不少士兵逃跑,孫承宗招募的十一萬軍隊經過兵部核查居然僅剩不到六萬人,居然一下子少了五萬,柳河之敗損失(被殺和逃跑)的軍隊最多八千人,聽說柳河之敗就逃跑的有四萬之多,這根本不現實,軍中極有可能吃空餉的名額,要不然孫承宗上報的跟兵部核查的不可能差別那麼大。
孫承宗每年花費六千萬兩白銀就訓練出一見後金兵就準備跑路,貪生怕死的軍隊怎麼也說不過去。
孫承宗更厲害,居然把「柳河之敗」說成巡邏的小分隊遭遇襲擊,損失數百人。
這個巡河小分隊居然由孫承宗親信馬世龍帶領,一次遇襲就死了兩個副總兵一個參將,死這麼多高級將領說是遇襲鬼才回信。
魏忠賢之前就要自己親信彈劾孫承宗只會修城牆,不注意練兵,也沒有出其不意的對後金髮動進攻。
但天啟比較信任自己老師;後來總結了一下他督師遼東的結果:戰前軍隊譁變;不核查軍隊吃空餉情況;戰後士兵潰逃,孫承宗親信馬世龍出來頂了這個雷被朝廷免職,但朝臣都知道馬世龍是自己的親信,孫承宗也再次上書請求辭職。
天啟看自己的老師實在不適合打仗,就同意了他的辭職。
接著任命高第為遼東經略督師遼東;高第不是一味地修城,而是根據情報分析了努爾哈赤最近的動態,認為後金最近會攻擊遼西走廊地區,因為錦州城牆還沒修完,右屯等地根本阻擋不住後金的騎兵,高第決定從錦州等地撤兵防守寧遠。
此時守衛寧遠的袁崇煥反對高第這麼做;有的史料說高第是想把寧遠也放棄了,袁崇煥反對從寧遠撤兵;可是從現有的史料看高第只是決定從三城(錦州、右屯、大凌河堡)撤兵,袁崇煥反對從這三地撤兵,雙方僵持不下;後來高第接到情報說最近努爾哈赤會對寧錦用兵,需要緊急撤離。
因為遼西走廊太不利於守城。
在柳河之戰前孫承宗已經把三十萬石糧食存放在了右屯,為了不使這些糧食落入後金之手需要緊急運回來,右屯在三岔河口附近,距離渤海很近,天啟批准調集水師運糧。
還沒等右屯的糧食搬完後金就打了過來,被後金搶去四萬石。
高第及時從錦州撤兵努爾哈赤撲了個空,則直接揮兵攻打寧遠,寧遠可是重點防禦的,努爾哈赤也一時半會攻不下來,孫承宗當時設想後金攻擊寧遠的時候,覺華島的水師就可以到大凌河等地切斷後金退路達到救援寧遠的效果這時候也失效了;而且孫承宗還認為覺華島擁有保護港的性質,因為後金還沒有水師,把糧食等後勤物資儲存在島上是安全的。
但是孫承宗和袁崇煥都忽略了覺華島致命的缺陷:冬天天氣寒冷,海面結很厚的冰容易把覺華島跟陸地連成一片,這樣後金不用什麼水師冬天直接用騎兵踏冰就可以攻擊覺華島;督師遼東三年的孫承宗居然沒發現這一點,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敵人;袁崇煥同樣,後金都打過來了還要大批居民踏冰到覺華島避難。
後金馬上兵臨城下了,袁崇煥才發現這一點,馬上命人鑿冰,這是根本行不通的;一是:後金馬上就來了,來不及鑿;二是就算來得及鑿,因為天氣寒冷,前面鑿開的很快就會被凍上;沒效果。
三是冰太厚,根本不好鑿,為此好多士兵手被凍傷甚至手指凍掉。
覺華島也沒有修建工事防禦,島上還以水師為主,不跟敵人近戰,裝備也不好;後金見寧遠攻不下轉身奔襲覺華島,這個時候海冰已經鑿不開了,最有效的辦法是遲滯後金軍隊。
袁崇煥如果在後金放棄進攻寧遠轉攻覺華島的時候,敢出大量奇兵攻擊後金部隊,要努爾哈赤認為寧遠才是真正的威脅,那樣覺華島可以轉移一點軍隊物資什麼的,損失就小一點。
這下倒好,袁崇煥就在寧遠看著後金踏冰攻上覺華島,島上的七千水師和六七千商人被全部屠殺,後金獲得島上的八萬石糧食,燒毀水師大量船隻。
可謂損失慘重。
在王化貞督師遼東的時候毛文龍就開始創建東江鎮根據地,這個東江鎮根據地就位於中朝邊境,鴨綠江入海口附近。
後來毛文龍逐漸軍隊發展壯大到數萬人;在努爾哈赤進攻寧遠、覺華島的時候處於後金後方的毛文龍也沒閒著,趁著後金大軍南下的機會率軍從朝鮮進攻後金占領的瀋陽和海州;如果海州和瀋陽被毛文龍占領就切斷了努爾哈赤的退路,是非常危險的。
努爾哈赤雖然洗劫了覺華島,但是一直攻不下寧遠城,後方還被毛文龍攻擊,努爾哈赤決定立即撤軍攻打毛文龍,獲得的糧草來不及運回就直接燒掉。
等到了瀋陽毛文龍早跑了。
這一戰明軍方面損失了將近四十多萬石糧食(其中很大一部被後金燒掉),覺華島上的水師被團滅;明軍斬首二百六十九人,後金損失也應該在千人之上。
對明朝來說
寧遠之戰損失很嚴重的。
但這也是喪失遼陽、瀋陽、廣寧後,除了熊廷弼取得小規模的勝利;這是首次抵住了後金的進攻。
寧遠之戰也可以說是慘勝。
但袁崇煥上疏的時候生生的吹成了「寧遠大捷」,根據以上戰爭結果根本不是什麼大捷,袁崇煥在奏章中也沒有向朝廷對戰爭結果做匯總。
其實袁崇煥在寧遠之戰中沒顯出多厲害,就是把寧遠城守住了,根本不敢跟後金打陣地戰殺傷後金有生力量。
還有袁崇煥對於覺華島慘案負有重要責任,只顧守城沒有想辦法牽制後金大軍導致覺華島被團滅。
天啟和魏忠賢對寧遠大捷是了解具體情況的,也知道袁崇煥的這份奏章有多少水分,但這次寧遠之戰畢竟是薩爾滸之戰以來第一次後金沒有攻下明朝的軍事據點;改變了明軍軍中認為後金軍隊是銅頭鐵臂的認識,對增高士氣還是有用的。
天啟決定承認袁崇煥所說的「大捷」,不久還把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了。
袁崇煥這個人跟之前的督師遼東的人相比厲害多了。
在寧遠之戰中面對後金強大的攻城架勢保衛住了寧遠城,袁崇煥或許沒有誇大,是他自己認為這就是一場大捷。
跟之前的袁應泰、王化貞厲害多了,前後兩任兵部尚書都誇讚袁崇煥治軍還是有一套的,「柳河之陷,無處不逃,獨袁崇煥一軍屹然不動。
」
寧錦之戰並不是袁崇煥一個人努力的結果,身處敵人後方的毛文龍部全軍出動攻擊海州和瀋陽,採用圍魏救趙的打法迫使後金儘快退兵起了重要作用;接替孫承宗的高第獲悉後金最近會進攻遼西走廊的情報就是魏忠賢建立的情報系統提供的,從這裡可以看出魏忠賢的情報系統做的還可以。
但是東林黨等人認為魏忠賢派大量特務四處活動還監視朝中官員,這是大大的侵犯隱私,所以極力反對魏忠賢這麼幹,文官們把這些特務擾民的事跡都鄭重的記錄下來,我們今天看到的魏忠賢的情報系統就是監視官員、打擊異己用的;但對軍事方面的情報作用絲毫不提;就是監視大臣等人也有合理成分,一是官員已經腐敗的不成樣子,在緊急關頭真敢向後金出賣國家機密換取金錢;二是明朝官場應該已經有後金的姦細打入做中央低級官吏,為後金打探明朝中央的機密等等。
後金攻打瀋陽、遼陽、廣寧等地也不是靠的實打實的攻城,很大一部分都是靠的姦細、特務作為內應。
因為袁崇煥在寧遠搞反間諜活動;魏忠賢在中央搞反間諜、反貪污的活動,可以說是各方的共同努力守住了寧遠城。
來說一下這個毛文龍,毛文龍出生在浙江錢塘,跟遼東扯不上關係,毛文龍還有個當過山東布政使、順天府尹的高官舅舅沈光祚,如果毛文龍做文官那是可以非常順利,平步青雲。
但毛文龍不喜歡《四書章句》之類的書,無心於考取功名;但他喜歡研究軍事兵法。
毛文龍跟遼東結緣是因為他的伯父海州衛百戶毛德春去世後,因為沒有子嗣百戶一職無人繼承,毛文龍以侄子的身份繼承了百戶一職,後來又升官做了千戶。
後來瀋陽、遼陽等遼河以東全部陷落,毛文龍也撤到了廣寧,接替袁應泰的是王化貞,王化貞想派人從朝鮮方向干擾後金,毛文龍自薦要去,王化貞給了毛文龍一百九十七人和若干艘船,走海路繞過遼東半島前往朝鮮,說實在的明朝的上萬軍隊都被後金擊潰,毛文龍這不到二百人到人生地不熟的朝鮮能幹成什麼事?沒想到毛文龍在海上走了兩個月到達朝鮮登陸;先突襲了鴨綠江西岸的鎮江堡,這個鎮江堡由明朝投降的佟養真防守;鎮江堡有一千多兵力,毛文龍摸清這些後先派了幾十人去不遠的山區防火搞了出調虎離山,要佟養真先派出幾百人的軍隊離開鎮江堡查看情況,然後再半路安排數十人設埋伏防止部隊回援。
最後毛文龍親自帶領剩餘的人進攻鎮江堡,毛文龍又搞了虛張聲勢的招數要佟養真以為明朝大軍將至假象,很快就攻下了鎮江堡,活捉了佟養真,隨後佟被押往北京處決。
毛文龍用類似的辦法先後攻克了寬甸、長甸、靉陽等堡壘。
隊伍發展到四千多人。
毛文龍依靠不到二百人能幹出這麼大的事是很厲害的;毛文龍這麼幹引起了後金對他的注意,後金遣大軍攻打毛文龍,毛文龍被迫退到朝鮮,雙方在朝鮮境內的林畔展開激戰,由於毛文龍的強烈反抗後金方面也有不小損失就撤兵了。
激戰之後毛文龍率眾退守皮島,並以此為根據地招募遼民,在中朝邊境一帶展開屯田。
毛文龍部漸漸站穩腳跟,天啟二年皇帝批准東江鎮成立,管轄敵占區的遼東一帶,毛文龍任命為總兵。
並通過山東半島向東江鎮運送糧食等物資。
東江鎮正式成立後毛文龍就不斷騷擾後金控制的地區,有機會就消滅幾個後金兵;順便也招收不願接受後金統治的遼民,年齡在壯年的小伙子訓練後編入軍隊,不能打仗的通過海路經由山東半島送往內地。
就這樣後金控制區大量遼民逃亡東江鎮;毛文龍先後接收了遼民有百萬之多。
後金其實是奴隸制國家,被征服的地區的人民通常會淪落為奴隸主的奴隸,說殺就殺,對待殘暴血腥,毫無人權可言;反抗就血腥鎮壓。
毛文龍利用這一點,全心全意為遼民著想,依靠遼民群眾,採用游擊戰術騷擾後金,利用優勢兵力集中打擊某一點,以消滅儘可能多的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的。
三百年後的毛澤東領導共產黨抗日打游擊很多舉措跟毛文龍相似。
不僅如此,毛文龍還依靠以前在遼東積累的關係和較好的口碑在後金建立起情報網絡,派出大量探子打探消息。
之所以有這麼多遼民願意給毛文龍打探消息,是因為毛文龍真正為他們著想;每次進入後金統治區毛文龍撤退的時候都會護送遼民一路撤退,然後從東江鎮改去各地。
贏得了遼民的信任後都願意給毛文龍提供幫助。
軍隊的擴大很大一部分就是把逃難的遼民武裝起來的。
在天啟三年皇帝授予毛文龍尚方寶劍,這個尚方寶劍可以節制一方,連地方最高將領也要接受節制,直接向皇帝負責。
也正是這件事為毛文龍的死亡埋下禍根。
一個武將居然可以節制一方,文官們是十分擔憂的,漸漸由支持毛文龍轉變敵視毛文龍。
在天啟三年九月,毛文龍的情報網絡反饋努爾哈赤近日準備進攻山海關。
毛文龍緊急出動全部軍隊準備進攻後金首都赫圖阿拉以達到牽制的效果。
從東江鎮到赫圖阿拉沿途有董古寨、牛毛寨、閻王寨這三座寨子。
毛文龍隊伍這時候發展到三萬多人,毛文龍用了四天時間攻克了這三座重要營寨,很快後金守軍反撲又被毛文龍全殲;正在行軍途中的努爾哈赤被迫放棄攻打山海關計劃,回援赫圖阿拉;毛文龍獲悉後進主力正在撲過來,毛文龍立即退兵,努爾哈赤東江兵一個都沒見到。
這次大捷被稱為「牛毛寨大捷」,當時主政遼東的孫承宗對毛文龍的這次軍事行動十分高興,上疏給了毛文龍極高評價;之後毛文龍還在登萊巡撫袁可立的支持下收復了遼東半島南端的金州、復州、旅順三地,解除了後金對山東半島的威脅。
從廣寧陷落到天啟五年這段時間努爾哈赤沒有大舉進攻明朝,孫承宗、袁崇煥可以好好修築遼西走廊上的諸如錦州、寧遠等地的軍事據點。
不是後金好心故意要明朝休息下;一方面原因是努爾哈赤決心解決北方的蒙古諸部落和女真的其他部落,以達到徹底統一北方的目的;二是毛文龍在東江鎮採用的游擊戰術也很好的牽制了後金的用兵。
但是當努爾哈赤獲悉右屯有明朝大量糧食,還是率大軍來搶,順道毀了錦州城,消滅了覺華島水軍。
傷亡也就一千多人,努爾哈赤是賺了。
天啟六年,經過柳河之敗和寧遠之戰要努爾哈赤徹底看清明朝軍隊戰鬥力太弱,準備再次採取一個大的軍事行動;也就是寧錦之戰一個半月後毛文龍就獲得情報說努爾哈赤採用堅壁清野的戰略把兵力收縮在幾個大城市裡。
從薊遼總督閻鳴泰、袁崇煥獲得的情報都認為努爾哈赤將有一次大的軍事行動;努爾哈赤也應該是趁著明朝把重兵集結在寧錦防線一帶準備從更靠西的薊門鎮的喜峰口入關劫掠;遼東實行堅壁清野是針對毛文龍部隊的。
努爾哈赤很快完成了準備工作後等待薊門姦細方面的消息就可以攻打喜峰口了;面對努爾哈赤隨時進攻關內可能;來不及請旨的毛文龍(東江鎮距離北京還是很遠的)發兵攻打後勁占據的大城市。
毛文龍這次目的只有一個:牽制住努爾哈赤進入關內。
所以毛文龍放棄了擅長的游擊戰術,好多營寨都是硬打下來的。
因為努爾哈赤已經做了堅壁清野的工作就是為毛文龍「量身定做」,同時也認定毛文龍實力弱,不具備攻城的能力。
毛文龍為了達到牽制效果必須打破努爾哈赤對自己的認識,所以毛文龍選擇了相對於瀋陽、遼陽好打,但比一般營寨堅固的多的鞍山(城牆厚度高達七點五米,高度十米)作為攻擊目標。
鞍山地處遼陽海州之間,是遼東通往寧錦地區必經之路,位置很關鍵。
毛文龍攻打鞍山放棄了自己擅長的游擊戰術,為了達到牽制努爾哈赤的目的對毛文龍造成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毛文龍部本來人數就不多,裝備也比較差,花費了巨大代價攻下了鞍山,但是後金軍隊隨即對毛文龍反撲,毛文龍部陣亡四千多人再次失去鞍山;僅有三千人突圍出來。
毛文龍此次是兵分好幾路同時攻擊後金的營寨,除了鞍山這一路損失慘重,其他路採用了靈活的游擊戰術損失較小。
毛文龍這麼一折騰成功吸引了努爾哈吃的注意,努爾哈赤放棄進入關內掃蕩的計劃回師對付毛文龍部。
攻打鞍山這次戰役也是袁崇煥唯一一次誇讚毛文龍的記錄,「使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
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
」袁崇煥這次誇讚毛文龍是基於自己的認識,袁崇煥是看不起毛文龍的小打小鬧的游擊戰術的,不認為有牽製作用;這次毛文龍攻打重鎮鞍山全遼震動袁崇煥也略有耳聞才改變了對毛文龍的些許看法,上疏誇讚了一番。
不僅袁崇煥這麼看,朝臣多數都認為毛文龍數年毫無牽制之功,屢遭彈劾。
毛文龍這次派遣了東江鎮幾乎所有的兵力進攻鞍山,一是牽制努爾哈赤,二是通過攻打鞍山要朝廷看到自己的作用,堵上朝臣的嘴。
袁崇煥這樣的人雖然看不起毛文龍的游擊戰術,但他自己也沒有膽量跟後金騎兵打野戰;最擅長的是修城在城中放炮。
袁崇煥這樣做殺傷敵人有生力量有限;卻看不起殺傷敵人有生力量較大的運用游擊戰術的毛文龍。
毛文龍部一直得不到糧餉的正常供應;被運往東江鎮的糧餉需要從山東半島運過來,糧餉被先後的登萊巡撫武之望、袁可立嚴重剋扣,朝臣還喜歡以各種名義給毛文龍「穿小鞋」。
毛文龍在這次進攻後金前給皇上上了個奏章:「竊海外無糧絕食,因武、袁二撫台貪忌所誤。
賊四五月持火器棄寧遠攻關,職今死報朝廷,發奮過江掣後。
守關上台火器堅壁,固守無害,必不可動搖。
但知一身報國,將死之日,無畏人議也。
」毛文龍這是在進攻後金都沒想著活著回來,以身許國。
無數的朝臣攻擊自己,可以看出毛文龍是一種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壓抑。
可是剛打完鞍山不久天啟皇帝就下旨斥責毛文龍牽制無功;這顯然不是天啟皇帝的本意,以後的事可以加以說明。
寧遠之戰前毛文龍已經給朝廷上情報說努爾哈赤在正月十四發兵進攻明境。
但是這次奏章被嚴重耽誤,本來一個月就可以到天啟手裡,這次三個月還沒到。
朝臣一直說毛文龍牽制無功,空耗糧餉。
後金軍隊都打到寧遠了,你東江鎮還沒有點動靜進行牽制;合著他們的意思是要毛文龍死死牽制住努爾哈赤不能動彈,要努爾哈赤進攻寧遠就是毛文龍牽制無功。
這邏輯好可笑,努爾哈赤擁有十幾萬軍隊,裝備精良;毛文龍最多也就兩三萬軍隊,起初不到二百人,裝備還差。
實力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打陣地戰毛文龍根本打不過努爾哈赤,什麼都不占優勢還打什麼。
可是攻擊毛文龍的不在少數,其中就包括袁崇煥;兵科給事中薛國觀更是好笑,說毛文龍跑到距離後金兩千里的須彌島去了。
其實這個須彌島就是跟皮島相距幾十里的雲從島,距離後金很近;再說朝鮮半島從北到南總共還不到兩千里地,按照薛國觀的說法毛文龍得跑到海上去,相當搞笑。
基於朝臣認為毛文龍牽制無功的認識,結果就是建議毛文龍「移鎮」,因為東江鎮在遼東半島以外,袁崇煥這個遼東巡撫節制不住毛文龍,強烈要求把毛文龍部搬到遼東半島西側(也就是遼東灣),靠近錦州和寧遠,這樣寧錦被攻擊也可以提供支持。
那封被延誤的奏章終於到了皇帝面前,薊遼總督閻鳴泰說毛文龍在奏摺中說謊,寧遠之戰毛文龍說在進攻海州,可是努爾哈赤從寧遠撤兵不慌不亂,顯然努爾哈赤不擔心被切斷後路的樣子;據此認為毛文龍在說謊。
這個閻鳴泰以前沒有本事,全是靠熬資歷熬上了個薊遼總督,他認為的明軍潰敗就四處亂逃,混亂一片,後金的軍隊潰敗也該這樣;首先後金不是潰敗,袁崇煥沒有打敗努爾哈赤,是毛文龍迫使努爾哈赤撤軍的,不存在戰敗也就不存在潰逃的問題。
這個閻鳴泰給出要毛文龍移鎮到遼東半島西側的蓋州的建議,還說蓋州這個地方離寧錦比較近;又方便對後金進攻這樣的說法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但閻鳴泰沒想到的是蓋州距離寧錦是比較近,距離後金也比較近,後金攻擊蓋州很方便,這不是要毛文龍部就近牽制後金,這是要毛文龍做炮灰,因為努爾哈赤攻打遼西走廊等地一定會先解決蓋州,要不然容易被切斷後路。
袁崇煥、閻鳴泰等人最希望毛文龍跟努爾哈赤斗的兩敗俱傷;
缺乏戰爭經驗的朝臣根本不太懂得打仗的規律,更不會理解毛文龍的「小打小鬧」的游擊戰術的戰略意義。
這就好像毛澤東的游擊戰術跟蘇共代表認為的應該拒敵於國門之外的戰法也有點像。
朝中也不認為毛文龍殺多少後金兵多麼重要,認為牽制後金才是第一要務,殺傷敵人有生力量是次要的。
這是迂腐之見,只有不斷來回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和戰爭儲備物資,最終才會取得勝利,後金最終就是這麼「玩死」明朝的。
如果毛文龍和袁崇煥配合默契,後金攻打袁崇煥的時候毛文龍從東江鎮出兵攻打;後金回師攻打毛文龍的時候袁崇煥再派出軍隊攻擊後金;這樣來回調動後金部隊,消耗他們的兵力,最終明朝可以徹底解決後金。
但是袁崇煥底下的兵戰鬥力太弱,根本不敢與後金兵短兵相見,只會躲在成後放大炮。
別指望把這種戰術發揮出來。
毛文龍是武將出身,還有尚方寶劍在手,身處東江鎮身為遼東巡撫的袁崇煥根本節制不了毛文龍,嚴重不符合「以文制武」的規矩。
這個規矩幾乎所有的文官都擁護,不管是東林黨主政時期御史夏之令和御史劉之風就彈劾過毛文龍;還是依附於閹黨集團的官員也是主張東江移鎮的。
同時也有反對東江移鎮的,但不是文官,是武將勛貴豐城侯李承祚,是魏忠賢的親信。
毛文龍也通過奏章也是反對移鎮的,並給出了兩點理由:一是地理優勢決定後金對東江鎮不容易大規模用兵,而東江鎮可以出其不意偷襲後金;因為從瀋陽等地到東江鎮有許多山地阻隔,根本不利於大軍通行,東江鎮則可以採用靈活的游擊戰術偷襲後金;二是遼民人心可用;東江鎮位於後金東部,好多後金統治區的遼民不願意接受後金壓迫但又從遼西走廊逃不走,只能往東江鎮方向跑,他們家人被後金殺死,財產被後金侵奪,跟後金有著血海深仇,民心可用;
移鎮的利弊都擺在天啟皇帝面前,天啟最終選擇相信毛文龍,做出了東江鎮「
不必移駐」的決定。
長達數月的移鎮爭論暫告一段落。
但袁崇煥是鐵了心要毛文龍搬到寧錦附近的;皇帝不允許那就私下干,用實際行動削弱東江鎮實力;袁崇煥安排屬下徐敷奏帶了五十艘船去東江鎮駐防的旅順等地謊稱奉旨接大家去寧遠吃好的喝好的,還說每位將領官升一級,普通士兵重賞。
各項物資匱乏的毛文龍部面對這些是很有誘惑力的,在徐敷奏的忽悠下好多毛文龍部的將領跟著徐敷奏跑了;毛文龍得知消息緊急派兵攔截,但也僅攔下一部分船隻。
毛文龍把這件事上奏了天啟,天啟之前說了不必移鎮,徐敷奏這麼幹就是公開違抗聖旨,天啟很快把徐敷奏下獄審問,徐敷奏最後被判處死刑,如果沒有袁崇煥的支持徐敷奏是不會這麼幹的,但天啟跟毛文龍都沒有深究,最後袁崇煥還出面保了徐敷奏一命,死刑一直沒執行。
要說沒關係鬼都不信。
關於努爾哈赤的死比較廣的說法是在寧遠之戰中被袁崇煥的大炮轟傷,回去之後不到半年就不治身亡。
這種說法不可信,因為在天啟六年正月打完寧遠之戰後努爾哈赤還「整修舟車,試演火器」「遠邊射獵,挑選披甲」(《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在積極準備再次進攻明朝,這哪有生病的跡象;在徐敷奏來東江鎮搗亂的時候努爾哈赤還活著,毛文龍得到後金方面的情報說努爾哈赤身患惡瘡,帶了三千親兵去瀋陽以南一百多里的威寧堡的狗耳嶺的溫泉療傷,可以趁機消滅努爾哈赤。
對於這樣一封情報毛文龍沒有僅依靠這個情報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如果發出這個情報的人員被後金擒獲叛變故意發出的該怎麼辦;再有就是天啟六年五月份剛打了一場大仗毛文龍部還沒有恢復過來。
所以最後毛文龍僅派了一百多人去狗耳嶺證實這個情報的真偽;經過確認努爾哈赤的確在狗耳嶺。
這一百多人來不及回去稟報毛文龍,直接深夜在努爾哈赤所在溫泉附近點火放炮虛張聲勢,製造大軍來襲的假象。
第二天早上努爾哈赤就乘船回了瀋陽,結果還沒到瀋陽努爾哈赤就氣絕身亡。
此時是八月十一日,毛文龍到九月初二才確認努爾哈赤已死遂向朝廷奏報此事。
明廷在九月二十九日才收到袁崇煥關於努爾哈赤死亡的奏章:「奴酋恥寧遠之敗,遂慍(yun)患疽,死於八月十日。
」從寧遠到北京傳送奏章大約要四天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袁崇煥知道消息應該在九月二十五日。
根據後金方面《清太祖實錄》記載:「七月二十三日,帝不豫,詣清河溫泉沐養。
……八月初七大漸,欲還京,遂乘舟順代子河而下……至璦雞堡,離瀋陽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戍未時崩。
」毛文龍跟後金方面的記載都說努爾哈赤死於八月十一日。
可信度更大。
袁崇煥的奏章的消息是聽遼民說的,對於努爾哈赤的死沒有具體情節描述,還說努爾哈赤之前經常詐死,說不定這一次也是。
可見袁崇煥不十分確定努爾哈赤是否已死。
努爾哈赤死的比較突然,沒來得及留遺旨把皇位傳給誰;根據嫡長子繼承制繼承汗位的應該是長子代善;可是努爾哈赤諸子中屬四子皇太極能力出眾,代善最終決定放棄汗位推舉四貝勒皇太極繼承汗位,長子都推舉皇太極其他貝勒也無話可說;這樣皇太極順利繼承汗位,後金內部也未發生汗位之爭。
皇太極都繼位了,袁崇煥確認努爾哈赤已死,又幹了一件要人大跌眼鏡的事;就是派人去給努爾哈赤弔喪,現在明廷跟後金可是在交戰,可袁崇煥真的這麼幹了,還對皇太極的繼位表示祝賀。
袁崇煥腦子沒壞掉,他就是想跟後金修好,創造議和的環境。
因為他不會主動跟後金交戰的,只是守城放炮。
天啟都沒允許的事遼東巡撫袁崇煥居然敢跟敵國眉來眼去。
皇太極自然明白袁崇煥想議和的想法,皇太極根本沒想過要跟明廷議和,但他沒有回絕袁崇煥,而是給了袁崇煥可以議和的希望。
但是皇太極一面跟袁崇煥你來我往商討議和細節,後金開出明廷一次性給後金黃金十萬兩,白銀一百萬兩,綢緞一百萬匹、棉布一千萬匹這些東西。
然後明廷每年還要給後金黃金一萬兩、白銀十萬兩、綢緞十萬匹、棉布三十萬匹;後金每年會給明廷東珠十顆、貂皮千張、人參千斤。
這就是獅子大開口呀,然而後金這種做法給了袁崇煥後金真心想議和(可以討價還價)的假象,所以雙方來回商討議和細節還有議和文書。
皇太極一面用議和拖住袁崇煥,一面大規模對東江鎮用兵,順手也把朝鮮給滅了。
沒多久朝廷命令袁崇煥立刻向後金髮起攻擊的命令,但袁崇煥選擇了抗旨,說後金派兵十萬進攻朝鮮,還有十萬在後金控制區防守。
還說北部的蒙古林丹汗會趁火打劫,最好的辦法就是趁著後金攻打朝鮮的機會抓緊修好右屯等地的工事。
等朝鮮被打完了我這裡就可以抵擋後金了。
袁崇煥這裡實在是扯淡;後金軍隊一共不到二十萬,袁崇煥居然給後金變出二十萬軍隊來;蒙古的林丹汗跟後金是死敵,不可能幫助後金,之前還想聯合明朝一同進攻後金呢。
面對後金龐大攻勢毛文龍抵抗有些吃力,關鍵朝鮮還給後金帶了把路直接把後金領到毛文龍駐地。
朝鮮之所以這麼幹,一是因為朝鮮得罪不起後金,打不過人家;二是毛文龍占據朝鮮土地墾荒接受遼東難民,不交稅就算了,還要求朝鮮每年供應十萬石糧食。
後金一威脅朝鮮,朝鮮就做了帶路黨;不到一天後金軍隊就到達毛文龍駐防的雲從島。
因為毛文龍利用地形頑強抵抗,後金對雲從島發起數次進攻都沒有攻下雲從島。
因為後金進攻毛文龍是在冬季,雲從島跟朝鮮半島連成一片,後金就踏冰攻島,但是後金還是沒拿下雲從島。
後金就準備放棄進攻雲從島,掉頭直接進攻朝鮮的首都王京去了。
因為這次後金統帥是阿敏,這個阿敏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而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之前舒爾哈齊因為自立門戶、反叛努爾哈赤。
最後被努爾哈赤打敗囚禁致死。
但努爾哈赤沒有斬草除根,反而繼續重用侄子阿敏。
這個阿敏心裡沒有原諒過努爾哈赤,也不服皇太極。
皇太極這次派阿敏出征本來是主要消滅毛文龍,如果順道把朝鮮一起滅了;但阿敏自己打算第一要務不是消滅毛文龍,而是攻占朝鮮半島,割島自立門戶,徹底脫離皇太極。
聽說後金的軍隊直奔王京,朝鮮國王一溜煙跑到海上避難去了。
還跟明朝請罪之前朝鮮給後金帶路都是臣下私自做的決定,還請求及時救援。
毛文龍部暫時安全了,但是面對朝鮮的求援天啟下令要毛文龍救援朝鮮:「麗人導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屬國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
還速諭毛帥相機應援,無懷宿嫌,致誤大計。
」天啟皇帝很明白,如果不救援朝鮮,朝鮮被後金吞併更不利於明朝,毛文龍部也別想在朝鮮立足。
毛文龍接到聖旨就去馳援朝鮮,這時的毛文龍剛打完雲從島之戰,各項物資裝備都很缺乏,但毛文龍還是按聖旨行事了;本來就是冬天,毛文龍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甚至都到了吃死人屍體的地步,雙方在宣州、義州一帶呈膠著態勢的拉鋸戰,反覆爭奪陣地,就這樣一直打了一個冬天毛文龍熬到了春暖花開,河流解凍,朝廷的一批軍事物資運來。
形勢漸漸有利於毛文龍部,最後毛文龍部在千家莊一帶跟後金決戰,毛文龍對決阿敏,顯然阿敏不是毛文龍的對手,一個決戰消滅後金六千多人。
阿敏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不得不放棄割據朝鮮的打算,與朝鮮簽訂了一個條約,內容很簡單,就是不允許朝鮮提供給毛文龍土地和糧食。
這基本就是空頭條約,朝鮮不會執行,後金也沒有強大的措施保證條約被履行(只留了一些軍隊監視朝鮮和毛文龍)。
但這個條約好歹是東征朝鮮的成果呀。
經過鞍山之戰、雲從島之戰還有救援朝鮮的戰役,雖然毛文龍部都取得了勝利,但是毛文龍部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實力嚴重受損。
在毛文龍跟後金鏖戰最需要袁崇煥進攻後金的時候袁崇煥卻選擇抗旨,私下跟後金議和。
皇太極完成東征就徹底跟袁崇煥撕破臉,理由是在議和期間你袁崇煥在不斷加固錦州等地的城牆,是什麼意思。
我也不跟你議和了,你趕緊收拾收拾準備應戰吧。
皇太極完完全全把袁崇煥當猴耍了,天啟七年五月初皇太極領兵進攻袁崇煥,右屯、大凌河堡守軍不戰而降。
用了不到一天時間皇太極就攻下袁崇煥辛苦修建的兩座城池。
還有一個錦州更加堅固,守軍就是堅守不戰;皇太極也是軍事高手,也沒有全力進攻錦州城,而是採用了圍城打援的辦法,專門打援軍。
袁崇煥不是皇太極的對手,袁崇煥先派出二百人出去摸一下具體情況,誰知這二百人憑空消失了。
後來袁崇煥又派出兩千援軍救援錦州,誰知道錦州的面都沒見到都被皇太極打成狗跑回寧遠。
這下袁崇煥再也不派援軍了,因為他知道再多的援軍都無濟於事。
損失兵力過多寧遠城也保不住。
皇太極一看袁崇煥不再派援軍,直接分兵把寧遠也給圍了;當時袁崇煥防守寧遠,趙率教防守錦州,王之臣和滿貴駐紮山海關,袁崇煥可以節制趙率教,王之臣節制滿貴。
寧遠被圍後山海關的滿貴率一萬人來救援寧遠,但跟圍寧遠的後金軍隊交戰不利也退到寧遠城內。
這個袁崇煥不喜歡這個滿貴,居然把滿貴帶來的一萬人給留下八千人,僅給了滿貴兩千人要滿貴去救援錦州,袁崇煥之前就派出過兩千援軍去救援錦州,結果大敗而歸。
現在同樣給滿貴兩千人,袁崇煥就是想要滿貴去送死。
但滿貴不像袁崇煥認為的那麼不會打仗,滿貴帶著兩千人沒敢直接進擊圍困錦州的後金軍隊,只是在後金軍隊外圍進行騷擾,錦州守將趙率教看到援軍來了,尋找機會出城跟後金進行拼殺,滿貴和趙率教配合的還不錯,只要是明軍方面擁有跟後金守軍相當數量的軍隊估計可以打退後金,但是兵力不足問題很快凸顯,滿貴和趙率教被迫退入錦州城,後金接著圍困錦州城。
這時的毛文龍部正在恢復實力,再有就是阿敏走的時候在朝鮮留了三千人監視朝鮮跟毛文龍部。
毛文龍依然利用自己的特長——游擊戰術解決了這兩千人。
五月份皇太極開始圍困寧錦,等毛文龍解決完監視他們的兩千人已經到了六月份;毛文龍是知道寧錦正在被皇太極圍困的,所以毛文龍再次圍攻海州試圖切斷後金退路迫使皇太極撤軍。
皇太極沒有料到毛文龍實力恢復的這麼快,被迫於六月初撤軍。
跟上次寧遠之戰一樣,袁崇煥不認為後金退兵是毛文龍的功勞。
給皇帝上奏稱這次是「寧錦大捷」,明軍損失跟後金損失相當,損失打平手了;但是稱作大捷有點過了。
還踩了下毛文龍說後金是「乘東江方勝之威」打過來的。
在這一戰之前朝廷往寧錦等地派駐了鎮守太監,也承認了袁崇煥所說的「寧錦大捷」,但是在表彰功臣的時候卻沒有袁崇煥的名字,袁崇煥可是把自己列為功臣的,這擺明了是要袁崇煥走人的。
袁崇煥申請辭職,天啟批准袁崇煥辭職:「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茲至,准其引疾求去。
」遼東巡撫一職暫由遼東經略王之臣兼任。
不是朝廷不重用,是袁崇煥太自以為是;之前擅自安排毛文龍部移鎮;在皇上下旨要求救援毛文龍部的情況下居然抗旨不救援毛文龍。
把自己的戰術吹得神乎其神:「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
步步活掉,處處堅牢。
」可實際情況是自己辛苦營建的堡壘一天被後金端了倆,還怎麼一城援一城?寧錦都處於遼西走廊,四周都是平地,利於進攻不利於防守,比如錦州城牆是比較堅固的,後金一時半會攻不破,但是人家圍而不攻怎麼辦?圍城打援怎麼辦?圍個你一年半載可以活活的餓死錦州守軍。
就是想守城也沒有達到守城的效果。
在熊廷弼放棄寧錦的時候就應該放棄了;
袁崇煥被免職後天啟調整了遼東戰略:
一是放棄錦州把兵力集結到寧遠城;後來皇太極派人把明朝放棄的錦州城給毀了也不占領。
這已經是第二次放棄錦州了,但兩次後金只是毀城但不占領。
這麼看寧錦之地對後金確實沒有什麼戰略價值,後金圍攻寧錦是因為這裡有大量明軍,這才是他看中的。
二是把針對遼東的戰略重心移至東江鎮。
主要表現在朝廷把原來給東江鎮的糧餉由四十萬兩增至一百萬兩。
因為魏忠賢派出四個太監去皮島等地實地調查東江鎮半年多才回京城復命。
這才有了天啟皇帝的決定。
而且天啟撤掉貪污東江鎮餉銀的登萊巡撫李嵩,改由孫國禎擔任,最大限度保證毛文龍部軍餉如數供應。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他們都是大明王朝後期在遼東的軍事統帥,在抗擊後金入侵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出傑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遼東三傑。但是他們三人的下場卻都很悽慘。熊廷弼(1569年—1625年...
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民族英雄,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式三甲第進士,任福建邵知縣。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
寧遠之戰:一個人的戰爭
攝影、撰文/立山北京南城廣渠門內,一方小小的墓園隱身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顯得冷清而又怪異。這裡埋葬的是一個名叫袁崇煥的人,他出生於1584年,死於1630年。袁崇煥短暫一生所貫穿的四十七個年頭...